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紹興人的“年終大典”

        紹興人的“年終大典”

        時間:2023-09-07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禮,開啟了新中國祭禹的新篇章。1995年谷雨時節(jié),浙江省暨紹興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大禹陵典禮。此后,紹興市本著“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則,每年舉行祭祀活動。祭禹已被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禹,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奴隸社會的創(chuàng)建者。為鯀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于西羌,后隨父遷徙于崇,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

        《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眻蛟谖坏臅r候,黃河流域發(fā)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lǐng)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lǐng)們都推薦鯀,但堯?qū)︴叢淮笮湃?,首領(lǐng)們說:“現(xiàn)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jié)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jīng)過13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就可以供人種莊稼了。為了治水,新婚不久的禹,到處奔波,三次經(jīng)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jīng)過,聽見哭聲,也忍心沒進去探望。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勢,他的足跡踏遍了九州,勘察測量山形水勢,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鑿通了九條山脈,終于戰(zhàn)勝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僅治理了水患,而且還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chǎn),規(guī)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開通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了“眾河朝宗于大海,萬方朝宗于天子”的統(tǒng)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條件獲得政治優(yōu)勢,成為堯的繼承人。

        關(guān)于大禹的遺跡和傳聞有:安徽懷遠縣境內(nèi)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市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nèi)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岳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偉績和人們對大禹的思念。大禹是中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17年,舜死后,他繼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后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據(jù)史書記載,大禹“憂民救水到大越(今紹興),大會計(會議講座的意思),爵有德,封有功”。會議的地點茅山因此改稱“會稽山”(“稽”與“計”同音)。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載:“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庇碜隽嘶实垡院螅把彩卮笤健痹诖瞬」?,葬于會稽山下。

        禹陵古稱禹穴,為大禹之葬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大禹同炎黃兩帝一樣,是華夏兒女共同敬奉的始祖。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的奠基者,又是中國古代的治水英雄。他在治水中不畏艱險、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品格,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瑰寶。禹廟最早建在大禹陵北側(cè),相傳為禹之子啟所建。廟坐北朝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拜廳、正殿,依山勢逐漸上升。今紹興的禹廟于1986年重建,坐東朝西,共兩進,中有天井分隔,由前殿、后殿、曲廊組成,粉墻青瓦,樸實無華。正殿殿宇氣勢雄偉,斗拱密集,畫棟朱梁,高24米,寬23.96米,進深21.55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正中央大禹塑像高5.85米,身著黑底朱雀雙龍華衣,雙手捧圭,冕旒之下,面部充滿憂國憂民之情。兩側(cè)楹柱有“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十四個遒勁大字。

        祭禹,在紹興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啟祭會稽于大禹陵,首創(chuàng)了祭禹祀典,是中華民族國家祭典的雛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開啟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禮儀。公元960年,宋太祖頒詔保護禹陵,開始將“祭禹”正式列為國家常典。明清兩朝的祭禹儀式和制度最為完備,典禮也最為隆重,明清兩朝大祭禹陵各達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親臨紹興祭禹。明洪武年間,大禹陵即被欽定為全國應該祭祀的36王陵之一,明嘉靖考定墓址,由紹興知府南大吉立碑,并書刻“大禹陵”三字于其上,覆以亭,碑高4.05米。禹陵右側(cè)有一個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俗稱鼓樂亭,傳為祀禹奏樂之所。亭旁有近年新建的“碑廊”,內(nèi)立秦始皇東巡會稽時命丞相李斯撰寫的《會稽刻石》等。禹陵左側(cè)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禹穴辨是考證大禹葬地的文章,為清代“浙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丁敬所作。由此循石級而下,便是“菲飲泉亭”和菲飲泉,宋王十朋有“一水清涵節(jié)儉風”之句歌頌大禹的潔行儉風。亭下有“宰牲房”,系古時祀禹宰牲之地。禹祠為姒氏宗祠,位于大禹陵南側(cè),始建于夏少康之時。

        為了弘揚大禹艱苦奮斗、科學求實、公而忘私的精神,并通過祭禹來激發(fā)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愛國愛鄉(xiāng)的熱情,推動民族團結(jié),民族統(tǒng)一,民族復興。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禮,開啟了新中國祭禹的新篇章。1995年谷雨時節(jié),浙江省暨紹興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大禹陵典禮。時隔20余日,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來此謁陵,回京后專門為新建的大禹陵牌坊題詞“大禹陵”。

        2000年4月20日的全國性“公祭”中,從中央到省市各界代表、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及美國、日本、荷蘭、韓國等國內(nèi)外來賓8000多人參加公祭。

        此后,紹興市本著“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則,每年舉行祭祀活動。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禮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禮由國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紹興市人民政府承辦,公祭大禹陵成為國家級祭祀活動,標志著中華民族祭祀先祖開始形成了“北有黃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格局。祭禹已被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2009年公祭大禹陵典禮時,采取古代最高禮祭“禘禮”形式,分肅立雅靜、鳴銃、獻貢品、敬香、擊鼓、撞鐘、奏樂、獻酒、敬酒、恭讀祭文、行禮、唱頌歌獻祭舞、禮成13項議程。其中,鳴銃9響,寓禹定九州;擊鼓34響,代表全國34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以及港澳特別行政區(qū);撞鐘13響,代表13億炎黃子孫對大禹的緬懷之情。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他公而忘私、艱苦樸素、卑宮菲食、勤政愛民的精神,既是古代帝王的楷模,也是現(xiàn)代官員的榜樣。大禹的創(chuàng)新精神,仍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大禹“敬民、養(yǎng)民、護民、教民”的民本思想,更值得人們學習、紀念。舉辦2009年公祭大禹陵典禮的目的,就是本著“祭祀華夏之祖、弘揚大禹精神、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主題,進一步展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魅力,進一步展示紹興鮮明的文化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感召力,提升紹興的對外美譽度和影響力,為建設和諧社會、推動“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走在前列”提供精神動力。

