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從長城牌鉛筆到反物質(zhì)

        從長城牌鉛筆到反物質(zhì)

        時間:2023-07-15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1998年5月28日逝世。看了光明日報刊登趙啟正先生等所著《一位與諾貝爾物理獎失之交臂的人》一文,又引起了我對父親趙忠堯先生的深深思念。人類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反物質(zhì)是正電子,父親正是第一個捕捉到正電子的科學家。早在1929年,父親就發(fā)現(xiàn)了“正負電子湮沒效應(yīng)”的實驗現(xiàn)象,但在理論上的解釋晚了一步,被后來做出實驗的西方科學家安德森捷足先登,拿下了諾貝爾物理獎。父親為此頗感遺憾。

        趙維志

        趙忠堯
        (1902~1998)

        核物理學家。1902年6月27日生于浙江諸暨。1925年畢業(yè)于東南大學。1930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5月28日逝世。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主持建成我國第一、二臺質(zhì)子靜電加速器,為在國內(nèi)建立核物理實驗基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看了光明日報刊登趙啟正先生等所著《一位與諾貝爾物理獎失之交臂的人》一文,又引起了我對父親趙忠堯先生的深深思念。我把父親的論文選集放在書桌上,望著父親年輕時的相片,陷入沉思。父親曾有過怎樣的理想、抱負?年輕的時候為了“工業(yè)救國”,他把在國外讀書節(jié)省下來的錢在德國買了一臺鉛芯機帶回上海,制造出我國的長城牌鉛筆。

        美國“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于1998年6月3日把由中國等國家合作研制的阿爾發(fā)磁譜儀(AMS)送上太空,其任務(wù)就是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zhì)。人類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反物質(zhì)是正電子,父親正是第一個捕捉到正電子的科學家。

        早在1929年,父親就發(fā)現(xiàn)了“正負電子湮沒效應(yīng)”的實驗現(xiàn)象,但在理論上的解釋晚了一步,被后來做出實驗的西方科學家安德森捷足先登,拿下了諾貝爾物理獎。父親為此頗感遺憾。此后他在實驗的同時又加強了理論學習。多年來一直如此。

        父親從未在晚上11點半以前睡過覺。可在那批判科學家的“特殊”年代,看紅皮書綠皮書(物理評論)也成了他的一條罪狀:理論脫離實際,而且此人還看洋書??筛赣H卻始終不渝地堅持學習,因而我的妹妹維勤也步了父親的后塵,從事了原子核理論的工作,現(xiàn)在已是帶博士生的研究員了,父親為此而十分欣慰。

        搞實驗的人一定要會動手。在我們家,從維修自行車到修理各種電器,都是父親親自動手。父親要求我弟弟維仁在上初中時就學習拍照片,拆裝收音機等。后來,弟弟也沒辜負父親的期望,在清華大學自控系畢業(yè)后,從事計算機工作,現(xiàn)在也是高工了。

        父親很重視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養(yǎng)。50年代我們家住在中關(guān)村時,周末或節(jié)假日,父親就要請組里的年輕同志到我家來聚聚。謙和熱情好客的母親就準備一些瓜果及小點心,讓大家放松一下。師生融洽,一起切磋學術(shù)上的問題。有時也做一些消遣性的游戲,如解九連環(huán)、打橋牌等。近80歲時,他老人家召集我們幾個孩子在一起,說要同我們這些年輕人一起討論一下他的研究重點,內(nèi)容有高能加速器等,我們都大為驚訝,而又十分欽佩。

        父親生活上也是勤勉簡樸,他從不抽煙、喝酒,暴飲暴食,也不吃零食,而且比較注意運動。他夏天游泳,冬日滑冰,還愛爬山,喜歡騎自行車。在清華園,他騎車上下班;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時他騎車買菜、買糧,送我上學,還推車帶弟妹出大西門“躲警報”。敵機轟炸春城頻繁時,西南聯(lián)大部分教職工疏散到離城較遠的鄉(xiāng)間去住。這時父親要騎車十幾里地到系里去授課。一次他騎車帶我進城,返回時,不知是因為太勞累了,還是我長大變重了,我坐在自行車的前梁上,父親數(shù)次從后座跨腿上車,均未成功,最后只好推我回家。從這一天起,我再也不讓父親騎車帶我了。我感到自己長大了,不能加重他的負擔了。我也永遠忘不了,從這天起我告別了童年。而父親又挑起騎車帶弟妹的擔子。直到父親70歲那年,我們?nèi)铱倓訂T,才繳了父親“自行車的械”,再也不讓父親騎自行車了。

        說到自行車,記得1992年在高能物理所舉辦的慶祝父親90壽辰的學術(shù)報告會上,李政道博士還曾風趣地說:“那年在昆明,我去文化巷趙老師家討教專業(yè)方面問題,正好碰上趙老師用自行車推了一箱自制肥皂準備去送貨。和趙老談完回家后我就想:搞實驗物理的人還得自制肥皂,推自行車送貨上門,太辛苦了,我還是搞理論物理吧!看來我還真是選對了,有了今天的成就,我還得謝謝趙老呢!”

        1995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獎”給了父親10萬港幣的獎金,還有鮮花與獎狀,父親十分高興,他把獎金全部捐獻給了科學院數(shù)學物理學部,作為科學基金,以獎勵有成就的青年。

        父親93歲時,耳朵還挺好,手腳也還靈活,只是視力大不如前了。依靠多角度轉(zhuǎn)動臺燈,連小放大鏡都用上了,這對于和書本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父親來說,真是一件苦惱的事。他那仍渴望多看點書的心情和目光,深深地打動了我。

        父親離我們而去了,但老人家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注釋】

        [1]原載在1998年7月24日的《解放日報》。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