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是養(yǎng)蜂人用來安頓蜂巢和蜂群的場所,也是他們收獲蜂產品的車間。先民在掏野蜂窩時得到啟發(fā),他們用草料和木材仿制蜂窩。因此,蜂箱的前身多是草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經過上千年的演變,發(fā)展到后來,成為人蜂兩利的現代化的蜂箱。
1.原始蜂箱花樣多
北非的養(yǎng)蜂人使用過多種傳統的蜂箱,簡單的只能說是人工仿制的蜂窩。埃塞俄比亞2002年發(fā)行過2套傳統蜂箱郵票,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傳統蜂窩,其中有木質的、莎草編的、陶瓦制的;有桶形的、圓錐形和船形的,共有8種之多。它們大多用木棍作支架,有十分簡單的防雨功能,同時也能防范地面天敵的侵入。然而大多是一次性的,每次取過蜜以后就被毀了(圖7.1—圖7.8)。
草編蜂箱,制作方便,成本低廉,早期在各地流行甚廣,許多郵票上都能見到它們。
圖7.1
圖7.2
圖7.3
圖7.4
圖7.5
圖7.6
圖7.7
圖7.8
1902年法國舉辦里昂園藝博覽會時,發(fā)行過一些封口紙,其中可以看到草蜂箱(圖7.9);在德國漢森郵資片,展示了陶蜂箱(圖7.10)。
陶蜂箱在19世紀后期的郵票和郵資明信片上屢見不鮮,尤其是統一之前的德國,經常發(fā)行這類有蜂箱的郵品。隨著歐洲人來到新大陸,豐收女神也和草蜂箱和陶蜂箱一起到了美洲,從此蜜蜂在地球的另一半安家落戶。19世紀末,在尼加拉瓜的郵票上,有古老的蜂箱,還有美麗的豐收女神衛(wèi)護著它(圖7.11)。
1936年西班牙內戰(zhàn)期間,佛朗哥的支持者在摩洛哥北部的飛地梅利亞發(fā)行地方郵票上,有尖頂草蜂箱,它的頂可以掀開,是當地當時的一大特色(圖7.12)。
圖7.9
圖7.10
圖7.11
圖7.12
圖7.13
圖7.14
圖7.15
圖7.16
圖7.17
圖7.18
圖7.20
圖7.19
圖7.21
蜂箱在許多人的心里,成為財富和民生的象征。在1950年比利時儲蓄和養(yǎng)老銀行100周年的郵票中,展示過精致的陶蜂箱(圖7.13)。在1946年保加利亞開辦儲蓄50周年的郵票上,放大了這種饅頭狀的陶蜂箱,它的下部有門,上部有窗,便于蜜蜂出入(圖7.14)。
1977年波蘭發(fā)行的古代木版畫郵票,內容選自童話《矮人伯萊與孤兒瑪麗》,畫面上老人打翻了3個草蜂箱,惹得蜜蜂到處亂飛。從這個16世紀的民間故事中可以看出,當時波蘭草蜂箱也很流行(圖7.15)。早期蜂箱雖然大多是用草編的,但形式不盡相同,有的蜂箱頂端用草繩緊扎,像間小草舍,如1940年保加利亞郵票上展示的蜂窩(圖7.16)。這種蜂箱后來流傳到非洲,在剛果人們共和國1973年發(fā)行的郵票上就能看到(圖7.17)。
在2001年烏克蘭的蜜蜂小全張上,并排展示了3種蜂箱,木屋式的、木塔式的和草編的,它們是蜂王和雄蜂的家(圖7.18)。從白俄羅斯養(yǎng)蜂小型張上可以看到古老的木桶式蜂箱,它被牢牢地拴在大樹上(圖7.19)。
放置在樹杈上的蜂箱,不但能防風吹落,也能防棕熊來偷蜜。在2001年烏克蘭的養(yǎng)蜂小全張的邊紙上,描繪了一位采蜜老人智斗棕熊的情景,他的行為十分風趣、可愛,面對棕熊的進攻,老人懸坐在空中,抽著煙,悠然自得;棕熊面對老人布下的防范裝置,左蹦右跳,無計可施,氣急敗壞,最后讓旁觀者捧腹大笑(圖7.20)。在2015年英國發(fā)行的蜜蜂郵票中,展示了一種木板構建的蜂箱,郵票下方有文字說明:這是蜜蜂釀蜜的地方(圖7.21)。
2.藝術化的木制蜂箱
繼草蜂箱之后發(fā)展起來的木板蜂箱,它的制作方便,空間寬大,迅速在各地開始流行。養(yǎng)蜂人將蜂箱放置在房前屋后,可以讓蜜蜂在蜂箱中構筑巢脾。有的蜂箱外壁還繪畫裝飾。在2003年斯洛文尼亞發(fā)行的郵票上,復制了1882—1906年蜂箱上樸素的民間繪畫。其中一幅反映養(yǎng)蜂業(yè)的畫很有意思,票中2位養(yǎng)蜂人正在樹上安置木制蜂箱(圖7.22、圖7.23)。以后,斯洛文尼亞連續(xù)幾年都推出一枚蜂箱繪畫郵票,有狩獵的(圖7.24),也有收獲糧食的(圖7.25),以及糧食加工的(圖7.26)。這種蜂箱放置在宅前屋后,養(yǎng)蜂的同時也欣賞農耕時代的民間藝術,回眸歷史,給我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
