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名人故居(別墅)
名人故居(別墅)撰載:創(chuàng)建時間最早宋時官至極品的吳卿故居靈山別墅、朝廷高官吳芾宋時創(chuàng)建的南岑別墅、清時官至從二品的吳品珩故居白坦務本堂、富豪吳海鴻創(chuàng)建的前宅別墅讓德堂、民國時期官至中將的吳允周故居和吳望伋故居。六座名人故居(別墅),至今僅存“務本堂”和“讓德堂”兩座,其余四座雖已消失,而其名尚存,詳載該族宗譜中。
一、吳卿故居“靈山別墅”
靈山別墅,在昇蘇鄉(xiāng)2都靈山(現(xiàn)上盧、下盧村西側)?!稌N蘇吳氏宗譜》載:始祖商翁(936—997),世家暨陽獨山,贅遷吳寧城北,訪勝復遷昇蘇鄉(xiāng)二都靈山,始筑靈山別墅,石傍林而插巖泉,泉協(xié)澗而垂谷詩,后以孫卿貴贈“太傅”。嫡祖吳章(971—1062),以長子卿貴封少師,隱于靈山之下構亭鑿池,顏其軒曰白雪窩,亭曰長春,名公巨卿常覽勝其間,詩賦盈帙。3世祖吳卿(1014—1091),登宋慶歷丙戌(1046)賈黯榜進士,授樂城令,遷御史中丞,官太子太傅。嘉祐六年(1061)贈賢良,誥封坦公,七年丁內(nèi)外艱,宋英宗三征不赴,治平末,特詔有司,促以赴道。神宗登極,改封吳郡公。吳卿位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極品,年高致仕回鄉(xiāng),帝遣軍馬扶歸,至靈山,軍馬鈴響,人號曰“響鈴山”,自此稱也。靈山別墅名聞當時。
二、吳芾創(chuàng)建的“南岑別墅”
《南岑吳氏宗譜》載,始祖吳芾(1104—1183),字明可,號湖山居士,世家臺州仙居湖山,宋紹興壬子(1132)登進士第,遷秘書省正事。時秦檜當政,芾與檜有舊,而不肯趨附,以此為檜所忌,出知處、婺、越通判。是時,按巡至東陽,玩愛山水秀麗,遂營別墅于南岑,命次子洪居之(是時,洪在東陽友成書院從呂東萊游)。其后遂衍成族,族曰南岑,譜奉芾為始祖,洪為嫡祖。南岑別墅,實為南岑吳氏宗族之發(fā)祥地。
三、吳品珩故居白坦村“務本堂”
務本堂,在巍山鎮(zhèn)白坦村,為清光緒丙戌(1886)科進士吳品珩故居,由其高祖媚川公建。全宅布局橫向,三條軸線,務本堂居中,左為敦和堂,右為三立堂?!叭谩焙髩φ捎嗤饨▏鷫?,總長120余米。三條軸線間在小弄兩端設院門。中軸線門樓、后廊、及后面的前廊設邊門,與左右軸線相通,形成又分又合的大院落,規(guī)?;趾?,布局嚴謹,造型別致,精雕細琢,堂森翼翼。至清光緒間,品珩在三立堂前筑序樂事軒,以為娛樂之所。自媚川公建三堂至吳品珩筑序樂事軒,歷5世140余年,計三堂、一廳、一軒、一門樓,為本市典型的大家族聚居之所。1997年8月29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吳海鴻創(chuàng)建的前宅別墅“讓德堂”
讓德堂,位于前宅村西部,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由前宅村巨富吳海鴻和其母張玉鳳創(chuàng)建,至民國四年(1915)告竣,以崇敬吳氏先祖謙讓王位的高尚品德,因名“讓德堂”。