        大禹姓姒(sì),隨父姓。鯀是傳說中禹的父親,顓頊的兒子,姒姓,史稱崇伯。大禹會諸侯于會稽,計功而崩,其家后人幾千年來代代相守,守陵護陵。

        至于“姒家菜”之說,是在1932年4月10日,周作人去蘇州游靈巖山,在木瀆吃午飯,應“石家飯店”主人索題,仿壁間于右任題云“多謝石家鲃肺湯”句,題詩書詩。詩曰:“多謝石家豆腐羹,得嘗南味慰離情。吾鄉(xiāng)亦有姒家菜,禹廟開時歸未成?!?/p>

        姒家菜為哪些菜式?沒有古書記載,周作人先生也沒有具體說明。通過對古籍的考查和對禹廟守陵的姒姓后人的走訪,有幾方面能作推斷:

        (1)《尚書·禹貢》載

        大禹治水后,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較快,大禹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chǎn),規(guī)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開通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渡袝び碡暋份d有“九州貢品”?!熬胖葚暺贰笔呛挝?,實難考究。“九州貢品”無疑是當時最好的東西,這應該與姒家菜的形成有很大的關(guān)系。

        (2)屈原《天問》說

        屈原在《天問》載:“彭鏗斟雉帝何饗。”彭鏗,好和滋味,善斟雉(野雞湯),事帝堯。

        彭鏗是誰?據(jù)晉葛洪《神仙傳》說:“彭祖者,姓錢,諱鏗,帝顓頊之玄孫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唯以養(yǎng)生治身之事。王聞之,以為大夫,常稱疾閑居,不與政事。善于補導之術(shù),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喪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彭鏗從帝堯至周,中經(jīng)虞、夏、商三代,所斟的雉乃是當時最有名的菜,是貢菜,應該與姒家菜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

        (3)祭禹供品看

        大禹陵“菲飲泉亭”下有“宰牲房”,系古時祀禹宰牲之地。陸游《稽山行》中就載有“禹廟爭奉牲,蘭亭共流觴”。“牲”即牲口,紹興人叫“牲屠”,即“供品”(紹興人稱“福禮”)。公祭時的供品為“三牲(豬、牛、羊)五谷”;民祭的供品的“三牲”(豬頭一個、魚一條和鵝一只)或“五牲”(加雞和羊肉)。祭畢,族人分享。姒家菜肯定與這些祭品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

        (4)姒姓后人調(diào)查

        大禹陵(廟)旁,居住著世世代代為大禹守陵護陵的姒姓族人,經(jīng)過對他們的走訪,據(jù)他們說,在過去,歷代皇帝對他們都有封賞,護陵有功。由于姒家族人要護陵祭祀,光免租田地就有百畝以上,自種自給,繁衍生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他們代代相傳,都成地道的紹興人了,姒家菜也就是紹興的地方菜,就是紹興人擅長制作的家禽家畜、水產(chǎn)品和蔬菜制成的菜。要說最適宜制作,也是最多制作的家禽家畜(福禮)類菜,當數(shù)是紹興每家每戶過節(jié)時制作的“蝦油浸雞”。此菜是將雞或鵝煮熟,晾涼,分成大塊;蝦油用煮雞后的雞湯、花椒和紹酒調(diào)制成浸制的鹵水,撇去湯面上的浮油,冷卻,裝壇后浸入雞或鵝塊,浸1—2天便可食用,適時回鍋,能保存一個月不壞,隨吃隨撈,食用方便,咸鮮合一,鮮香入味。浸過雞的鹵水還可用來蒸黃魚,叫“蝦油鹵蒸報春黃魚”;蒸豆腐,稱“蝦油蒸豆腐”。

        也有人推說,大禹平了水患,疏通了江河,使紹興河鮮水產(chǎn)加倍豐富,姒家菜就是紹興的河鮮菜。更有“好事者”說,“麻鳥豆腐紹興人”,姒家菜與之也有關(guān)系。姒家菜是河鮮菜,本人可以茍同?!奥轼B豆腐”不敢茍同,此話有譏諷紹興人之意,“嘴巴像麻雀的會叫,身體像豆腐一樣的嫩”。

        紹興是越國的國都,有很嚴格的禮儀和食俗,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代代相傳,約定俗成,至今還保留著農(nóng)歷的節(jié)日食禮和食俗,號“四時八節(jié)”。

        所謂的“四時”,即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四個節(jié)氣;“八節(jié)”就是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陽、立冬、年節(jié)?!八臅r八節(jié)”里的“清明、端午、中秋、春節(jié)”已成為全國性的農(nóng)歷傳統(tǒng)節(jié)日,放假慶祝。紹興傳統(tǒng)的“四時八節(jié)”,有自己特定的食禮和食俗,至今亦然。

