好方法勝于態(tài)度
我們的工作是通過不同的手段,達到解決問題、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一種恰當?shù)?、科學的工作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伐木工人在以家木料廠找到了工作,伐木工人下決心要干好這份工作。
第一天,老板給他一把鋒利的斧頭,并給他規(guī)定了伐木的范圍。這一天,工人砍了20棵樹。老板說:“不錯,就這么干!”工人深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勁,但時他只砍了17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2棵樹。
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板那里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這么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
老板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時什么時候?”
“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這砍樹,哪里有時間磨斧子!”
這個工人以為越賣力,工作成果就越大,這是思維習慣束縛了他。
在工作中,許多人認為自己付出的辛勤汗水并不比別人少,但成績卻總沒別人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方法技巧問題,所以在工作中,我們還要注意做事的技巧。當遇到工作的難題時,絕對不應該像那位伐木工人一樣一味下蠻力去干,要多動些腦筋,看看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正確。
有一句俄羅斯諺語:“巧干能捕雄獅,蠻干難捉蟋蟀?!边@句話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講究方法,巧干勝于蠻干。巧干是一種分析判斷、解決問題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是敏銳機智、靈活精明的反映,也是充滿活力、隨機應變的智慧。在工作中,巧干是抓住了事情的關鍵,并找到了有針對性方法的結(jié)果。巧干既可以減少勞動量,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埋頭做好老板交辦的工作本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要想迅速攀到職業(yè)“頂峰”,這是遠遠不夠的。許多人為了在老板面前表現(xiàn)自己,常常加班加點工作。這些人錯誤地認為唯有這樣才能得到老板的賞識。其實工作效率與工作業(yè)績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為忙而忙,也不能為做表面文章而假忙,結(jié)果卻沒有任何成績。
1956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車。這款汽車式樣、功能都很好,價錢也不貴,但是很奇怪,汽車的銷路卻比公司所預想的情況還要差。
公司的管理層絞盡腦汁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這時,在福特汽車公司里,有一位名叫艾柯卡的員工,對這款新車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艾柯卡當時是福特汽車公司的一位見習工程師,本來與汽車的銷售毫無關系。但是,當他看到公司老總因為這款新車滯銷而著急的神情后,他開始琢磨:我能不能想辦法讓這款汽車暢銷起來?終于有一天,他靈機一動,有了一個好辦法,他快速來到經(jīng)理辦公室,向經(jīng)理提出了一個創(chuàng)意,在報上登廣告,內(nèi)容為:“花56元買一輛56型福特。”
這個創(chuàng)意的核心是,誰想買一輛1956年生產(chǎn)的福特汽車,只需先付20%的貨款,余下部分可按每月付56美元的辦法逐步付清。
公司經(jīng)理覺得他這個方法很棒,于是采用了。事情發(fā)展得很好,“花56元買一輛56型福特”的廣告人人皆知。
“花56元買一輛56型福特”的做法,不但打消了很多人對車價的顧慮,還給人創(chuàng)造了“每個月才花56元,實在是太合算了”的印象。
短短的三個月,該款汽車在費城地區(qū)的銷售量,就從原來的末位一躍而為全國的冠軍。
而艾柯卡也很快得到了老板的賞識并委以重用,后來,艾柯卡不斷地根據(jù)公司的發(fā)展趨勢,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意的舉措,最終脫穎而出,坐上了福特公司總裁的寶座。
在工作中,大多數(shù)人都按部就班地工作時,偏偏有一些人會主動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將問題解決得更好。也正因為他們善于主動地尋找方法,他們也常常最容易獲得成功。所以說,一個人只有主動尋求方法去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敢于挑戰(zhàn),并在困難中突圍而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奏響激越雄渾的生命樂章。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