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顯微鏡檢查
鏡檢一般是根據肉眼檢查時所確定下來的病變部位進行的,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作全面檢查。
1.鏡檢的方法
(1)玻片壓展法。取被檢動物器官或組織的一小部分,或一滴黏液、或一滴腸內容物等,置于載玻片上,滴少許清水或生理鹽水,用另一載玻片壓片,然后置解剖鏡或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辨認病原體。檢查后用鑷子或解剖針或微吸管吸出寄生蟲或可疑的病象組織,分別放入清水或生理鹽水的培養(yǎng)皿中,以待作進一步的處理。
(2)載玻片法。此法適用于低倍或高倍顯微鏡檢查。取要檢查的小塊組織或小滴內含物置于載玻片上,滴入少許清水或生理鹽水,蓋上蓋玻片,輕輕壓平(避免產生空氣泡),先置于低倍鏡下檢查,尋找目標,然后再用高倍鏡觀察,以確定病原體。如果是細菌引起的疾病,制片時還要染色。
由于鏡檢只能檢查很小的部分組織,為了避免遺漏,每一個病變部位至少要制三個片子,檢查不同點的組織。
(3)病理切片檢查。取小塊患病組織或器官,經固定、脫水、包埋等程序處理后,將樣品切成極薄的小片,再用相應的染色方法染色,以顯示不同細胞和細胞的變化,然后進行光學顯微鏡檢查(進一步觀察需用電子顯微鏡)。
2.各器官的鏡檢
(1)黏液。用解剖刀刮取水產動物體表黏液,制成玻片,用顯微鏡或解剖鏡檢查,可發(fā)現魚波豆蟲、隱鞭蟲、黏孢子蟲、小瓜蟲、車輪蟲及吸蟲囊蚴等病原體。
(2)鰓。取小塊腮組織制成玻片,在顯微鏡下檢查,可發(fā)現鰓隱鞭蟲、波豆蟲、車輪蟲、黏孢子蟲、膚孢蟲、斜管蟲、小瓜蟲子、半眉蟲、杯體蟲、毛管蟲、指環(huán)蟲、雙身蟲和復殖吸蟲囊蚴等寄生性病原體;微生物病原體有細菌、水霉和鰓霉等。
(3)胃腸。將腸分前、中、后三段,分別取胃腸內含物一小滴置于載玻片上,滴一小滴生理鹽水,壓片鏡檢,可發(fā)現鞭毛蟲、變形蟲、黏孢子蟲、微孢子蟲、球蟲和纖毛蟲等原生動物。六鞭毛蟲、變形蟲和腸袋蟲等一般寄生在后腸近肛門3~7cm處,而復殖吸蟲、絳蟲、線蟲和棘頭蟲等通常在胃、前腸或中腸寄生。
(4)肝。剪開肝葉,用載玻片蘸切口內含物,再用瑞氏染色法染色,油鏡下可觀察到細菌;取肝少許組織,壓片鏡檢,可發(fā)現黏孢子蟲、微孢子蟲的孢子和胞囊。
(5)血液。從鰓動脈或心臟取血。如從鰓動脈取血,先剪去一側鰓蓋,然后左手用鑷子將鰓瓣掀起,右手用微吸管插入鰓動脈或腹大動脈吸取血液。吸起的少許血液可直接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檢查;吸起較多的血液,可放入培養(yǎng)皿內,然后再取一小滴制成玻片,在顯微鏡下檢查。如從心臟取血,除去魚體腹面兩側鰓蓋內之間最狹處的鱗片,用尖的微吸管插入心臟,吸取血液。血液鏡檢可發(fā)現錐體蟲、擬錐體蟲等原生動物。培養(yǎng)皿內的血液可用生理鹽水稀釋后,在解剖鏡下檢查,可發(fā)現線蟲和血居吸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