        (1)春分

        春分,為“四時”之首,在春季的中間。春分亦是大地回春的時候,萬物復蘇,草木萌發(fā),迎來春耕備耕的開始。此時要把冬藏的糧種篩選,留足糧種,把選后多余的糧食磨成粉,和粉團嵌紅棗蒸制“春分糕”“時鮮糕”,饋贈親友,大戶人家要祭祖,叫“做春分”,來祈求一年五谷豐登。

        (2)夏至

        夏至,為夏季之中,是白天最長的一天。此時,早稻下種,農(nóng)諺說“夏至關(guān)秧門”,新麥已收,農(nóng)事上有了空隙,有時間來慶祝收成。夏至要打面,吃“夏至面”,俗稱“冬至餛飩夏至面”,打面來向祖宗祭祀獻新,叫“做夏至”,還要攤“麥糊燒”,即用新面粉調(diào)成糊狀,用小火小油量煎塌制成,來分贈親友。夏至日,小孩不能坐門檻上,以防蛀夏。

        現(xiàn)“沃面”和“麥糊燒”都是紹興傳統(tǒng)面點,已成為大酒店的筵席主食。

        (3)秋分

        秋分,秋季的中間,秋分晝夜平,白天和晚上平均的一天。秋分一到,豐收在望。農(nóng)諺云“白露白咪咪,秋分頭出齊。秋分勿出頭,割來只飼?!薄G锓质粘傻拿朗匙疃?,樹上的桂花、栗子;地上的芋艿、番薯、老南瓜;水里的蓮藕、大菱,時值中秋,正是嘗鮮過節(jié)、合家團聚之時,能品嘗“桂花鮮栗羹”“桂花糕”“南瓜餅”“芋艿餅”“湯番薯”“煮大菱”“桂花藕”等美食。

        (4)冬至

        冬至,冬季嚴寒的開始,一直要到冬至過百六(即106天)進入清明,才開始暖和起來。進入冬至,過年的氣氛來了。傳說,冬至是古時皇帝過年的日子,所以紹興還在說“冬至大于年”。冬至吃“餛飩”,據(jù)傳是吳國宮里的習慣,源出于西施,是西施把家鄉(xiāng)的餛飩帶入宮中,后流傳于民間。陸游《歲首書事》詩二有:“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換鐘馗?!薄榜A饦”說的是冬至吃餛飩。至今諸暨依舊有餛飩招待客人當點心的習慣。

        冬至日,紹興人要祭祖,給新墳添土,燒寒衣,喊“做冬至”。

        (5)元宵

        元宵是新年過后頭一個節(jié)日,也叫“燈節(jié)”,從農(nóng)歷正月十五開始,到正月十八,共三天,十五上燈,十八落燈。據(jù)考,元宵始于唐代,太宗親政,以花燈為主題,與功臣、百姓同樂共慶?!锻趵匣層H》一戲,就是以元宵節(jié)為背景。

        元宵節(jié)吃“元宵”,“元宵”后來一夜之間被喊成“湯圓”,據(jù)說這與民國初年袁世凱有關(guān),因“元宵”音同“袁消”,其實元宵就是湯圓。

        紹興人元宵節(jié)吃湯圓,也喊湯團,有“上燈湯團落燈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之俗。其實在紹興,湯團有很多種,元宵是包餡心帶湯吃的,無疑是湯圓;沒有餡心也帶湯吃的,紹興人是正月初一吃的,叫“吞吞”;也是湯團的一種,比“吞吞”形小的叫“圓子”,用甜酒釀煮成,喚“酒釀圓子”;元宵煮熟后滾粘上芝麻再吃的,稱“麻團”,是舊時正月迎客時“十盤頭”中的必備點心之一;元宵還有油炸的,稱“油炸湯團”,等等。

        現(xiàn)今油炸湯團再配上紹興霉干菜制成的“炸干菜湯團”、“酒釀圓子”等已都成了大酒店的暢銷點心。

        (6)清明

        清明節(jié),最早稱“踏青”節(jié)。這一時節(jié),桃紅柳綠,是看花賞花的佳期。早在唐代,宮中仕女選擇在這一天紛紛去野外踏青,飲酒賞花,宋代亦然,宋《清明上河圖》就是見證。到了元代,宮女踏青被禁止,才改踏青為掃墓,祖先人人都有,掃墓屬于孝道,清明祭祖就這樣被保留下來了。紹興有“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里看姣姣(美女)”之句。

        清明節(jié)里,紹興正逢“桃花紅,菜花黃,村前村后籠春光,好在農(nóng)事不匆忙,盡有功夫把墳上”,叫“做清明”。在這時節(jié)里,有很多的美食,“三月三,梅子嘗咸淡,薺菜當靈丹”;“三月初九,淡筍削頭”;“清明團子松花糕,上墳芽豆呱呱叫”;“黃花麥果韌結(jié)結(jié),越吃越要吃”;“清明螺,抵只鵝”;“清明吃艾餃,立夏吃櫻桃”。

        清明用“鵝”,喊“上墳鵝”,因“鵝”與“我”同音。上墳祭畢,分享鵝肉。此時的鵝肉特別鮮美,叫“青草鵝”,年后吃青草長大的,紹興俗稱“隨伊吃隨伊拉,六十日好出賣”。并喜歡用“白斬”吃,當然還有“燒鵝”“熏鵝”“白鲞扣鵝”等吃法。

