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五岳之首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五岳之首

        時間:2023-02-04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再后來,由于大一統(tǒng)思想的逐漸形成,便有了五岳之稱,即在四岳之外,加上一個中岳,以代表統(tǒng)一后的中央。五岳之名始見于《周禮》,而此書恰好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也就是歷史學家們認為大一統(tǒng)思想成形的時期。公元前61年,漢宣帝正式頒發(fā)詔書,以東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霍山、西岳華山和北岳恒山為五岳。至此,五岳才正式確定,成為定制。四瀆之名見于《爾雅·釋水》及《史記·封禪書》中。四瀆常與五岳并稱,受到中原王朝的祭祀。
        五岳四瀆_中國山水的故事

        岳在春秋以前是掌管高山的官職,后來將官名與山名統(tǒng)一起來,出現(xiàn)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岳。如果用歷史學家的眼光,這反映了當時諸侯分封制的現(xiàn)實。再后來,由于大一統(tǒng)思想的逐漸形成,便有了五岳之稱,即在四岳之外,加上一個中岳,以代表統(tǒng)一后的中央。五岳之名始見于《周禮》,而此書恰好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也就是歷史學家們認為大一統(tǒng)思想成形的時期。不過,五岳體制真正形成卻是之后數(shù)百年的西漢時期。由于中央集權(quán)制的鞏固,以及宗教文化上表達這一意識形態(tài)的必要,漢武帝才最終將五岳體制化。

        雖然漢武帝始創(chuàng)五岳制度,但這一工作的真正完成卻是他的兒子。公元前61年,漢宣帝正式頒發(fā)詔書,以東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霍山、西岳華山和北岳恒山為五岳。對中國歷史地理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這一五岳體系是建立在當時中國人的地理知識基礎(chǔ)上的,因此南岳仍位于黃河流域。顯然,隨著中國人對地理認識的不斷深化,這一五岳體系不再適合。因此,在隋文帝統(tǒng)一南北朝后,詔定湖南的衡山為南岳。至此,五岳才正式確定,成為定制。

        “四瀆”原為我國古代四條單獨流入海洋的大河的總稱,即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四瀆之名見于《爾雅·釋水》及《史記·封禪書》中。在古代認為如果四瀆治理安定了,則萬民就可以安居樂業(yè),不再受洪澇之苦了。因為《史記·殷本紀》中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四瀆常與五岳并稱,受到中原王朝的祭祀。東晉咸和八年(333年),詔令將四瀆五湖與五岳、四望、四海等神一起祭祀。唐代以這一體系為基礎(chǔ)稍作更改: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這一四瀆體系為后世所沿襲。

        泰山地處我國古代文化最為發(fā)達的齊魯?shù)貐^(qū),因而有許多別稱,比如岱宗、岱山等等。從地理位置來看,位于今山東省中部的泰山,橫亙濟南、長清、歷城、泰安等縣市,方圓四百多平方公里,主峰高約1560米。雖然這個高度在五岳中僅列第三,但或許是因為其雄峙華北平原的東部,并且在相對低平的山東半島上看起來十分高大雄偉,因此享有“五岳之首”的盛名。

        泰山在遠古時稱為大山、太山?!按蟆痹诩坠俏呐c金文中均有,按我國早期文字的讀音,這個“大”字可同時讀為“大”、“太”、“代”三音。春秋戰(zhàn)國時,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大”與“泰”,“代”與“岱”,“岱”與“岳”相互通假,這樣就相繼出現(xiàn)了“泰山”、“岱山”、“岱宗”和“岱岳”等等稱呼。岱、岱宗、岱山均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典籍,如《尚書·禹貢》中就有“海、岱惟青州”,意思是在東海與泰山之間為青州。這里就將泰山直呼為岱。而稍后成書的《周禮》則稱“河東曰兗州,其山鎮(zhèn)曰岱山?!敝傅囊彩翘┥?。但在孔子所修訂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泰山巖巖,魯邦所瞻”的詩句。

        在早期中國歷史上,泰山的地位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封禪上。

        《史記·正義》中記載:“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边@段話的意思是“封”就是在泰山頂上聚土為圓臺祭祀天帝,增加泰山的高度以表功歸于天帝;“禪”是在岱山下小山岳上積土筑方壇祭祀地祇,增加大地的厚度以報福廣恩厚之意。

