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摔跤運動在中國的發(fā)展
一、我國摔跤運動發(fā)展沿革
中國摔跤運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摔跤在我國古代的名稱很多:如角力、摔胡,角觝、相撲、布庫、厄魯特、摜跤等等。這是由于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很多民族的語言文字都不同,摔跤的方式也有很大差異。
在古代中國,摔跤屬于徒手搏斗的范圍,是一種軍事技能。據(jù)傳說,摔跤起源于5000年前的氏族部落時期。據(jù)南朝人任昉著的《述異記》記載,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進行了一次大戰(zhàn),蚩尤部落的人都在頭上戴了假角,“以角抵人,人莫能御”。這種用頭沖撞的作戰(zhàn)方式,就是摔跤的最早起源,后代稱摔跤為角觝也是沿用這一古老的名稱。
圖4-6 蚩尤戲
到了奴隸制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很不發(fā)達,徒手作戰(zhàn)技術十分重要,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用摔跤來訓練士兵們的身體素質(zhì)。最遲到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初年,摔跤就已經(jīng)作為練兵的一項軍事科目出現(xiàn),當時稱為“角力”。據(jù)《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睎|周時期,角力比較普及,特別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非常多見?!秶Z》中載,春秋末年的晉國已經(jīng)有了摔跤比賽。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為了體現(xiàn)秦朝“大一統(tǒng)”的國威新制,將前朝的“角力”易名為“角抵”。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風凰山一座秦墓出土的木蓖上繪有古代摔跤的畫面,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公元前208年)有關古代摔跤的實物資料。
圖4-7 秦墓出土木蓖上的摔跤畫
中國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出現(xiàn)了百戲,“角抵”又進一步發(fā)展成“角抵戲”,這時,其內(nèi)容逐漸豐富,并具有了很濃厚的娛樂性。
在河南省密縣出土的東漢時的壁畫上也繪有摔跤的圖畫。由此充分證明,由秦到漢,雖經(jīng)過種種變亂,而摔跤運動卻依然在不斷發(fā)展著。
圖4-8 河南省密縣東漢墓出土的角抵壁畫
“相撲”一詞,始見于魏晉,一直延續(xù)到隋唐以至宋代。當時,從官府到民間,普遍崇尚相撲,幾乎成為一方水土盛衰的亮點.在唐代帝王中,有不少皇帝到“角場”去“御駕親觀”,唐憲宗就是一個天子“跋迷”。因此,在當時既有在皇宮內(nèi)豢養(yǎng)一批“職業(yè)”相撲班,屬于御用的左右神策軍(皇帝衛(wèi)隊),冠名“內(nèi)等子”,專為朝廷盛會表演.也有民間的“瓦肆相撲者”,在集市廟會上賣藝糊口。唐代對摔跋除叫“角抵”和“相撲”之外,還叫“手搏”。
圖4-9 敦煌壁畫中的摔跤
宋代是我國相撲活動的鼎盛時期,同時也叫“爭跤”。這時的爭跤已從“百戲”中分化出,成為獨立的活動項目,不光在官中養(yǎng)有“內(nèi)等子”、“相撲手”和“劍棒手”等專業(yè)人員,民間也興起大量的爭跤社團,經(jīng)常而廣泛地進行對抗和表演,而且已經(jīng)有了全國性的比賽。宋代還出現(xiàn)了一部總結摔跤的書——《角力記》。它把宋以前有關摔跤的形式做了記錄,可以說是我國體育史上關于摔跤最早的一部著作了。
圖4-10 《賽宴四事圖》局部——清代乾隆時的御前布庫比賽
歷史進入明清,摔跤又出現(xiàn)了兩種叫法,即“撲跌”和“摜跤”。清朝各代皇帝均大力提倡摔跤,在領侍衛(wèi)府設有“相撲營”(后改為善撲營),是宮廷的專業(yè)摔跤隊,跤手稱為“布庫”。中國摔跤發(fā)展至此,已具較高水平。
辛亥革命以后,相撲營隨清王朝的滅亡而瓦解,摔跤運動也在隨后的軍閥混戰(zhàn)中逐漸衰落,幾近于失傳。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和重視,中國的摔跤獲得了新生。國家體委曾多次舉辦全國及各省、市、自治區(qū)的摔跤比賽,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式摔跤。
在此期間,我國也引進了古典式、自由式摔跤。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短短的幾十年里,隨著知識、技術的進步,訓練手段的系統(tǒng)化、科學化、多樣化和人才培養(yǎng)的合理化,我國古典式、自由式摔跤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逐步跟上了世界摔跤的潮流,在一些級別上,我國運動員且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之列。
中國式摔跤作為我國古老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健身性和表演性,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魅力,使得目前在各地有眾多的練習者和愛好者。
二、我國現(xiàn)代摔跤的三大流派
中國式摔跤在我國的河北省最為流行。而河北省的摔跤又分為三大流派,就是以保定為中心的保定跤、以北京為中心的北平跤、以天津為中心的天津跤。
保定跤特點是跤快,注重速度、大架勢。保定快跤擅用小絆子來摔倒對手,長于以小制大。老一代跤手有平敬一、張鳳巖、白俊峰、滿老明等,后來又有常氏四兄弟常東升、常東如、常東坡、常東起和閆益善、馬文奎等。
北平跤是繼承清代“善撲營”的風格,摔法以力量為主,動作慢、架勢小,俗稱“黃瓜架”。跤壇前輩有沈友三、寶善林、楊春恒、熊德山、滿寶真等。
天津跤集北平跤與保定跤之長,結合它們的特點,加上天津跤突出功夫技術的運用,更加講究手法、撩法、絆子的結合,動作敏捷、剛猛。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擁有一大批跤壇高手,如王文海、李文啟、白寶森、許文林、于永泉、卜恩富等,更有赫赫有名的天津“四大張”——張鴻玉、張連生、張魁元、張鶴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