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中古時代亞歐大陸的民族關(guān)系(下)

        中古時代亞歐大陸的民族關(guān)系(下)

        時間:2023-07-14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阿拉伯半島的絕大部分是中部的沙漠地帶。也門居民在很早的時候,便和印度及近東各地發(fā)生過關(guān)系。中古時期,阿拉伯半島還處在原始公社制階段,水源、牧場和可耕地都是氏族的公共財產(chǎn)。椰棗為阿拉伯人的主要食物。男子負責放牧、打獵和作戰(zhàn),女子分擔砍柴、打水、擠乳等家務(wù)。統(tǒng)一已成為阿拉伯氏族部落的共同愿望。它是當時阿拉伯社會政治變革和經(jīng)濟要求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

        阿拉伯半島位于亞洲西南,北界敘利亞沙漠,東接波斯灣及阿曼灣,南濱印度洋,西瀕紅海。阿拉伯半島以西部最高,向東則逐漸低下,至阿曼復又隆起;全島沒有常流的河道,只有一些時流時涸的山溪。阿拉伯半島的絕大部分是中部的沙漠地帶。這些沙漠地帶的性質(zhì)各不相同,大約可分為三部分:

        1.塞瑪瓦谷——現(xiàn)稱為努弗德沙漠(阿拉伯人原來并不知道這名稱),位于半島之北部;南至北140英里,東至西180英里。其地沙多細軟,并無河流,僅有稀少的水井和泉源。

        2.南部沙漠——北接塞瑪瓦谷,東及波斯灣,面積約5萬平方英里。地平沙硬,碎石零散,而沙紋蕩漾,有如水波。雨水之期,到處綠草滋生,游牧人民攜帶家室,趕著駝、羊遷到野外,逐水草而居,過三個月的游牧生活。在這個時期,游牧人便以酪漿充饑。到了夏天,水草枯萎,他們又遷回故鄉(xiāng)。

        3.黑石沙漠——雅古特[1]在《地理辭書》中記載:“這塊地區(qū)多黑石,有如火燒過一樣?!焙谑衬擞苫鹕絿姲l(fā)出的巖漿而成,由哈瓦蘭的東邊綿延到麥地那,麥地那便介在兩片黑石沙漠的中間。黑石沙漠頗多,雅古特曾舉出29處,其中最著名者如瓦基姆黑石地區(qū),在這里曾發(fā)生過“黑石戰(zhàn)役”。越過沙漠區(qū),便是半島的西部,分為兩個區(qū)域,北部的漢志,南部的也門。麥加為漢志最著名的城市,處于低洼不毛之地,南至北長二英里,東至西一英里,缺乏飲水,僅有一座滲滲泉。

        漢志之南為也門,位于半島的西南角,自古以肥沃富庶著稱于世,薩那為其首府,古時曾為帝王之都,故附近遺有著名的海木丹王宮。也門東南部為馬羅卜,乃薩巴人的故鄉(xiāng),此外尚有納季蘭及亞丁諸城。也門居民在很早的時候,便和印度及近東各地發(fā)生過關(guān)系。也門之東為哈達拉毛,這個地區(qū)多山、多谷,有古城的廢墟,還留有文字遺跡。哈達拉毛之東為佐法爾,自古為香料產(chǎn)地,至今仍暢銷印度。

        阿曼在半島的東南角海濱,是一個山區(qū),居民自古以善航海而聞名于世。阿曼的西北,為巴林群島,北部延伸到伊拉克的邊境。

        由漢志向東,至馬林沙漠,所經(jīng)過的高原,叫內(nèi)志,地勢高曠,多沙漠與高山,零散地分布著一些適于耕種的地方,可算是阿拉伯半島氣候最佳的地方了。

        介于內(nèi)志和也門之間者為葉瑪邁,東連巴林群島,西接漢志。葉瑪邁附近有著名的“奧卡茲市場”。阿拉伯半島的氣候,普遍酷熱。高原地帶,夏天夜間稍涼,冬天水能結(jié)冰。阿拉伯半島上的東風,非常溫和,稱為“薩巴”,意即“東風”。歷代阿拉伯的詩人,常常有詩歌來吟詠贊美。和東風相反的是炎熱的南風,最好的日子是春天,接著雨季,到處綠草滋生,可以牧放牲畜。

        廣闊無垠的沙漠,把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分為北方人和南方人。北阿拉伯人以游牧為主,集中在漢志和內(nèi)志地區(qū);南阿拉伯人以定居為主,聚居在也門、哈達拉毛及其附近的沿海一帶。除游牧和定居者外,還有半游牧、半定居的部族。北阿拉伯人說的是北阿拉伯語,即《古蘭經(jīng)》所使用的語言,北阿拉伯語后來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阿拉伯語;南阿拉伯人說的是塞伯邑語和希木葉爾語,即南阿拉伯語,后來為北阿拉伯語所代替。[2]上述情況,在譜系學上也有所反映。譜系學家首先把阿拉伯人分成兩大部分,絕種的阿拉伯人和現(xiàn)存的阿拉伯人。然后再把現(xiàn)存的阿拉伯人分為地道的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化的阿拉伯人。地道的阿拉伯人,指蓋哈丹的子孫也門人而言,他們是半島上的土著;阿拉伯化的阿拉伯人,指漢志人、內(nèi)志人、奈伯特人、帕爾米拉人而言,他們是伊實瑪利后裔阿德南的子孫,是到半島來入籍的人。按照宗譜學家的分類,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宗族——古萊氏族,屬于北阿拉伯人的尼薩爾部族,系伊實瑪利的后代。南北阿拉伯人之間,存在著很深的鴻溝。伊斯蘭教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統(tǒng)一起來之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這種鴻溝仍未消除。

        游牧的阿拉伯人——貝都因人,他們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沙漠生活。中古時期,阿拉伯半島還處在原始公社制階段(也門除外),水源、牧場和可耕地都是氏族的公共財產(chǎn)。逐水草而居的貝都因人占居民的絕大多數(shù)。每逢雨季,貝都因人便趕著駱駝、綿羊等牲畜,外出放牧。雨季一過,又回到原來住地。他們主要的生活資料為牲畜。如需要椰棗和其他生活用品,則用畜產(chǎn)品去交換。困難時,他們常以鼠和蹄兔等野生動物充饑。

        駱駝和椰棗是貝都因人生活中的兩大支柱。駱駝冬季能忍渴25天,夏季能忍渴5天。駝肉可食,駝乳可飲,駝皮可制衣服,駝毛可做帳幕,駝糞可做燃料。運輸、貿(mào)易和作戰(zhàn),也要依靠駱駝。駱駝是貝都因人的“沙漠之舟”,是他們的巨大財富。椰棗為阿拉伯人的主要食物。水里泡上椰棗,到發(fā)酵時,便成了貝都因人喜愛的飲料。椰棗核粉做成的餅子,可做駱駝的飼料。椰棗樹皮可制繩索,樹干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像駱駝一樣,椰棗也是貝都因人最重要的生活資料。因此,貝都因人把椰棗樹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

        在貝都因社會里,女子的地位比男子低下,活埋女嬰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男子負責放牧、打獵和作戰(zhàn),女子分擔砍柴、打水、擠乳等家務(wù)。貝都因人堅忍耐勞、熱情好客、放縱不羈。他們愛好詩歌,善于用詩歌表達情意。詩人激昂慷慨、鏗鏘有力的詩句,常能激勵整個氏族部落,使他們團結(jié)起來,共同對敵。詩人的舌頭和戰(zhàn)士的勇氣,是克敵制勝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貝都因人往往以詩歌來衡量人的聰明才智。人口多、武力強、才智高,是強大氏族部落必須具備的三大要素。氏族部落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復仇戰(zhàn)爭,這是貝都因人根深蒂固的陋俗。

        阿拉伯人的強鄰,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這兩個偉大的帝國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互爭雄長,到7世紀初,已是精疲力竭,十分虛弱。這便給伊斯蘭教的產(chǎn)生和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從阿拉伯半島內(nèi)部來看,6—7世紀之交,正處于一個社會劇烈動蕩和重大變革時期。阿拉伯的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其基本矛盾為: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各氏族部落之間的矛盾和民族矛盾,而麥加則是這些矛盾的焦點。統(tǒng)一已成為阿拉伯氏族部落的共同愿望?;鞈?zhàn)不已的阿拉伯各氏族部落,轉(zhuǎn)化為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的內(nèi)部條件,已經(jīng)具備。

        伊斯蘭教就是在這樣的國內(nèi)外歷史背景下,在社會矛盾的焦點麥加產(chǎn)生的。它是當時阿拉伯社會政治變革和經(jīng)濟要求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

        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出身于麥加古萊氏部落的沒落貴族家庭。自小失去父母,由伯父艾卜·塔利卜撫養(yǎng)。相傳穆罕默德做過牧童,曾隨伯父的商隊到過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以后,穆罕默德為麥加富孀赫底澈經(jīng)商。25歲時與赫底澈結(jié)婚,因此富有起來。

        穆罕默德接觸的人物廣泛,頗有社會經(jīng)驗,并十分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及半島上其他各種宗教的思想。他根據(jù)當時阿拉伯的社會狀況和民族特點,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3]公元610年,穆罕默德開始在麥加進行傳教活動。

        穆罕默德傳教初期,信仰的人很少。首先皈依伊斯蘭教的是他的妻子赫底澈,接著是他的堂弟阿里和他最親密的朋友艾卜·伯克爾。當時,古萊氏族的倭馬亞貴族,是麥加最有勢力的統(tǒng)治集團,其代表人物為艾卜·蘇福彥。他們擔心伊斯蘭教貶低傳統(tǒng)的部落神,會破壞麥加這個神圣的宗教中心,從而影響他們從朝覲及集市貿(mào)易中獲得的經(jīng)濟利益。他們害怕穆罕默德提出的教義和倫理道德觀念會危及他們的統(tǒng)治,所以,穆罕默德在麥加的傳教活動遭到殘酷打擊,伊斯蘭教處于被扼殺的危險境地。

        穆罕默德審時度勢,決定去麥地那開展他的傳教事業(yè)。他乘古萊氏人不備,命部分教徒先去麥地那,不久,他自己也和艾卜·伯克爾出走,于622年9月24日到達麥地那,這就是有名的“遷移”。穆罕默德遷到麥地那后,伊斯蘭教從此有了一個根據(jù)地。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組織了叫“安拉的民族”的宗教社團,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quán)。這個宗教社團的成員包括遷士(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穆斯林)和輔士(輔助穆罕默德的麥地那穆斯林),包括不同氏族部落的穆斯林,他們原則上都是兄弟,這就破天荒第一次突破了阿拉伯氏族部落的血緣關(guān)系,解除了氏族成員僅對本氏族忠誠的義務(wù),而以宗教和地區(qū)為社會組織的基礎(chǔ)。這個宗教社團同時也是組織嚴密的、為伊斯蘭而戰(zhàn)的武裝團體。

        630年1月,穆罕默德占領(lǐng)麥加。憑借著麥地那的軍事力量,麥加貴族接受了伊斯蘭教,確認穆罕默德的領(lǐng)袖地位,穆罕默德則把麥加作為伊斯蘭教的圣地,把克爾白天房定為伊斯蘭教朝覲的對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麥加貴族的利益。穆罕默德?lián)v毀了克爾白天房的360個偶像,但黑石作為伊斯蘭教的圣物被保存下來。由是,穆罕默德和以艾卜·蘇福彥為首的麥加貴族達成了完全的妥協(xié)。

        占領(lǐng)麥加,為伊斯蘭教向整個半島發(fā)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穆罕默德宣布克爾白四周為禁地,禁止外教人入內(nèi)。曉諭各氏族部落,限四個月內(nèi)搗毀自己的偶像,皈依伊斯蘭教。否則,不許到麥加朝覲,并廢除穆斯林和他們早先結(jié)成的政治聯(lián)盟。631年,阿拉伯半島各地派遣代表團到麥地那,表示愿意拋棄偶像崇拜,接受伊斯蘭教。這一年,被稱為“代表團之年”。至此,伊斯蘭教已在阿拉伯半島占統(tǒng)治地位,半島已基本統(tǒng)一,麥地那由伊斯蘭教的大本營進而成為這個統(tǒng)一國家的首都。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lǐng)許多穆斯林到麥加朝覲,返回麥地那后僅三個月,即患重病,632年6月8日逝世。穆罕默德死后,他所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國家繼續(xù)強大起來。在四大哈里發(fā)時期,阿拉伯人開始了對外的猛烈擴張。這四個阿拉伯統(tǒng)治者是艾卜·伯克爾(632—634年)、歐麥爾(634—644年)、奧斯曼(644—656年)、阿里(656—661年)。在這次洶涌澎湃的擴張浪潮中,阿拉伯近鄰的兩大帝國都遭到沉重打擊。拜占庭帝國被迫放棄肥沃富饒的敘利亞和埃及,撤過托羅斯山脈,退守小亞細亞半島;薩珊波斯的運氣更壞,在連續(xù)重擊之下,終于651年滅亡。

        阿里死后,敘利亞和埃及貴族擁立穆阿維葉為哈里發(fā),定都大馬士革,建立倭馬亞家族的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旗幟尚白,中國史籍稱之為“白衣大食”。

        倭馬亞王朝建立的頭幾年,穆阿維葉主要忙于對付反對派,處理國內(nèi)問題。及至政權(quán)基本鞏固,隨即開始對外征服。穆阿維葉的繼承人繼續(xù)推行他的擴張政策,直到8世紀上半葉,軍事侵略才告停止。

        倭馬亞朝向拜占庭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攻勢,并曾三次進攻君士坦丁堡。669年春季到夏季,皇太子葉齊德和法達萊圍困君士坦丁堡,未能攻下該城。674—680年,阿拉伯海軍以馬爾馬拉海中的西齊卡斯島為根據(jù)地,連續(xù)七年進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人以希臘火(一種高度可燃性的混合物)為武器,君士坦丁堡才沒有落到阿拉伯人手里。716年8月到717年9月,阿拉伯人在哈里發(fā)蘇萊曼(715—717年在位)的弟弟麥斯萊麥的指揮下,再一次圍攻君士坦丁堡,遭到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719—741年在位)的頑強抵抗。由于糧秣的缺乏,鼠疫的泛濫,冬季的酷寒,再加上希臘火的使用和保加利亞人的進攻,阿拉伯人被迫撤退。在撤退中,阿拉伯艦隊遭遇狂風暴雨,幾致全軍覆滅。此后,倭馬亞朝與拜占庭之間再也沒有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