        清明美食中,數(shù)“艾餃”最應節(jié),上墳“艾餃”不忘讓祖先嘗新之意,更因艾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俗傳“清明吃過艾餃,可免夏天大雨淋傷”。

        (7)立夏

        “立夏吃櫻桃”。櫻桃是新年過后第一種成熟的水果,這種水果比較嬌嫩,且上市時間最短。除此之外,立夏表示春光已盡,過冬的作物開始成熟,蠶豆(羅漢豆)、豌豆可采摘嘗新,農(nóng)諺語“清明見結(jié),立夏好吃”。此時,大麥已黃,也可開鐮收割,制作“立夏餅”,以示開年豐收。

        (8)端午

        端午、中秋和年節(jié)并稱為一年中三個最重要的傳統(tǒng)大節(jié)。在這三節(jié)中,紹興人沒“過門”(結(jié)婚)的新女婿(俗稱“毛腳女婿”)要去未來丈母家探望、過節(jié)(俗稱“望端午”),這三大節(jié)里是必去的。禮品必有“鵝”,鵝者我也,我來了。

        端午這一天,按紹興人的習俗,大門上要插上桃樹枝、艾條和菖蒲做的寶劍,作避邪祟用,這一天被稱作“十惡大敗日”;要用菖蒲、柏子、艾條等作熏料,起煙熏,殺菌;要裹粽子、劃龍舟,水鄉(xiāng)澤國,龍舟競賽;要吃“五黃”(即黃魚、黃鱔、黃瓜、黃梅、雄黃酒),滅“五毒”。周作人先生的《端午》詩中就有:“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黃魚)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p>

        “五黃”中,黃瓜、黃梅為水果;黃魚大都紅燒或放大蒜子燒,叫“蒜子黃魚”;黃鱔煮熟劃絲后與蒜薹或洋蔥同炒,喚“炒鱔絲”;雄黃添入燒酒中,配“雄黃酒”,還用雄黃在小孩的腦門上寫上“王”字?,F(xiàn)據(jù)測雄黃有毒是不能食用的。

        (9)中秋

        中秋也是三大節(jié)中的一節(jié),上門的禮品同樣有“鵝”,且有月餅。

        紹興人過中秋要請“月亮婆婆”,供品為“月餅、老南瓜和水果”。中秋盛事就是賞月,紹興是全國“十大”最佳賞月地方之一,其他之地全國有:“長城風月”(北京)、“廬山賞月”(廬山)、“黃山邀月”(黃山)、“三潭印月”(杭州)、“石湖串月”(蘇州)、“象山夜月”(桂林)、“槳聲水月”(紹興)、“天野蒼月”(蘭州)、“華門醉月”(臨汾)。

        “槳聲水月”即劃著小船在鑒湖中嬉戲,咪著老酒吃著月餅,隨槳聲觀水中的皓月,碎金破月,好一番雅趣。

        (10)重陽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敝仃柆F(xiàn)已被定為“老年節(jié)”。正逢菊花時季,除登高外,還要賞菊花,飲菊花酒,賽菊詩,設菊宴,當然少不了吃重陽糕(栗子和米粉制成的糕)。

        登高,在紹興城內(nèi)有“三山”——府山、塔山和蕺山,城外會稽山脈——香爐峰等。

        (11)立冬

        四時八節(jié)中,立冬和立夏一樣,只是個時令節(jié)氣。

        這一天,除了要給祖宗祖墳整理加固,迎接寒冬的來臨外,此時秋收已完,新糯上市,紹興皋埠的小紅棗正當采收,人們就用紅棗和糯米粉糅合制糕,叫“紅棗糯米糕”,祭祀祖宗,親友分享,以慶豐收。

        (12)年節(jié)

        年節(jié),現(xiàn)為“春節(jié)”,是所有節(jié)日中最大最隆重的節(jié)日,歷經(jīng)的時間比較長,從農(nóng)歷十二月廿三正式開始,要到來年的頭八(正月初八)結(jié)束。過年,尤其是小孩特別喜歡,俗語就有“大人忙種田,小孩忙過年”。其實在過年時,大人小孩都是忙的。初八再過一周又是元宵了,新年的節(jié)日又將來到。年節(jié)期間要做的事確實很多,有廿三夜的“送灶”;廿五至廿八夜之間的“祝?!?;三十夜的“祭祖”和“分歲”;初一日的“拜歲”;初二開始的“走親”;五日歲假最起勁,稱“五許(初一至初五)”等。最講究的要數(shù)年三十晚的分歲年飯上的寓意(彩頭)文化了。

        紹興人年三十晚宴(分歲年飯)菜肴及寓意(彩頭):

        ①鲞凍肉

        “鲞凍肉”是紹興的傳統(tǒng)菜,民間除夕“分歲”時必備此菜。相傳有一農(nóng)戶,婆婆刻薄,媳婦很是賢德。除夕“分歲”吃飯時,婆婆故意把鲞頭燒入鲞凍肉中專讓媳婦食用。小叔見狀批評其母,不該如此對待嫂嫂,媳婦聽后笑對小叔道:“叔叔錯怪了婆婆好意,婆婆這是為讓嫂嫂討個吉利,今年有鲞頭,明年更有享頭了?!毕眿D這番話打破了尷尬局面,婆婆深受感動,從此一家和睦,日子越過越好,因而流傳至今。即“白鲞燒肉”,凍著吃,肉上須放上白鲞的頭,寓意來年有“享(鲞)頭”(享受)。

