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茶葉采摘技術

        茶葉采摘技術

        時間:2023-11-19 百科知識 版權反饋
        【摘要】:葉片是茶樹的營養(yǎng)器官,是供人們采收的主要對象。成茶的質量,除受加工技術影響外,主要取決于鮮葉的質量。茶樹是常綠植物,葉子對茶樹的生長是至關重要的,它是茶樹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據(jù)測定,采葉茶樹,由于采摘的刺激作用,有延長葉齡、促進新葉生長的功效。茶葉的采摘標準,直接關系到當年產量、品質與收入,必須根據(jù)各種茶類對原料的要求來確定。烏龍茶應采完整的對二三葉梢。

        第三節(jié) 茶葉采摘技術

        一、茶樹形態(tài)特征

        茶樹是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組成。樹型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三種(見圖2-4),浙江地區(qū)主要屬于灌木型。喬木型茶樹主干明顯,分枝部位高,自然生長狀態(tài)下,其樹高通常達3~5米,野生茶樹可高達10米以上;灌木型茶樹無明顯主干,樹冠較矮小,自然生長狀態(tài)下,樹高通常只達1.5~3米,分枝多出自近地面根頸處,分枝稠密;小喬木型茶樹屬于喬木、灌木間的中間類型。

        img7

        圖2-4 茶葉樹型圖

        葉片是茶樹的營養(yǎng)器官,是供人們采收的主要對象。茶樹葉片可分為鱗片、魚葉和真葉。在正常情況下,葉片的壽命只有一年左右。

        鱗片。褐色,外具薄層蠟質或短硬茸毛,起保護茶芽的作用,芽膨大展開后鱗片自然脫落。

        img8

        圖2-5 茶樹真葉

        魚葉。除鱗片外最下層的變態(tài)葉子,發(fā)育不完全,外形似魚鱗,是新梢生長最初展開的葉片,一般只有一片,色澤淡,葉質硬脆,葉緣全緣或前緣有淺鋸齒,形狀介于鱗片與真葉之間。

        真葉。發(fā)育完全的葉片,見圖2-5。

        二、合理采摘

        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fā)現(xiàn)采茶與養(yǎng)樹之間存在矛盾,芽葉的數(shù)量與質量之間也存在矛盾,這些矛盾只有通過合理采摘才能得到解決。

        1.基本原則

        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合理采摘應該有不同的技術內容,但必須遵循以下三點基本原則。

        (1)采養(yǎng)結合。在采摘的同時,必須注意留養(yǎng),保證年生長期內有一批新生葉片留養(yǎng)在樹上。

        (2)量質兼顧。茶葉是一種競爭性強的商品,不但要數(shù)量多,而且要質量好。成茶的質量,除受加工技術影響外,主要取決于鮮葉的質量。因此,在采摘鮮葉時,強調量質兼顧,這是保證成茶品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因樹、因地、因時制宜。對于茶區(qū)分散、品種資源豐富、茶類繁多的地區(qū),這個原則尤其重要。不同的品種、樹齡、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茶樹的生長發(fā)育狀況不一樣。不同的茶類,對鮮葉原料的嫩度要求是有很大差別的。因此,采摘技術必須根據(jù)當時當?shù)氐木唧w情況靈活掌握。

        2.科學依據(jù)

        茶樹在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它固有的生物學特性,揭示并充分認識茶樹的生物學特性與環(huán)境條件的相互關系,就能獲得種茶的更大自由。合理采摘的科學依據(jù)有以下三點。

        (1)茶樹新梢的生長特性。茶樹在年生育周期中,新梢的生長有兩個基本的特性:一是頂端生長優(yōu)勢;二是多次萌發(fā)生長。這兩者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同時又與環(huán)境條件密切相關。新梢生長時,頂芽最先萌發(fā),生長也最快。頂芽的旺盛生長,抑制了側芽的生長,使側芽生長緩慢,甚至呈休止?jié)摲鼱顟B(tài)。及時采去頂芽,改變生長素和激動素的極性傳導和分配狀況,就可解除頂端生長優(yōu)勢,促進側芽的生長。

        茶樹新梢生長的另一個特性,就是一年中能多次萌發(fā)生長。萌發(fā)次數(shù)的多少,除受品種特性、樹齡、樹勢制約外,主要受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茶樹在自然生長條件下,一般萌發(fā)2~3次;而在采摘的情況下,可萌發(fā)4~6次。