        穆阿維葉以巴士拉為基地,大舉東侵。664年,占領(lǐng)喀布爾。10年后,越過烏滸水,侵入中亞。瓦立德一世(705—715年在位)時期,呼羅珊長官庫泰拔·伊本·穆斯林(即《冊府元龜》所記之屈底波)于705年攻占吐火羅斯坦首府巴里黑。706—709年,征服布哈拉及其周圍地區(qū);710—712年,陷撒馬兒罕和花剌子模;713—715年,深入到藥殺水(今錫爾河)流域。至此,阿拉伯人完全征服了河外地區(qū)(地處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并在那里建立了穆斯林政權(quán)。當時的中亞,政治上分裂,軍事上虛弱,統(tǒng)治者內(nèi)訌。阿拉伯人采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成功地利用了這種形勢。例如,712年,花剌子模的軍隊就曾幫助阿拉伯人圍攻撒馬兒罕。另外,當?shù)胤饨ㄉ蠈尤宋锖桶⒗送讌f(xié),聯(lián)合鎮(zhèn)壓農(nóng)民的反抗,也是阿拉伯人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阿拉伯人進兵中亞時,大肆破壞和擄掠。庫泰拔從中亞掠走成千上萬的居民,把他們變?yōu)榕`。與此同時,為了鞏固新占領(lǐng)地區(qū),阿拉伯的統(tǒng)治者把大批阿拉伯人遷移到中亞的城市和鄉(xiāng)村。阿拉伯人竭力在中亞傳播伊斯蘭教。庫泰拔曾親手焚毀撒馬兒罕的佛像。布哈拉的祅教圣地也被拆毀。哈里發(fā)歐麥爾二世(717—720年在位)時期,允許當?shù)鼐用裥叛鲆了固m教后就不繳納貢稅,于是大量中亞佛教徒變成了穆斯林。布哈拉、撒馬兒罕和花剌子模逐漸發(fā)展為文化發(fā)達的阿拉伯城市,其地位相當于呼羅珊的木鹿和內(nèi)沙布爾。

        東方戰(zhàn)場的另一支阿拉伯軍隊,在哈查只的侄子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統(tǒng)率下也不斷取得勝利。710年,攻占莫克蘭。711—712年,占領(lǐng)信德(印度河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713年,侵入南旁遮普的著名佛教圣地木爾坦。這些地區(qū),以后完全伊斯蘭化。

        在非洲,阿拉伯人從埃及出發(fā),一路西進。歐格白·伊本·納菲厄和哈薩尼·伊本·努爾曼在征服柏柏爾人的戰(zhàn)爭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667年,歐格白帶領(lǐng)400騎兵,從錫爾特出發(fā),對的黎波里南部沙漠和費贊的叛亂部落,進行討伐,阿拉伯人在利比亞沙漠的勢力,得以鞏固。歐格白還遠征突尼斯南部地區(qū),攻下了加夫薩,降服了所有的綠洲。670年,穆阿維葉任命歐格白為易弗里基葉總督,并給他增派1萬名騎兵。同年,歐格白開始建筑凱魯萬城,這個城市后來成為征服馬格里布的大本營和宣傳伊斯蘭教的中心。歐格白以凱魯萬為基地,對馬格里布發(fā)動猛烈進攻。他摧毀了拜占庭人在北非的根據(jù)地,殺戮了無數(shù)的柏柏爾人,并派兵到處劫掠。據(jù)說,他曾打到大西洋沿岸,面臨波濤起伏的海洋,才勒住他的坐騎。684年,歐格白在班師途中被柏柏爾人襲擊,于比斯克拉附近陣亡。他的遺體就地埋葬,他的墳墓成為人們朝拜的圣地。歐格白死后,拜占庭人與柏柏爾人結(jié)成同盟,奪回了易弗里基葉。

        693年,敘利亞名將、迦薩尼人哈薩尼·努爾曼被任命為易弗里基葉總督。哈薩尼重新占領(lǐng)凱魯萬城,并于698年將拜占庭人逐出了迦太基(遺址在突尼斯)和其他沿海城市。哈薩尼把矛頭轉(zhuǎn)向奧雷斯山區(qū)。不久,哈薩尼再度發(fā)起攻勢,兩軍激戰(zhàn)于奧雷斯。由于部下叛變,柏柏爾人首領(lǐng)達希婭戰(zhàn)敗被殺。拜占庭人退出迦太基,柏柏爾人遭到嚴重打擊,倭馬亞王朝由是在易弗里基葉站穩(wěn)了腳跟。

        這樣,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反復搏斗,阿拉伯人終于永遠清除了拜占庭人在北非的勢力,徹底挫敗了柏柏爾人的抵抗,成為地中海南岸的主人。

        北非蕩平了,戰(zhàn)利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大馬士革。但是,阿拉伯統(tǒng)治者并不因此而滿足,富庶的西南歐立即成為他們下一個掠奪的目標。

        711年,穆薩派遣柏柏爾人塔立克·伊本·齊亞德統(tǒng)率1.2萬人(大多數(shù)是柏柏爾人),由休達伯爵朱利安提供船只,在一座峭壁前面登陸。這座峭壁因此叫做Jabal Tariq(塔立克山),現(xiàn)在的Gibraltar(直布羅陀),就是由Jabal Tariq演變來的。711年7月,阿拉伯軍在詹達湖岸邊的巴爾白特河口與西哥特國王羅德里克的軍隊相遇。由于對羅德里克篡奪王位不滿者的倒戈,西哥特的2.5萬之眾被完全擊潰,羅德里克下落不明。阿拉伯人長驅(qū)直入,勢如破竹,很快便占領(lǐng)了馬拉加、科爾多瓦和西哥特首都托萊多。托萊多是因猶太人做內(nèi)應(yīng)才攻陷的。穆薩嫉妒塔立克所取得的驚人勝利,712年6月,親自率領(lǐng)1萬名由阿拉伯人組成的軍隊沖進西班牙。穆薩在攻克塞維利亞和梅里達之后,在托萊多會見了塔立克。穆薩以違抗軍令的罪名,鞭打并逮捕了塔立克。阿拉伯軍北上,不久即占領(lǐng)薩拉戈薩。

        穆薩因戰(zhàn)功卓著,遭人嫉恨,被哈里發(fā)召回敘利亞。他離開西班牙后,阿拉伯人越過比利牛斯山脈深入到今法蘭西境內(nèi)。732年10月,圖爾附近一戰(zhàn),阿拉伯人被法蘭克墨洛溫朝事實上的統(tǒng)治者夏爾·馬泰爾擊敗,圖爾成為阿拉伯人北進的極限。此時,阿拉伯人已精疲力竭,再也無法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攻勢。759年,甚至放棄了戰(zhàn)略基地納爾榜。

        穆罕默德逝世后,經(jīng)過四大哈里發(fā)時期和倭馬亞朝時期的兩次大征服,到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帝國最后形成。它的疆域西起大西洋的比斯開灣,東至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跨有亞、非、歐三洲的土地。它比極盛時代的羅馬帝國還要大,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的唐朝可與之匹敵。這個帝國(包括阿拔斯朝)使從伊拉克到地中海東海岸,再從埃及到摩洛哥的地中海南岸地區(qū),逐步阿拉伯化、伊斯蘭化。這個延續(xù)了600年的大帝國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富有智慧的人民和高度發(fā)達的經(jīng)濟文化,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倭馬亞朝的專制統(tǒng)治下,人民群眾稍有不滿,便會遭到鎮(zhèn)壓。庫法長官齊亞德·伊本·艾比(穆阿維葉的弟弟)是帝國東部地區(qū)(包括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的獨裁者。他豢養(yǎng)了4000名身強力壯、訓練有素的護衛(wèi),這些人既是偵探,又是警察。凡是對阿里后裔表示好感或辱罵穆阿維葉的人,很難逃脫他們的耳目。伊拉克總督哈查只,在懲辦什葉派和哈瓦立及派的過程中,用強硬態(tài)度對付不忠順的老百姓。[4]據(jù)說,這位殘酷的總督在伊拉克殺害了12萬人。中亞朋吉卡特的居民起來反對哈里發(fā)的壓迫,被阿拉伯軍隊在忽氈包圍。朋吉卡特人投降后,男人被屠殺,婦女和兒童淪為奴隸。

        皇室貴族的窮奢極欲、無情剝削和專制壓迫,勢必激起人民的強烈憤恨。人民對阿拉伯統(tǒng)治者不再像早期那樣支持,而是奮起反抗,與哈里發(fā)政權(quán)作斗爭。

        倭馬亞朝末期,帝國境內(nèi)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人民起義。728年,中亞粟特人起義,整個費爾干納地區(qū)掀起了反抗斗爭。許多游牧的突厥部落也加入了粟特人的行列,起義堅持了10年之久。740年,倭馬亞朝的死敵哈瓦立及派在北非發(fā)動柏柏爾人起義,反對易弗里基葉總督的專橫、歧視和掠奪。柏柏爾人譴責總督貪污戰(zhàn)利品,要求獲得同阿拉伯人一樣的待遇。哈瓦立及派提出的全體穆斯林一律平等,反對任何種族歧視的口號,把許多柏柏爾人吸引到自己的旗幟之下。起義遍及馬格里布各地,人數(shù)達30萬,起義者殺死總督,占領(lǐng)了丹吉爾等城市,直到742年,起義才被鎮(zhèn)壓下去。麥爾旺二世(744—750年在位)時期,哈瓦立及派在美索不達米亞和阿拉伯半島再次反叛;敘利亞發(fā)生了從巴勒斯坦到霍姆斯的起義;哈達拉毛的起義者,占領(lǐng)了麥加和麥地那。

        什葉派、阿拔斯派和呼羅珊人在反倭馬亞朝的斗爭中,逐漸結(jié)成聯(lián)盟。領(lǐng)導這個聯(lián)盟的是阿拔斯派的艾卜·阿拔斯,他是伊拉克的大地主,穆罕默德叔父的玄孫。當時,倭馬亞王朝政治腐敗,皇室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蓋斯黨人和也門黨人自相殘殺,人民起義此起彼伏,哈里發(fā)政權(quán)已經(jīng)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747年6月,艾卜·穆斯林以減輕賦稅為號召,在呼羅珊舉行起義。呼羅珊和河外地區(qū)的農(nóng)民紛紛攜帶武器,投奔艾卜·穆斯林。伊拉克的哈瓦立及派乘機起事。木鹿附近約60個村莊的農(nóng)民同時暴動。手工業(yè)者、商人及部分德赫干(波斯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一種稱號)也參加了起義。呼羅珊省會木鹿首先陷落。749年,伊拉克首府庫法守將投降。同年10月30日,艾卜·阿拔斯在庫法被擁戴為哈里發(fā),人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落到了大地主手里。

        倭馬亞朝的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麥爾旺二世決心作最后抵抗。750年1月,他統(tǒng)率1.2萬人,在底格里斯河支流大扎卜河左岸,與阿卜杜拉·伊本·阿里指揮的阿拔斯軍隊決戰(zhàn),倭馬亞朝軍隊遭到致命打擊。阿拔斯人直撲敘利亞。750年4月,占領(lǐng)大馬士革,麥爾旺二世逃到埃及;8月,被阿拔斯分遣隊追殺于卜綏爾城,倭馬亞王朝從此滅亡。代替倭馬亞王朝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旗幟尚黑,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朝時期,阿拉伯帝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新時代的某些因素在倭馬亞王朝即已出現(xiàn),到阿拔斯朝,新時代最后形成。

        在這個時代,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已不是純粹的阿拉伯人。帝國的高級官吏除阿拉伯人外還包括大量的非阿拉伯人。純粹阿拉伯人統(tǒng)治的時代結(jié)束了,取代它的是阿拉伯貴族和非阿拉伯貴族的聯(lián)合統(tǒng)治。在這個時代,阿拉伯血統(tǒng)已不是至高無上,決定一切的因素。種族排斥和種族歧視逐步消失了,取代它的是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的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和共同前進。這在文化上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

        阿拉伯帝國首都由大馬士革遷到巴格達后,古代東方的因素,特別是波斯的因素,對帝國起著巨大的影響。波斯風尚占了上風,帝國政體是波斯式的,典章禮儀也是波斯式的。阿拔斯人奪取政權(quán)依靠波斯人。在較長的時間內(nèi),鞏固政權(quán)也依靠波斯人,許多波斯麥瓦里,在發(fā)展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促進帝國學術(shù)繁榮方面,成就卓越,影響深遠。[5]不少波斯顯貴在阿拔斯朝政府中擔任要職,實際上形成了阿拔斯王室和波斯貴族的聯(lián)合專政。波斯人哈立德·伊本·巴爾麥克在曼蘇爾時期曾任泰伯里斯坦總督和宰相的職務(wù)。其子葉哈亞曾做皇太子哈倫·賴世德(786—809年在位)的太師,后任哈倫的宰相。葉哈亞及其兩個兒子法德勒和杰耳法爾掌握著阿拔斯朝的最高權(quán)力,威脅著哈倫的地位。803年,哈倫將杰耳法爾處死,葉哈亞及法德勒被捕入獄,家產(chǎn)全部被抄。盡管如此,波斯人在阿拔斯朝時期仍然起著重大作用。

