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審美特征
第一節(jié) 音樂的審美特征
藝術的共同特性是塑造形象,根據塑造形象的材料、媒介和手段等的不同,藝術可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音樂屬于表演藝術。因為音樂藝術的實踐要由作曲家對音樂形式作初步設計,通過演唱、演奏,才能塑造出以音響方式呈現(xiàn)的形象。
一、音樂是聲音的藝術
人們接受音樂是通過聽覺來進行的,聲音是構建音樂的本源。作曲家用聲音構建一部作品,就像建筑師用一定的材料建造一座建筑物一樣。音樂通過人聲的演唱或樂器的演奏,用特殊的表現(xiàn)手段(旋律、節(jié)奏、和聲等)把音組織起來,構成音響形象。
首先,聲音構建音樂作品采用的材料是音符。它含有物理屬性,具有高低感、長短感、強弱感、音色變化感。以這種原始材料為基礎,以節(jié)奏作為骨架支撐,發(fā)展成一個旋律線,再由和聲、復調、調式、調性構成一個有層次變化的音樂作品。
其次,聲音構建音樂作品有它的邏輯性,有它的組織形態(tài)。音樂的這種內部結構是由樂匯、樂句和樂段形成的一個整體結構。人們把這種整體音樂結構稱為曲式。不同曲式結構,使音樂作品成了一個個有序發(fā)展的整體,構成了一個個各不相同的音樂“建筑體”。
其三,聲音構建音樂作品,有各自的風格、色彩差異。比如,音樂作品有東方的,有西方的,有古典的,有現(xiàn)代的;有貝多芬的,有德彪西的;等等。這些聽覺上的風格差別,就像視覺中的建筑風格差別一樣。
音樂以自然界中的聲音為物質材料,但又不是純原始的自然音響,而是通過旋律的起伏、節(jié)奏的長短、和聲的張弛以及音色的變化等,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音響的形象訴諸人的聽覺,通過暗示來觸動人的感覺和想象力。
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要在一定時間以聲音的形式來完成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達。繪畫等造型藝術是把表現(xiàn)對象瞬間的情景凝固地保留下來,是靜態(tài)的藝術;而音樂則是在時間中變化著的動態(tài)音響。音樂形象隨著時間的流逝依次展開,直到作品演唱或演奏結束,才給人們提供一個整體形象,所以音樂具有時間的連續(xù)性。那么在這個時間過程中無論是音的高低起伏,速度的快慢,和聲的協(xié)和與不協(xié)和,織體的厚薄等等,從局部來看,都是緊張度的加強與減弱的過程,也正是這些運動,構成了音樂的流動,由此表達了我們的思想感情。
和空間藝術比較,時間藝術最突出的特點是間接性??臻g藝術的藝術形象是直觀的,建筑在生活中有實用功能,是一個具體的東西,繪畫與雕塑對動態(tài)的瞬間進行靜態(tài)的表現(xiàn),借助的也是直觀的形象,而音樂與文學中的形象無論是從創(chuàng)作還是從接受的角度說,都不是具體直觀的。音樂只能在時間中展現(xiàn)與消失,沒有時間的過程,就沒有音樂的存在,就沒有音樂的展現(xiàn)。
三、音樂是二度創(chuàng)作的藝術
音樂作為聲音和時間的藝術,決定了音響的客體不能在時間中停留。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樂曲,是作者審美觀念的藝術構想,它只是完成了紙面上的樂譜而已,而不是實際上的樂曲音響。把樂譜變?yōu)閷嶋H的音響,必須通過表演(演唱或演奏)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的二度創(chuàng)作來完成。表演者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和風格的不同處理,體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個性,形成了新的審美創(chuàng)造。
音樂的再創(chuàng)造不僅體現(xiàn)在作者與表演者之間,而且聽眾在欣賞中也進行著二度創(chuàng)作。由于聽眾的審美個性與作曲家的審美意識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聽眾所理解的音樂和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表達的審美情感存在著差異性。這樣聽眾在欣賞音樂時既可以入乎其中,感受、體驗、理解音樂作品;又可以出乎其外,按自己的審美理想進行審美評價。
四、音樂是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的藝術
與造型藝術相比,繪畫等用線條、色彩造型,借助于大千世界里的形形色色的客觀對象的“物質外殼”來塑造直觀形象。音樂作為聲音藝術,不長于精確、逼真地勾畫事物具體的外部形態(tài),只是通過旋律、節(jié)奏、和聲等塑造非具象的音樂形象。因此它的表象是十分模糊的,與各種事物無法構成對應關系。