        ②元寶魚

        “元寶魚”即“紅燒魚尾”,魚尾燒好后盛裝在碗中,因兩邊高中間低形似“元寶”而得名。據(jù)傳,與明代才子徐文長有關(guān),看《紹興師爺與美食》文中就是。過年時當然少不了它,意為“年年有余”,只看不吃的。此魚要等到新年的正月歲假后才吃。

        ③八寶菜

        又叫“愁債菜”。吃過“八寶菜”,勿愁債主來。傳說與紹興人的年終“祝?!庇嘘P(guān),“腌菜請菩薩,悶聲大發(fā)財”。又稱“如意菜”,來年萬事如意。

        “八寶菜”是以腌菜、冬筍、香菇、木耳、金針菜、油豆腐、千張、黃豆板等烹飪原料制成。

        ④藕脯

        是蓮藕、荸薺和紅棗制成。取其諧音“偶偶(藕)湊湊、齊齊(薺)備備”之意,又稱“藕脯”,諧“有富”,又有又富,是老百姓的祈求。此菜具有補血、止血和生血之功效。

        ⑤咸煮花生

        帶殼花生加桂皮、茴香咸煮,喚作“長生果”,祈求長壽長生。

        現(xiàn)代科學證明,花生富含人體必需的脂肪酸,為益壽食品。其功效有以下幾點:

        第一,促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

        第二,促進細胞發(fā)育,提高智力;

        第三,抗老化,防早衰;

        第四,潤肺止咳;

        第五,凝血止血;

        第六,防止冠心??;

        第七,滋血通乳;

        第八,預防腸癌;

        第九,花生能保護心臟。

        ⑥五香栗子

        栗子具有養(yǎng)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功效。

        年夜飯吃栗子,取其諧音“栗(立)”,紹興年長者都希望自己的后輩人要光宗耀祖。栗子就是“立立轟轟”“堂堂正正”之意。

        ⑦煮番薯

        “番”取“翻”意,吃了番薯能翻身,期望日子會越來越好。

        現(xiàn)代營養(yǎng)專家把番薯列入保健長壽食品,其功效獨特,有以下幾點:

        第一,有益于心臟;

        第二,有抗糖尿病作用;

        第三,能預防肺氣腫;

        第四,有抗癌作用;

        第五,有減肥作用。

        ⑧素蟶子

        制作素蟶子的原料為千張、冬筍、蘿卜、黃韭、金針菜等。取其“稱心如意”之意,祈求一年和和美美,稱心如意。

        ⑨粽子年糕

        稱作“糕粽”,諧音“高中”。

        舊時,紹興以科舉聞名,把男小孩昵稱“小官人”,至今亦然?!白x書中狀元”是男人的出息和追求,大年夜了也不忘要祝愿一下子女,祈盼“高中”。

        ⑩紹什錦

        “紹什錦”寓“團團圓圓”之意。

        用料:家禽、家畜、水產(chǎn)品、時蔬。(可用魚翅、海參、魚肚、瑤柱等)

        以上這些菜式是年夜飯必備的,其他再加上幾道時令愛吃的葷菜和蔬菜,便組成紹興人豐盛并帶有“彩頭”的分歲年飯了。

        一年進入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紹興人一年一度的“年終大典”就將登場了。年終最大的慶典,無疑是紹興家家戶戶必辦的“請菩薩”,又稱“祝福”。請菩薩是“隆重而不響”的大事?!奥≈亍敝?,它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程式,本應是熱熱鬧鬧的,但真正在請的時候又不能作響,俗稱“悶聲大發(fā)財”。

        大典的程序是這樣的:

        進入農(nóng)歷十二月廿,忙忙碌碌的時候到了。俗語說:“有錢的舂糕裹粽,沒錢的東沖西沖(空忙)?!奔壹覒魬粢棒┠旮狻?。紹興的年糕,最有名當數(shù)“丁大興年糕”了。將晚米用水浸數(shù)天后,用石磨碾成水粉,入衣袋榨干水分,然后上蒸桶蒸熟,俗稱“打糕花”,再放入石臼中舂韌,舂糕是力氣活,要壯漢才能為之,舂韌后搓成團,制成兩頭圓的條狀的糕,還要用糕團做成元寶形的“元寶糕”,做公雞、鯉魚等動物形狀的“糕雞、糕魚”等,這些一方面為了“御冬”,另一方面也為了供神祭祖用。要“裹粽子”。紹興人要裹兩次粽子,一次當然是端午,一次是過年,粽子的形狀為“尖腳粽”(一頭特別尖),用箬殼和糯米裹成,糯米先用水浸,箬殼用水泡,裹時將箬殼彎成尖角狀(錐形),放入糯米,包裹并用苧麻捆扎,放入“淘鍋”里加水煮熟便成。品種有“紅棗粽”“肉粽”“火腿粽”“黑豆粽”“細沙粽”等,還有一種叫“抱兒粽”的,即一大一小兩只粽子裹在一起,專投小孩喜歡的,裹粽子當然也是為了“御冬”和“祭祀”。要趕在農(nóng)歷廿三夜之前“撣塵”(掃舍),清除家里所有的塵埃,做到窗明幾凈。要采辦年貨,準備祭品(福禮)。