        阿拔斯時期,在帝國廣大地區(qū)實現(xiàn)了伊斯蘭化和阿拉伯語化。這是一個和平而漸進的漫長過程。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地區(qū)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阿拉伯帝國為政教合一的政權(quán),穆斯林享有種種特權(quán),統(tǒng)治者為阿拉伯人,阿拉伯語為法定的官方語言。這些都是促進各地區(qū)伊斯蘭化和阿拉伯語化的共同因素。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在中世紀的數(shù)百年間,阿拉伯語曾是世界學術(shù)文化界使用的國際語言,現(xiàn)在是近兩億人的日常用語。它對許多民族的語言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從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是阿拔斯朝的鼎盛時期。對外,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在東方,和中國在中亞怛邏斯發(fā)生軍事沖突(751年),擊敗唐將高仙芝后,很快便同中國修好;在西方,和查理曼大帝結(jié)盟(意在牽制西班牙的后倭馬亞朝),集中全力進攻拜占庭。哈倫·賴世德曾兩次(782年和806年)親征,迫使拜占庭繳納貢賦和人丁稅。以后每年劫掠小亞細亞,獲取大批戰(zhàn)利品。對內(nèi),發(fā)展生產(chǎn),提倡教育,獎勵學術(shù)。國家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

        一個世紀左右的黃金時代過去后,阿拔斯迅速走向衰落。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人民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哈里發(fā)政權(quán)?;适屹F族的爭權(quán)奪利從內(nèi)部削弱了阿拔斯朝的統(tǒng)治。阿拉伯帝國原是一個多民族的復雜集合體,隨著國勢的衰微,各地大封建主割據(jù)稱雄,形成事實上的分裂局面。

        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阿拉伯穆斯林與非阿拉伯穆斯林之間,南阿拉伯人與北阿拉伯人之間、伊斯蘭教派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成為社會動亂長期起作用的因素。

        為了鎮(zhèn)壓起義,抑制波斯人的勢力,哈里發(fā)穆耳臺綏木(833—842年在位)開始在中亞等地招募突厥奴隸,組成禁衛(wèi)軍,給予種種特權(quán)。突厥近衛(wèi)軍負責守衛(wèi)宮廷,深得哈里發(fā)寵信,久之,遂擁兵自重,為所欲為,哈里發(fā)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可以任意廢立。近衛(wèi)軍的橫行無忌,使巴格達變成了一座混亂的城市,引起居民的極度痛恨。836年,穆耳臺綏木被迫把哈里發(fā)政府搬到馬臘,直到892年才遷回巴格達。861年,突厥近衛(wèi)軍殺死哈里發(fā)穆臺瓦基勒,標志著阿拔斯朝開始衰微。10世紀中葉,波斯人艾哈邁德·伊本·布韋希趕走突厥近衛(wèi)軍,左右朝政。11世紀中葉,塞爾柱突厥人攻入巴格達,取代了布韋希人的勢力。

        11世紀末葉,十字軍入侵。1258年,蒙古軍占領(lǐng)巴格達,阿拔斯朝滅亡。

        突厥人是古代分布在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qū)的一個游牧民族,屬于鐵勒族系,為“九姓鐵勒”之一。公元6世紀中葉以前,曾受柔然人的統(tǒng)治和奴役。[6]突厥人經(jīng)常由家長制小游牧部族的領(lǐng)袖中崛起的偉大統(tǒng)治人物所率領(lǐng)著,他們在有關(guān)這些地區(qū)的后來的歷史上一再出現(xiàn)。他們在歷史上出現(xiàn)是在從天山山脈突進至中亞細亞草原地帶的時候,這時他們業(yè)已具備了極為顯著的種族特征,人類學家稱之為圖蘭人。北部部族帶有蒙古族的容貌,而南支則保持高大適度的優(yōu)美體格,中等的長臉型,鼻子挺直,額高而陡,頭發(fā)密盛。

        在公元6世紀中葉,突厥人已擁有兩個強大的汗國,由兩個兄弟所建立,其領(lǐng)土從蒙古高原一直伸展至黑海。東部這個汗國的創(chuàng)始人布民可汗于552年死去;征服西部的弟弟室點密可汗比他哥哥多活了25年。中國的唐朝于630年左右推翻了在它北面的東部汗國,于659年左右推翻了西部汗國。但在682年,北部的突厥人又一度擺脫了中國皇帝的統(tǒng)治,保持獨立一直到745年。

        在9世紀時,突厥人在河中、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在薩曼王朝的開明政權(quán)統(tǒng)治下過著相對安謐的生活。這個時代的奠基人薩曼胡達特(意即“巴爾克地區(qū)”薩曼村的王爺)是一個伊朗人,他在倭馬亞王朝724年至743年時期內(nèi)皈依了伊斯蘭教。約在819年,他的四個孫子由麥蒙任命為撒馬爾罕、費爾干納、沙什和赫拉特的總督,在開始時他們?nèi)匀浑`屬于塔布爾王朝,費爾干納的總督艾哈邁德后來也設(shè)法取得對撒馬爾罕的控制權(quán)。875年,他的兒子奈斯爾得到哈里發(fā)本人授予河中的封地。

        在13世紀中葉前后,許多突厥部族在阿拉伯人建立,遭到波斯人的破壞,最后被蒙古人滅亡的哈里發(fā)帝國的廢墟上爭奪戰(zhàn)利品。這時,在這個國家的西北邊境地區(qū)小亞細亞地方出現(xiàn)了一個強國,這個國家不僅命中注定要比所有其他突厥國家存在得更長久,而且注定要在將近五百年的時間里成為所有伊斯蘭教國家的領(lǐng)袖。

        有幾個世紀之久,穆斯林的襲擊隊和拜占庭的雇傭軍不斷地在敘利亞和小亞細亞邊境一帶發(fā)生沖突,互有勝敗,但是從來沒有一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盡管他們所信奉的宗教是敵對的,而且雙方都分裂成各種教派,他們卻培養(yǎng)了類似的騎士思想,促進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間的文化交流。在塞爾柱人建立起他們的帝國時,阿爾普·阿爾斯蘭向安納托里亞發(fā)動了進攻,企圖借此鞏固帝國的邊疆。1071年他在亞美尼亞高原上的曼齊克特附近打敗了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戴奧哲尼斯并且將他俘虜。雖然他自己在這里并沒有任何長久的打算,在締結(jié)了光榮的和約之后就把他的俘虜釋放了,但這次勝利終究創(chuàng)造了完全不同的局面。

        塞爾柱人躺在自己建立的帝國身上,生活奢侈,日趨軟弱,對于武事越來越不習慣,因此雇用了希臘、亞美尼亞和阿拉伯的雇傭兵來服兵役。1239年卡伊豪斯勞二世在位時,發(fā)生了反抗埃米爾們的腐敗統(tǒng)治的平民暴動。不過這次由托缽僧巴巴·伊斯哈克領(lǐng)導的起義受到了血腥的鎮(zhèn)壓。這時蒙古人已經(jīng)逼近小亞細亞邊境。1243年他們在科澤達大敗卡伊豪斯勞二世的軍隊。這時卡伊豪斯勞仍然能以巨額的貢金從蒙古人手中保持他的獨立。但是1245年他去世后,他的兒子中間發(fā)生了爭奪王位的爭吵。這時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就插手進來,征服了波斯全境,并于1258年滅亡了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但旭烈兀的子孫很快便皈依了伊斯蘭教。

        蒙古人之后,許多宗教領(lǐng)袖和教派首領(lǐng)從中亞細亞陸續(xù)不斷地來到了安納托利亞。他們恢復了對拜占庭人進行圣戰(zhàn)的想法,而拜占庭人忙于在巴爾干半島恢復他們的勢力因而放松了在小亞細亞的抵抗。這樣一來,小亞細亞西部就再度遭到了突厥人的蹂躪,統(tǒng)率宗教戰(zhàn)士的埃米爾們在各省建立了獨立的國家。直到奧斯曼人興起時,這些小國才被消滅。

        這時候,塞爾柱人的一支奧斯曼人開始在世界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奧斯曼人的宗教生活中,像在其他突厥部族中一樣,以有勢力的托缽僧為代表的什葉派傾向仍然完全占有控制地位。這個國家的法律從理論上來說只是以《古蘭經(jīng)》和遜奈中所規(guī)定的宗教法為根據(jù)的;遜奈是先知穆罕默德平時口頭講話中所表示的意見。雖然什葉派并不否認遜奈,但是和遜尼派不同,他們只承認伊馬木(教長,為先知穆罕默德圣訓的解釋者),拒絕承認所有不屬于先知家族的圣訓解釋者;而遜尼派則認為這些人有同樣權(quán)威。但是由于這時的生活已經(jīng)復雜得多而且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上,這兩種法律的基礎(chǔ)就不可以解決生活中所有的問題。因此,除了宗教法之外就有必要承認新的、純世俗的法律;因為即使到了那個時期,宗教法也非常死板,沒有人敢于修改它適應(yīng)新的情況,而在伊斯蘭教最初幾個世紀中一些法學家倒仍然能夠那樣做。因此除了沙里·舍里夫(圣法)之外,在奧斯曼人中又出現(xiàn)了卡農(nóng)(法典)。從一開始人們就承認它還有發(fā)展的余地,后來的蘇丹又豐富了它。

        最初的世俗法規(guī)淵源于蘇丹奧爾汗的一個兄弟阿拉丁。據(jù)說阿拉丁年輕時曾經(jīng)棄世出家,但是后來又回到了宮廷,以他的法律知識為國家服務(wù)。因此傳說他是帝國的第一任大臣。據(jù)說他最初曾經(jīng)致力于三方面的工作:鑄造貨幣、規(guī)定服式和組織軍隊。

        1337年,奧斯曼人的首領(lǐng)奧爾汗向拜占庭發(fā)動了第一次進攻以懲罰拜占庭皇帝坎塔庫曾,因為后者同意和其他塞爾柱人締結(jié)保護同盟來對付他。雖然這次進攻遭到慘敗,但是拜占庭皇帝對于步步進逼的奧爾汗的威力感到十分恐懼,因此暫時寧愿和奧爾汗締結(jié)同盟。1345年他把女兒許配給奧爾汗,想借此加強同盟關(guān)系。實際上這件事未能阻止奧斯曼人繼續(xù)推進。1357年他們在太子素萊曼指揮之下在色雷斯半島上的加利波利建立了據(jù)點。但是素萊曼在這次勝利之后不久逝去,葬在色雷斯的土地上。

        奧爾汗的第二個兒子穆拉德于1362年即位后,立刻將他的注意力轉(zhuǎn)向巴爾干半島。這時半島上的許多小統(tǒng)治者正在爭戰(zhàn)不休,互相殘殺。但是在他能夠向巴爾干半島進軍之前,他必須要打倒小亞細亞的一個敵對的聯(lián)盟。穆拉德的哥哥素萊曼曾于1345年將安卡拉并入他父親的版圖。在安卡拉,行政權(quán)主要操在組成同業(yè)公會的批發(fā)商的手里。在遙遠的邊疆城市,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這些批發(fā)商以為他們可以利用新君剛剛即位的機會和鄰近的卡拉曼的塞爾柱人聯(lián)合起來,擺脫異族統(tǒng)治的沉重負擔。但是在一次速戰(zhàn)速決的戰(zhàn)役中,穆拉德打敗了他的敵手,長驅(qū)直入,抵達托卡特。這樣一來,他就得以將他的注意力直接轉(zhuǎn)到巴爾干戰(zhàn)爭上。他在第莫蒂卡設(shè)立了司令部,于是巴爾干各國國君們一個個都被堅決追求遠大政治目標的奧斯曼人所消滅。1362年拜占庭失去了亞得里亞堡;從1366年起,君士坦丁堡就成了奧斯曼統(tǒng)治者的目標。教皇烏爾班五世曾號召基督教徒組織十字軍解救君士坦丁堡,但是沒有效果。雖然在薩伏依國王阿馬迪奧斯率領(lǐng)下的一支騎士軍暫時在加利波利取得了一個立足點,但是這支軍隊在它繼續(xù)前進的路線的問題上不能和拜占庭人取得一致意見,不久它就不得不撤退了。佩利奧洛格斯諸帝越來越依賴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土耳其人征服費拉德爾菲亞(阿拉色希爾)時,他們甚至不得不提供軍事援助。

        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之間的不團結(jié)使奧斯曼人輕而易舉地征服了他們。[7]1389年6月15日,奧斯曼人在伊巴爾河、瓦達河和德林河三條河流的發(fā)源地山鷹之鄉(xiāng)(科索沃·普利)同塞爾維亞人以及波斯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援軍遭遇。在這個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中,勝利時而屬于一方,時而屬于另一方;基督教徒軍隊的抵抗使奧斯曼人多次遭到重大的傷亡。穆拉德本人也被殺死:按照土耳其的說法,他是被一個受了傷躺在戰(zhàn)場上的塞爾維亞戰(zhàn)士米勞什·考比利奇暗中殺害的;而根據(jù)塞爾維亞的傳說,穆拉德在他的軍營中被十二個勇敢的戰(zhàn)士亂刀殺死,這些戰(zhàn)士曾經(jīng)相互發(fā)誓來完成這件事。但是最后塞爾維亞國王拉扎爾被他的盟友所丟棄,因而被奧斯曼人俘虜。據(jù)說根據(jù)當時命已垂危的蘇丹的命令,拉扎爾和他的侍從們都被就地斬首。指揮左翼的太子巴葉濟德糾集殘部,領(lǐng)導他們打敗了由于國王戰(zhàn)死而軍心渙散的塞爾維亞軍隊,從而取得了最后勝利。

        巴葉濟德太子于是繼位。這位新統(tǒng)治者比他的祖先更要窮兵黷武。他不再以宗教戰(zhàn)士首領(lǐng)的身份,而是以一個大國元首的身份來從事征戰(zhàn),他的鄰國不久就感到了他的壓力。1390年拜占庭人失去了他們在小亞細亞的最后一塊領(lǐng)土——費拉德爾菲亞城。在攻占這座城時,年輕的拜占庭皇帝曼紐爾不得不親自給蘇丹提供軍事援助來進攻他自己的忠實的臣民。三年之后,保加利亞人肯定地被征服了;在他們的皇帝希什曼戰(zhàn)死之后,大主教歐西米亞斯領(lǐng)導他們在首都特爾諾伏進行了最后的抵抗。