讓德堂前為曬場,面對半月形池塘,門面馬頭高聳,五門進出,門口頂上設磚砌斗形雨篷,外墻明間上設圓形漏窗和堆畫,外觀宏偉,富麗豪華。宅第內(nèi)分門樓、正廳、后堂三進,帶左右重閣,共48間,均為二層樓房。正屋明間抬梁,次間抬梁與穿斗混合,梁背成拱,純藝術化建筑,雕刻精細。如雕刻人物高僅二寸,須發(fā)分明。后堂兩側大窗更加精美,30名雕花匠耗時一年才告竣,雕刻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堪稱一絕。讓德堂老祖宗張氏玉鳳親見五代,浙江省省長黃紹竑授“貞松蔭遠”匾額,東陽縣縣長孫熙鼎授“用膺多福”匾額。后又由浙江省黃主席親筆贈吳海鴻“重見五代”直匾。讓德堂,于1997年由東陽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宅村吳松富、吳時燈供稿)
五、吳嘉芝故居
吳嘉芝于上世紀20年代建造的四層樓,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在民房多為兩層的情況下,成為東城中西部的地表性建筑。房屋位于騰蛟巷之北,西街之南,銀臺第之西南,西鄰醬坊弄,人稱“吳家大樓”。為四層九間木結構建筑。吳嘉芝建造此樓時,財力已頗為雄厚。外墻用三合土夯筑,當時鮮見。三合土由石灰、黃筋泥、砂石及缸瓦片按一定配比混合而成,是水泥尚未普及前構筑堅固墻體的最佳材料。建造時極為考究,砂石缸瓦片均行清洗,去除附于其上的泥污,以增強粘合力。平面呈正方形,每層九間房子,如九宮形,每層每立面均三間。每層每立面均開三個窗。層高近3米,總高度約12米,廡殿頂,粉紅色外墻,在撲地閭閻中鶴立雞群,遠望如碉樓。
吳嘉芝建此樓的主要用途為儲放火腿,內(nèi)部裝飾簡樸。結構上嚴防老鼠及蒼蠅進入,管理上門戶謹嚴。平時,吳嘉芝住在大樓正南門堂邊的老屋,有人經(jīng)過就出聲查問。據(jù)吳嘉芝之孫吳漢說,此屋之一層接待賓客;與老屋相通的二層儲放火腿;三層安放有一張大床,此層招待住宿的貴客;四層有一些娛樂設施。
1949年,吳嘉芝的大部分房產(chǎn)充公,此屋自不例外。政府在此屋的頂層加蓋了瞭望臺,四面配以柵欄。登臨此處,視野廣闊,東城盡收眼底。自1950年開始,一直到1970年前后,設過供銷手工業(yè)合作部,后改為工業(yè)交通部,還設過總工會。1983年拆毀,在原址建造檢察院宿舍。
(吳立梅)
六、吳一公故居“雪廬”
吳一公之雪廬,系棋盤街1號。北臨鎮(zhèn)圣巷,緊挨鎮(zhèn)圣廟,東對棋盤街,地處鎮(zhèn)圣巷和棋盤街的西南交角,占地400余平方米?!把]”之名,因吳一公之號為“雪香”,意為“雪香之廬”。臨棋盤街一面為正面,正房兩居頭為前出水之高墻——俗稱高檐落,中間堂屋正對處為圍墻,圍墻正中為大門,南側輔房則是山墻。
雪廬大門朝東,大門上方石門楣陽文為于右任的楷體題字“雪廬”。進門為天井,天井旁有兩個大房間分列左右,大房間之后各有小客堂。此為正房之第一進。
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為天井。第二進正中為大客廳,客廳后左為小房,右為廳后。大客廳兩旁均有過道通往后邊菜園。過道兩旁靠金字墻處均有房間。
正房右側即南側金字墻外有狹長天井,長度為前后兩進正房加上前后正房之間天井的長度之和,總長約20米,寬約4米。
狹長天井之右及南側為一縱列輔房。輔房朝北,面向正房,有走廊。由前而后,即由東而西依次為偏房、衛(wèi)生間、廚房、樓梯間。二樓走廊中段即衛(wèi)生間位置與正房有樓道天橋連接,連接正房天井之南端。輔房背后即“雪廬”南側為一東西向小巷,小巷之南即棋盤街3號吳兆莘兄弟的舊居。
正房、長天井、輔房、小巷這四者的前端即“雪廬”東側為棋盤街,后端之后面即“雪廬”西側為菜園,菜園之北側有水井,井旁有門北通鎮(zhèn)圣巷。