        廿三夜晚飯前,先送“灶君”(灶司菩薩)上天,據(jù)說此日是天上玉帝召集灶君的“總結(jié)匯報會”報到的日期,期望他“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在天上住七天,到年三十晚飯前回來,來收集一年里家中的大小事情,寫好總結(jié)報告。

        廿四日開始,要殺豬、殺雞等。雞、豬稱“牲屠”,但祭品是不能叫殺的,殺不雅,年終要圖吉利,改叫“妝扮”“化”,俗稱“妝扮牲屠”“化牲屠”。

        廿五到廿八日,這幾天里要請“大菩薩”,選擇任何一天請都是可以的,但最好的日子是廿八夜,俗語講“發(fā)財靠天,廿八謝神”。

        大典的程式是:

        (1)祭品(福禮)

        一般人家用煮熟的鵝1只、豬短肋(元寶肋)1方、鯉魚1條,也可用白鲞代替魚,用魚必須是活的。這稱“三牲福禮”,講究的人家,再加煮熟的雞1只、牛肉1塊,稱“五牲福禮”。最隆重的用“七牲福禮”,再加熊掌、羊肉,鵝、雞的內(nèi)臟、血、油都是不能少的,還要有年糕和粽子,粽子是紅棗裹的,都是按來年農(nóng)歷的月份計數(shù)的,一般是12個月計,如有閏月,就要13個月計數(shù)了。更有“干果”四式“荔圓桃棗”,即荔枝、桂圓、核桃、大棗;“鮮果”四式“藕橘瓜手”,即蓮藕、橘子、木瓜、佛手;“三茶六酒”,即3盅紅茶、6盅老酒。再加10碗“素菜”和豆腐干1塊、鹽1盤,豆腐干是放在鹽上的,意為“四方平安”。素菜10碗中必有腌菜,俗說“腌菜請菩薩,悶聲大發(fā)財”。

        (2)程式

        舊時,方桌或圓桌均可,桌子的木紋要與大門橫著放的,叫“橫菩薩,直祖宗”,即請菩薩要橫放,請祖宗要直放。桌上的擺放有嚴格的規(guī)定,從大門開始,最先是“神像”,紹興人稱它“馬張簽”,放正中;神像后為“三茶六酒”,茶是干的,不用泡水;再是“福禮”,用朱漆木盆(稱“桶盆”)盛裝的,豬肋肉是皮朝上拱橋狀放的,雞、鵝是曲著身子,雙腿跪放的,雞、鵝和豬肉上要插上7根或9根筷子,筷子是成單數(shù)的,一定不能10根,據(jù)說物滿則仄,福神以為你家已滿心如意了,就不會再賜福給你,弄不好還會降災惹禍,筷子上用鵝、雞的腸纏繞;用活魚請,活魚會跳,可用紅紙貼住其眼睛,活魚翻動會碰壞其他祭品,不吉利,也可用白鲞替代,白鲞擱在粽子上,“粽子”尖角朝上,“年糕”疊成井字方形,放桌子中間;福禮右邊放“刀俎”,左邊放“鹽盤、雞鵝血和板油”,鹽盤上要擱1塊豆腐干,曰“四方平安”;接著是“素十碗”和四式“干果”、“鮮果”;最里面放“五事燭臺”,“五事”為福、祿、壽、富、貴,燭臺有大小兩對,大的是主燭臺,很高大,有的直接放在地上,小的稱旁燭臺,分別插上紅燭,紅燭中間放香爐,插上香,燭臺上還要掛上錫制的“銀錠”,喊“太寶”。

        (3)程序

        舊時,祝福必須由男當家人主持的,主祭人幾天前早就沐浴更衣戒齋,男孩也可參拜,女眷是不準參與的,一般躲在房里或廚房。請神的時辰分前半夜或后半夜,均可。前半夜請稱“請懶惰菩薩”,祭完后可去睡覺,不影響睡眠;后半夜請喚“請儉勤菩薩”,徹夜準備,幾乎整夜不能安睡,比較辛苦。主祭人要行三跪九叩禮,斟酒只1次,就轉(zhuǎn)入送神儀式了,化紙,并把神像一同燒(化)掉,象征福神升天,請神要快,越快越好,叫“快菩薩,慢祖宗”,鳴禮炮送神,禮炮“爆竹”為3—9個不等,也是成單數(shù)的,送走時要把雞、鵝的下巴和舌頭挖下拋向空中,稱把“口舌”帶走,免除“口舌之災”,后立即關(guān)上大門。若祖宗連著請,將紅燭調(diào)頭,添上飯,菩薩是由里朝外跪拜的,祖宗是自家人,是由外朝里跪拜的,這叫“請回堂羹飯”。祭畢,撤下福禮,年糕用黃芽菜燒成湯年糕,叫“沃年糕”,連同福禮一起分享,稱“散福”。此時如果隔壁鄰居見到,可邀請共同“散?!薄T⒁馊 俺粤松⒏8?,來年節(jié)節(jié)高”。