        當然,到了這個時候,這些勝利已經(jīng)使西方感到不安。教皇卜尼法九世派人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各國和德國南部宣傳反對異教徒的戰(zhàn)爭。1396年春天,似乎早已被人忘記了的組織十字軍的念頭重又抬頭,一支強大的西歐騎士軍糾集在布達的匈牙利國王西基斯蒙德的周圍。但是由于這些宗教戰(zhàn)士毫無紀律,他們的熱情也就完全被抵消了。西基斯蒙德打算建立一個戰(zhàn)術(shù)指揮部的一切努力一直沒有成功。因此巴葉濟德能夠在9月27日大敗十字軍于尼科波里斯。奧斯曼人乘勝追擊,一直追到斯蒂里亞。十字軍的同盟者——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拉丁統(tǒng)治者們——受到巴葉濟德的懲罰,他們的國土遭到了蹂躪。1394年當巴葉濟德達到成功的高峰時,他通過一個使者向住在開羅的哈里發(fā)穆臺瓦基勒請示給予他羅姆的蘇丹的稱號,以便使他的祖先早已掌握的權(quán)力在伊斯蘭教世界的眼光中得到宗教上的正式承認。哈里發(fā)的保護人、馬木魯克蘇丹無法拒絕這個要求,因為他不能不把奧斯曼人看做是抵抗威脅他們雙方的蒙古人的唯一盟友。

        這時,奧斯曼王國在東方受到嚴重的威脅,使拜占庭的希臘人又得到了一個茍延殘喘的時期。原來,蒙古又出現(xiàn)了一個偉大的軍事英雄。他再一次使伊斯蘭教世界遭到野蠻的可怕的破壞。這個偉大的跛子帖木兒于1402年打敗并俘獲奧斯曼人的英雄首領(lǐng)巴葉濟德。巴葉濟德于1403年3月8日死于帖木兒軍中,而帖木兒只比他多活了不到兩年,1405年1月19日,帖木兒在進攻中國明朝的途中死于俄特拉爾。巴葉濟德死后,他的兒子們立即展開了爭奪繼承權(quán)的斗爭。最精明強悍的兒子穆罕默德從安卡拉逃往東方,在阿巴西亞和托卡特附近的山嶺中建立了根據(jù)地。有了這份實力,他征戰(zhàn)數(shù)年,消滅了他的弟兄們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君主地位。1421年,穆罕默德死于亞得里亞堡,其子穆拉德繼位。

        1451年2月5日穆拉德逝世時,他的兒子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殺死他的弟弟艾哈邁德。自此以后,由于前幾世代的悲慘經(jīng)驗,新統(tǒng)治者登位時兄弟殘殺幾乎成為穆罕默德子孫的家法。穆罕默德被人不公平地認為沒有才干,因為在瓦爾納戰(zhàn)役中的危險時刻,他的父親把已經(jīng)交給他的軍隊指揮權(quán)又收了回去。

        像差不多其他每次新君登位時的情況一樣,這一次卡拉曼伊密也立即打算擺脫奧斯曼人的統(tǒng)治。當穆罕默德忙于鎮(zhèn)壓小亞細亞的反叛者的時候,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輕率地揚言要立素萊曼的孫子奧爾汗親王為蘇丹,如果穆罕默德不把每年撥給他作為親王的教養(yǎng)費用增加一倍的話。這樣一來,他就厄運當頭了。1451年底,穆罕默德結(jié)束了對卡拉曼的戰(zhàn)爭,剛剛回到歐洲,他在離君士坦丁堡城門不到七公里、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的地方建立了宏偉的魯美利希薩城堡(巴葉濟德曾在亞洲這邊建立了一個外圍堡壘來控制這個海峽)。當拜占庭皇帝派遣使者抗議這種行動時,穆罕默德下令將他們斬首。這是他宣戰(zhàn)的信號。處在危險境地中的拜占庭只得到了開俄斯島上的熱那亞穆尼的援助。教皇提出兩個教會合并作為援助的條件,但是首都狂熱的暴民使教會合并成為不可能的事,雖然拜占庭皇帝連這種犧牲也準備接受。

        拜占庭皇帝的戰(zhàn)斗部隊人數(shù)太少,連在長度約步行五個多小時的拜占庭城墻上布防都還不夠。但是,這個城市靠著它的防御工事對仍然不熟練的奧斯曼炮兵進行了差不多兩個月之久的抵抗。直到1453年5月29日,敵人發(fā)動了正面總攻擊后才攻入這座城市。君士坦丁九世在巷戰(zhàn)中陣亡。接近中午時,穆罕默德本人在城中出現(xiàn),下令軍隊停止屠殺,正式占領(lǐng)圣索非亞教堂,將它改為清真寺??ɡ臒崮莵喨?,由于在圍城中一直保持中立,被準許在有利的條件下投降。這些條件保證他們在繳出所有的武器后得到了生命和財產(chǎn)的保障,在繳納一切合法捐稅后得享貿(mào)易的自由。西方的基督教國家決定派遣艦隊援助拜占庭,但是已經(jīng)太遲了。這支艦隊駛抵內(nèi)格羅旁特港時剛好聽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消息。

        在穆罕默德定都帝國的天然中心君士坦丁堡之前,他于1453年回到了亞得里亞堡等候君士坦丁堡遭受破壞的防御工事的修復,但是他立即規(guī)定了被征服的希臘人的地位。正如他的祖先未曾干涉保加利亞人的宗教制度一樣,他也承認希臘教會的全部權(quán)力,因為這樣做完全符合古代伊斯蘭教政治家的風度,這種觀念是得到宗教傳統(tǒng)的認可的。事實上他甚至于擴大了希臘教會的權(quán)力,把對教民的民事審判權(quán)也授給了他們。

        穆罕默德當時最關(guān)心的是如何增加首都的大為削減的人口。在他任命了一個希臘教會的一個堅定代表為大主教之后,許多在大難來臨之前離開的希臘人,響應(yīng)他的號召回到了他們的家鄉(xiāng)。他們在金角灣西岸大主教府邸的周圍住了下來。他們依靠經(jīng)商得來的財富以及他們的技能,一直使他們處于被優(yōu)待的地位。這些希臘人的技能后來使奧斯曼人政府在和西方國家交往中離不開他們。此外,穆罕默德也強迫他的帝國中其他民族的代表在首都定居下來,特別是大批的南部斯拉夫人。

        但是亞洲的穆斯林也蜂擁而至這個新的帝國中心——大多數(shù)的伊斯蘭教的信徒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逐漸受到了它的吸引。他們來到了這個城市是為了要獲取它的得天獨厚的地位所帶來的商業(yè)利益,特別是為了要利用穆罕默德和他的繼承人所慷慨設(shè)立的宗教基金來從事學術(shù)研究。伊斯坦布爾不久就變成了伊斯蘭教的文化中心。[8]穆罕默德征服拜占庭帝國的赫赫武功,威震四方,各國紛紛降服。1479年意大利半島上的威尼斯共和國歸順了。1480年,穆罕默德進攻羅德島上的圣約翰騎士團,遭到失敗。第二年他又發(fā)動了一次進攻。在這次戰(zhàn)役中,穆罕默德于1481年5月3日死在小亞細亞斯庫塔里和格布塞之間的德克?!こ防锏能姞I中,時年52歲。

        在奧斯曼和埃及的勢力范圍同波斯人勢力范圍發(fā)生接觸的陶魯斯河流域,土庫曼人的杜·卡德爾王朝從14世紀中葉起就控制著從馬拉什經(jīng)過阿爾比斯丹和馬拉底亞一直到哈爾普特的地區(qū)。賽里木是這個王室的一位公主的兒子。這個賽里木后來奪得奧斯曼土耳其蘇丹之位,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四處擴張,節(jié)節(jié)勝利。賽里木的勝利在歐洲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以致教皇里奧十世對基督教世界的安全感到了恐懼,因此開始計劃一次新的十字軍。直到后世,土耳其人仍把賽里木看做是一個最偉大的軍人和英雄。由于這個緣故,青年土耳其黨人把在1914年8月逃避英國地中海艦隊而落入他們手中的德國“戈本”號巡洋艦命名為“勇猛的蘇丹賽里木號”。不過,土耳其最偉大的君主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

        1520年,賽里木的兒子素萊曼沒有經(jīng)過任何斗爭就登上了蘇丹的寶座。他在做皇太子的時候總是不聲不響,事事居后。因為他的父親想到自己當初搶得王位時的情形,總是不相信他。但是現(xiàn)在登位之后,素萊曼能夠充分發(fā)揮他的英明才干了。他立即著手解決祖先留下來的最重要的任務(wù)——鞏固北部邊疆地區(qū)。年幼的路易二世自1516年起就統(tǒng)治著匈牙利,忙于內(nèi)訌的權(quán)貴們對邊疆完全疏于防守。因此,1512年奧斯曼人在素萊曼蘇丹指揮下占領(lǐng)了貝爾格萊德。在這次勝利之后,素萊曼停止了北方的戰(zhàn)事以便實現(xiàn)他父親最后的征服羅德島的計劃。因為使奧斯曼帝國威名蒙恥的是,羅德島上的圣約翰騎士團仍然在幫助信仰基督教的海盜進行搶劫。1522年7月底對這個要塞開始圍攻,但是直到12月21日雙方都遭受重大損失之后,騎士團的首領(lǐng)才投降。作為交換條件,他們?nèi)〉贸吠怂序T士的自由,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的保障和島上原來的基督教居民免稅五年的規(guī)定。

        法國的政策和它反對哈布斯堡王室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素萊曼對北方鄰國的野心。這時巴黎和伊斯坦布爾的宮廷之間發(fā)展了友好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在以后幾百年間保證法國人在各大國在東方的政治斗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9]1526年素萊曼恢復了對匈牙利人的戰(zhàn)爭。在8月28日發(fā)生的不順利的摩哈赤戰(zhàn)役中,年僅20歲的匈牙利國王路易陣亡,他的精銳部隊也都被消滅。9月11日奧斯曼人第一次占領(lǐng)布達,全城都被投入火海。在奧地利的菲迪南德和德蘭斯瓦尼亞的瓦弗得·約翰·扎波里亞之間爆發(fā)了爭奪匈牙利王位的戰(zhàn)爭。素萊曼站在扎波里亞方面。1529年9月他再度征服布達,并且立扎波里亞為國王。隨后他進軍維也納城下,但是由于供應(yīng)不足,他不得不于10月15日放棄對這個城市的圍攻。1532年的戰(zhàn)役也不順利。在這次戰(zhàn)役中,素萊曼在整個8月中被匈牙利境內(nèi)小小的岡斯要塞所阻,他只得對鄉(xiāng)村地區(qū)加以破壞,直到8月28日岡斯陷落時為止。這個小小的勝利由于查理皇帝的艦隊的活動又發(fā)生了問題,查理的艦隊在熱那亞海軍大將安德烈亞·多里亞指揮下沿著摩里亞海岸不斷地打勝仗。第二年,素萊曼宣布愿意締結(jié)和約,承認雙方屬地的現(xiàn)狀,因為這時亞洲的局勢使他不得不分散注意力。

        從1542年起,易司馬儀之子塔赫馬斯普就統(tǒng)治著波斯。塔赫馬斯普像他父親一樣不承認蘇丹有權(quán)做哈里發(fā)。此時,波斯駐巴格達總督叛變,投到蘇丹方面。但是波斯沙很快粉碎了叛亂。素萊曼于是長驅(qū)直入波斯首都大不里士,并且在11月中未經(jīng)一戰(zhàn)就占領(lǐng)了巴格達。素萊曼在這些無意再放棄的邊疆省份恢復了秩序之后,于1536年年初回到了伊斯坦布爾。這時素萊曼最關(guān)心的事情就是建立強大的海軍以雪上次戰(zhàn)爭之恥。在這件事情上,海盜赫伊爾丁·伯爾伯羅薩為他效了勞。伯爾伯羅薩是累斯博斯島上米提利尼的一個希臘人。賽里木任命他為貝格貝,派遣了兩千土耳其人帶著大炮去援助他,他還允許以享有新軍權(quán)利的雇傭兵來補充這些軍隊。1519年在進攻突尼斯的一次戰(zhàn)役中,由于有人出賣,作戰(zhàn)基地的聯(lián)絡(luò)被切斷,伯爾伯羅薩因此不得不在吉杰里島上恢復海盜生涯。他用擄獲的戰(zhàn)利品建立了一支新軍,最后征服了阿爾及爾,并且把西班牙人趕出了培能山城。1534年他甚至占領(lǐng)了突尼斯。但是1535年6月這個地方又被查理五世統(tǒng)治下的西班牙人所收復。此后不久,伯爾伯羅薩遷到了伊斯坦布爾,以便更有力地和西班牙人進行海戰(zhàn),他在1533年已經(jīng)被任命為卡普丹帕夏了。

        在伯爾伯羅薩的慫恿下,素萊曼于1537年向威尼斯宣戰(zhàn)。在三年之中威尼斯失去了愛琴海中遠至克里特、提諾斯和密科諾斯各島的所有屬地。1546年,伯爾伯羅薩逝世,他給蘇丹留下了一支裝備優(yōu)良的艦隊和久經(jīng)戰(zhàn)斗的船員,這支艦隊常常成為執(zhí)行蘇丹政策的一個有效的武器。

        素萊曼在陸地上打敗哈布斯堡王朝取得了一個巨大的勝利,給他的帝國增加了一個寶貴的省份。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統(tǒng)治之下,于1556年前后進入極盛時期。但是,素萊曼的兒子們?yōu)闋帄Z繼承權(quán)展開了明爭暗斗,后宮制的結(jié)果使沒有一個奧斯曼統(tǒng)治者能夠完全逃脫這種命運。在素萊曼所寵愛的俄國血統(tǒng)的勞騷拉納—胡爾拉姆和他的女婿首相魯斯塔姆的進讒下,他的為軍隊所愛戴的長子穆斯塔法引起了他的懷疑。因此,1553年在波斯的一次戰(zhàn)役中,素萊曼親自下令把穆斯塔法縊死在埃累格利的軍營中。但是后來在勞騷拉納的兒子中間也爆發(fā)了公開的戰(zhàn)爭。據(jù)說在魯斯塔姆的唆使下,素萊曼的第二個兒子賽里木的教師穆斯塔法·里扎在賽里木和他的更有才干的弟弟巴葉濟德之間制造不和。1559年時,兩兄弟應(yīng)當交換他們所管轄的旗;巴葉濟德應(yīng)當以科尼亞交換阿馬西亞,賽里木應(yīng)當以馬格尼西亞交換庫塔雅。巴葉濟德公然違抗了這個命令,并且將他的軍隊召集了起來。1559年5月30日他在科尼亞被打敗,逃到了波斯。但是波斯沙將他送交給素萊曼,1561年9月25日素萊曼將他處決。