        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記載,當時泰山上已有廟宇,名為岱岳廟,分為下、中、上三座。顯然這應該是上古山神崇拜的遺留,修建的時間距離酈道元的時代也有十分久遠的歷史了。那位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曾在這里祭過上天,行過封禪大典。后來,自以為功高蓋世的唐太宗在貞觀年間(627—649),也欲東巡舉行功成告天的封禪大典。不料有彗星出現(xiàn),太史令薛頤因而上言,聲稱:“考諸玄象,恐未可東封?!碧铺诓坏貌恢兄沽朔舛U,此后再沒有輕舉妄動,去舉行什么封禪大典,但對泰山也還是小心謹慎,不斷派遣道士醮祀泰山神,并將最為壯觀的中廟改稱為岱岳觀。

        唐王朝及其隨后的宋王朝是泰山宮觀大發(fā)展的時期,現(xiàn)存的泰山宮觀大多肇始于此時。那一段時期,泰山上陸續(xù)建起了青帝觀、王母池、升元觀、碧霞元君祠、玉帝觀、會真宮等大型宮觀,并且將這種興旺發(fā)達的局面一直維持到一千余年后的明清時期。其實,考察中國歷史可知,泰山之所以隆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里是唯一一個皇帝可以在此祭祀上天的地方。只可惜的是,這樣的封禪大典,并不是隨便哪一個帝王都能舉行,功高蓋世,還得是有道之君,否則,封禪不但不能得到上天的祝福,反而會貽笑天下,招致災禍。這也是唐太宗及以后的皇帝對到泰山封禪都十分謹慎的重要原因。

        泰山圖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其特色是勢雄、景秀、境幽、文豐,迥然不同于北方諸岳。因為地處南方的緣故,古木參天、幽徑重重、松濤陣陣、云海翻騰,秀冠五岳。衡山橫亙八百里,號稱有峰七十二,首為回雁峰,足是岳麓山,海拔最高的是祝融峰,有1290米。祝融峰雖然名不見經(jīng)傳,卻也層巒疊嶂,起伏連綿,煙樹云霞,氣象萬千。清人魏源曾說:“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岳獨如飛。”

        衡山圖

        衡山當然不只是自然景色秀麗,更重要的是這里曾是中國歷史上許多事件發(fā)生的場所。傳說,遠古時的堯舜二帝都來到衡山進行祭祀,大禹治水也在此殺白馬祭告天地。甚至還有傳說,這里是禹獲天賜金簡玉書的地方,而大禹正是靠此天書,得到了治水的方案,制服了滔天洪水,功垂萬世。顯然這些都是不經(jīng)之言。衡山被定為南岳,甚至都晚到了隋文帝時期,那么更早的時期,中原人對衡山還所知甚少呢,何談與三皇五帝之間的關(guān)系。

        不過,南岳在我國歷史文化上的地位卻是因為其被稱為“壽岳”,也就是長壽之岳而聞名。我國有句諺語:“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边@東海意思非常明確,可是關(guān)于南山卻有多種說法,其中南岳衡山就是其中之一。

        最早將長壽之職歸于衡山的是《周禮·職方》,其有“南岳之鎮(zhèn)曰衡,以其分為翼軫,光輔紫辰,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長育之功”。不過,我們前面已經(jīng)說過,把南岳定為衡山是在隋文帝時期,或許這只是官方的認定,而民間早已將南岳確定在了衡山也未可知。不管如何,至少宋徽宗在衡山金簡峰黃帝巖上留下的“壽岳”石刻以后,將“壽比南山”中的南山定在衡山是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

        這一定位為后世所認可,因此,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御制重修南岳廟碑記》中,第一句話就是“南岳為天南巨鎮(zhèn),上應北斗玉衡,亦名壽岳。至靈長于祿位,綿福祚于子孫,載在星位,由來尚已”。現(xiàn)在這塊巨碑仍立于南岳大廟第四進御碑亭內(nèi)。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期稱“嵩高”,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后又改回稱為“嵩高山”。因此,在歷史上常常以嵩高山名之。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境內(nèi),為五岳中的中岳。嵩山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東邊的太室如龍眠,西部的少室如鳳舞。太室與少室各有三十六峰,素稱嵩山七十二峰,主峰海拔1492米。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說。