        所以,合理采摘在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利用茶樹生長的頂端優(yōu)勢和多次萌發(fā)生長的生物學特性,通過人為手段,解除頂芽的生長優(yōu)勢,促進側芽的生長,達到多采茶、采好茶的目的。

        (2)茶樹葉子生育和生長規(guī)律。茶樹是常綠植物,葉子對茶樹的生長是至關重要的,它是茶樹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所以,葉子的生長情況,往往是衡量樹勢強弱和分析茶園產量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jù)。茶樹葉子是隨著新梢的生長而生長的,葉子的生育速度、展葉多少、成熟期時間、葉子壽命和消長規(guī)律等生物學特性,與外界環(huán)境條件關系密切。新梢生長快的,一般兩三天可展一片葉子;生長慢的,則需五六天。葉子從初展到成熟,生長快的需10~20天;生長慢的,需要20~30天。葉子未成熟前生理上的一個特點是,呼吸強度大于光合強度,即消耗大于積累。新梢展葉多少,差異很大,多的可達10多片,少的一兩片,一般能展葉4~6片。茶樹葉片的壽命總是隨著展葉時期的推遲而縮短。樹冠上新葉的增長具有季節(jié)性,而老葉的脫落則是常年都有,但在正常的情況下,多集中在新梢生長季脫落。通常是新葉增長最多之時,也是老葉脫落最多之際。據(jù)測定,采葉茶樹,由于采摘的刺激作用,有延長葉齡、促進新葉生長的功效。因此,在年周期中,采葉茶樹新葉的相對增長量大于自然生長的茶樹,而落葉面積卻相應地小于自然生長的茶樹。

        從這個意義上講,合理采摘就是在認識茶樹葉子生育特性和消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做到既及時分批采摘符合制茶嫩度要求的芽葉,又適量留養(yǎng)一定的新生葉子,以維持茶樹正常生命活動和再生產。

        (3)茶樹地上部生長和地下部生長的相互關系。茶樹地上部和地下部在生長過程中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從而使茶樹保持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和一定的比例關系。這主要表現(xiàn)在營養(yǎng)物質的相互供應和自動調節(jié)上。根系生命活動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有機養(yǎng)料和一些微量活性物質,如維生素、生長素等,主要是靠地上部莖葉合成而供給的;而地上部莖葉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水分、礦物質等,則是依賴于根系吸收輸送的。莖葉與根系在生長過程中,當營養(yǎng)物質分配上產生矛盾時,茶樹有自動調節(jié)的能力,因此,在年生長周期中,莖葉與根系表現(xiàn)有交錯生長的現(xiàn)象。自然生長的幼齡茶樹,根系與枝葉在一年中各有三次生長高峰,總的趨勢是新梢生長期地上部枝葉生長占優(yōu)勢,茶樹休眠期地下部根系生長占優(yōu)勢。

        合理采摘,就是利用茶樹上下部生長的這種相對平衡特性,通過人為的手段,打破這種相互的平衡關系,促進地上部新梢的生長。在不影響茶樹生機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促進營養(yǎng)物質形成經濟產量(茶葉)。

        3.基本做法

        (1)采摘標準。茶葉的采摘標準,直接關系到當年產量、品質與收入,必須根據(jù)各種茶類對原料的要求來確定。以正山小種紅茶為例。據(jù)試驗,同樣留魚葉采,3年中茶葉品質與收入均以采一芽二葉的最高;采一芽三葉的次之;一芽四葉的產量很高,比一芽二葉的增長47%~101%,但茶葉品質很差,收入也低;采一芽一葉的,產量很低,收入也低。因此,紅茶應采一芽二三葉和幼嫩的對夾葉。烘青綠茶的采收標準可與紅茶采摘相同。烏龍茶應采完整的對二三葉梢。閩南烏龍茶以小開面至中開面為宜;閩北烏龍茶以中開面至大開面為宜。白茶,如制白牡丹,應采肥壯的一芽二三葉,要求達到芽葉“三白”,即芽白,一二葉葉背白;制銀針須采第一真葉剛離芽體尚未展開的芽(形如鷹嘴),然后剝離真葉(制紅、綠茶),用單芽制成銀針;貢眉采摘以一芽二三葉和幼嫩的對夾葉。