雪廬整體建筑布局合理,結構謹嚴,裝飾簡潔,功能齊全,設施完善。
1926年7月,吳一公毅然奔赴廣州參加北伐戰(zhàn)爭,勝利后到南京審計署工作?;剜l(xiāng)后于此建造樓房,此處之地皮系吳一公早年購買。房屋為木結構兩層樓。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在城內(nèi)頗有名氣。
解放后,雪廬收為公有,先后駐獨立營、縣委農(nóng)委、縣人武部、縣市老干部活動室,2009年1月26日毀于火。吳一公有六子,未析產(chǎn)。紅椿巷拆遷,其后裔將祖屋輔房補償款人民幣85萬元捐出,設立“吳一公婦女兒童關愛基金”。
(吳立梅)
七、吳允周故居“曉廬”
吳允周在城故居“曉廬”,人稱“將軍樓”,東西處南街與紅椿巷之間,南北處鎮(zhèn)圣巷與騰蛟巷之間。坐落于東西韋廳之間,坐北朝南。住宅總占地300余平方米,建筑占地201.5平方米,建筑面積476.46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歐式風格。外墻為青磚,用凸出墩子型。分前后兩幢。前幢三層三間樓房,底層中間為客廳,兩旁為臥室,主樓前有凸出的亭子間。再往前為大庭園,植有花木。內(nèi)部為木結構,裝飾新穎。
后幢為三間兩層木結構樓房,前有天井,天井西側有廂房與前幢相連,前后幢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兩幢房子的東側為一排坐東朝西的輔助平房,西側為公共門堂。
房屋于1934年建成,其時水泥尚未普及,所謂的“洋灰”、“洋釘”、“洋鐵”等物資均從滬杭購得,建筑材料為當時罕見,堅固程度也罕有其匹。1939年日寇轟炸,曉廬即為目標,一炸彈在樓西南七八米處爆炸,炸出一個周數(shù)十米、深一二米的大坑,房屋玻璃被震碎,大門門框內(nèi)移兩寸,其余部分卻絲毫無損。
曉廬建成后,由于戰(zhàn)亂頻仍,常常成為軍隊的駐地??神v一個連隊。為防士兵逃亡,用粗大的木條將窗戶釘死。1949年被政府沒收,先作縣武裝中隊駐地,后作縣公安局的辦公樓及住房。改革開放之初,落實政策歸還吳允周之子吳兆寧。
(吳立梅)
八、吳兆莘、吳樂園故居
吳兆莘,吳樂園系同胞兄弟,其故居在棋盤街3號,北鄰吳一公之“雪廬”。故居分前后兩宅,坐西朝東,均為兩層樓、三開間,中間均為堂屋。前宅即為棋盤街3號,三間兩居頭,朝棋盤街。正面看,兩居頭為山墻,中間堂屋正對處為圍墻,大門在圍墻之中。進門便是小天井,天井兩邊為廂房;正房三間,邊上為洞頭屋——俗稱“隈下屋”。此宅乃吳兆莘之父吳望云去世后由其母所建,稱“新屋”。
“新屋”后面為老宅——后宅,即節(jié)孝北巷4號,新老宅之間僅一弄之隔。老宅系吳兆莘祖父所遺。其祖父吳友鈺,系秀才出身。由吳友鈺上溯八代,均為秀才或太學生出身,可謂累世書香。吳兆莘14世之祖母陳潤瑛、13世伯祖吳天滄,即“節(jié)孝坊”的主人公,以母節(jié)子孝獲明嘉靖皇帝旌表,“節(jié)孝門”之名也源于此。老宅由吳兆莘父親兄弟三人析居,伯父吳望炯,清末官居九品,居南半幢;父親吳望云,系法政學校畢業(yè),居北半幢。吳兆莘兄弟四人,吳兆莘居長,以下為吳兆泮、吳兆魚、吳兆園(即吳樂園)。老宅面積大于新屋,結構類似,也系三間兩居的三合院形式,大門開在北墻,門額有“光華氣象”。院子較大,因屬南岑吳氏,中堂后壁橫匾大書“南岑”。老宅是城內(nèi)世家古居的代表,當時頗有名氣。
(吳立梅)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