        (4)祭品處理

        祭畢后,祭品可根據(jù)不同的烹調(diào)進行加工,通常雞、鵝、肉可用蝦油浸著吃,如“蝦油雞肉”“蝦油鵝肉”“蝦油白肉”等;雞、鵝用白鲞一起蒸扣,如“白鲞扣雞”“白鲞扣鵝”;豬肉和白鲞同燒,凍著吃,如“鲞凍肉”;豬肉還制成走油肉,如“紹興小扣”,等等。這些都是地道的紹興菜式,都成為紹興地方名菜,都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組成部分。

        祝福完后,到年三十日這天,就是分歲年飯。年飯后,全家人和米粉搓湯圓(吞吞),并把年糕切成丁,這是年內(nèi)最后一件事,完事后,就關(guān)門鳴炮大吉,迎接新年的來臨。湯圓加年糕是正月初一第一餐吃的,諧其新的一年“高高興興開始,健健康康生活”之意。

        “十碗頭”是紹興傳統(tǒng)筵席的總稱。在紹興,無論紅白喜事、祭祀迎神、生日壽誕、造房進屋、接風洗塵等只要有宴請,都用它。紹興的“十碗頭”起源于哪朝哪代,已經(jīng)無法考證了,但據(jù)老人們講這是祖宗傳下來的。所以上了年紀的老人,對“十碗頭”菜肴情有獨鐘,個個都能說得頭頭是道。紹興民間的飲食習俗豐富多彩,文化內(nèi)涵豐厚,“十碗頭”就是紹興民俗民風在飲食上的集中體現(xiàn)?!笆腩^”就取其“十全齊美”“完完備備”之寓意。

        傳統(tǒng)的“十碗頭”是用方桌(八仙桌)就餐,8人一桌。因其菜肴數(shù)量為10碗,并用碗盛菜,故名。

        紹興菜擅長烹飪河鮮家禽,入口香酥綿糯,湯重口味濃,烹調(diào)擅長蒸、燒、氽等,特別講究“腐食”“干食”“蒸食”和“醬食”,具有濃郁的鄉(xiāng)村風味的特點特色?!笆腩^”就是紹興菜的集中體現(xiàn),具體為:

        選料選用本地優(yōu)質(zhì)原料,以家禽家畜、河鮮及時蔬為主;烹調(diào)擅長蒸法,靈活掌握“炒”菜的制作;口味注重原汁原味,口感綿糯,咸鮮合一;粗料細做,細料精做,用碗盛裝,特色顯明。

        “十碗頭”的十碗菜肴為:一“什錦”、三“扣菜”、四“炒菜”、一“醋魚”和一“湯菜”。

        (1)紹什錦

        “紹什錦”是第一道菜,寓“團團圓圓”之意。

        制作“紹什錦”必會刮魚圓,做肉圓需要加凍米(爆米花),俗語說“餅子加凍米”。烹調(diào)可汆可燴,可炒可燒可涮,有干有濕;可制成湯什錦、炒什錦、燴什錦、橋什錦、什錦暖鍋等。魚圓、肉圓的數(shù)量以人數(shù)計量,人人有份。

        具體用料:家禽、家畜、水產(chǎn)品、時蔬。(高規(guī)格的用水發(fā)魚翅、水發(fā)海參、油發(fā)魚肚、蒸發(fā)瑤柱等。)

        具體制法:

        ①刮“魚圓”汆熟,捏“餅子”蒸熟。

        ②活河蝦、熟火腿、熟豬肚、熟雞塊、油發(fā)肉皮、熟筍、水發(fā)香菇、蛋皮、時蔬以及水發(fā)魚翅、海參、鮑魚、瑤柱、魚肚等做熟。

        ③裝盤是餅子打底,依次放上其他原料,最上面著碗邊放魚圓,鳳尾河蝦、蛋皮蓋上面。

        ④平時用汆湯食、冬天可用暖鍋(火鍋),叫“什錦暖鍋”。

        (2)“三扣”

        “三扣”即“紹式小扣”“白鲞扣雞”“白鲞扣鵝”。

        紹式小扣

        紹興有“扣肉吃張皮”之說。豬肉經(jīng)走油、蒸后,肉皮特別好吃,肥而不膩。

        具體原料:豬五花條肉、黃花菜、黃酒、醬油、小蔥、菜油、八角茴香、白砂糖等。

        具體制法:

        ①將整塊五花豬肉刮去余毛,洗凈,放在鍋中加水煮2分鐘左右,轉(zhuǎn)入冷水中洗凈;改切成10厘米見方的大塊,放入炒鍋,舀入清水浸沒,用中火煮20分鐘至八成熟;去除大部分湯水,加入白糖、醬油稍煮;當肉皮面紅潤,撈起瀝干,原汁留用;炒鍋置旺火,下入熟菜油,燒至八成熱,把肉塊皮朝下放入油鍋,炸1分鐘左右,撈出冷卻后將肉塊切成10大片;水發(fā)黃花菜去蒂洗凈待用。

        ②取扣碗1只,放1粒茴香墊底,取8大片肉片(皮朝下)碼成瓦楞形在碗中,余下的2片,放在兩側(cè),然后,倒入原汁、黃酒、白糖,加入黃花菜,蓋上平盤,上蒸籠用旺火蒸2小時取出,扣入盤內(nèi),撒上蔥段即成。酥糯軟綿,肥而不膩。