        (2)采留時間。

        ①開采期。開采有兩種含義:一是幼樹開采,二是年、季開采。幼樹開采依樹齡、樹勢而定,一般種植后經3~5年管理,定剪和摘頂養(yǎng)蓬等,樹高幅70厘米×80厘米時,就可以開始合理采摘。臺刈重剪或經留養(yǎng)、壓條復壯的茶樹,前期應以養(yǎng)為主,并利用頂芽生長優(yōu)勢,適時分批摘頂,摘高留低,摘中留側,促進分枝,待樹高幅達到標準時方能開始合理采摘。

        年、季開采期應根據(jù)越冬芽或其后各輪茶芽萌發(fā)(即魚葉開展期)、長梢速度、留葉要求與各茶類采收標準等而定。在正常情況下,紅綠茶區(qū)當10%~20%芽梢已達采摘標準時,即可開采。現(xiàn)有栽培品種,春茶萌發(fā)始期或盛期大多在3月下旬,早者3月上旬;遲者4月上旬,萌發(fā)后長至一芽三葉時,均需15天左右。因此,紅綠茶每年頭輪(即春茶)開采期,早芽種福云6號多在3月中旬前后;福鼎大白茶、福云7號等多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中芽種,如菜茶、毛蟹、梅占等多在4月上旬;遲芽種,如政和大白茶、水仙多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盛采期早芽種多在4月中旬左右,中芽種多在4月下旬,遲芽種多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

        由于春茶萌發(fā)集中、整齊,高峰期明顯,茶葉產量占年產量40%~60%,因此,掌握合適的開采期對提高茶葉產量、品質以及養(yǎng)樹與調劑勞動等,都有好處。大型茶場和栽培無性系品種面積大的茶場,更應注意掌握稍早開采。同時春茶早、季季早,春茶遲、季季遲。頭輪以后各輪開采期限,可以前一輪采后30~45天或大約35天為參數(shù)來推算。

        ②停采期。停采是指在每一年周期中,結束某片或某品種的嫩梢采收工作。停采期遲早,直接關系到當年產量與收入,也關系到茶樹生長與來年產量。為此,必須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管理水平,青、壯、老不同茶樹年齡的實際生長期,可采輪次等,制訂出不同的停采期,不宜統(tǒng)一停采。如管理好、樹勢壯、留養(yǎng)好、早霜期較遲的,停采期可略遲些。一般可采至最后一輪或提前一輪結束,以增加當年產量,茶區(qū)一般可采到白露或秋分左右。如樹勢弱、管理差、早霜期早,或需要繼續(xù)培養(yǎng)樹勢,可適當提前1~2輪結束,以留養(yǎng)秋稍,擴大樹冠或復壯樹勢,提高或穩(wěn)定來年產量。

        (3)采留方法。青年茶樹前期應掌握以養(yǎng)為主,適當?shù)夭墒?,“打頂”為主。春茶后期留一大葉采,并及時采收下部對夾葉。對樹冠表層嫩梢應多留葉,以利養(yǎng)壯樹勢,擴大樹冠。壯年茶樹,尤其對盛采的壯樹,應以采為主,采養(yǎng)結合,按標準適時分批合理留葉采,做到采養(yǎng)結合,邊采邊養(yǎng)。對于樹冠表層壯梢可留一葉采,其他可留魚葉采;同時,應及時采摘叢里,下腳對夾葉,并除去花果枝,減少養(yǎng)分消耗。老樹,應以采為主,適當留養(yǎng),可春夏茶集中采,只留魚葉,即多采少留(因為這類茶樹長勢弱,多半為對二、三、四葉梢)。秋茶集中留養(yǎng)、多留少采。但對于要改造的衰老樹也可采取“春茶大采、夏茶改”的方法。

        4.采茶機具選用

        我國對采茶機的研究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的,近年來進展較快。機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區(qū)和較大面積茶場推廣,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1)采茶機類型與采摘效果。我國研制并已提供生產上試用、試驗的機型有10余種。采茶機的工作原理均屬切割式。基本類型有往復切割式、螺旋滾動式、水平旋轉鉤刀式3種。動力來源分機動、電動、手動三種。