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但它不像說唱藝術和文學的朗誦。雖然它們都是以聲音作為橋梁來喚起聯(lián)想,從而使藝術得以實現(xiàn),但是在語言藝術中,聲音是被當成符號來使用的,聲音僅僅是一個載體,它與文字符號具有同等的意義,只是形式上存在差異。每一具體的文字符號都代表某一具體的語義,若用聲音的形式表達出來,一種確定的聲音也必須代表某一具體的語義。同樣是用聲音來表達情感的音樂卻沒有語言藝術的直接和明確。音樂是非語義性的藝術。樂音有固定的音高,按一定的順序和節(jié)奏的組合構成旋律,但它沒有一個明確指向某一具體事物的固定意義。音樂的表現(xiàn)沒有特定的內容描述,其聲音只能表現(xiàn)聲音本身。一個有固定音高的樂音到底是什么?其實,它什么都不是,只是代表具有相對意義的音高的物理音響。正因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什么都是。它所表達的意義是抽象的,對于音樂藝術而言,音樂的內容就在形式之中。正因為如此,音樂什么都能表現(xiàn)。這樣更體現(xiàn)了音樂的強大表現(xiàn)力。比如,奧地利作曲家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描寫了蔚藍色多瑙河邊的春天,大地正在復蘇,萬物剛剛醒來,小鳥在歡快歌唱,到處是綠草如茵、野花盛開的美麗景象。這一切并不能在我們的眼前直接呈現(xiàn)出來,只有通過音樂形象所形成的情感氛圍,如優(yōu)美的旋律、歡快的節(jié)奏,讓人去聯(lián)想、想象,將聽覺與視覺聯(lián)系起來而獲得審美感受。因此,欣賞同一首音樂作品,不同的欣賞者對作品的理解可能會有非常大的差異。
在聲樂作品中,聽眾可依靠歌詞比較容易地把握作品的內容,但在純音樂作品中,內容的把握就困難得多,理解上的不確定因素也更多。浪漫派作品中標題音樂的出現(xiàn)無疑給人們對作品的理解減少了難度。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的鋼琴獨奏曲,只有通過它的標題《春之歌》才能比較確切地體會出作品刻畫大自然春色的優(yōu)美意境。然而其表達的具體內容仍然是不確定的,絕不可以說哪一個音符或旋律代表了某一固定的意義。音樂是一種感覺,是不可用確定的有語義的語言來對應描述的。
正因為音樂所表達的內容是不確定的,其形式是非語義性的,所以給了音樂表達更大的自由,賦予欣賞者以更大的聯(lián)想空間,這正是音樂的優(yōu)勢所在。音樂可以對有聲事物進行模仿,烘托樂意。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自然界有潺潺流水聲、泉涌聲、風雨雷電聲,有鳥嗚、動物的怒吼聲,有鐘聲、汽笛聲等等,這些惟妙惟肖的音響是音樂創(chuàng)意的源泉。在當今音樂作品文獻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一些以自然音響為模仿對象的作品或樂段。這些作品雖然不是對自然音響的直接采錄。但它還是從某種自然音響中的原型演變、派生或間接地表情達意而來。這好比畫家能表現(xiàn)視覺看到的,而作曲家描繪的是聽覺能聽到的自然界聲音。比如,陳鋼的小提琴曲《苗嶺的早晨》的引子部分就是用小提琴來模仿百鳥在晨曦中清脆婉轉的鳴唱,表現(xiàn)出苗家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風景。音樂有時還采取模擬自然的手法造型,如鳥鳴、牧笛、雷雨等。如我國民族器樂曲《十面埋伏》,運用琵琶的特殊技巧描繪古代戰(zhàn)爭場面,表現(xiàn)了千軍萬馬沖鋒陷陣的氣勢。法國的《云雀》、我國的《百鳥朝鳳》都有模擬鳥叫的聲音,來表現(xiàn)生氣勃勃的大自然的景象,以增強樂曲的生動性。世界聲態(tài)多種多樣,音樂中千姿百態(tài)的模仿,旨在借景抒情,深化音樂中的意味。但是,在音樂中過分追求對自然音響的描繪,會削弱音樂自身的藝術特性。
音樂還可表達無聲形態(tài)。人類通過視覺能看到美妙的湖光山色、電光彩云、日月朝夕,這些物狀不能用耳朵聽見。對這種純視覺辨別的事物及無聲的動態(tài)(包括情緒),音樂只能用暗示和象征的方式表達。它的表現(xiàn)方式不在于外形的描繪,而是借物抒情,通過樂音運動的組合,把事物的品質、性格烘托出來。音樂象征的表達方式非常微妙,要求用耳朵聽出物狀,就好比要求用眼睛代替嗅覺去嘗出味道來一樣,這是難以達到的。然而,平日我們大腦里儲存著視覺、觸覺、嗅覺等信號,這些信號在我們腦海中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因此,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談到大海的濤聲、山巒的起伏、果園的酸梅,正常人都能感受到它們的聲態(tài)、物狀和酸感,但他們并未直接聽到、看到、嘗到。實際上,這就是大腦對生活中聯(lián)想的反映。