        嵩山北依黃河,南臨穎水,群峰聳立,層巒迭嶂,雄偉奇秀,因此《詩經(jīng)·大雅》中有“嵩高維岳,峻極于天”,形容的正是嵩山的險峻。另外,太室山東西起伏,奇峰相連,氣勢巍峨,猶如黃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橫臥中原,故有前述魏源的“嵩山如臥”之說。

        嵩山屬伏牛山脈的一部分,巖層構(gòu)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在經(jīng)歷了多次造山運動后,形成了山勢陡峻、雄偉壯觀,奇峰林立、瑰麗多姿的地貌形態(tài)。由于嵩山地層發(fā)育齊全,層序清楚,在不大的范圍內(nèi)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zhì)時代的地層出露、類型齊全的巖石,多次地殼運動的痕跡等,因此成為研究地質(zhì)構(gòu)造的一個良好的實踐基地。

        嵩山圖

        嵩山地處中原,成為中華民族早期的活動場所。據(jù)說,太室與少室兩山的得名,就與治水的大禹有關(guān)。

        當年大禹奉命治水,鑿山疏流。由于工程艱巨,甚至連吃飯都要靠妻子涂山氏送至工地。因此,夫妻二人相約,每當工畢,大禹擊鼓為號,涂山氏再將飯送到。大禹在鑿山時化作一只力大無比的熊,不料一次不小心,一塊石頭滾下山去擊響了大鼓。涂山氏聽到鼓聲,忙來送飯,可是看到的卻是一只熊。涂山氏奪路而逃,大禹只得在后面追趕,告訴她真相。但追到太室山南麓時,涂山氏已化作一塊巨石。此時,涂山氏身懷六甲,大禹悲憤難當,大吼一聲:“還我兒來!”只聽得山崩地裂的一聲巨響,巨石爆裂,從中跳出一個男孩,這就是啟。因此,后人將這塊巨石名之為啟母石。涂山氏化作山石,她的妹妹又嫁給了大禹,撫養(yǎng)啟長大成人。由于涂山氏之妹居于太室山西,故此山稱為少室山。

        這當然是遠古的一段神話故事,反映了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們早期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艱苦生活。不過,嵩山由于地近京畿,因此成為儒、釋、道三教薈集的場所,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禪宗祖庭少林寺蜚聲中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岳廟氣勢恢宏,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古樸高雅。再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huán)險絕的軒轅關(guān)、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足可當中國人文博物館之名。

        位于陜西省華陰縣南的華山,是為五岳中的西岳。華山北臨渭河,俯視著關(guān)中平原,南依秦嶺。由于山體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巖體構(gòu)成,形成了山勢險峻、奇峰兀立的形勢,自古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說。華山主峰海拔達1997米,在五岳中高度僅次于北岳恒山。

        華山最早稱為“淳物山”,但到戰(zhàn)國時成書的《山海經(jīng)》中,因“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古漢語中“花”、“華”相通,所以稱為華山。如今華山的西峰就叫蓮花峰,就是因為頂上有巨石形如蓮花花瓣而得名。據(jù)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今陜西境內(nèi))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這樣說來,“中華”、“華夏”都是因華山而得名的。

        華山因為是關(guān)中地區(qū)最為雄奇的山峰,也就成為歷代建都長安的封建王朝祭祀的山峰,這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秦皇、漢武。當然,唐王朝那兩位十分著名的皇帝——武則天和她的孫子唐玄宗等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guī)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唯一一座只有道教的五岳山脈。在道教經(jīng)典中,先秦時老子就曾到過華山。這似乎也沒有太多可疑,因為老子西出潼關(guān),華山是必經(jīng)之途。不過,更為接近歷史的是,華山道教真正發(fā)展,是在此后千年的北魏時期。道教改革家寇謙之在發(fā)跡之前,曾隱居華山。這在《魏書·釋老志》中有明確的記載:寇謙之遇仙人成公興后,隨之入華山,吃了成氏采的藥,不再感到饑餓??苤t之到嵩山修道是后來的事情,而且目的也并非真是為了修行,不過是為了離京城洛陽近一些,讓皇帝容易知道自己,以實現(xiàn)自己的報負。