        采茶機的工效與茶芽生產情況、操作者技術熟練程度及采茶機采摘幅寬度關系較大。機采的生產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用機動螺旋滾切式采茶機(采摘水仙茶、梅占、毛蟹等品種),每臺兩人輪換工作,臺時產量為80~100千克,比手采提高10~15倍。日本川崎單人采茶機,兩人輪換操作,臺時產量也可達50~60千克,比手采提高8~10倍。

        采茶機的采摘質量以往復切割式為好,完整芽葉可達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鮮葉,可制率達85%~90%。水平旋轉鉤刀式采茶機的完整芽葉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滾切式采茶機的完整率芽葉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2)機采茶樹樹冠的培養(yǎng)。現(xiàn)有研制的采茶機,沒有選擇性,只能采摘樹冠面上的芽葉。如果茶樹樹冠不平整,發(fā)芽不整齊,生長勢不旺盛,往往影響機采的效果,而且也會影響茶葉質量。因此,必須對機采茶樹樹冠進行必要的培養(yǎng),以適應機械采摘。

        準備實行機采的茶樹,一般應視茶樹的生長和樹冠平整度等具體情況進行重修剪或輕修剪,剪后即可機采。約經一兩年機采后,機采樹冠便可形成。根據(jù)研究資料和國內外的經驗,機采茶樹樹冠的高度,以60~80厘米為宜,過高過低都不便機械操作。如樹高超過1米,則應進行修剪。

        采用何種樹冠形狀,最適于機械采摘,這需要從茶葉單產、勞動強度、采茶工效等方面綜合考慮。樹冠形狀對茶葉產量的影響,各地的研究結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產量為高,有的則以水平形產量為高,但一般差異不大明顯。從勞動強度、采摘工效考慮,弧形樹冠便于機采。因此,一般認為灌木茶樹,宜采用弧形樹冠;小喬木型茶樹,則可采用水平形樹冠。

        (3)機械采茶的幾個問題及解決的途徑。采茶機使用時間很短,目前,使用面積還不大,處于試驗和試用階段,初步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

        ①鮮葉質量問題。目前,一般采茶機對芽葉的選擇性還不理想,在同一時間與手工相比,機采鮮葉的質量一般低于手采的,主要是存在芽葉破碎、混雜和老梗老葉三大缺點。因此,機采的鮮葉,一般只能做中檔以下的茶葉。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根據(jù)各茶區(qū)的經驗,如能在制茶工藝上采取一些技術措施,還可適當提高機采的品質。目前由于采工嚴重不足,手工采茶普遍存在大把捋、一掃光等粗采、濫采現(xiàn)象,造成老梗多、單片碎葉多、老嫩不均、大小不一的弊?。粰C采可保證鮮葉的整體質量,比手采提高一個等級。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選育并建立優(yōu)良(如發(fā)芽勢強、節(jié)間長、持嫩性強)的無性系茶樹是十分必要的。從當前來看,一是通過修剪技術,培養(yǎng)適于機采的樹冠;二是要研究提高機采的技術。

        此外,如茶園面積較大,勞力緊張,芽葉不能及時用手工采下,采用機采,品質將不致因此而降低,甚至還可能有所提高。

        ②鮮葉產量問題。綜合各茶區(qū)的實際情況,機采對鮮葉產量有一定影響。一般機采初期影響大,機采一兩年后影響少,甚至沒有影響,對茶樹未形成采摘面的茶園影響大,已形成采摘面的影響小。春茶影響大,夏秋茶反而有增產效果。機采對鮮葉產量的影響,主要是漏采造成的。解決途徑是除了通過修剪技術,培養(yǎng)好樹冠外,可在機采初期,采用機采和手采結合采摘,效果更好。據(jù)安徽省祁門茶葉研究所等研究,先用機采,再進行人工輔采,或茶葉高峰期采用機采,其余采用手采,都比全機采有顯著的增產效果。

        ③茶樹長勢問題。機采茶樹經連續(xù)幾年機采之后,生長勢有削弱趨勢。一般是芽密度趨于密集,新梢展葉數(shù)逐漸減少,對夾二、三葉增多。百芽重減輕,機采條件逐漸惡化。這種機采茶園茶樹生育的一般規(guī)律,手采茶樹也同樣存在,但機采園樹勢削弱的速度比手采園更快一些。這一問題,主要有賴于修剪技術和肥水管理來解決。據(jù)研究,采取重修剪以及增施氮肥、旱季灌溉等措施,對復壯樹勢、提高產量都有顯著效果。