        這樣一來,素萊曼的最無能的兒子賽里木——一個浪子和醉鬼——就成為無人爭奪的王位繼承人!偉大的奧斯曼帝國從此交上了厄運。

        素萊曼晚年時,他在對外關(guān)系方面也很不順利。1551年,戰(zhàn)爭又在匈牙利爆發(fā)。在海上,西班牙艦隊聯(lián)合了1530年起就占領(lǐng)了馬耳他島的圣約翰騎士團,一同和奧斯曼人作戰(zhàn)。素萊曼雖然盡了一切努力,但始終未能把他們從馬耳他島趕走。為了彌補這件事,他打算盡快結(jié)束匈牙利戰(zhàn)爭。1566年5月1日素萊曼帶病到達了西格特,這個地方在茲里尼指揮之下對他進行了一個月的抵抗。9月5日夜間,素萊曼在西格特逝世。僅僅兩天之后,這個成了一片瓦礫的堡壘就落入新軍之手。[10]西方的歷史學家給予素萊曼以“大帝”尊稱,而奧斯曼人則尊稱他為卡奴尼——“立法者”。素萊曼在向外擴張勢力方面勝過了他所有的前任。這和他的繼承者統(tǒng)治下迅速開始衰落的情況,形成了更為鮮明的對比。

        盛極而衰,素萊曼大帝之后的奧斯曼土耳其陡然衰落。1687年,土耳其人圍攻奧地利的維也納,被波蘭和日耳曼聯(lián)軍擊敗。自此以后,奧斯曼土耳其疆域日蹙,進入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漫長衰亡期。20世紀初葉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奧斯曼土耳其站在德國和奧地利一邊,結(jié)果成為戰(zhàn)敗國,帝國分崩離析,終于滅亡。

        真正的蒙古人,從狹義上講,該詞的歷史含義是指成吉思汗是其中之一員的蒙古人,他們在今外蒙古東北,在鄂嫩河[斡難河]和克魯倫[怯綠連]河之間作季節(jié)性的遷徙。正如我們已經(jīng)看到的那樣,在隨著成吉思汗的出現(xiàn)而將“蒙古”一名稱給予了整個種族的這些部落出現(xiàn)以前,歷史上早就記載了那些幾乎可以肯定是說蒙古語的各民族的存在,正像在突厥人崛起之前,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說突厥語的各民族一樣。于是有人提議,在說蒙古語的民族中,我們應(yīng)該追溯到3世紀的鮮卑人,5世紀的柔然人以及歐洲的阿瓦爾人(6—9世紀)。還應(yīng)該承認,10—12世紀時期在歷史上起著很大作用的契丹人也是說一種蒙古方言,然而,由于與通古斯語接觸,已經(jīng)強烈地腭音化。盡管在這些前蒙古民族中有許多民族建立過廣泛的統(tǒng)治,但是,沒有一支取得像真正的蒙古人(或者說成吉思汗的后裔)那樣的世界性的名聲。

        12世紀下半葉的一天,蒙古部落首領(lǐng)鐵木真帶著黑貂皮斗篷作為禮物來到土兀刺[土拉]河畔朝見克烈部的強大首領(lǐng)脫斡鄰勒(王罕),并向他表示效忠(約1175年?)。脫斡鄰勒念其父曾有援助之恩,歡迎這位年輕人,并把他納入自己的屬臣之列。從此,兩人結(jié)為盟友,盡管鐵木真顯然是處于屬臣地位。這一點從“汗,我的父親”這一稱號上明顯地反映出來。

        此后不久,鐵木真遭到由脫脫別乞首領(lǐng)率領(lǐng)的一伙篾兒乞人的襲擊。只是在鐵木真的妻子孛兒帖作為俘虜落入敵人之手后,鐵木真才得以逃脫(入肯特山)。鐵木真得到克烈部統(tǒng)治者脫斡鄰勒的幫助,同時也得到另一位蒙古首領(lǐng)、與他同齡的札只剌惕部人札木合的幫助。三人在色楞格河支流不兀剌川[布拉河]共同擊敗了篾兒乞人,奪回孛兒帖。孛兒帖恢復了她在家族中的至尊地位。她不久生下的孩子——法定的長子術(shù)赤到底是鐵木真之子呢,還是篾兒乞綁架者勒格兒力士之子,鐵木真對此從未探究過。[11]然而,關(guān)于對術(shù)赤出生的未聲張的疑點很可能是妨礙這位長支之首——或者他的后代們——在成吉思汗的王位繼承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因素。

        盡管鐵木真和札木合是安答,或稱結(jié)義兄弟,但不久發(fā)生爭吵,兩人的目標都是要在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下恢復原蒙古王室,并被承認為汗。在這兩者之間,王罕的向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決定支持成吉思汗,與他一起在闊亦田打敗了札木合。不顧斡亦剌惕部和乃蠻部興風作雨,他迫使札木合退到額爾古納河下游。正是在這次遠征之后,成吉思汗的兄弟部落、泰赤烏惕部歸順了他。

        鐵木真接著清算了蒙古人的宿敵、殺父者塔塔兒人察罕塔塔兒和按赤塔塔兒。為了更好的行動,他禁止私自掠奪財物。塔塔兒人被打敗后遭到了大屠殺,其幸存者被分配給蒙古各部落(1202年)。

        游牧部落十分靈活,在戰(zhàn)爭過程中,他們從蒙古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從大阿爾泰山到興安嶺,為了季節(jié)性的戰(zhàn)役,或為了短時的戰(zhàn)爭而團結(jié)起來,但是,由于每一個部落又要求自由,他們隨即又解散了,無論攻擊的結(jié)果是成功或者是失敗。在這些既無明確的目的又不能采取始終如一的行動的首領(lǐng)中,只有成吉思汗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支點,不是因為他對未來的征服制定了周密的計劃,而是因為他那堅強的個性使他能夠把長期的游擊形式朝著有利于他的方向轉(zhuǎn)化。

        (一)與王罕決裂:征服克烈部

        盡管王罕在不同的場合下曾不公正地對待過鐵木真,但是,直到當時鐵木真對他的主人始終是保持忠實。這位蒙古英雄認為他是恪盡屬臣職責的,他為其子術(shù)赤向王罕之女察兀兒別吉公主求婚?!睹晒琶厥贰氛f,王罕的拒絕深深地刺傷了這位英雄。

        克烈王沒有看清楚他屬臣中的這位對手,沒有在他稱汗時(約1196年)打倒他,實是犯了錯誤。到王罕開始感到不安時,為時已晚。正像史書告訴我們的那樣,他在稍稍反思之后模糊地意識到這一事實。王罕已經(jīng)老了,他的頭發(fā)白了。他希望能平靜地度過余生。但王罕之子亦剌合,人們更熟悉的是漢名桑昆,即蒙古語“圣公”,慫恿父親與成吉思汗決裂。他勸父親支持札木合反對鐵木真。桑昆受個人抵押權(quán)的束縛,在札木合短命的王權(quán)崩潰之后,桑昆鼓勵札木合到克烈部王宮避難,為配合桑昆的行動,札木合煽動王罕不要信任他的強大的屬臣鐵木真,并譴責鐵木真謀反。他對王罕表白說:“我于君是白翎雀,他人是鴻雁耳。白翎雀寒暑常在北方,鴻雁遇寒則南飛就暖耳?!迸c此同時,古代蒙古汗系的合法后裔阿勒坦也靠攏王罕,他一直后悔把王位交給了一位暴發(fā)戶,慫恿王罕發(fā)動戰(zhàn)爭反對他從前的盟友。

        1203年,鐵木真與克烈人之間徹底決裂。這次破裂成了這位蒙古英雄一生中具有決定性的轉(zhuǎn)折點。在此之前,他一直起著王罕的杰出副手的作用,現(xiàn)在他要為自己而戰(zhàn),為奪取最高地位而戰(zhàn)。這年秋天,鐵木真從班朱尼河進軍斡難河,采取了攻勢。鐵木真弟哈撒兒的家人都落入克烈軍中,鐵木真利用哈撒兒之名帶口信給王罕以消除王罕的疑惑。王罕在確信之后同意和談,便遣人到鐵木真處,以“牛角盛血”作為盟誓時用。與此同時,鐵木真卻在秘密進軍,隨即對克烈軍隊發(fā)起了襲擊,使克烈軍猝不及防而被殺散?!睹晒琶厥贰酚浭?,該戰(zhàn)發(fā)生在杰杰兒·烏都兒,無疑是發(fā)生在土拉河和克魯倫河之間。這次戰(zhàn)斗確保了鐵木真獲得決定性的勝利。王罕及其子桑昆向西逃跑。一到乃蠻境,王罕就被一位名叫火力速八赤的乃蠻部將殺死,他未認出王罕。他的首級被獻給塔陽,塔陽的母親古兒別速到墳前祭奠了死者的英靈,“奏樂悼念”。桑昆越過戈壁,暫在額濟納河附近的西夏邊境上以剽掠為生,也許后來到了柴達木盆地一帶,最后是在庫車的回鶻人中被殺,默默無聞地結(jié)束了他的生命。[12]克烈人投降了鐵木真,從此忠實地為他效勞。

        鐵木真征服克烈人后,蒙古唯一幸存的獨立政權(quán)是在乃蠻王塔陽統(tǒng)治下的乃蠻部?;蛘吒_切地說,在成吉思汗使自己成為東蒙古的主人時(1203年底),塔陽仍占據(jù)著西蒙古。自然,所有被成吉思汗打敗的頑固敵人都聚集在塔陽周圍,他們是:札只剌惕部首領(lǐng)札木合、篾兒乞部首領(lǐng)脫脫別乞、斡亦剌惕部首領(lǐng)忽都花別吉,更不用說像朵兒邊、哈答斤、散只兀惕和塔塔兒等殘部的成員,甚至還有一支謀反的克烈氏族。

        1206年秋,已成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親自向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上游進軍去對付最后一批“反叛者”。途中,他接受了斡亦剌惕部首領(lǐng)忽都花別吉的不戰(zhàn)而降,用之為向?qū)?。屈出律和脫脫別乞在也兒的石河畔被擊潰。脫脫陣亡。屈出律得逃脫并到達喀喇契丹國。札只剌惕部首領(lǐng)札木合與淪為盜賊的一伙逃亡者一起過冒險者的生活。后來他被自己人引渡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考慮到他與札木合是安答(結(jié)義兄弟),賜他王子式的死,即不流血地死。此后不久,蒙古將領(lǐng)速不臺粉碎了篾兒乞殘部。最后,在葉尼塞河上游(唐努烏拉和米努辛斯克地區(qū))的黠戛斯人也于1207年不戰(zhàn)而降。

        現(xiàn)在整個蒙古都被征服了。成吉思汗的旗幟——九旄白纛——將成為所有突厥—蒙古人的旗幟。乃蠻部于1204年戰(zhàn)敗之后,塔陽的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tǒng)阿在落入蒙古人手中后為成吉思汗服務(wù)。于是,產(chǎn)生了一種具有“回鶻文書處”的蒙古政府的萌芽。

        鐵木真為了使他的權(quán)力得到各部的承認,未等到最后部落的歸順,或者說未完成最后的計劃,于1206年春在斡難河河源附近召集大會,或稱庫里勒臺,它是由已經(jīng)歸順鐵木真的所有突厥和蒙古的部落一致尊稱為至高無上的汗,即成吉思汗,《秘史》譯之為合罕。自840年回鶻人被推翻之后,草原帝國實際處于無繼承者的狀況。成吉思汗在被舉為“氈帳民族”的最高汗時,他宣布這個古老帝國依次被突厥之祖(匈奴)、蒙古之祖、然后又被突厥人(突厥和回鶻)占有之后,現(xiàn)在永久地回到了蒙古人手中。于是,突厥人和蒙古人都合并于這個新的蒙古國家之中,此后,正是以蒙古一名,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克烈部、乃蠻部、孛兒只斤部——都將為人所知,“居氈帳的各代”正是在蒙古這一名稱下都出了名。

        薩滿闊闊出或者稱貼卡騰格里,在1206年的庫里勒臺上所起的作用鮮為人知。闊闊出之父、賢者老蒙力克是成吉思汗生涯中的重要人物,他可能娶了成吉思汗的母親遺孀月倫額格,雖然此事尚未明確。闊闊出的魔力(人們說他常乘一灰斑色馬至天上,并能與神通話)使蒙古人尊畏他。他在庫里勒臺上宣布長生天命指派成吉思汗為宇宙之可汗。這一來自天國的任命是新皇帝權(quán)力的神權(quán)基礎(chǔ)。利用長生天的權(quán)力和命令,或者說是威力,成吉思汗采取了可汗(更準確的是罕、合罕)稱號,這是在他的繼承者們統(tǒng)治下保留下來的禮儀。

        (二)重創(chuàng)西夏和金

        他首先進攻唐兀惕(唐古特)游牧民在甘肅、阿拉善和鄂爾多斯建立的西夏國。唐兀惕人屬藏族,信仰佛教。他們由于受中原的影響,有幾分文化,尤其表現(xiàn)在他們的文字上,它來源于漢字。這次攻西夏是蒙古人對定居的文明民族采取的第一次行動。蒙古首領(lǐng)攻西夏是在考驗蒙軍的素質(zhì)。

        在使西夏成為他的屬地之后,成吉思汗轉(zhuǎn)攻女真國,即通古斯人在中國北部建立的國家,或者像上文所稱呼的金國。金國廣袤的疆域上文已經(jīng)提到,它包括滿洲和漢水、淮水以北的中國地區(qū),以北京為它的主要都城,以熱河的大定、遼寧遼陽、山西太原、河南開封為第二都城。成吉思汗青年時代曾與克烈人一起站在金朝一邊與塔塔兒人戰(zhàn)斗。因此,他是金朝的屬臣。金朝把他看成雇傭兵,在承認他所作的貢獻后,金朝封賞他一個中等的官職。但金王麻達葛(1189—1208年在位)旋即去世,他是唯一能使成吉思汗保持臣屬關(guān)系的人。