        華山圖

        唐宋間,華山道教真正開始興盛,大批的道士隱居華山。這其中最著名的,也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是陳摶。在《資治通鑒》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反映陳摶的道品: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周世宗柴榮召見在華山修隱的陳摶,向他詢問飛升成仙以及煉治丹藥的黃白之術(shù)。陳摶對柴榮的詢問大不以為然,答道:“陛下貴為天子,應當以治理天下為自己的要務(wù),怎能用心在這些與治理天下無關(guān)的事情上呢?”柴榮聽了,十分不好意思,只得將陳摶遣返回華山,不時詔令華山所屬州縣的官員問候這位桀驁不馴的道士。

        宋元時期道教在華山還有一件大事,就是無極圖的現(xiàn)世。傳說無極圖是河上公所創(chuàng),本為方士修煉之術(shù)。后來魏伯陽得到,傳給了參同契,再傳鐘離權(quán),鐘再授以呂洞賓。呂洞賓后來與陳圖南陳摶同隱華山,因而呂再將此圖傳授給陳摶。陳摶顯然不想讓此圖成為個人的收藏,于是刻在了華山的石壁上。后來,陳摶又從一位麻衣道者那里獲得了先天圖,他就將這兩種圖一起傳授給了種放。種放再授以穆修,穆修以無極圖授給周子。從此,無極圖就成了道家的重要圖籍,再后來又被理學家用來研究《易》,成為儒道兩家的典籍。

        金元時期,在這里修行的道士很多,像劉道寧、毛養(yǎng)素、賀志真、史志堅、褚志通等人都曾隱居華山。甚至在道教已成頹勢的明清,華山里仍有高蓬頭、程化樂、劉虛中、范養(yǎng)民等一批道士隱居修道。

        如此多的高道在此修行,當然也就留下不少祭祀的地方。不過,華山廟觀中最古老的卻是西岳廟,據(jù)說建于漢武帝時。然而這不過是更古老的山川崇拜的遺存而已。再后來,是北周武帝時所建云臺觀。到了唐宋時,華山又增建了王母觀、素靈宮、玉泉院等許多宮觀。金元時也修建了不少宮觀,比如希夷先生祠、清華觀等就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明清時期,華山的道教宮觀大多年久失修,很少再有新宮落成。

        在華山還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比如春秋時秦穆公的愛女弄玉國色天香,與夫婿蕭史一笙一簫,夫妻唱合,最后二人乘龍駕鳳飛升而去的故事,據(jù)說就發(fā)生在華山,后人因此還修建了玉女祠以茲紀念。另外,神話故事中的沉香劈山救母也是在華山。華山上的翠云宮就是沉香母親三圣母的寺院。巧的是,翠云宮西偏門外恰有一塊條狀巨石,斷為三截,酷似曾被斧劈,因此得名為“斧劈石”。石旁還有一只巨斧,據(jù)說就是沉香劈山救母時所用的那把。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的塞上地區(qū),又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等名,為五岳中的北岳。恒山綿延五百里,西銜雁門關(guān),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塞上,號稱108座山峰,主峰玄岳峰,又叫天峰嶺,海拔2017米,高度為五岳之冠。

        由于整個恒山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兩千米以上的山峰比肩而立,重重疊疊,群峰奔突,氣勢磅礴。據(jù)說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北巡時,遙望恒山奇峰聳立,山勢巍峨,于是叩封為北岳,為北國萬山之宗主。

        恒山橫跨塞上,成為三晉與塞外的天然屏障。因此,山上的關(guān)隘也就成為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的咽喉,像寧武門、雁門關(guān)、平型關(guān)、紫荊關(guān)、倒馬關(guān)等等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許多著名的戰(zhàn)役都發(fā)生在這里。

        或許正是因為恒山的雄渾及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故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恒山就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在《周禮·職方》中有“北曰并州,其山鎮(zhèn)曰恒山”。而《山海經(jīng)》中也稱恒山為“北岳之山”。據(jù)說其得名也與它的方位有關(guān):位居北方,為萬物所伏,系恒常之所,故稱之為恒山。