        5.采摘與留養(yǎng)

        茶樹采收的對象是新梢,采下的新梢多,產量就高,但同時茶樹制造養(yǎng)分的能力就削弱了。要解決好這一矛盾,關鍵是要做到采養(yǎng)結合。

        如何做到采養(yǎng)結合,在不同的茶樹發(fā)育階段應當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幼齡茶園主要是培養(yǎng)樹冠,應以養(yǎng)為主,同時根據(jù)情況適當采收一些茶葉,采摘應當服從以培養(yǎng)樹冠為目的的留養(yǎng)需要。生產茶園則以采為主,適當留養(yǎng)。在春、夏、秋三個茶季中,春茶葉片質量好,留養(yǎng)春葉有利于樹勢,但對經濟效益影響較大;秋茶留葉,因葉片生長期短,越冬期易遭凍害,因此,在生產上,在春茶后期或夏茶季節(jié)安排留葉較為合理。留葉以樹冠面上的葉片相互密接、看不到枝干為適宜。

        三、采摘方法

        采收茶葉是種植茶樹、建設茶園的主要目的,由于茶樹是多年連續(xù)采收的農作物,采摘是否合理,既影響當年的產量、質量,又關系到今后茶葉的收成,因此采摘方法比較重要。

        1.手工采摘

        手工采摘是大部分茶區(qū)采用的茶葉采收方法,特別是名優(yōu)茶產區(qū)全部采用手工采摘。正確的手工采茶方法有掐采、提手采、雙手采等。近年來,由于勞力緊張等原因,手工采茶質量普遍下降,產區(qū)出現(xiàn)了捋采、抓采等不科學的采摘方法,對茶葉質量與茶樹樹勢都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應當加以糾正。

        (1)采摘標準。采摘標準是指采茶時應遵循的芽葉的大小規(guī)格。生產上大致可分為三種:細嫩采、適中采、成熟采。細嫩采是指茶芽初萌發(fā)至第一葉或第二葉初展時進行采摘,一般名優(yōu)綠茶采摘均屬此類標準;適中采的標準是一芽二三葉及相同嫩度的對夾葉,是目前各種大宗茶的采摘標準;成熟采一般指在茶樹新梢接近成熟時,采下一芽三四葉,如制作邊銷茶。采摘的長度大葉種一般以3~4厘米、小葉種以2~2.5厘米為好,要求大小均勻一致。另外,雨天不采,細瘦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風傷芽不采,蟲傷芽不采,開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有病彎曲芽不采。

        (2)手工采摘技術。手工采摘的特點是:采摘精細,批次多,采期長,產量高,質量好,適于高檔茶,特別是名茶的采摘,工效低,費工大。

        ①采摘方法。打頂采摘法是等新梢展葉五六片葉子以上或等新梢即將停止生長時,采去一芽二三葉,留下基部三四片以上大葉。一般每輪新梢采摘一兩次。采摘要領是采高養(yǎng)低,采頂留側,以促進分枝,培養(yǎng)樹冠。

        留葉采摘法(見圖2-6)是當新梢長到一芽三四葉或一芽四五葉時,采去一芽二三葉,留下基部一片或兩片大葉。留葉采摘法常因留葉數(shù)量和留葉季節(jié)的不同而又分為留一葉采摘法和留二葉采摘法等。這種采摘方法的特點是采養(yǎng)結合。

        img9

        圖2-6 茶樹采摘法

        留魚葉采摘法是當新梢長到一芽一二葉或一芽二三葉時,采下一芽一二葉或一芽二三葉,只把魚葉留在樹上。這是一種以采為主的采摘法,是名茶和一般紅、綠茶的基本采摘方法。

        ②采茶手法。因手指的動作、手掌的朝向和手指對新梢著力的不同,形成各種不同的手法。

        掐采。又名折采,是采名貴細嫩茶最常用的方法。左手按住枝條,右手的食指和拇指的指尖把新發(fā)的芽尖一二細嫩葉,輕輕地用力掐摘下來。

        提手采。最普遍的方法,分為直采和橫采。直采是拇指和食指夾住新梢要采摘的部位,手掌心向上,食指向上稍為著力,所采芽葉便可在掌心,摘滿一手掌后,放入采茶籃。橫采手法與直采相同,唯掌心向下,用拇指向內左右摘取所要采摘的芽葉,或用食指向內向上著力采摘茶葉。

