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賊本王臣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9]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10],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11],是以輕死。
——第七十五章
[9]上:在上的人,這里指統(tǒng)治者。
[10]有為:強作妄為,政令繁苛。
人民之所以忍饑挨餓,是由于統(tǒng)治者吞食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忍饑挨餓。人民之所以難于統(tǒng)治,是因為統(tǒng)治者強作妄為,所以人民才難以統(tǒng)治。人民之所以冒死輕生,是由于統(tǒng)治者過分養(yǎng)生,所以人民才冒死輕生。
百姓之所以忍饑挨餓,就是由于統(tǒng)治者吞食的賦稅太多;百姓之所以不服從統(tǒng)治,就是由于統(tǒng)治者胡作非為;百姓之所以冒險輕生,就是由于統(tǒng)治者奉養(yǎng)過分奢厚。
我們的先民早就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毟F則生奸邪,饑寒便無廉恥,這是古代政治家們的共識。
馬驚敢觸猛虎,鴿爭敢啄鷙鷹,人窮敢于冒險。
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使得國庫空虛,國庫空虛便要加重征斂,因而,一邊是“朱門酒肉臭”,一邊是“路有凍死骨”,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要激起強烈的仇恨。貪官們明目張膽地“剝民身上帛,奪民口中粟”,人民自然要咬牙切齒地罵他們是“虐人”的“豺狼”,稱他們是“竊國”的“大盜”。等到拋妻棄子無以為生的時候,他們就不顧一切鋌而走險,或打家劫舍,或聚眾生事,或暴動起義。偉大詩人杜甫對這一社會現(xiàn)象深有感觸,他在《有感五首》之三中說:
洛下舟車入,天中貢賦均。
日聞紅粟腐,寒待翠華春。
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
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
此詩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秋。詩人說國庫中的糧食大批大批地爛掉,饑寒交迫的百姓日夜盼望著皇帝開恩賑濟貧民;國家長治久安不能憑借地勢險要和武力強大,關(guān)鍵在于革新政治以安定民心;只要皇帝能躬行儉德,只要不過分盤剝敲榨,只要讓人民安居樂業(yè),誰愿意提著腦袋去“鬧事”呢?那些現(xiàn)在正在“暴動”的“盜賊”,原本是皇上安分守己的臣民呵!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中也寫到了晚唐官逼民反的現(xiàn)象:“兒孫生未孩,棄之無慘顏。不復議所適,但求死山間。爾來又三歲,甘澤不及春。盜賊亭午起,問誰多窮民?!睂⒂H生骨肉“棄之無慘顏”,為躲避征役賦稅“但求死山間”,可見他們完全被逼向了生活的絕境,身陷絕境的“窮民”最后才變成了“盜賊”。
官不逼民不反,上不欺下不詐,統(tǒng)治者的壓迫、欺侮和盤剝,在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同時,也在給他們自己挖掘墳墓。
統(tǒng)治者恬淡寡欲便政簡事省,政簡事省便賦輕刑寬,賦輕刑寬便國安民富,而要做到這些就非得“無為而治”不可:上無為而民自化,上無欲而民自樸,上無事而民自足。
為什么說“盜賊本王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