        恒山圖

        到了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為天下第二山。再往后,漢武帝第一次賜封恒山,唐玄宗則封恒山為王爵,到了宋真宗時又升一格封北岳為帝。不過,真正親臨恒山的只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像清代的帝王雖然也封恒山,但只是派使者到恒山祭祀而已。

        但由于古代對北岳的祭祀,從漢代到明代,一直是在河北的曲陽縣,所以曲陽至今還保存著規(guī)模極為可觀的北岳廟。直到清代才改在山西渾源縣祭祀北岳,并在此大規(guī)模地建造恒山廟宇。所以說,北岳恒山的歷史雖然久遠,但由于地點幾經(jīng)變遷,所以難以詳述從漢代直到明清時的情形。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長江干流自青藏高原蜿蜒東流,橫貫我國中部地區(qū),穿行于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11個省市自治區(qū),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余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長江與黃河一樣,是四瀆之一。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長江,在《詩經(jīng)·周南·漢廣》中就有這樣的表述:“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碑斎?,古人對長江最出名的詩句,還是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句詩將長江的滂沱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

        不過,長江作為地理專名,出現(xiàn)于史籍并不算早,大約是在東漢末年?!度龂尽酚涊d了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率大軍南下長江,荊州刺史劉琮率眾降曹,孫權(quán)十分緊張,忙于部下商量對策。結(jié)果大家一致認為“可以拒曹都,長江也?!边@就是“長江”最早見于史籍中??梢?,也就是在長江流域漸次得到開發(fā)后,人們才認識到長江之長,而江從此只是作為河流的通名,而不再專指稱長江了。

        長江古沙嘴

        由于長江太長,更由于上、中、下游各地的人們在歷史時期溝通不夠,因此長江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

        長江在金沙江以上的河段,并不稱江,而是以“河”作為通名:沱沱河、通天河。長江發(fā)源于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cè),正源即名沱沱河。沱沱河在我國古籍中也寫作托托河、托克托、乃烏蘭木倫河,其實都是蒙古語的音譯。沱沱河繼續(xù)向東流,在接納了長江的另一條源流當曲后,水量巨增,并從這里開始就被稱為通天河。

        通天河在《西游記》中也曾出現(xiàn)過,那是在唐僧師徒從西天取經(jīng)回國時,路過通天河,將經(jīng)卷掉入河中。通天河海拔高達三四千米,人跡稀少,傳說江源一直能通到天上,所以有了這樣一個漢名。這里的藏族并不這樣稱呼,而是叫作“直曲”,意思是“神牛犢的河流”。通天河先是東北流,在楚瑪爾河一帶轉(zhuǎn)為東南向,緩緩地向東南流行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河谷寬廣,直到青海的玉樹縣。這一段長江全長有813公里。

        從青海省玉樹縣開始,長江就被稱為金沙江。金沙江古稱瀘水、澠水、麗水。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知道此段江水中可產(chǎn)金沙,如《韓非子》中有“麗水之中產(chǎn)金”。因此,南宋以后就稱麗水為金沙江。金沙江是一段典型的高山河流,一路狂奔在川藏滇交界的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中,在云南西北部穿過狹窄的虎跳峽后,抵達石鼓,突然一個九十度的急轉(zhuǎn)彎,向東北方向奔去。之后,陸續(xù)接納了雅礱江、龍川江、普渡河、牛欄江、橫江等支流,水量大增。這一段截止于四川省的宜賓市,全長2308公里。

        在四川宜賓,金沙江和北來的岷江匯合,此后才開始稱為長江。不過,因為這一段長江大部分穿行于四川省境內(nèi),明代時將其稱為“川江”。在這里,長江還接納了沱江、嘉陵江、烏江等支流,水量巨增,江面寬達300-800米左右,與金沙江狹窄的江面迥然不同。又因為川江在流經(jīng)重慶市江津縣附近時,幾彎曲成幾字形,因此,這段川江又被稱為“幾江”。從四川奉節(jié)縣開始,江水浩浩蕩蕩地穿行在石灰?guī)r山地間,形成了壯麗奇險的三峽,因此這段又稱為“峽江”。