        成吉思汗利用麻達葛的繼承者永濟繼位(1209—1213年在位)之機,輕蔑地撤銷了他對金的效忠。金朝使者要成吉思汗跪下接新皇帝登基的詔書,這位世界征服者勃然大怒。永濟確屬庸碌無能之主,只是將領(lǐng)們手中的一個傀儡,這次正像在花剌子模的情況一樣,成吉思汗遇到的是虛弱而又妄自尊大的敵人,確是他的運氣。

        成吉思汗的攻金戰(zhàn)始于1211年,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到他去世(1227年)之后——其間只有短暫的停戰(zhàn)——由他的繼承者結(jié)束這次戰(zhàn)爭(1234年)。[13]長期戰(zhàn)爭的原因是,盡管蒙古人有靈活的騎兵,在劫掠農(nóng)村和不設(shè)防城鎮(zhèn)時非常優(yōu)秀,但是,他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不懂攻占由中原工兵們守衛(wèi)的要塞的藝術(shù)。其次,他們在中原作戰(zhàn)像是在草原上一樣,發(fā)動反復的攻擊,而每一次都是攜帶戰(zhàn)利品撤退,于是給予金人重又奪回城市和在廢墟上重建和修整工事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蒙古將領(lǐng)們不得不對某些要塞進行兩次或三次以上的反復攻占。最后,蒙古人習慣用屠殺、全面驅(qū)逐,或在白旗之下整編入冊的方法處置在草原上戰(zhàn)敗的敵人。然而,在定居國家,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原,屠殺很少起作用,總有更多的居民來填補被夷平之地。除此以外,金人——古代女真人,他們過定居的生活方式僅僅是一百年前的事——還保留著通古斯人的血統(tǒng)的全部活力。因此,蒙古人面臨他們不熟悉的圍攻戰(zhàn)的考驗,這一考驗因以下事實而加倍嚴峻,即他們不僅要對付中原工程人員高超的設(shè)防技術(shù),而且要對付通古斯武士們的勇猛。

        1214年,蒙古人包圍了北京。金國的一支運送糧餉的援軍在北京和河間府之間的霸州被擊潰,北京守將完顏承暉絕望自殺。蒙軍占領(lǐng)北京、屠殺居民、掠奪民房,最后縱火焚城(1215年),劫掠持續(xù)了一個月之久。很清楚,游牧民完全不懂得大城市所能發(fā)揮的作用,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它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政權(quán)。對于人類地理學研究者們來說,這里最有趣的情況是:當草原居民沒有經(jīng)歷一個過渡階段而幸運地占有了具有都市文明的古老國家時,他們感到困惑。他們到處燒殺,與其說是出于生性殘忍,不如說是出于困惑。因為他們不知道更好的處置方式。可以看到,在蒙古首領(lǐng)中——或者至少是在忠實遵守札撒的那些人中——掠奪是一種無私的事。以失吉忽禿忽為例,他甚至拒絕接受分給他的一份很小的金朝的財物。正是基于困惑所產(chǎn)生的這種行為使文明遭受了如此深重的災難。成吉思汗的蒙古人,正像史料反映的那樣,或者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來考慮時,沒有表現(xiàn)出是邪惡的人,他們服從札撒,這是一部榮譽和誠實的法典(除開邪惡部分外)。遺憾的是,把他們與在他們之前的古游牧民相比,特別是與10世紀的契丹人,甚至12世紀的女真人相比,他們明顯遲鈍。女真人隨著小規(guī)模的屠殺,至少很快就繼承了前王朝,不再摧毀從此以后屬于他們自己的財產(chǎn)。成吉思汗的蒙古人雖然可以肯定不會比他們的前輩更殘酷(確實,由于服從札撒,他們具有更嚴格的紀律,由于成吉思汗的個性,他更冷靜,更強烈地受到道德尺度的吸引),他們巨大的破壞性,僅僅是因為像在他們之前的匈奴、柔然、突厥和回鶻一樣,他們更加野蠻,確實是構(gòu)成了野蠻風尚的總集。

        成吉思汗史中存在的自相矛盾在于一種對比:一方面是領(lǐng)導者的明智、深謀遠慮和道義性,領(lǐng)導者將他自己和他的人民的行為納入具有健全常識的原則,牢固地建立起正義;另一方面是剛擺脫原始野蠻狀態(tài)的人民的殘忍行為,僅僅企圖獲得使投降的敵人產(chǎn)生恐懼的那些行為,降民對他們來說是一支其生命沒有多少價值的民族,作為游牧民,他們完全不懂定居民族的生活,不懂城市環(huán)境,農(nóng)業(yè)耕作,不懂除他們的草原故鄉(xiāng)外的任何事情?,F(xiàn)代史學家們基本上與拉施特或者《元史》的編者們一樣,當他們面對領(lǐng)導者的智慧(甚至是適度的)與返祖的和部落傳統(tǒng)的殘忍相結(jié)合在這一完美自然結(jié)合體時,他們非常驚訝。

        占領(lǐng)北京后,在愿意支持蒙古統(tǒng)治的俘虜中,成吉思汗選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長八尺,美髯洪聲”博得成吉思汗的喜愛,被任命為輔臣。這是幸運的選擇,因為耶律楚材融中國高度文化和政治家氣質(zhì)于一身。像回鶻大臣塔塔統(tǒng)阿一樣,他是輔佐亞洲新君主的最合適的人。這一時期,成吉思汗后裔還不能直接從中國人那里吸取中國文化。而像耶律楚材這種的中國化突厥—蒙古人——由于他是契丹人,他應(yīng)屬蒙古種人——能夠填補這一空白,使成吉思汗及他的繼承者窩闊臺熟悉定居文明中所實行的行政管理和政治生活的要素。

        此時的金國,環(huán)繞著它的新都開封,領(lǐng)土只不過是河南省和陜西的一些設(shè)防地區(qū)。1216年,蒙古將領(lǐng)三木合·巴兒禿占領(lǐng)了控制著陜西與河南間的黃河谷地的重鎮(zhèn)潼關(guān),使這兩個省份被隔斷。但是,以后潼關(guān)又落入金朝手中。事實是,正如下面我們將看到的那樣,成吉思汗因突厥斯坦事務(wù)纏身,只是時不時地把注意力放在攻金之戰(zhàn)上,金朝趁此機會收復了蒙古軍占領(lǐng)地的相當一部分地區(qū)。不過北京仍在蒙古人手中。

        在成吉思汗把注意力轉(zhuǎn)向西方以前,曾把中國之事委托給他最杰出的將領(lǐng)木華黎。木華黎以這支相對說來已疲憊不堪的軍隊(一半是蒙古正規(guī)軍,即2.3萬人,和許多當?shù)氐妮o助軍),經(jīng)過堅忍不拔的戰(zhàn)斗和周密的計劃,后來取得相當大的成功。在七年的持續(xù)戰(zhàn)爭(1217—1223年)之后,他再次把金國的領(lǐng)土限制在河南省內(nèi)。1217年,他占大名,大名是曾經(jīng)堅持抵抗成吉思汗本人進攻的河北南部的一個要塞。1218年,他又從金國奪取山西首府太原和平陽。1220年又取山東首府濟南。同年,其副將在黃河以北的河南地區(qū)奪取彰德。1221年木華黎占領(lǐng)陜西北部的許多城市,1222年奪取陜西古都、渭水彎曲處的河中要塞(今蒲州,它是金朝在一次襲擊后重新占領(lǐng)的)時,因精力衰竭而死。他死后,河中要塞又被金人收復。在這個人口密集之地,處處是天然堡壘,于是戰(zhàn)爭退化為沒完沒了的圍攻戰(zhàn)。然而,經(jīng)歷了初期的探索性努力之后,蒙古軍中編入了大量的契丹輔助軍、女真支持者和中國工兵,由此使他們適應(yīng)新式戰(zhàn)爭。

        (三)征服喀喇契丹(西遼),降服花剌子模

        當成吉思汗開始征服中國北部時,他的私敵、末代乃蠻王之子屈出律正在使自己成為中亞一個帝國,即喀喇契丹國的君主。他于1218年命令他最杰出的一位部將那顏者別統(tǒng)率2萬人進攻該國。者別奉命首先要保衛(wèi)阿力麻里和保證蘇格納黑的繼承權(quán),但是,當他抵達阿力麻里時,屈出律已離開該地奔赴喀什避難。八拉沙袞和今天的謝米列契耶之地不戰(zhàn)而降。者別由此直下喀什噶爾,在喀什噶爾,穆斯林居民們把者別作為命名他們擺脫迫害的救星來歡迎。由于者別對他的軍隊實行了嚴格的紀律,特別是禁止搶劫,志費尼說,他們路過時所受到的歡迎像來自安拉的祝福。屈出律朝帕米爾方向逃去,但被者別的隨從們追上,在撒里豁勒河附近把他殺死(1218年)。

        現(xiàn)在整個東突厥斯坦——伊犁河、伊塞克湖、楚河和怛邏斯河流域——歸并于蒙古帝國。成吉思汗與花剌子模人之間的沖突是由后者引起的。成吉思汗謀略與花剌子模人建立起一般的商業(yè)和政治關(guān)系。但是,1218年,一支來自蒙古帝國的商隊(商隊成員中除蒙古使者兀忽納外,其余成員全由穆斯林組成)在錫爾河中游的花剌子模邊境城市簽剌受到阻止并遭到劫掠,商隊中有一百多左右的成員被花剌子??偠揭嗉{乞克(又稱哈亦兒汗)處死。成吉思汗要求賠償,在遭到拒絕后,就決定發(fā)動戰(zhàn)爭。

        1219年夏,蒙軍在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上游集中。秋,成吉思汗到達巴爾喀什湖東南的海押立,來到葛邏祿人中,葛邏祿王阿爾斯蘭加入了成吉思汗陣營,還有阿力麻里的新王蘇格納黑特勒和回鶻亦都護巴而術(shù)也都率領(lǐng)各自的軍隊加入之。據(jù)巴托爾德估計,蒙軍人數(shù)約在10萬—15萬之間,盡管花剌子模軍在人數(shù)上遠遠超過了蒙軍,但蒙軍紀律嚴明,是一個相當緊密的集體。

        花剌子模蘇丹摩訶末把他的軍隊分散在錫爾河一線與河中各設(shè)施地區(qū)之間。結(jié)果,盡管花剌子模軍在總?cè)藬?shù)上占優(yōu)勢,但是他們在每一單獨點上的人數(shù)比蒙軍少。成吉思汗從錫爾河中游的訛答剌附近進入花剌子模境地,由他的兩個兒子察合臺和窩闊臺率領(lǐng)的一支分隊圍攻訛答剌城,然而,只是在經(jīng)過了長時期的攻打之后才占領(lǐng)該城。這位征服者的長子術(shù)赤率領(lǐng)著另一支分隊沿錫爾河而下,占領(lǐng)塞格納克(在今突厥斯坦城對面)和真德(今波羅威斯克附近)。派往錫爾河上游的五千蒙軍占領(lǐng)了別納客忒(在塔什干以西),圍攻忽氈(今烏茲別克斯坦苦盞),忽氈守將,能干的帖木兒滅里在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之后乘小船順錫爾河而下逃走。在這次戰(zhàn)爭中,穆斯林中涌現(xiàn)出來的個人英雄行為和勇士比蒙古人多,但是,唯有蒙軍是有組織的、指揮一致的和有紀律的。他們靠這些取得了勝利。

        成吉思汗和幼子拖雷率主軍直入不花剌城(今布哈拉),于1220年2月抵達該城。不花剌城的突厥守軍企圖突破圍城者的防線逃跑,但是,結(jié)果只是大批被殺死。被守軍們遺棄了的居民們投降(1220年2月10日或16日)。城堡被攻占(城堡內(nèi)曾有400人在此避難),守城衛(wèi)兵全部被殺。接著,不花剌城經(jīng)歷了一次有條理的徹底的洗劫。

        成吉思汗從不花剌進軍撒馬爾罕,在撒馬爾罕城前與剛攻下訛答剌城的察合臺和窩闊臺會合。撒馬爾罕居民——有一部分仍是伊朗人——勇敢地企圖出擊,但被壓住。據(jù)志費尼記述,五天以后該城投降(1220年3月)。該城遭到徹底洗劫,為了宜于行動,首先把全城居民驅(qū)逐出城。其中許多人被處死。那些被認為有用的人——如技術(shù)工匠——被帶往蒙古。突厥守軍雖然自發(fā)地向蒙古人靠攏,但是也遭到屠殺,無一人幸免。撒馬爾罕的宗教首領(lǐng)們與不花剌的同行們不同,他們沒有抵抗,所以大部分人被赦免了。受到優(yōu)待的那些人終于獲許回到撒麻耳干,但是,屠殺的規(guī)模相當大,以致留下來的居民幾乎還不能住滿城市的一角。

        花剌子模原都城玉龍杰赤——今希瓦附近的烏爾根奇——經(jīng)長期包圍之后,于1221年4月才被攻占。長時期的包圍使成吉思汗的兩個兒子術(shù)赤和察合臺不能調(diào)動,并且在接近最后階段時,甚至還要第三個兒子窩闊臺參與。蒙古人引該城下的阿姆河水灌城,由此完成了他們的破壞行為。倒霉的摩訶末在里海上一個與阿貝什昆相對的孤島上避難,在那里他約于1220年12月因精力衰竭而死。

        在對付了花剌子模蘇丹之后,成吉思汗于1221年春渡過阿姆河,開始從花剌子模殘軍手中奪取阿富汗的呼羅珊。他占領(lǐng)巴里黑,巴里黑的投降者未能保住該城,城市受到全面的摧毀(居民被殺,城市被燒)。在呼羅珊,他派幼子拖雷去奪取莫夫(馬里),莫夫城投降,城中居民也幾乎是全部遭到屠殺(1221年2月底)。拖雷坐在安放于莫夫平原上的一把金椅上,目睹了這次集體屠殺。男人、女人、小孩被分開,按類別分配到各個軍營中,然后把他們砍頭。只有400名工匠幸免于死。