        雙手采。左右手同時放置在樹冠面上,應用橫采與直接手勢互相交替把合乎標準的新梢采下來。雙手采茶須做到思想集中,眼到手到,采得準、采得快,采時手法快而穩(wěn),不落葉、不損葉,手臂不動,隨著手掌頻繁交往采下茶葉,兩腳也必須隨采的進度而交換位置。

        ③按標準及時采。茶樹具有不斷萌發(fā)新芽的能力,其采期長,可以多年、多季和多批次采摘。一方面,及時采下符合標準的新梢,能加速腋芽與潛伏芽的萌發(fā),縮短采摘間隔期,有效提高茶葉產量。另一方面,茶葉采收具有很強的季節(jié)性,從春茶中后期開始至秋茶期間氣溫較高,芽葉生長快,若不及時采下符合要求的新梢,芽葉就會很快老化,自然品質變差。因此,實行按標準及時采茶,是取得優(yōu)質高產的重要保證。

        按標準及時采茶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jù)情況的變化適時調整。具體說來,一看氣溫變化,尤其是春茶期間更要注意。二看降雨情況,夏、秋季氣溫高,若降雨多,則茶芽萌發(fā)多。三看新梢生長狀況,一般在每畝茶園能有2~3千克鮮葉可采時就進行撩頭采,當新梢中有10%~15%符合采摘標準為開采適期。

        ④分批多次采。由于茶樹發(fā)芽的不一致性,為了使加工的鮮葉原料整齊均勻,就應當進行分批采茶。分批采茶還有利于采摘、加工的勞力安排與茶廠的合理利用。一個茶季或一年的采摘批次受品種、氣候、土壤、肥培水平、所加工的茶類等因素綜合影響而有差異。如條件相同的茶園,采摘名優(yōu)綠茶的批次就比采摘大宗綠茶要多;春季氣溫相對較高時的采摘批次就比氣溫平常的年份要少。目前在專業(yè)生產龍井茶的產區(qū),春茶采摘5~12批,夏茶4~8批,秋茶10~16批,全年20~36批。

        2.機械采摘

        大多數(shù)茶區(qū),采茶是茶葉生產中耗工最多的一項工作,在采摘大宗茶的產區(qū),采茶所需用工量占總用工量的60%以上,而且季節(jié)性強,必須及時采摘才能保證茶葉的產量與品質。同時,近一個時期以來,隨著農村產業(yè)結構的調整,造成了許多茶區(qū)采茶勞力的緊張,出現(xiàn)了采摘粗放與采茶成本大幅提升的現(xiàn)象,影響了茶業(yè)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推廣機械采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實行機采,不但提高工效、降低成本,而且機采茶葉的質量能達到較高水平,明顯優(yōu)于手工粗放采摘的茶葉。

        (1)機械采摘應具備的條件。

        ①茶園條件。符合機械采摘的茶園應是平地或坡度在15°以下的緩坡條栽茶園,梯級茶園梯面寬在2米以上。茶園的種性較純、發(fā)芽整齊、生長勢強。樹高保持60~80厘米,行間保留15~20厘米。新種植的茶園,在三次定型修剪后,即可采用機械采摘。生產茶園投產已有較長時間,或因其他原因導致樹勢衰敗的,應通過重修剪等措施進行改造,待符合要求后再實行機械采摘。

        ②采茶機械選型及配套。采茶機械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應根據(jù)茶園的立地條件,區(qū)分是幼齡茶園還是生產茶園,合理地加以選用。平地茶園、緩坡茶園,可選用雙人抬式采茶機;坡度較大的茶園則選用單人操作的小型采茶機械較為合適;幼齡茶園以擴大樹冠為主,宜用平型采茶機;生產茶園以采摘鮮葉獲取產量為主要目的,宜選用弧形采茶機(平型樹冠的茶園只能選用平型采茶機);機采茶園一般采用修剪機進行輕修剪。修剪機的選型應與采茶機相配套,即弧形采茶機配弧形修剪機,平型采茶機配平形修剪機。

