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在他的《孫文學說》中,較系統(tǒng)地宣傳了進化論。他認為,“天地皆由進化而成”(《孫文學說》)。他贊揚達爾文的進化論說:“古今來聰明睿知之士,欲窮天地萬物何由而成者眾矣,而卒莫能知其道也……自達爾文之書出后,則進化之學,一旦豁然開朗,大放光明,而世界思想為之一變。從此各種學術,皆依歸于進化矣。夫進化者,自然之道也;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此物種進化之原則也。”(《孫文學說》)
孫中山從進化論思想出發(fā),并依據(jù)他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提出了關于世界進化三個時期的理論。他說:“其一為物質(zhì)進化之時期,其二為物種進化之時期,其三則為人類進化之時期?!保ā秾O文學說》)他所說的“物質(zhì)進化”,是指宇宙的形成和發(fā)展。關于宇宙的形成,他說:“元始之時,太極(自注:此用以譯西名以太也)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zhì),物質(zhì)聚而成地球,此世界進化之第一時期也。今太空諸天體多尚在此期進化之中,而物質(zhì)之進化,以成地球為目的,吾人之地球,其進化幾何年代而始成,不可得而知也。地球成后以至于今,按科學家據(jù)地層之變動而推算,已有二千萬年矣”(《孫文學說》)?!疤珮O”本來是中國古代哲學關于解釋宇宙根源的一個重要范疇。在這里,孫中山把“太極”即以太(后來又解釋為星云)看成是原是物質(zhì)的一種形態(tài),是世界的始基,是宇宙萬物的根源。由于以太的運動,產(chǎn)生了電子,電子凝聚成各種化學元素,元素化合成各種物質(zhì),各種物質(zhì)又聚合成地球。地球的起源和形成,是一個進化的歷史過程。
關于世界進化的第二時期,即物種進化問題,他說:“由生元之始生而至于人,則為第二期之進化。物種由微而顯,由簡而繁,本物競天擇之原則,經(jīng)幾許優(yōu)勝劣敗,生存淘汰,新陳代謝,千百萬年乃成人類”(《孫文學說》)。在這里,他肯定了兩點:生命開始于“生元”,“物競天擇”是生物進化的規(guī)律。孫中山所謂“生元”,即指細胞。他說:“據(jù)最近科學家所考得者,則造成人類及動植物者,乃生物之元子為之也。生物之元子,學者多譯之為細胞,而作者今特創(chuàng)名之曰生元,蓋取生物元始之意也?!保ā秾O文學說》)在這里,孫中山借鑒了西方自然科學關于動植物細胞構造學說,認為一切有機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并把有機體的細胞解釋為一種單位,把細胞看作“生物之始”,簡稱為生元,寓意為一切生命來源于原始生物的單細胞。這是他所說的自然界進化第二時期的根本標志,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結果。
關于生元的性質(zhì),孫中山解釋說:“生元者,何物也?曰:其為物也,精矣、微矣、神矣、妙矣,不可思議者矣!按今日科學所能窺者,則生元之為物也,乃有知覺靈明者也,乃有動作思為者也,乃有主意計劃者也”(《孫文學說》)。細胞有“知覺靈明”,有“主意計劃”,奇奇怪怪的動植物狀態(tài)、精妙神奇的人身結構,是由細胞構造成的,人的聰明智慧,也是發(fā)源于細胞。所以他說:“門子所謂良知良能者非它,即生元之知、生元之能而已。”(《孫文學說》)他把這種理論稱為“生元有知”論。
孫中山所說的世界進化的第三個時期,是由細胞分化到物種的進化,再由物種的進化到人類的產(chǎn)生。這是遵循“物競天擇”的規(guī)律,“由微而顯,由簡而繁”的千百萬年的進化而來的。關于人類的進化,孫中山說:“人類初生之時,亦與禽獸無異。再經(jīng)幾許萬年之進化,而始長成人性,而人類之進化,于是乎起源”(《孫文學說》)。這是說,人類的進化是逐漸擺脫“獸性”而形成“人性”的過程。他認為,人類和動物不同,人類進化有自己的特殊法則,人類進化的法則是“互助”,不是“競爭”。他說:“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保ā秾O文學說》)依據(jù)這種進化論,他認為,人類社會進化的目的,就是依據(jù)互助的原則,解除現(xiàn)在世界的各種痛苦,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他認為,他提倡的三民主義,特別是民生主義,就是為實現(xiàn)大同世界而斗爭。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