        在創(chuàng)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之后,成吉思汗于1227年8月18日在西夏平?jīng)鲆晕鞯貐^(qū)去世,終年65歲。此后不久,敵人的都城寧夏被攻破,按征服者的最后命令,全城居民被殺。

        (四)遠征歐洲

        成吉思汗的繼位者,窩闊臺汗派遣一支由15萬精兵組成的蒙古大軍開往歐洲。軍隊名義上是由統(tǒng)治著咸海草原和烏拉爾山區(qū)的拔都汗率領(lǐng),在他身邊會集了成吉思汗各支的代表們:拔都的兄弟斡兒答(Orda)、別兒哥(Berke)和昔班(Shayban);窩闊臺之子貴由(Güyük)和合丹(Qada'an);窩闊臺之孫海都(Qaidu);拖雷之子蒙哥(Mingka);察合臺之子拜答兒(Baudar)和孫子不里(Büri)。真正的領(lǐng)導者是征服波斯、俄羅斯和中國的勝利者速不臺,他現(xiàn)在已是60歲左右的人。由于各軍的統(tǒng)帥是成吉思汗諸子的長房,是以此次出征史稱“長子西征”。

        據(jù)伊斯蘭史籍,戰(zhàn)爭是于1236年秋以滅保加爾人的卡馬突厥國而開始。1237年初春,蒙古人進攻俄羅斯草原上仍處于半原始狀態(tài)的異教的突厥游牧部落。1239—1240年之交(準確地說,是1239年12月左右),蒙古人在蒙哥的率領(lǐng)下,攻占了蔑層思城,該城似乎已經(jīng)成為阿蘭人,或者說阿速人的都城,由此完成了對南俄羅斯草原的征服。[14]制服羅斯諸公國之后,在拜答兒和海都統(tǒng)率下的部分蒙軍從今天的烏克蘭地區(qū)出發(fā),開始進攻孛烈兒(波蘭)。1240—1241年,蒙古人越過了結(jié)冰的維斯杜拉河(1241年2月13日),洗劫了桑多梅日城,攻占克拉科夫。在拜答兒王子的統(tǒng)率下,蒙古人進入昔烈西亞,并在拉蒂博爾處渡過奧得河,消滅了孛烈兒大公亨利率領(lǐng)的一支孛烈兒、日耳曼十字軍和條頓騎士團的聯(lián)軍。接著,蒙古人侵入匈牙利,強攻并焚燒了佩斯城,而匈牙利王貝拉逃到亞得里亞避難。居民們遭受了難言的暴行之后,接著常常是被集體屠殺。《可憐的諾基里·卡曼》是一部充滿悲劇的故事集,故事內(nèi)容大多相似:蒙古人鼓勵逃亡的居民重返家園,答應(yīng)完全赦免他們,在使他們消除疑慮之后,背信棄義地把他們?nèi)繗⑺?。整個匈牙利,直到多瑙河畔處于蒙古人的統(tǒng)治之下。小隊蒙古軍,由合丹率領(lǐng),一直打到亞得里亞海邊的斯普利特和科托爾,洗劫了科托爾城后,才返回匈牙利(1242年3月)。

        大汗窩闊臺于1241年12月11日在蒙古去世。當時,因出現(xiàn)汗位繼承問題,蒙古人撤離匈牙利。貴由和蒙哥已經(jīng)回到蒙古,其他軍隊首領(lǐng)也急于這樣做。這無疑拯救了歐洲,使它擺脫了自阿提拉以來面臨的最大危險。蒙古人開始撤走,然而,他們并非沒有對他們的俘虜灌輸一種假安全感。俘虜們被告之說,他們隨時可以返回家園,只是會遭到突然襲擊和被砍死。1242年春,拔都緩慢地踏上了經(jīng)保加利亞到黑海的道路,他從保加利亞出發(fā),經(jīng)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于1242—1243年冬抵達他在伏爾加河下游的營地。

        1236—1242年間的蒙古遠征的結(jié)果是大大地擴張了術(shù)赤在伏爾加河以西的領(lǐng)地。按成吉思汗的遺愿,這一兀魯思將包括也兒的石河以西、蒙古馬蹄所到之處的一切地方?,F(xiàn)在蒙古馬蹄已經(jīng)印在從也兒的石河到德涅斯特河下游之間的土地上,甚至到達了多瑙河口。這一遼闊疆域成了拔都的領(lǐng)地,這一事實又因拔都起碼是1236—1242年遠征的名義上的首領(lǐng)而更具有合法性。從此,在歷史上他是以被征服地區(qū)之名被稱為“欽察汗”。

        (五)最艱巨的征服——攻克中原宋朝

        繼任大汗的蒙哥給自窩闊臺去世后幾乎停止了的蒙古征服戰(zhàn)爭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在1253年于斡難河源處召開的庫里勒臺上,蒙哥決定派皇弟旭烈兀去征服報達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哈里發(fā)王朝,以此完成對波斯的征服,然后繼續(xù)去征服敘利亞。其次,蒙哥本人與他的另一個弟弟忽必烈重新開始對中原宋朝的攻勢。

        盡管杭州朝廷軟弱,大臣無能和宋朝君主虛弱,入侵的蒙古人還是遇到了中原人極為猛烈的抵抗。1258年9月,在蒙古舉行的庫里勒臺上,蒙哥決定要親自領(lǐng)導征宋戰(zhàn)爭。10月,他率蒙古主軍從陜西到四川,大約在1258年左右奪取保寧,盡管他全力以赴,但是他未能奪取合州(今合川),卻染痢疾身故,是為1259年8月11日。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大汗之位,獲勝,于是從容地恢復了他征討宋朝的計劃。

        宋度宗(1265—1274年在位)依靠奸臣賈似道,而賈似道的統(tǒng)治使杰出將領(lǐng)們的努力都成了泡影。度宗死后,賈似道扶持四歲幼孩恭帝(1275—1276年在位)即位,在恭帝的名義下操縱朝政。在攻打南宋的戰(zhàn)爭中,忽必烈幸運地得到兩位杰出將領(lǐng):伯顏和阿術(shù)(阿術(shù)是速不臺之孫,兀良哈臺之子),還得到回鶻人阿里海牙的支持。1268年,阿術(shù)著手圍攻襄陽和樊城這兩個控制著湖北境內(nèi)漢水下游流域的要塞。這一著名的圍攻戰(zhàn)持續(xù)了五年(1268—1272年),充滿了許多英勇抵抗的事跡,如兩名英勇的中原將領(lǐng)張貴和張順,受命由水路增援襄陽,在執(zhí)行任務(wù)中壯烈犧牲(1271年)。襄陽守將呂文煥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后來(1272年),阿里海牙從美索不達米亞帶來了兩位著名的穆斯林工程師:毛夕里的阿拉丁和希拉的伊斯邁爾,用他們帶來的攻城武器終于粉碎了被圍困的居民們的抵抗。樊城于1273年2月被攻占。呂文煥被宮廷陰謀弄得心煩意亂,于同年3月以襄陽城投降蒙古人。襄陽一破,蒙軍迅速席卷了南中國。

        中原的最后一批“愛國者”在英勇的張世杰的率領(lǐng)下,帶著新立的9歲的宋朝小王子宋帝昺,在海上的船中避難。1279年4月3日,在廣州西南受蒙古水軍攻擊。船毀(或者是被占領(lǐng),或者是被擊潰),大臣陸秀夫背負小皇帝昺蹈海而死。

        這樣,包括南方在內(nèi)的中國全境第一次落入突厥—蒙古族征服者手中。這是5世紀的拓跋氏鮮卑人和12世紀的女真氏通古斯人都沒有實現(xiàn)的事業(yè),由忽必烈最終完成了。正是他實現(xiàn)了10個世紀以來“所有居氈帳”民族,即世世代代的游牧民們所抱有的夢想。草原上游牧的牧民們,即“灰狼和紅色雌鹿的所有子孫們”,隨著忽必烈一起,最終成了中國——整個亞洲定居農(nóng)民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qū)——的主人。然而,征服是緩慢的,足以抵消它所產(chǎn)生的壞影響。確實,盡管這位游牧民的后代忽必烈可能征服了中原,然而,他本人已經(jīng)被中原文明所征服。因此,他能夠認識到其政策的始終如一的目標:成為真正的“天子”,使蒙古帝國成為中華帝國。宋朝一滅亡,他就成了具有15個世紀悠久歷史的帝國的合法君主,追隨以往的22個中國王朝的步伐。他的王朝,取名為元朝(1271—1368年),不過,忽必烈征伐安南、日本、爪哇都遭到了失敗。

        帖木兒被稱為跛子帖木兒,他于1336年4月8日生于撒麻耳干以南的謁石城,即今沙赫里夏勃茲(即綠城)。帖木兒朝的史學家們企圖把他們的家譜追溯到成吉思汗的一位伙伴,甚至是他的親戚。事實上,他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他出身于河中巴魯剌思部的一個貴族之家,巴魯剌思部統(tǒng)治地是謁石,在謁石周圍有一些莊園。

        河中地區(qū)在14世紀,時而處于察合臺汗國主持的秩序之下,時而陷入混亂的無序狀態(tài)。察合臺汗禿忽魯帖木兒看中了跛子帖木兒的才智,命其輔佐自己的兒子也里牙思火者,統(tǒng)治河中。當察合臺汗任命另一位異密別吉克在他兒子身邊掌握最高權(quán)力時,帖木兒就被安置在次一級的位置上。因此,帖木兒與也里牙思火者決裂,投奔內(nèi)兄迷里忽辛,此時的迷里忽辛據(jù)有巴里黑、昆都士和喀布爾。二人合兵一處,經(jīng)過石橋和卡巴·馬坦兩次戰(zhàn)役,于1363年趕走了察合臺汗的勢力,奪得了河中地區(qū)。有了這塊富庶的根據(jù)地,帖木兒憑借卓越的軍事天才,橫掃了從伏爾加河到恒河之間的廣大地區(qū),儼然又是一個成吉思汗。他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后人,極力拓展作為世界征服者的宏圖大略,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蒙兀兒斯坦、伊朗等國,并重創(chuàng)奧斯曼土耳其。如果不是由于1405年在進攻中國明朝的途中病死,他將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交鋒。與成吉思汗一樣,帖木兒兵鋒所至,無不披靡。

        這里我們不再羅列他與成吉思汗相似的征服記錄。我們注意到,帖木兒的帝國與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帝國,在性質(zhì)上是截然不同的。

        從一開始,帖木兒帝國就是不平衡的,缺乏成吉思汗帝國的穩(wěn)固和持久。它的文化是突厥—波斯的,它的法律體系是突厥—成吉思汗式的,它的政治—宗教信條是蒙古—阿拉伯式的。在這方面,帖木兒具有歐洲的查理五世皇帝一樣多的特征。但是,在他本人身上,這些矛盾并不明顯,或者說,這些矛盾時隱時現(xiàn)地突出他無與倫比的個性,即經(jīng)歷了兩大時期邊緣上的幾種文明的超人的個性。帖木兒身高、頭大,褐色皮膚,在世界各地不停奔走的這位跛子,他的手總是放在他的劍附近,他能把弓弦拉到耳部,他的槍法也如成吉思汗一樣準確無誤。像在他之前的成吉思汗一樣,他支配著他那個時代。成吉思汗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帝國(即使是在平庸者的統(tǒng)治下)仍幸存著。帖木兒的帝國,盡管由一些有才能的人,甚至是像沙哈魯、兀魯伯和忽辛·拜哈拉和巴布爾這樣的一些天才繼承,也注定要很快消失,退縮到狹小的河中故地和隸屬的呼羅珊地區(qū)。

        成吉思汗帝國的幸存可以從帝國得以建立的基礎(chǔ)進行解釋。成吉思汗帝國建立在蒙古地區(qū)的古代帝國之上,它是以鄂爾渾河為中心的,從古匈奴時代起就存在的不朽的草原帝國,匈奴人把這一帝國傳給了柔然,柔然傳給了突厥,突厥傳給了回鶻,在成吉思汗出生時,這一帝國正在傳入克烈人手中。這里是一種自然結(jié)構(gòu),即草原結(jié)構(gòu),一種種族和社會的結(jié)構(gòu),即突厥—蒙古游牧主義的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是較堅固的,因為它是簡單的唯一根基于自然規(guī)律的,這一規(guī)律使游牧民去尋找掠奪物,如果可能的話,會使定居居民歸順于他的控制。[15]就此而言,草原帝國的建立和周期性的復興是人類地理學上的規(guī)律。游牧民一直支配著草原邊境上的定居民,他們的帝國如洪水泛濫,隔一定時間遲早總要發(fā)生,直到很久以后,當定居民由于科學武器的應(yīng)用而取得了人為的優(yōu)勢時,這種狀況才結(jié)束。

        帖木兒要建的帝國則與此不同。他所統(tǒng)治的河中僅在外表上是一個地理中心,這意味著河中本身不是動力策源地。14世紀末使該地區(qū)成為風暴中心的情況純屬偶然。在亞洲歷史的進程中,存在過兩種支配力,一種是亞洲外緣的古定居文明(中國、印度、伊朗)的支配力,它以同化的方式一點一點地、不顧一切地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蠻夷之地”,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同化的作用比武力更強大。第二種支配力是從這個大陸的心臟波濤般洶涌而來的、游牧民的猛烈的力量,這種力量的產(chǎn)生是因為他們處于饑餓之中,還因為貪食的狼總要以某些方式,隨時搞到較好的、人們豢養(yǎng)的家畜。但是,帖木兒的河中帝國不屬于這兩類。如果說他在幾年中能夠破壞東半球的話,那么,首先是憑借他超人的個性,帖木兒一名的突厥語含義即鋼鐵般的人,就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他的性格。