        ③機手與操作人員的業(yè)務培訓。機械采茶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參加機采工作的機手及操作人員應接受技術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有:機采茶園的樹冠培育與肥培管理技術,機械的結構、性能與使用,機械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茶園采茶與修剪的田間實際操作技術等,機手及操作人員在培訓合格后才能進行實際工作。

        (2)機械采茶的技術環(huán)節(jié)。

        ①機采適期、批次及留葉。采摘大宗紅、綠茶的產區(qū),春茶期間當80%的新梢符合采摘標準、夏茶期間當60%的新梢符合采摘標準時為機采適期。為提高經濟效益,在春茶機采之前,可以先進行人工采摘,采下早發(fā)芽,加工名優(yōu)茶,能夠增加茶園的收益。機采茶園的采摘批次較少,一般春茶采摘1~2次,夏茶1次,秋茶2~3次。長期機采會造成葉層變薄、葉形變小等現(xiàn)象,影響茶樹的生長發(fā)育。當葉層厚度小于0.1米時,應在秋季留一輪新梢不采或留1~2張大葉采。

        ②機械采茶的作業(yè)方法。

        采茶鋏。使用采茶鋏時,左手、右手分別握住下方與上方的刀片木柄,右手同時應抓住集葉袋的出葉口,一條茶行分兩次在兩側采茶。鋏茶時先靠左側向前采收,到茶行終點后,接著靠另一側往回采收。

        單人采茶機。單人采茶機由兩人配合進行操作,一人雙手持采茶機頭采茶,另一人提集葉袋協(xié)助機手工作。采茶時,機頭在茶行蓬面作“Z”字形運動,從茶行邊部采向中間,分別在兩側各采一次。作業(yè)時,一般采用機手倒退、集葉手前進的方式在茶行間行走。一般1臺單人采茶機可管理茶園25畝左右。

        雙人采茶機。雙人采茶機一般需3~4人共同工作,其中主機手1人、副機手1人、集葉手1~2人。采茶時,主機手與副機手分別在茶行的兩側,主機手背向機器前進方向倒退作業(yè),并掌握機采切口的位置;副機手在面向前進方向,略滯后主機手40~50厘米的距離,使采茶機與茶行保持15°~20°的夾角;集葉手走在主機手一側的茶行間,協(xié)助機手采茶或裝運采下的茶葉,每條茶行在兩側來回各采一次。一般一臺雙人采茶機可管理茶園80畝。

        (3)機采茶園的配套修剪制度。

        ①撣剪。機采茶園在機采后,由于萌發(fā)較遲的茶芽徒長等原因,常引起采摘面上部分枝葉突出。為使采摘面平整,保證下次機采的質量,每次機采后一星期左右應進行一次撣剪,剪去樹冠面突出的枝條。

        ②輕修剪。為維持茶樹生長勢,調節(jié)發(fā)芽密度,機采茶園每年春季應采用機械進行輕修剪,修剪深度為3~5厘米。

        ③深修剪。茶樹連年機采后,樹冠上層形成密集的細弱枝,葉層變薄,茶樹的生長勢明顯變差,需要采用深修剪的辦法來恢復樹勢,一般修剪深度為10~20厘米。

        ④重修剪。經過長期的機械采摘后,茶樹分枝衰退,生長勢減弱,產量、品質顯著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應對茶園進行重修剪,重修剪程度為離地30厘米左右。

        3.各類茶園的具體采法

        (1)茶樹定型修剪期采摘法。將處于規(guī)定修剪高度以上15厘米的芽葉按一芽三葉標準采下,如芽已硬化粗老者,可酌情采一芽二葉,甚至一芽一葉。

        (2)幼齡茶園采摘法。第三次定型修剪后至最后定型(90厘米)期間,堅持以養(yǎng)為主,打頂輕采。即當新梢長到一芽四至六葉時,留二至三片真葉采一芽三葉。采摘時,注意采高養(yǎng)低,采密養(yǎng)稀,采內養(yǎng)外,采瘦養(yǎng)壯,采中間養(yǎng)四邊,以培養(yǎng)樹幅。