        白鲞扣雞

        紹興菜的口味多“咸鮮合一”,“白鲞扣雞”就是咸鮮合一的代表。

        具體原料:雞肉、白鲞(黃魚鲞)、熟筍、生姜片、花椒少許。

        具體制法:

        ①雞宰殺洗凈后入湯鍋煮熟,取出后晾涼備用。取熟雞肉250克,帶皮切成方形塊。取100克白鲞去鱗,洗凈后切成長方塊備用。熟筍切厚片備用。

        ②取一扣碗,把帶皮的雞肉塊貼著碗壁擺放整齊,有雞皮一面緊貼碗壁,然后把熟筍放在雞肉上面,最后把白鲞擺放在最上面一層,加入料酒、姜片和花椒數(shù)枚,放入蒸鍋內(nèi)蒸20分鐘取出。

        ③取盤1只把蒸好的雞肉倒扣在盤子里,掀掉扣碗,撒上蔥花即成。

        白鲞扣鵝

        制法如同白鲞扣雞。把雞肉換成鵝肉便是了。

        在“十碗頭”中“扣雞”和“扣鵝”二菜只能食用一菜,其中一菜必須留給主人家吃,這是約定成俗的規(guī)矩。

        (3)“四炒”

        “四炒”即“紹式小炒”“芋艿時件”“茭菜肉皮”“沃肺”。

        “炒”是指現(xiàn)做現(xiàn)吃的所有菜肴的統(tǒng)稱,是所有熱炒菜的概括。它可炸可溜,可爆可燒,不拘一格,最靈活。同樣是“炒”又可分為“大炒”、“中炒”、“小炒”、“精炒”等。具體為:

        紹式小炒

        芹菜或韭黃、肉絲、筍絲、香干絲同炒即成。鮮香味美,十分討人喜歡。

        芋艿時件

        芋艿、韭黃、禽內(nèi)臟、豆腐皮燴制而成。湯寬味鮮,滋潤滑嫩。

        茭菜肉皮

        油發(fā)肉皮、茭菜、黑木耳炒制而成。肉皮軟嫩,葷素搭配,故又稱“葷素菜”。

        沃肺

        豬肺、粉絲、青菜梗等制成。此菜已基本不用,因為豬肺已不再食用。代之而起的菜肴有“油炸響鈴”或“糖醋排骨”之類,菜的碗數(shù)上必須保證10碗。

        “白事宴”即“白事酒”,“四炒”才用豆腐皮做“素雞”;香菇制“白素鱔”;千張包成“素蟶子”;豆腐制“燉豆腐”,俗叫“大豆腐”,是必上的。

        一醋魚

        一醋魚即“頭肚醋魚”。胖頭魚的魚肉刮了魚圓,剩下的魚頭、肚檔、魚尾與蘿卜制成醋溜魚,喚“頭肚醋魚”。

        頭肚醋溜魚實為燒,必用“古越頂紅醬”勾汁,盛碗后必撒胡椒粉、蔥花去腥增香。醋魚湯汁宜長不宜緊,湯汁較寬,色澤紅潤,魚肉活絡,酸甜適口。

        一湯

        一“湯”為飯湯,也是最后上席的一道,曰:回話湯。

        湯宜清淡爽口,切忌油膩。汆湯原料沒有固定,如“開洋菜心湯”,討吉利喊“開心湯”。

        由于喜慶的場合不同,“十碗頭”的用途也會有不同。沒有特殊要求的都用葷“十碗頭”來置辦酒席,像“辦齋”“祭祀”等佛事活動,則講究用素“十碗頭”。

        素“十碗頭”同樣為“一什錦、三扣、四炒、一醋魚、一湯”十碗,但是全素的,原料采用豆制品、食用菌、各種蔬菜及雞蛋,忌用鴨蛋和動物性原料,蔬菜中的蒜、韭、蔥等腥香原料。

        代表原料有:

        豆制品(豆腐皮、豆腐、香干、千張等)、面筋,食用菌(“三菇六耳”即香菇、蘑菇、草菇、石耳、地耳、黃耳、榆耳、桂花耳、白背耳),各類蔬菜如葉菜類、莖菜類、根菜類、花菜類、果菜類等。

        代表菜肴有:

        素什錦、素雞、素鴨、素燒鵝、素火腿、素蝦仁、素鱔絲、素蟶子、素全魚、素肉、素海參、素鮑魚等。

        據(jù)分析,“十碗頭”選用的原料廣泛,各種營養(yǎng)成分比較均衡,營養(yǎng)合理,能夠達到“平衡膳食、合理營養(yǎng)”的效果。

        ①8人一桌,一桌10菜,平均每人的進食量大約為750克,完全符合筵席數(shù)量標準要求。

        ②三大供能營養(yǎng)素齊全,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比例較高,但脂肪、膽固醇含量偏高,應重視。

        ③維生素供給齊全,合理烹調(diào)后破壞較少。

        ④礦物質(zhì)含量豐富,完全符合人體所需要求。

        ⑤葷素搭配合理,酸堿平衡,纖維素含量豐富。

        紹興傳統(tǒng)筵席“十碗頭”,既氣氛隆重,又配膳得當、營養(yǎng)合理,難怪至今依舊經(jīng)久不衰,值得研究、重視、挖掘、推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