圖7.22
圖7.23
圖7.24
圖7.25
圖7.26
在東歐的木板蜂箱上,還出現過雕刻和繪畫工藝,形成一種較為高雅的蜂箱藝術。在1999年捷克郵票上,可以欣賞這種藝術蜂箱上的雕刻作品,其中既有民俗的,又有宗教的,加工精細,色彩豐富(圖7.27、圖7.28、圖7.29)。在雕刻藝術的背后,蘊藏著養(yǎng)蜂人平凡和辛勤的勞動。
別以為東歐養(yǎng)蜂人非常懷舊,然而,在斯洛文尼亞,人們也注意創(chuàng)新,有的蜂箱做成了一棟組合式的小木屋,箱內有活動的抽屜,大大擴展了蜂箱的容積,同時也方便了養(yǎng)蜂人員的勞作(圖7.30)。
圖7.27
圖7.28
圖7.29
圖7.30
圖7.31
圖7.32
19世紀,烏克蘭有位養(yǎng)蜂家,名叫普羅科波維齊,在郵票上能見到他(圖7.31)。他發(fā)明的柜式蜂箱類似于斯洛文尼亞的創(chuàng)新蜂箱,每層都有抽屜一樣的木框,供蜜蜂建筑巢脾。在2006年波蘭發(fā)行紀念養(yǎng)蜂家齊從的郵資明信片上,展示了齊叢使用的另一種4層柜式蜂箱,其基本結構雖然相似,但又有改進,特別是寬大的坡頂增加了蜂箱的防雨效果(圖7.32)。
3.人蜂兩便的現代化蜂箱
在各種傳統或經過改良的蜂箱中,由于勤勞的蜜蜂,不斷用蜂膠彌合各種縫隙,使著生巢脾的蜂框和蜂箱之間容易被蜂膠黏住,造成取蜜和刮蠟時無可避免地會損壞巢脾。如何保全巢脾,便成了養(yǎng)蜂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圖7.33
圖7.34
1851年美國養(yǎng)蜂家郎斯特羅什發(fā)明的活動巢框蜂箱,破解了取蜜不毀蜂箱的難題。這種蜂箱的巢框從頂部插入,蜂箱下面有專供蜜蜂進出的小門,巢脾之間有較大空隙,形成寬敞巢路,促進箱內空氣流通,便于工蜂進出,從事勞作和防衛(wèi)。這種蜂箱為成千上萬的蜜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宜居環(huán)境。從此蜜蜂不再用蜂膠去粘連蜂箱,充滿巢脾的蜂框井井有條,靈活可動,不但養(yǎng)蜂人操作方便,蜂蜜和蜂蠟的產量也大有提高。
在法國的郵戳上和蘇聯的郵票上,都能見到這種坡頂或平頂的蜂箱(圖7.33、圖7.34)。郎式蜂箱一般每箱12框,取出或放回蜂框都很方便,巢脾可以反復使用。在1941年保加利亞發(fā)行的普票中,養(yǎng)蜂人正在抽出蜂框,檢查巢脾的情況(圖7.35)。如今又有專門取框的夾子“巢脾抓”,使用方便,功效進一步提高(圖7.36)。
現代養(yǎng)蜂界廣泛應用郎式蜂箱,蜂箱之上可以疊加繼箱。最上層有的用坡頂,可以防御風雨;也有采用平板蓋頂,靠塑料薄膜擋雨防漏。下部有箱底,近箱底處有巢門,方便蜜蜂出入。隨著郎式蜂箱的普及,各地養(yǎng)蜂事業(yè)蓬勃發(fā)展,養(yǎng)蜂為農作物授粉,同時獲取大量蜂產品。養(yǎng)蜂,讓人們發(fā)財致富。在斐濟的養(yǎng)蜂郵票上,一位養(yǎng)蜂人在蜜源附近的草地上放置蜂箱,建立小型養(yǎng)蜂場,臉上充滿喜悅和自信(圖7.37)。養(yǎng)蜂人經常在不同季節(jié)里,隨著蜜源植物的花開花落,帶著蜂箱不停地轉移。在羅馬尼亞的郵票上,載著蜂箱的船,正在沿著多瑙河駛往另一個蜜源地(圖7.38)。在四季飄香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養(yǎng)蜂人不必為追逐鮮花而四處奔波,蜜蜂們也能就近訪花,安居樂業(yè)。在2015年葡萄牙亞速爾發(fā)行的郵票上,讓我們欣賞到環(huán)境優(yōu)美舒適的養(yǎng)蜂樂土和新型規(guī)范的現代蜂箱(圖7.39)。
圖7.35
圖7.36
圖7.37
圖7.38
圖7.39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