哲人的思維也可用音樂表述出來。一首歌曲、一支曲子,有的通俗易懂,有的似“陽春白雪”讓人難于理解,這是因為在很多音樂作品中,作曲家展示了自己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態(tài)度,他們希望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對萬事萬物的看法,這種看法包含著哲人的思維。
馬思聰的《思鄉(xiāng)曲》,寫的是山鄉(xiāng)還是水鄉(xiāng)?這首樂曲主要是體現(xiàn)了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它根本不可能也不需要告訴人們家鄉(xiāng)是什么樣子的。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九《合唱》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等等,這些是表達理性思維的音樂作品。貝多芬信奉奮斗的哲學,他像一頭雄獅,從不低頭,從不阿諛奉迎,命運把他變成了聾子,使他聽不見音樂,但他仍要創(chuàng)造音樂,用心靈、用理性去創(chuàng)造人類最崇高的聲音。他的第五《命運》交響曲就是這樣一部震撼人類心靈的人生哲學。體現(xiàn)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以及生活中的痛苦、耳疾、矛盾等等一切障礙,不時地在影響他。但是,一個人決不能做命運的奴隸,而應該使命運順從自己的意志,成為生活和命運的主人。因此,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睹\》交響曲就是這樣的一個寫照,它體現(xiàn)了貝多芬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是一部象征著人類從痛苦走向智慧、從智慧走向勇氣、從勇氣走向希望、從希望走向永恒生命的哲理表述。
五、音樂是表現(xiàn)情感的藝術
人類的發(fā)展歷史告訴我們,人是一種高級的情感動物。人的情感一旦產生,總要尋求一種表現(xiàn)方式,這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保持平衡所決定的。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在人類無數次的對自然界的改造中,以及在人類自身的對話中,發(fā)現(xiàn)人的生命形式與萬事萬物的運動形式有著廣泛的相似性。正是這種相似性,使自然事物對人而言具有了某種表現(xiàn)意味,這便是美、丑、崇高、滑稽等審美屬性,而這些審美屬性又可以引起人的情感反應。比如,日出、初春、青山綠水、萬馬奔騰等與人的生命力的勃勃生機有相似性,因而能使人振奮、向上,令人喜悅;日落、寒秋、西風殘葉、鶴鳴猿啼與人的生命受到壓抑有相似性,故而使人有悲哀惆悵之感。這種與人的生存無利害得失所喚起的情感體驗,便是美感。另外,與人的情感發(fā)生關系的,往往是人的心理、生理和語言,而其中語言與音樂的關系最為密切??梢哉f,人類恰恰是在語言音調中汲取了音樂的原型,同時在自然事物的情感表現(xiàn)性中得到啟發(fā)而創(chuàng)造了音樂這門藝術。因此,音樂便成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現(xiàn)、象征人類情感的藝術形式。
人的情感潛藏在心里,它借助于某種外在的事物體驗釋放出來而構成音樂,反過來人們又運用樂音運動的形態(tài)來表達情感,這種樂音運動形態(tài)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力度的強弱、節(jié)奏的張弛、音調色彩的明暗和速度變化的快慢等。情感在音樂中的表現(xiàn)特征與言語在生活中的表達方式極為相似,高亢激昂的生活語調,在音樂中含有緊張、熱烈的情感氣氛,如《保衛(wèi)黃河》;抒緩、平穩(wěn)的生活語調,在音樂中常表現(xiàn)恬靜的情緒,如《小夜曲》;低回緩慢的生活語言,在音樂中常常帶有憂傷的情思,如哀樂等。實際上,音樂中的情感表現(xiàn)來自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感表達,是對生活的有感而發(fā)。母親出于對孩子的愛,會情不自禁地唱著催眠的搖籃曲,使孩子進入夢鄉(xiāng),表達母愛的情感。人們基于這種在勞動中自發(fā)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了纖夫歌、山歌、牧歌、漁歌等勞動歌曲。男女之間表達愛慕之情時,就出現(xiàn)了《小夜曲》等愛情歌曲。當人們喪失親人、摯友或失去心愛的東西時,在悲痛欲絕的情感下,會連哭帶唱地唱出悲歌等等。所以說,音樂是人們抒發(fā)自身情感的藝術。
