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訓釋《詩》、《書》、《周禮》成《三經(jīng)新義》并頒于學宮,史稱該學為“新學”。王安石的“新學”思想為他主持變法提供了理論根據(jù)。王安石主政后,其“新學”在兩宋之際學術界和學校教育中占據(jù)長達60年之久的官學地位。通經(jīng)致用、講究義理,是王安石“新學”的主要特點。
王安石“新學”_江西導游
四、王安石“新學”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江西臨川人,官至宰相,宋神宗時主持“熙寧變法”,被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訓釋《詩》、《書》、《周禮》成《三經(jīng)新義》并頒于學宮,史稱該學為“新學”。王安石的“新學”思想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廣泛吸收諸家之說,其代表作有《淮南雜說》、《三經(jīng)新義》、《字說》等。王安石認為構成宇宙萬物總根源的天、道的本體是物質性的元氣,陰陽二氣生五行,五行衍生萬物。王安石具有樸實的唯物主義思想。他認為世界萬物處在不斷的變化中,而變化的動力來自事物內部存在的對立面。他還堅持“天人相分”的觀點,自然現(xiàn)象與人事沒有關系,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可以認識的。王安石的“新學”思想為他主持變法提供了理論根據(jù)。王安石主政后,其“新學”在兩宋之際學術界和學校教育中占據(jù)長達60年之久的官學地位。
通經(jīng)致用、講究義理,是王安石“新學”的主要特點。這一精神被后世學人傳承至今。明末清初和晚清出現(xiàn)的經(jīng)世致用思潮在思想內涵上與王安石新學是相通的。這其中仍不乏江西人的身影,如清中后期的黃爵滋,清晚期的陳熾、文廷式、陳寶箴等人都曾倡言變法,通經(jīng)致用,并身體力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