        還有這種事實:這位鋼鐵般的混合種人(他是具有蒙古種,或者說,至少是受到成吉思汗蒙古人紀律下鍛煉成的東半球的突厥種人),于14世紀末在塔什干和阿姆河之間建立了一個可怕的軍事政權(quán)。還必須強調(diào),它是一種短暫的現(xiàn)象。誰會比成吉思汗以前的這些河中突厥人(盡管他們很勇敢)更散漫?這一事實已經(jīng)被13世紀的那些可悲的游俠們非常生動地加以說明了,例如花剌子模的摩訶末和札蘭丁,更不用說在他們之前的桑伽,也不必強調(diào)更加近代的土庫曼人和吉爾吉斯人的無政府狀況。與此相反,據(jù)《武功記》評論,帖木兒王朝時期的河中突厥人生來就具有軍紀,隊伍的編排不用口令,隊形是在敲鼓或吹號以前就排好了的。按兩個世紀中嚴格應(yīng)用的札撒,年輕人被訓練為各種兵種的職業(yè)軍人。帖木兒在冬季對西伯利亞和在酷夏對印度的進軍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把成吉思汗的紀律強加于突厥人的勇猛而誕生的這些軍隊,忍耐了兩百年,甚至沒有機會自由發(fā)揮他們的好戰(zhàn)性格。

        忽必烈統(tǒng)治下的鄂爾渾蒙古人把整個遠東作為他們征服的戰(zhàn)場;金帳汗國的蒙古人已經(jīng)飛馳到維也納的大門口;旭烈兀的蒙古人力求到達尼羅河邊。只有察合臺境內(nèi)突厥斯坦的這個“中央王國”的突厥—蒙古人,被另外三個成吉思汗兀魯思團團圍住,被迫停頓不前。然而,現(xiàn)在他們周圍的障礙突然拆除了。在西方,阻止河中人西進的波斯汗國不復存在了;控制著西北方的金帳汗國也處于衰落之中,已無力阻擋其道,通往戈壁方向的路也因蒙兀兒斯坦被夷為廢墟而敞開了;德里蘇丹國呈現(xiàn)暫時的衰退,沒有形成像察合臺初期時保衛(wèi)印度河的狀況。帖木兒統(tǒng)治下的河中人向四面八方迅速擴展。長時期內(nèi)他們被迫無所事事,現(xiàn)在得到了補償,在那個時期,征服只有外部的突厥—蒙古兀魯思獨自享受,而河中人與蒙古戰(zhàn)爭的榮譽和戰(zhàn)利品無緣。現(xiàn)在,他們的機會終于來了。

        帖木兒帝國的史詩——如果人們可以這樣形容一系列背叛和屠殺的話——在種族上是突厥的,但它仍是蒙古史詩的一部分,盡管是來得太晚的一部分。

        較為晚近的蒙古人的動亂——14世紀以帖木兒為首和為中心的那些動亂——的一個副產(chǎn)物是,在歐洲出現(xiàn)了一批流浪的古怪的東方難民吉卜賽人。約在14世紀末和15世紀初他們出現(xiàn)于希臘,在那里人們以為他們是埃及人(因此稱他們作吉卜賽),這種信念很普遍以至于他們自己也接受了,并加以傳播。然而,他們的首領(lǐng)們卻自稱為“小亞細亞的伯爵”。大概在帖木兒的大屠殺把他們趕過赫勒斯蓬特海峽以前,他們就一直在西亞一帶漂泊過幾個世紀了。他們可能由于成吉思汗的翻天覆地的變動,甚或更早些,就被攆出了他們最早的故鄉(xiāng)——像奧斯曼土耳其人那樣。他們也像奧斯曼土耳其人那樣到處漂泊,而運氣不那么好。他們慢慢地向西擴張橫越歐洲;成了零星地分布在農(nóng)村和城市世界里一小撮一小撮的流浪民。他們從巴克特里亞草原上的老家被趕出,避難在歐洲的公用地上,以及村邊籬畔、野外林間和荒地廢墟上。德國人稱他們作“匈牙利人”和“韃靼人”,法國人稱他們作“波希米亞人”。[16]他們似乎并沒有保持他們先世的真正傳統(tǒng),但他們有一種特殊的語言,這種語言顯示出他們失去的歷史;它包含許多北印度語的單字,它可能起源于北印度語或巴克特里亞語。在他們的口語中還有相當多的亞美尼亞語和波斯語的因素。

        今天在所有歐洲的國家里都能遇到吉卜賽人:他們是補鍋匠、小販、馬商、雜技演員、算命的和乞丐。他們沿途露營之處,炊火煙生,篷車相接,征馬踟躕,被陽光曬得黑黑的兒童喧鬧追逐,這些對許多想象力豐富的人具有十分強烈的吸引力。文明在歷史上是一件那么新穎的東西,在大部分的時間里它又是一件那么局限于一地的東西,以致它還得征服和同化我們大部分的本性來適應(yīng)它的需要。我們中間多數(shù)人討厭它的陳詞濫調(diào)和繁文縟節(jié),游牧的素質(zhì)勃然而起,我們只是半心半意安家守業(yè)之人。我們血管里流著的血液既是在耕地上也是在草原上釀成的。

        吉卜賽人從一地到一地所帶來的影響中,還有他們所經(jīng)各國的民間音樂的特質(zhì)。他們即使不是頗具創(chuàng)作能力的音樂家,卻總是熱愛音樂的人;他們經(jīng)常唱著行吟詩人的通俗歌曲,全然是他們特有的風格。他們剽竊別人的曲調(diào),正像有時誘拐別人的孩子那樣,把他們變成了吉卜賽人。他們從來不用什么樂譜,口頭相傳,代代不忘,今天吉卜賽歌曲大量流傳在匈牙利、西班牙和俄羅斯的音樂中。

        1505年一個土庫曼的小酋長名叫巴布爾,他是帖木兒的后代,因而也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在幾年的戰(zhàn)爭和幾次暫時的勝利后——一時曾據(jù)有撒馬爾罕——他被迫和少數(shù)跟隨者翻越興都庫什山脈來到了阿富汗。在那里,他的隊伍增大了,自立為喀布爾的主人。他糾合了一支軍隊,積聚了槍炮,然后宣稱他有權(quán)占有旁遮普,因為帖木兒在107年前曾征服過這個地方。他獲得成功并挺進到旁遮普境外。

        此時,印度正處于分裂狀態(tài),很愿意歡迎任何能給予和平與秩序的能干的入侵者。多次互有勝負的戰(zhàn)役之后,巴布爾和德里的蘇丹會戰(zhàn)于該鎮(zhèn)北十英里的帕尼帕特(1525年),雖然他只有2.5萬人,但擁有槍炮用來對抗1000頭戰(zhàn)象和四倍于他的兵力——順便一提,這兩個數(shù)字是他本人的估計——他獲得了全勝。他不再自稱喀布爾王,而采用了印度斯坦皇帝的稱號。他寫道,“這是一個和我們家鄉(xiāng)完全不同的世界”。它更美好、更肥沃,總之更富饒。他的征服遠達孟加拉,但在1530年他過早的逝世把蒙古征服的浪潮攔截了25年之久。不過,他的孫子阿克巴登位以后,這股浪潮又掀了起來。阿克巴征服了整個印度,遠至貝臘爾,他的曾孫奧朗則布(1658—1707年)實際上是整個半島的主人。巴布爾的這個偉大的王朝(1526—1530年)父子相繼有六代之久,即胡馬雍(1530—1556年)、阿克巴(1556—1605年)、杰罕吉爾(1605—1627年)、沙杰罕(1628—1658年)和奧朗則布(1658—1707年)。這個“莫臥兒(即蒙古)王朝”標志著迄今為止的印度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17]阿克巴,也許僅次于阿育王,是印度最偉大的君主之一,并且是接近于偉人形象的少數(shù)皇室人物之一。

        對阿克巴,我們必須給予對查理曼或君士坦丁大帝那樣的特殊的注意。他是歷史樞紐之一。他在印度的鞏固和組織工作上的許多業(yè)績至今還存在著。英國做了印度的主人后,英王沿襲莫臥兒皇帝的稱號“印度的愷撒”,作為他的印度稱號。成吉思汗后裔在俄羅斯、整個西亞和中亞以及在中國的所有龐大行政機構(gòu),早就瓦解了,并讓位給其他形式的政府。他們的這些政府的確只不過是收稅的政府,是一個征收歲賦來供養(yǎng)統(tǒng)治者的中央機構(gòu)的體系,像南俄羅斯的金帳汗國或是像在喀喇和林或北京的帝都。他們不管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不關(guān)心人民怎樣生活——只要他們納貢就行。因此,在幾個世紀的臣服后,一個基督教的莫斯科和基輔,一個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波斯和一個十足的中國人的中國又從蒙古人的淹沒下站了起來。但是阿克巴建立了一個新印度。他至少給了印度的王公們和各統(tǒng)治階級稍微一點共同利益的模糊想法。如果印度這時不只是一個裝著一堆支離分裂的小邦和種族的破布口袋,沒有成為隨時來自北方的任何侵略者的俘獲品的話,這主要是阿克巴的功績。

        阿克巴特具的品質(zhì)是寬宏大量。他竭力使各種有才干的人,不管是什么種族和宗教,都能為印度生活的公共事務(wù)出力。他的本能是真正政治家所具有的綜合的本能。他的帝國既不是一個穆斯林的也不是一個蒙古人的帝國,它也不是拉其普特人或雅利安人或達羅毗荼人或印度教徒的帝國,它也不是高貴種姓或卑賤種姓的帝國,它將要成為印度人的帝國。當他在接受訓練的年月里曾有許多機會注意到那些信印度教的王公們的優(yōu)良品質(zhì):忠實、虔誠、時常還有高尚的靈魂。有一次為了必須勸人放棄他迫使寡媳登上火葬柴堆的意圖,阿克巴在兩天里飛馬疾馳了220英里的路程。在作戰(zhàn)中他表現(xiàn)出極度的勇敢。在戰(zhàn)役的危險關(guān)頭他親率士卒上陣,把較輕的結(jié)束戰(zhàn)爭的任務(wù)留給他的將領(lǐng)們。在每次勝利中,他對待被征服者表示了仁道,斷然反對任何殘忍的行為。他沒有那些使社會分離和制造不和的一切偏見,對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寬容相待,對別的種族,不論印度教徒或達羅毗荼人,無所偏袒,他顯然是個具有雄才,能把他的國內(nèi)交訌的成分結(jié)合成一個堅強繁榮的整體的人。

        但是,阿克巴和所有的人一樣,也不能跳出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的局限。阿克巴從來不懂得,組織一個有生氣的國家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組織起一種教育。中國的漢朝之所以享國達四百年之久,之后的歷代中國王朝之所以長治久安,就得益于這樣的教育。阿克巴的左右也沒有一批人向他提出這種思想或幫他實現(xiàn)這種思想。這使得莫臥兒治下的印度仍然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統(tǒng)一國家。阿克巴的子孫不得不靠不停的征服來對付帝國境內(nèi)此起彼伏的叛亂。到他的曾孫奧朗則布時代,莫臥兒人仍能保持蒙古武士的強大活力,以軍事手段維持著帝國。但是,1707年,英武多智的奧朗則布一死,莫臥兒帝國迅速衰落下去。[18]到18世紀中期,莫臥兒帝國與英國的勢力相遇時,已然十分虛弱。不過,帝國仍然繼續(xù)生存了一個世紀之久,直到1859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才取代了莫臥兒人,獲得印度皇帝的稱號。

        莫臥兒人的藝術(shù)和建筑的遺物很豐富,當人們以不加限制的詞句談到印度藝術(shù)時,他們心目中總是指這個偉大時期。這時期的繪畫精巧美麗,在風格和質(zhì)量上和同時代的波斯作品很相接近。

        印度在建筑上總是輸入高度發(fā)展的方法的種子,然后在上面強加上它自己的修飾和琢磨。只是在希臘化的[指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后,石質(zhì)建筑物才盛行起來,阿育王時代迸發(fā)出來的印度塔、紀念柱和其他建筑物到處都顯示出波斯和希臘化的藝術(shù)家的存在。佛教藝術(shù)在西北邊疆犍陀羅地區(qū)遺留下來的始自公元頭四個世紀的那樣驚人的文物也是強烈的希臘化的。人們在建筑物的正面可以看到標準的科林斯式的圓柱。

        只是在笈多王朝的公元第4、5世紀時,印度的建筑和雕刻才變成顯然是印度教的風格,具有它自己的特點和尊嚴。從南方來的達羅毗荼人的影響抑制了垂直線條的流行,而用地平型的線腳和層層的金字塔形式使建筑物穩(wěn)固起來。卡納臘克的黑金字塔在穆斯林入侵以前是最優(yōu)美最獨特的印度教寺廟之一。

        穆斯林的征服帶進了薩拉森風格的主要形式:尖塔、尖頂?shù)墓?;在這新的基礎(chǔ)上,印度加上了精巧的雕刻、窗飾花紋和穿孔的屏風。阿默達巴德的大清真寺(15世紀)是印度清真寺中最華美的一座,但一切這種莫臥兒建筑中最壯麗和最典型的樣板也許是沙杰汗(1627—1658年)為其妻所建造的泰姬陵。這壯麗的建筑是意大利的建筑師和工人跟印度人一起合作建成的。

        (勞煥強)

        [1] 雅古特(1179—1229年),阿拉伯著名地理學家、文史學家,享有“古代著名辭書編纂家”之譽。

        [2] Philip K.Hitti,The Arabs:A Short History,Regnery Publishing,ING.,1985,pp.9—20.

        [3] 前引書:“The Arabs”,第30—40頁。

        [4] Janina Safran,The Command of the Faithful in al-Andalus:A Study in the Articulation of Caliphal Legitima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Vol.30(1998).

        [5] 前引書:“The Arabs”,第174—190頁。

        [6] 參見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7] 參見Stanford J.Shaw,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8] 參見Suraiya Faroqhi,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Ottorman Empire,1300—19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9] 參見前引書:“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Ottorman Empire,1300—1914。”

        [10] 參見前引書:“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Ottoman Empire,1300—1914?!?/p>

        [11] 參見J.J.Saunders,The History of the Mongol Conques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1。

        [12] 參見巴雅爾《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 參見前引書:“The History of the Mongol Conquest?!?/p>

        [14] 參見IRA Lapidus,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5] 參見前引書:“The History of the Mongol Conquest。”

        [16] 參見Derek Sayer,Coasts of Bohemia:A Czech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17] 參見John F.Richards,The Mughal Empi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8] 參見前引書:“The Mughal Empire?!?/p>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