        長江在到達湖北宜昌市之后,終于從山地中突圍出來,進入中游廣袤的兩湖平原。在這里,長江在湖南接納了洞庭湖水系的湘、資、沅、澧四水,在湖北武漢與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相會,從此浩浩蕩蕩東流去。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的城陵磯的這一段,古代時屬于荊州,所以也被稱為“荊江”。荊江河段一方面由于匯入數(shù)量眾多的支流,另一方面這一段河床坡度平緩,江水平靜地流淌在寬闊的河道內(nèi),從高山峽谷中挾帶來的泥沙大量沉積,形成眾多的沙洲,導致河床曲流發(fā)育,江水下泄不暢,洪水時甚至有些河段江面高出兩岸平原十多米。所以每逢汛期極易潰決,是長江最險要的河段,只得靠修建大堤來確保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長江進入江西境內(nèi)后,又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一是接納了鄱陽湖水系的贛、信、撫、饒、修五水,水量因此再增;二是這里的地勢低洼,湖泊眾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洞庭湖和鄱陽湖,加大了長江調(diào)節(jié)洪水的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鄱陽湖和洞庭湖的蓄水能力逐年下降,對長江洪水的調(diào)節(jié)能力也因此不斷減小。

        長江再向東,穿過安徽進入江蘇境內(nèi)。從鎮(zhèn)江、揚州開始被稱為“揚子江”。據(jù)說是因為隋朝時,揚州城南的江邊有個渡口叫揚子渡,煬帝巡游到揚州后,又建了一個揚子宮,所以后來人們就把這段長江稱為揚子江。唐朝時,揚子江就常見于詩人的作品中。到了清代,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人的船首先進入揚子江,因此外國人把整個長江都稱作揚子江,這也是為什么長江的英語為Yangtze River。事實上,整個民國時期大都把長江稱為揚子江,比如管理長江航運及治理事務(wù)的機構(gòu)稱為“揚子江水利委員會”。解放后才改為“長江水利委員會”。

        從鎮(zhèn)江到長江口之間的河道屬于長江三角洲。這段河道長大約三百多公里,兩岸除了少數(shù)幾處孤立的山丘外,地面海拔大約在十米以下,所以這里也被稱為長江三角洲平原。在長江口處則發(fā)育了崇明島,這個我國第三大島可完全是靠長江的泥沙沉積形成的。

        雖然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河,但卻自古就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與悠久的中華文明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是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的象征。歷史上曾有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涌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詞句這樣贊譽黃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p>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qū),穿越了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長是5464公里,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

        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從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發(fā)源后,一直經(jīng)過約古宗列盆地、扎陵湖、鄂陵湖后,折向東南,流至瑪多,繞過積石山,也就是阿尼瑪卿山,再穿過龍羊峽進入黃土高原。這一段的黃河由于穿行在青藏高原上,因此河水清澈,似乎與黃河之名并不相符。

        但是從青海省的貴德縣開始進入黃土高原后,黃河終于名實相符了。這一段的黃河不僅自己穿行在厚厚的黃土層中,而且還在甘肅、陜西等地接納了大夏河、洮河和湟水等多條流經(jīng)黃土高原的支流,水量增加的同時,河水中的泥沙含量也大增。比如僅洮河一條支流每年向黃河輸送的泥沙就達2900萬噸。黃河裹挾著泥沙流淌在高原、山地中,直到內(nèi)蒙古托克托旗的河口鎮(zhèn)因受大山的阻擋,掉頭南下,進入中游河段。從河源到河口鎮(zhèn),全長3472公里。

        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黃河在河口鎮(zhèn)起向南流去,一路奔騰在山陜大峽谷中。這里是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區(qū),因此大量的泥沙被黃河一路接納的支流無定河、涇河、渭河、汾河等帶入黃河干流中,使河水中的含沙量巨增:在河水流量增加不到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泥沙含量卻增加了五倍半。黃河在沖過壺口、躍過龍門之后,突出了山陜峽谷,頓時兩岸地勢開闊,河床寬展。在向南流到潼關(guān)遇到華山之后,黃河再次轉(zhuǎn)向,折向東方,通過天險“三門峽”之后在孟津進入了華北平原。

