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喪葬迎舅爺
第八節(jié) 喪葬習(xí)俗
畬族習(xí)俗一般以5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者為壽終正寢,諱言“死”,而稱“老了”“過世了”“回去了”。畬族歷史上曾經(jīng)盛行過火葬,現(xiàn)行土葬。土葬又有“二次葬”(也稱“拾骨葬”)、一次完成的棺木土葬和停棺拾骨土葬三種形式。喪事的處理過程大致有奔喪、入殮、超度、出殯和“做七”等程序。
一、報喪與奔喪
按畬族習(xí)俗,老人咽氣后,親人要往他(她)嘴里放一粒冰糖或少許酒,以烤熟的雞蛋封他(她)的嘴。并派人向親友通報死訊,俗稱“報喪”。父死,孝子向親房叔伯家報喪;母死,要風(fēng)雨無阻先到娘舅家報喪,請娘舅來吊唁,才能及時入殮。報喪者須反穿衣服,到娘舅家時跪在門外泣訴噩耗。閩東一帶報喪時多不聲張,報喪者只需將雨傘靠于中堂廳壁上,主人便知噩耗。故平時做客只能將雨傘置于門外,而不能放在中堂。
死者娘家人進(jìn)村時,要放鞭炮通知,孝子孝孫要按長幼次序在門外跪迎母舅等吊唁尊親。廣東鳳凰山畬族則還要一手持香,一手敬酒,并通過對歌向母舅“討位”(即母親在娘家家族中的排行,父死則向族長討大位。今則多無此俗),以便安置靈位。
孝子唱:
孫跪落娘家前,無限悲痛淚漣漣;
雙手把定娘家盞,行位報我要超薦。
娘家吊唁者(一般是娘舅)唱答:
今日娘家是我來,接過兒孫酒一杯;
你母行次第×位,你今禮數(shù)做得對。
對歌之后,吊唁者扶起喪家人,接過香火,進(jìn)明堂把香插進(jìn)香爐。孝子這時要給娘舅端水洗腳,并請娘舅喝茶、吃點心,稱之為“吃娘家茶”。稍后的飯桌上,孝子還必須手捧上放兩杯酒的盤子,跪著唱哭歌勸母舅喝酒,稱為“勸娘家”。
外嫁女子接到訃告后,便身穿麻布孝服,帶著“煞尾禮”(靈前供奉的雞)一路哭唱喪歌回娘家奔喪。喪歌有代代相傳的,也有即興編成的,充滿著對過世父母的哀思和追憶。到娘家后,她們還要在靈前整日整夜地哭唱,直到發(fā)喪下葬為止。其哭聲之悲切,令人聞之落淚。
二、“買水”浴尸與入殮
奔喪的親人到后,孝子要到河邊燒紙“買水”給死者沐浴。取水時有男女之別,死者為男,取順流的水;死者為女,則取逆流的水。取回的水在爐上稍微加熱后,給死者剃頭(女的則梳髻)、沐浴。沐浴多是象征性的用沾濕的白布在死者的胸前、背后揩幾下。沐浴后給死者穿上新制的壽衣、壽鞋,女性還要將出嫁時的嫁衣穿在最外面,頭上戴著鳳冠。梳洗穿戴完畢,將死者從臥房移至后廳的靈床上。
浴尸停當(dāng),經(jīng)族長(死者為男)或母舅(死者為女)許可,并連最遠(yuǎn)的親戚都趕到后,才能裝殮入棺。棺材內(nèi)多有放紙灰包,茶葉和米糠,或在棺底鋪木炭,并置一谷殼填充的枕頭。裝殮時間應(yīng)避開“重喪日”(春寅、夏未、秋戌、冬丑)和“三喪日”(春甲乙戊、夏丙丁己、秋庚辛戊、冬壬癸巳)。女人死則要娘舅驗看后才能封棺。
死者入殮后要搭靈臺以供親友吊唁。一般是將棺材停放廳堂一側(cè),外以土布或蚊帳遮擋,帳外放置一張桌子,上擺供品和香爐。供品多為一只雞,一碗飯,米飯上直插一雙筷子。因為此習(xí)俗,所以畬族人家平時非常忌諱將筷子插在米飯上。此外,許多畬族地區(qū)還請陰陽道士為死者扎紙糊的房子,稱為“靈屋”。靈屋內(nèi)放置紙糊的灶、桌、床等死者陰間使用的居家用品,有些還畫上供死者陰間使喚的丫頭等。
三、哭喪
喪禮中,畬族風(fēng)俗盛行以歌代哭。在靈堂哭唱的,除死者的子女、媳婦等直系親屬外,族中近親的女客也參與其中,少則數(shù)人,多則幾十人,她們素裝打扮,以哭歌表達(dá)對死者的緬懷和哀思。其聲之悲,其情之切,令人不忍聞聽。
過去死者親屬和哭喪者都必須披麻戴孝,現(xiàn)在多作簡化。如閩西畬區(qū)不少村中,只有直系親屬頭戴白布巾,腰束白布條,反穿衣服即可;近親也只需反穿衣服;一般的宗族內(nèi)親屬及來吊唁者只需穿顏色較暗的素服,避免穿得過于艷麗就可以了。
四、超度與出殯
請法師為死者超度亡靈是畬族喪禮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畬族人認(rèn)為,不舉行超度儀式,死者的亡魂就會停留在家中,釀成鬼魅,滋擾家人和鄰里。因此,超度儀式一般都做得相當(dāng)隆重。如果死者學(xué)過法,則子孫還要為他(她)舉行隆重的“做功德”活動。
出殯時以松木或毛竹抬棺,抬棺者4~8人。時辰一到,眾人齊聲吶喊,迅速抬起棺木,往墓地而去。兒媳挑著裝有香爐和燈盞的擔(dān)子,走在最前面;孝子手執(zhí)孝杖,身穿孝服,扶棺而行;孝女、女客則披麻戴孝,哭唱著喪歌緊隨其后;孫子數(shù)人則拿著線錢一路扔去,俗稱“引路”。送葬隊伍途中可歇息,但不能回頭向來路張望。棺木入土為安后,其他人可除去孝服,以一小塊白布或白線縫在身上代替,孝子的孝服則至少得穿戴7天。
五、“做七”
“做七”是畬族傳統(tǒng)的悼念死者的活動。時間從老人死后算起,每過7天為“一七”,共要經(jīng)過“七七”49天。老人死后7日為“頭七”,孝男不脫孝服,孝女、孝媳扎白頭繩,喪夫要扎綠繩子?!邦^七”期間不能刮鍋,以后每逢7日的頭一天晚上,都要在廳堂的“神桌”上放一杯茶、一碗飯。孝男要點香到門口“接七”(即喊死者名字,請他回家過“七日”),出嫁的女兒也要在“七日”回娘家“哭七”?!傲摺钡募漓刖撇擞尚⑴峁?,并宴請親屬,沒有女兒者“六七”不供。到第49天為“滿七”,以好酒好菜供奉,然后“開孝”。對于自殺、難產(chǎn)等非正常死亡,要將其尸首埋在看不到村中煙火的偏僻之處,否則認(rèn)為村中還會出現(xiàn)橫死的人。同時,家人要延請巫師作法,為亡人靈魂解脫病魔,以免傳染給后人,俗稱“拔傷”。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