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糖肘子說到糖與甜
十多年前吧,陜西一幫文化人聚會,來的都是一時俊彥、當(dāng)代名流。我也被濫竽充數(shù)地拉了進去。會后進餐于西安飯莊四樓。涼菜酒水之后,照例是大菜熱炒,約莫上過五六個后,不知是誰的吩咐,轉(zhuǎn)眼間,服務(wù)員用16吋大圓盤端上來一個“冰糖肘子”,在座幾位失聲叫道:
“啊呀,這么甜膩的東西,吃不下去?!薄拔叶嗄旰苌俪蕴鹗沉??!薄芭獋€清淡素菜來吧,這個……”
也有誰來個鄭重聲明:“已端上來了,一人嘗一口也行?!?/p>
我未做聲,當(dāng)機立斷,一筷子下去夾上一大塊,瞪目,愣神,飛快又一塊。“我吃得下。”
俗話說:“千錘打鑼,一錘定音”。大伙兒見我有把年紀,又是飲食文化圈內(nèi)“權(quán)威”,便消除了顧慮,全部拿起筷子,進入美味的接受境界。
不錯,這東西到了口中,甜潤而不粘牙,香醇而不沖鼻,油膩是不易感到的。只覺著甜里、香里、油里全部滑溜溜,朝喉嚨滑翔……
又聽見誰嘆道:“這東西放到二十多年前,我一個人就消滅掉了?!?/p>
甜,原本好像是從母乳中習(xí)慣了的滋味,或者說是人的天性,且看待哺嬰兒喝上一口糖水,會露出甜蜜的笑,若換上鹽水,“怒”容即現(xiàn)。孩子從會說話起,父母也以糖水做“誘餌”,換取孩子“聽話”。
也聽有人講:“奢吃奢穿來自于沒吃沒穿”。聽著好像也有點道理。推而論之,愛吃甜來自于缺糖少甜。我童年在農(nóng)村,家里窮,很少買白糖,水果糖是什么樣子連見都未見過,甭說是什么滋味了。長大后進城,看到有賣果汁的,買了一瓶打開,先,一飲而下的快感,再,一飲而下的美感,又再,甜津津的滋味由口而心。從此偏甜,一發(fā)不可收拾。在家里,稀飯要調(diào)糖,蒸饃要夾糖,喝水也放糖。到餐館去,只要見了炒八寶甜飯、金棗丸子、蜜汁山藥、蜜汁葫蘆、糖醋肉片,乃至白糖包子、紅油糖糕、蜂蜜涼粽子等,均很少放過。20世紀50年代中的一天,與幾個同事從遠郊工作回來,機關(guān)食堂已關(guān)門,就去餐館進餐。別人都十分節(jié)約,買的是炒豆芽或家常豆腐,我是窮大方,不在乎,尤其看有“蜜拉肉”,聞名已久,自然不肯放過,6毛錢是小意思,便買下一份,一吃,甜潤得滲透心脾,真可謂是味感藝術(shù)的上品。
我熱愛世間的一切藝術(shù),最最不能一日或離的就是味感藝術(shù)了,每因朝夕伴隨反而缺乏認識,更難上升到理論,其實,也是時而理時而論之的。
據(jù)訓(xùn)古學(xué)家講,五味中的“甜”,是由廣義的“甘”孳乳而出?!疤稹弊謴摹吧唷睆摹案省?,表示舌所感受。從這里可以看出“甜”與酸、辣、苦、咸不一樣,它屬正味,是可以單獨食用的,其它四味屬佐味,都不能單獨吃,因刺激性太大,必須五味調(diào)和。這大概就是古今中外人都嗜甜的主要原因。再說甜的成分——蜜、糖是人體代謝的主要熱能來源,常吃甜食又能補充氣血,利于解除肌肉緊張以及有解毒作用,人們豈能不嗜。
世上的事物不只有兩重性,常常還與時空變化有關(guān)系。早年很長一段時間忌諱吃苦、說苦,怕的是給大好形勢抹黑,現(xiàn)在忌諱的是糖、是甜言蜜語。糖尿病泛濫、蟲牙痛得老少都喊,減肥隊伍不斷擴大,甜食綜合征普遍化。使禁忌甜食竟上溯到淀粉,見甜色變,大有杜絕世間一切蜜糖之勢。難怪那天文化界幾位仁兄,為禁忌甜食,大多箸頭推敲,雙眉緊鎖,苦水欲滴。據(jù)說,就連天天、頓頓吃甜食的西方國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注意把甜食的甜度降到最低,致使全球糖的銷量銳減。
我于醫(yī)學(xué)一竅不通,僅從數(shù)十年品味中感受到:糖蜜之甜當(dāng)也有“三嫌”之疑。一嫌沒意思。如喝水喝湯,白水白湯原要個白,要個真,不三不四放點糖,非弄到甜蜜蜜的,就嫌沒意思。二嫌無道理,江河海鮮的魚蝦海鮮,帶有天然血腥鮮香的氣慨,偏要加糖和鮮唱對臺戲,能不嫌沒道理。記得袁子才稱贊文蛤:天下惟有此物不用任何作料,當(dāng)是真知灼見。三嫌添癮患。甜則生膩,甜膩相成,膩極難免轉(zhuǎn)化生理反應(yīng),輕則生酸倒胃,重則厭食染疾。雜文大家商子雍說:“甜食不能天天吃?!闭媸请s家追求“至味”的大實話。
其實,我的吃是夠雜的,可稱奇雜。從西北的手抓羊肉,到東南沿海的龍虱,從東北的酸菜粉,到云南的乳扇,從日本的生魚片,到澳大利亞的袋鼠,乃至象鼻子、龍虎斗,酸螞蟻等等??晌揖褪菒蹞Q著吃,變著法兒吃,吃起來還很挑剔。老伴常嫌我“事多”、“窮講究”,我又豈能不講究?這吃的藝術(shù),就像妙齡女子變法兒地打扮自己,什么配什么是極其重要的。協(xié)調(diào)是世間一切藝術(shù)的基本規(guī)律。烹飪藝術(shù)也一樣。試吃烤鴨,若無甜面醬和卷餅,能行嗎?吃涮羊肉,不要咸韭花、麻醬做味汁,能不掃興?喝淡稀飯,不就點咸菜,是多么單調(diào)?還有,人的味覺終歸不是科學(xué)儀器,對味的感受不可能十分準確,倒是常常出現(xiàn)一些錯誤和偏差,像剛吃過苦的東西,馬上吃糖,會覺著糖格外地甜。一個個糖接著吃,只能是“甜加甜不見甜”,或開頭很甜,到后來則會感到發(fā)酸。
大半輩子吃的實踐讓我總結(jié)出一條基本原則,那就是“想吃啥就吃啥”。因為這“想吃啥”是人的生理需要在心理上的反映,所以應(yīng)當(dāng)“就吃啥”,但是,還有一個附加語,這就是“別過度”。請注意,它雖系附加語,卻異常重要。因為什么事物都有一個“度”,吃東西一樣有“度”,否則,好事也會變成壞事,“過猶而不及”就是這個意思。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