        由于中游流經(jīng)黃土高原地區(qū),黃河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汛期,更高達60%。“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而且進入華北平原的黃河,由于水流緩慢,泥沙淤積十分嚴重。河水中的泥沙有三分之一就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將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事實上,華北平原就是黃河泥沙經(jīng)過千萬年的不斷沉積而形成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黃河確實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由于下游地區(qū)的黃河河床不斷淤高,人們不得不靠修建河堤以保證黃河河水留在河床內(nèi),這樣年復一年,河堤越修越高,河床也就越來越高,最終河水高出了堤外的地面,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懸河。比如鄭州附近的河床就比鄭州市內(nèi)的地面高出7米。也正是這個原因,從鄭州西北的桃花峪開始,直到黃河河口,除大汶河外,再也沒有任何支流注入,不僅黃河河水一直向下游減少,甚至黃河河床竟成了華北平原地區(qū)的分水嶺。據(jù)科學家研究,每年經(jīng)黃河水帶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

        由于這些原因,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地區(qū)人們飽嘗頻繁泛濫的洪水之苦。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黃河橫掃華北平原。歷史時期黃河的河道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從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大都在現(xiàn)行河道以北的地區(qū)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從現(xiàn)在河道以南的地區(qū),侵占了淮河的河道后流入黃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奪淮入?!薄?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奪山東大清河后流入渤海,這就是現(xiàn)在的河道。據(jù)記載,歷史上2000年之間,黃河河水竟泛濫了1500次,基本上是四年三決口。

        盡管黃河曾給人們帶來無數(shù)的災難,但在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qū)一直處于重要的位置,因此,黃河是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淮河與黃河和長江一樣,也是我國一條古老的大河。說到古老,并不是說這幾條河比別的河流發(fā)育早,而是說它們比別的河流更早為人們所認識。

        淮河發(fā)源于河南境內(nèi)的桐柏山的北側(cè),從河源到河南、安徽交界的洪河口為上游,自洪河口到安徽、江蘇接壤的洪澤湖為中游,洪澤湖以下至江蘇揚州三江營入長江為下游,全長1000公里。

        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別山和江淮丘陵與長江流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分界。這一地區(qū)正處于我國半濕潤、濕潤地區(qū)的過渡地帶,同時是我國東部的南北分界線,一些標志性的氣候帶大致以淮河為界,如0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等等。因此,淮河便成為我國東部地區(qū)的南北地理分界線:淮河南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淮河北岸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一條淮河,劃出了中國的南方與北方,從而也分出了南方人與北方人不同的風俗與生活習慣。古代人們早已認識了這一地理分界線,所以有“桔過淮為枳”的說法。

        由于淮河流經(jīng)中原地區(qū),所以古人很早就知道淮河的源頭是在桐柏山?!队碡暋分芯陀小皩Щ醋酝┌亍?,雖然這一說法比較籠統(tǒng)?!对娊?jīng)》中有一首詩稱贊淮河“鼓鐘將將,淮水湯湯”,“鼓鐘喈喈,淮水皆皆”。這應當說的是為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人們在祭祀淮河河神。實際上,歷代帝王為了國泰民安,都要在一定的時候祭祀名山大川,而淮河也必定在所祭之列。如西漢神爵元年(前61年),為祈求天下豐收,漢宣帝派使者祭祀山川,其中祭祀淮瀆神的儀式就在淮水發(fā)源地的平氏縣,也就是今天的桐柏縣平氏鎮(zhèn)舉行。后來,歷經(jīng)唐宋明清,各個時期帝王們都多次派遣使者去祭祀淮河,僅明代一朝,祭祀淮河就達36次之多。

        淮河流域

        淮河由于所處地理位置正在中原地區(qū)的緣故,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并不一般,或許正因為此,淮河的命運多舛。

        淮河原來是一條獨流入海的大河,盡管下游地區(qū)地勢低洼,湖泊星羅棋布,但是據(jù)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的記載,淮河下游的水道還是十分清晰的:從盱眙縣故城南,向東北經(jīng)淮陽東至廣陵淮浦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漣水縣西入于海。這條獨流入海的淮河水道在宋金之交卻因戰(zhàn)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守將杜充決開黃河試圖阻擋金兵的南下,四溢橫流的黃河順勢而下,從魯西南一帶匯入泗水,再由泗水南流入淮,侵奪了淮河的河道。

