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心肌病較少見,但死亡率較高。分為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心內(nèi)膜纖維彈力組織增生癥)。
(一)擴張型心肌?。╠ilated cardiomyopathy)
1.病理及血流動力學不伴心臟結(jié)構(gòu)或心包病變的心肌病變,心臟房室,特別是左心室明顯擴大,收縮功能減低,最主要表現(xiàn)為充血性心力衰竭,導致胎兒水腫和多漿膜腔積液。擴張型心肌病可能是許多疾病的終末期表現(xiàn),包括病毒感染、代謝性疾病及胎兒貧血、持續(xù)性胎兒心動過速等(表4-5)。
表4-5 胎兒擴張型心肌病病因
2.胎兒超聲心動圖(圖4-70) 顯示心臟有無擴大,評估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觀察瓣膜反流及胎兒水腫(多漿膜腔積液)等。
(1)測量心胸指數(shù)
①橫斷面心臟直徑/胸腔直徑之比(正常參考值:0.3~0.4)。
②橫斷面心臟周徑/胸腔周徑之比(正常參考值:0.5)。
③橫斷面心臟面積/胸腔面積之比(正常參考值:0.25~0.33)。
(2)評估左心室收縮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EF)小于57%或短軸縮短率(FS)小于25%可以認為存在胎兒左心室功能不全。
(3)評估左心室舒張功能(主動松弛功能和順應性):可通過Doppler測量胎兒二尖瓣口舒張期血流頻譜,可獲得以下數(shù)值。
①E峰速度(E)。
②E峰減速時間(DT)。
③A峰速度(A)。
④舒張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積分(MVVTI)。
⑤測量左、右心室的Tei指數(shù)。
(4)CDFI:評估瓣膜反流及程度。
(5)其他:心包積液、胸腔積液及腹腔積液的觀察及定量。
3.預后 胎兒擴張型心肌病預后差,Simpson報道50例產(chǎn)前診斷的擴張型心肌病胎兒,左心室病變?yōu)橹?例,右心室為主17例,其余24例雙室擴張伴功能不全。其中10例選擇終止妊娠,其余40例中25例維持至足月分娩,15例宮內(nèi)死亡。
(二)肥厚型心肌?。╤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1.病理及血流動力學不伴瓣膜狹窄或流出道梗阻,原發(fā)性心肌肥厚,在胎兒期與擴張型心肌病一樣,可能是許多疾病的終末期表現(xiàn)。發(fā)生原因可能為遺傳基因異常和基因突變。較多見的代謝性疾病是母親患糖尿病。心肌肥厚最主要的心臟功能改變是舒張功能減退(表4-6)。
圖4-70 擴張型心肌病
A:胸部橫斷面顯示胎兒心臟增大心胸比例C/T=0.43;B:M型超聲心動圖顯示室壁活動彌漫性減低,左心室收縮功能明顯減退EF為22.67%
表4-6 胎兒肥厚型心肌病病因
2.胎兒超聲心動圖(圖4-71) 心室壁明顯增厚,但不伴有導致肥厚的心臟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異常是超聲心動圖的特征。左右心室游離壁及室間隔均可累及。通過測量舒張末期室間隔及左右心室游離壁厚度,與相應孕周正常胎兒的室壁厚度正常參考值繼續(xù)對比即可確立是否存在室壁肥厚。有研究建議不論孕齡,只要室壁厚度>5mm即可確定存在室壁肥厚。舒張功能異常較為常見。
3.預后 預后與基礎病變相關。糖尿病源性胎兒心臟肥厚,一般在分娩后自發(fā)性緩解。Simpson報道13例產(chǎn)前診斷的肥厚型心肌病胎兒,3例終止妊娠,4例宮內(nèi)死亡,2例新生兒期死亡,4例存活。
圖4-71 肥厚型心肌病
A:四腔心切面顯示胎兒左、右心室室壁及室間隔明顯肥厚,心腔狹??;B:M型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右心室壁及室間隔明顯增厚
(三)限制型心肌?。╮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1.病理及血流動力學非常少見,病理改變包括心室內(nèi)徑輕度變化或正常,收縮功能一般正常,但多伴有舒張功能異常,在舒張早期心室快速完成充盈,但其后的舒張期內(nèi),幾乎無心室充盈。一般限制型心肌病胎兒常常伴有心內(nèi)膜彈力纖維組織增生癥,由于心內(nèi)膜彈力纖維及膠原纖維的增生,導致左心室壁出現(xiàn)彌漫性心內(nèi)膜增厚,可以伴有心內(nèi)膜下鈣化。血流動力學改變?yōu)樾氖翼槕韵陆导俺溆瘔荷?,心室搏血量下降?/p>
2.胎兒超聲心動圖 胎兒超聲心動圖表現(xiàn)為心內(nèi)膜增厚、回聲增強,病變早期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或減退,心腔擴張,進一步發(fā)展左室腔逐漸縮小,左室壁肥厚逐漸加重,心內(nèi)膜增厚、回聲增強更加明顯,可以表現(xiàn)為彌漫性回聲增強。左房一般擴大。
3.預后心內(nèi)膜纖維彈力組織增生癥胎兒預后不良。不論原發(fā)或繼發(fā),均易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胎兒水腫。80%胎兒出生第1年發(fā)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