據《列子·湯問》載,春秋戰(zhàn)國時代,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歌唱能手,聞名全國。有一年,韓國突然發(fā)起狂風暴雨,洪水決堤,巨浪沖天,把田園、房屋都沖毀了,百姓紛紛逃命。韓娥在鄉(xiāng)親幫助下幸免于難,投奔齊國。途中盤纏用盡,唯有賣唱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聲美妙動人,她人走了,大家還是覺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聲仍舊回旋在屋梁之間,久久不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成語,就源于此。
韓娥來到齊國雍門的地方,天已黑了,饑餓和疲勞折磨著她,遂向客店走去,準備投宿。誰知一踏進店門就被掌柜連罵帶推趕出門外。這時候,韓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鄉(xiāng)親的苦難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間最哀怨凄楚的歌聲,附近居民都被感動得流下淚來,一連三天,大家都難過得吃不下飯,夜不能眠,天天如此。當人們聽說韓娥已經出城離去,于是百姓選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馬揚鞭追上韓娥,懇請她返回雍門。途中,百姓夾道相迎,盛情款待。韓娥感受到百姓親如家人的深情,化悲為喜,唱起了歡樂的歌,歌聲又立即傳遍千家萬戶。于是大家愁云消散。
韓娥表達她的悲傷情感的方式,正是歌聲,是音樂。
“哀”是一種悲傷、傷感的情緒,表現(xiàn)形態(tài)比較緩侵、低沉。在音樂中,哀的情感特點與生活中類似,節(jié)奏緩慢,音調低沉,如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弦樂器在低音區(qū)用緩慢、沉重的音調奏出微弱的音響。渲染出一種悲劇性的情緒。我國民間樂曲《江河水》《二泉映月》等,都是以傷感為主體表現(xiàn)出的低沉悲哀的情緒。
“喜”與“樂”皆表現(xiàn)人們高興、歡樂、愉快的感情,呈現(xiàn)的格調比較明朗、熱烈,有跳躍向上的運動形態(tài)。
“怒”是一種氣勢很盛迸發(fā)擴展的情緒,具有爆發(fā)的突然性和強有力的情緒特點,如怒氣、怒吼、怒濤、怒潮等等。表現(xiàn)“怒”的音樂情緒,通常是用強的力度,突發(fā)的大跳,不諧和因素等手段,如《黃河大合唱》中的《怒吼吧,黃河》。
“淡”是指恬淡自然的情感特點。我國古代音樂作品常受到禪宗、儒學、道教思想的影響,以古琴音樂那種平和、清淡、崇高的理性情感為主體,強調旋律清晰、速度平緩、音色純凈、夸張有度的空靈妙境。
“雅”是指規(guī)范,高尚格調?!八住笔侵复炙?、土俗、通俗之形態(tài),音樂的表述方式不是單一的,“雅”是音樂作品渲染出的一種情懷,“俗”也是音樂作品展示的一種方式。音樂作為人類的精神文化,并無高低之分。在雅樂的圈子里,排除不了媚俗的行為、低俗的作品。而涉身俗樂的人,只要精神高貴,照樣可以創(chuàng)造出崇高完美的東西。人類情感的表述不是清一色的,而是豐富多彩的,正是由于有了自由的表達方式,才形成了雅、俗音樂的表現(xiàn)領域、意境深化音樂作品。
音樂形象的非描繪性和模糊性,決定了它的表情性。音樂可以通過千變萬化的音響組合形式,表達內心的種種感情,展現(xiàn)人們的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繪畫所不能表達的意境。具有一定組織結構形式的樂音,能直接表達內心感受,對人的情緒起到強烈的激發(fā)作用,所以說音樂是心靈的直接語言。心靈能夠感知的一切領域,音樂都可以達到,因此音樂在傳遞人的情感上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
音樂表象模糊性和表意豐富性的特點,使它為欣賞者的自由想象提供了馳騁天地。尤其它在表現(xiàn)人們的內心情感的活動上細致入微,具有一種穿透心靈的情感波,能強烈地震撼人心,引起聽眾心靈中的狂濤巨瀾或無限情思。
應該強調的是,音樂注重情感的表達,千萬不要在音樂形象與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之間牽強地尋求對應關系。過分強調音樂的解釋性和描繪性,勢必影響音樂藝術獨特的情感體驗方式,對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十分不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