        由于黃河水量大于淮河,黃河的地勢也高于淮河,加上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在今豫東、魯西南、皖北、蘇北的各個河道和湖泊中,不僅使淮河水系的各條河水下泄受阻,而且淮陰以下的淮河故道還被淤成地上河,淮河河口段的海岸線在隨后的七百年間也向東延了90多公里。受阻的淮河在盱眙與淮陰之間的低洼地帶逐漸形成了洪澤湖,然后再向東注入黃河入海,而其它的淮河支流則分別在魯西南、蘇北形成了南四湖和駱馬湖,從此結(jié)束了淮河獨流入海的歷史。

        然而,淮河的命運并沒有就此確定下來。由于黃河下游河床繼續(xù)淤高,到了清咸豐元年(1851年),黃淮大水終于沖垮了洪澤湖大堤南端的禮河壩,淮河干流從此改經(jīng)長江入海,成為長江的一條支流。四年之后,黃河又在河南省的銅瓦廂決口,水流沖向東北,在山東省境內(nèi)襲奪了大清河的河道,注入了渤海。

        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形成了今天的淮河河道:原來的黃淮下游入海故道已是一條高出地面的廢河道,并成為淮河干流與原來的支流沂、沭、泗的分水嶺,這就是現(xiàn)在在地圖上標出的廢黃河。而淮河在洪澤湖分為兩路下泄,主要的水流通過高郵湖,在三江營注入長江,少部分淮水則經(jīng)過蘇北灌溉總渠在扁擔巷泄入黃海。

        作為與江、河、淮齊名的四瀆之一的濟水,今天已不存,只空留下濟源、濟寧、濟陰、濟南等地名。

        濟水圖

        其實,濟水的流向并非毫無蹤跡可循。早在戰(zhàn)國時期,《禹貢》就對濟水有這樣的記載:“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根據(jù)歷史地理學家的考證,這里所述實際上是濟水當時的河北、河南兩個分支的流向:位于黃河以北的分支,從河南濟源的王屋山發(fā)源后,雖然下游河道在歷史上多有變遷,但大致是在河南溫縣附近注入黃河。

        而河南部分實際上是黃河分出的一條支派,由于其分流處與河北濟口隔岸相對,故古代人們認為這是一條河流的兩段。所以在《禹貢》中就有了“溢為滎”的說法。據(jù)《漢書·地理志》和《水經(jīng)注》中的記載,當時的濟水自今河南滎陽縣北分黃河東出,然后流經(jīng)原陽縣南、封丘縣北,一直到山東的定陶縣分為兩支,一支折向東北注入巨野澤,然后再從巨野澤北流出,繼續(xù)流向東北,穿過山東省的西北部,最終注入渤海。實際上這條河道就是今天小清河的河道。另一支則匯入菏澤,東流后改稱為菏水,在今天的魚臺縣注入淮河的支流泗水。

        大約在公元4世紀,也就是十六國時期,巨野澤以上的濟水開始淤淺,隋唐以后竟然堙為平地。這時巨野澤以下的濟水河段開始以清水著稱。到了北宋熙寧年間,這段濟水一度為黃河所經(jīng)。同一時期,黃河以南則不再有濟水之名。金元以后,濟水之名漸漸湮沒無聞,而是以大清河名世,河道的走向也多有變動。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不再南下,改道東北,這時最佳的下泄水道就是大清河的河道。所以,大清河自山東東阿縣南魚山以下的河道盡為黃河所奪。此后,清河之名遂廢,而濟水更是不為人所知了。

        但是在古代,濟水地位非常顯赫?!稜栄拧分刑岬降乃臑^就是江、河、淮、濟。古代帝王們祭祀名山大川,一般來講就是派使者到指定的地點祭祀五岳和四瀆,如唐代就以淮河為東瀆,長江為南瀆,黃河為西瀆,濟水為北瀆。今天河南省濟源市城北的濟瀆廟,就坐落于濟水東源上。隋開皇二年(582年)朝廷為祭祀濟瀆神,敕建濟瀆廟,正如唐李頎《與諸公游濟瀆泛舟》所說:“皇帝崇祀典,詔書示三公”。唐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鑒于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于祭祀,故在濟瀆廟后增建了北海廟。后來經(jīng)過歷代的增修,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這座占地120余畝的規(guī)模宏大、布局有序、風景秀麗的古典園林式建筑群,并且是現(xiàn)今四瀆中惟一保存完好的神廟。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