        (3)正式投采茶園采摘法。輕修剪后,新梢生長到一芽四五葉時,采一芽三葉、一芽二葉、一芽四葉初展。未修剪的茶園當新梢生長到一芽三四葉時,留一片真葉采一芽三葉、一芽二葉,此后根據(jù)情況分別采用留一片真葉或留魚葉采。每次采摘都應把對夾葉及時采凈。年終最后一批茶葉,采后就修剪的,不留葉全部采下嫩葉,另行加工;采后封園的,留一片真葉采。每季茶葉結束時,對細弱密集的芽葉,要翻蓬搜采,以降低茶樹營養(yǎng)消耗,使茶蓬松散,通風透光。

        (4)多次補種缺株的茶園采摘法。由于茶園多次補缺,樹齡不一,高幅參差。小茶樹均處于不同的定型修剪時期,應予留養(yǎng)不采或區(qū)別大小打頂。打頂時對低分枝、外圍枝要嚴格控制,嚴禁將小茶樹的芽一掃而光。對生長差的地段,應劃出留養(yǎng),留養(yǎng)期間,派專人對其中的大茶樹進行揀采。

        四、鮮葉處理

        鮮葉采回后,由采摘管理人員從幾個方面進行驗收:原料整體是否符合制茶的要求;同一批鮮葉大小、色澤是否一致;鮮葉是否成朵、不碎,有無紅變。若有不合要求的,要及時處理。鮮葉進廠到付制前,要經過攤放和篩分。攤放前要做到五分開:一是不同品種的鮮葉要分開;二是晴天葉與雨水葉要分開;三是壯年茶樹葉與老年茶樹葉要分開;四是陽坡茶樹葉與陰坡茶樹葉要分開;五是上午采的葉與下午采的葉要分開。

        攤放目的,一是提高茶葉品質。鮮葉采下后就炒制,制成的干茶有青臭氣,攤放后則無青臭氣。露水葉和粗壯、含水量高的鮮葉,不經攤放制成的干茶,顏色發(fā)黑,團塊很多,茶葉表面粗糙不光潔。攤放后再炒制成的干茶,色澤翠綠、無團塊、表面光潔,茶葉品質明顯提高。二是提高工效和節(jié)省能源,降低成本。如以手工炒制一級龍井茶的青鍋為例,每鍋投葉150克,在75~80℃下炒制,不經攤放的鮮葉需17分鐘,而經過攤放失水在10%~15%的鮮葉只需15分鐘。高檔龍井茶鮮葉不能超過3.5厘米;中檔龍井茶以7~10厘米為宜;低檔龍井茶可以達到24厘米或更厚一些。

        攤放程度必須達到失水率10%~15%的標準。攤放時間要視天氣而定,一般為8~24小時。使鮮葉水分均勻地散出,一般4~6小時就要輕輕翻葉1次,翻葉過重會損傷芽葉,產生紅變,影響成茶品質。如果天氣干燥,茶葉來不及炒制,可以不翻葉,但要關閉門窗。攤放若干小時以后,由于一部分鮮葉已經失水較多,開始干癟,可以用手輕輕抓起,先行炒制。

        名優(yōu)茶的采摘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但無論采得怎樣精細,仍然難免會有部分芽葉被采碎,也難免混有少量不符合采摘標準的芽葉。為了便于炒制,提高品質,所以在炒制之前必須對原料進行分篩。

        分篩一是因為鮮葉大小不同,炒制時需要的溫度也不相同。二是因為用大、中兩種鮮葉需要的溫度采炒制,勢必使小的鮮葉因鍋溫太高而炒焦;如果用中、小兩種鮮葉所需的溫度采炒制,則會使大的鮮葉因溫度達不到要求而產生紅梗紅葉。為了使大、中、小三種鮮葉制成干茶外形大小均勻,進行分篩就可以做到分開炒制,大的鮮葉可做得緊一點、小一點,小的鮮葉可盡量做得寬扁一點、大一點,這樣炒制出采的干茶拼和后大小均勻,外形美觀。成年茶樹的鮮葉,梗子細、葉張薄,炒制時要求溫度低一些,若將它與幼齡茶樹的葉張厚、芽頭大、梗子粗的鮮葉混在一起炒制,結果會使前者由于溫度太高而出現(xiàn)焦邊,后者由于溫度不夠高而出現(xiàn)紅梗紅葉。陽坡茶樹的鮮葉,色澤亮綠,芽短粗,節(jié)短,葉片著生角度大,陰坡茶葉正相反,平地茶葉色綠且發(fā)烏,若將它們混在一起炒制,會使制成的茶葉色澤復雜,長短不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