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原北陸路
這是一條從開原出發(fā),北行經(jīng)龍安站到海西的路線。這也是遼金元以來連接東北南北交通的古道。沿路驛站:賈道站—漢州站—歸仁縣—韓州—信州城—斡木城—龍安站—海西賓州站—弗顏站。這些驛站都是遼金元以來的州縣城站。
(一)賈道站
賈道站即《松漠記聞》和《御寨行程》所說的“賈道鋪”,《經(jīng)世大典》作“夾道站”,《析津志》作“賈道鋪”。據(jù)《析津志》載:“咸平府大安站正北百一十里賈道鋪。”《御寨行程》所記咸州至賈道鋪的里程與《析津志》相同,而洪皓《松漠記聞》則為“一百三十里”。從咸平府(即咸州,今開原老城鎮(zhèn))到賈道鋪的距離來看,賈道站當在今昌圖縣此路樹鎮(zhèn)四合屯古城。
(二)漢州站
其站應在今昌圖四合屯以北。
(三)歸仁縣(今開原老城鎮(zhèn)北50公里、昌圖縣北20公里四面城)
《元一統(tǒng)志》:“歸仁縣,故城在咸平府北。舊安州,金皇統(tǒng)三年改為縣,后廢,城址猶存?!?sup>[57]安州即歸仁縣。安州與咸平府的距離,據(jù)張棣《金虜圖經(jīng)》:“咸州南鋪至宿州北鋪四十里,宿州北鋪至安州南鋪四十里。”咸平府咸州即今開原老城鎮(zhèn)。宿州即肅州,為今昌圖縣馬仲河古城。由此可知,安州即歸仁縣,當在今開原老城鎮(zhèn)北約百里,在昌圖馬仲河古城之北20公里?!督鹗贰さ乩碇尽贰皻w仁縣北有細河”,而“細河(在開原)城北八十里,源出那木川西石嶺山,西流循歸仁縣北,入小創(chuàng)忽兒河”[58]??芍仓荩w仁縣)當在今開原老城鎮(zhèn)北40公里細河南岸的一座古城,即昌圖縣四面城。據(jù)1982年5月實地調(diào)查,已認定此城為遼金古城。其周長近5公里,在開原老城鎮(zhèn)西北約百里,又在二道河(即小創(chuàng)忽兒河)支流“細河”的南岸,與有關(guān)安州即歸仁縣位置的記載相符,故以“四面城”為遼代安州、金元明的故“歸仁站”的故城遺址[59]。
(四)韓州(今吉林省梨樹縣偏臉城)
前金王寂《遼東行部志》載:“韓州,遼圣宗時并三河、榆河二州為韓州,三河本燕之三河縣,遼祖掠其民于此置州,故因其舊名。而改(故)城在遼水之側(cè),??囡L沙,移于白塔寨。而后為遼水所侵,移于今柳河縣。又以州非沖途,即徙于舊九百奚營?!庇纱丝芍?,韓州州治有4處,遷移3次。第一次的州治是遼圣宗時(983—1030)在遼水之側(cè)建立的韓州,據(jù)調(diào)查其州治可能即今內(nèi)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浩坦鄉(xiāng)的城五家子古城。由于“??囡L沙,移于白塔寨”,即第二次的州治所在地。“后為遼水所侵,移于今柳河縣”,即今昌圖縣八面城,為第三次州治的所在地。白塔寨當在遼河附近,在今城五家子古城和八面城之間,可能在今吉林省雙遼縣鄭家屯南的雙城[60]。后來又以韓州(柳河縣)“非沖途”,而移到舊九百奚營,即第四次州治的所在地。奚營的位置,據(jù)洪皓《松漠記聞》記載,南至“楊柏店四十五里”,而楊柏店即《御寨行程》中的“楊八寨通遠館”,為遼代通州通遠縣的所在地,經(jīng)考證在今四平市的一面城[61]。則韓州(奚營)應在今四平市北45里(22.5公里)處。而今梨樹偏臉城(周長4公里)正在今四平市北四五十里之處。又韓州的倚郭縣為臨津縣,故州城當在河畔。而今偏臉城又正在今招蘇太河的北岸。其位置正當《遼東志》所載的大創(chuàng)忽兒河北岸的韓州。據(jù)《松漠記聞》和《金虜圖經(jīng)》的記載,從奚營到咸州的距離為“二百一十里”,這和從偏臉城到今開原老城鎮(zhèn)為200里的距離相符;從奚營到信州為“一百五十里”[62],有的記載為一百二十六里[63],這和從今偏臉城到懷德縣秦家屯古城間的距離為130里的情況相符。這是推定秦家屯古城為信州城,偏臉城為奚營即第四次韓州州治所在地的根據(jù)。明站繼承遼金元。
(五)信州(今吉林省懷德縣秦家屯古城)
《遼東志》卷首“開原山川地理圖”載開原“北到信州三百一十里”,和從開原北到今秦家屯古城的方向里程相符。秦家屯古城,過去叫新集城,即信州城的音轉(zhuǎn)。曹廷杰《東三省輿地圖說》:“今懷德縣治即故信州城也?!逼渌^懷德縣治系指舊懷德縣治,即今懷德鎮(zhèn),舊名八家鎮(zhèn)。光緒三年(1877)改懷德縣治,始筑城。
(六)斡木城(其位置應該在伊通河上游西支龍王鎮(zhèn)一帶)
(七)龍安站(今農(nóng)安縣城)
即遼代黃龍府、金代濟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為隆州,宋末徽、欽宗二帝曾被擄遷徙至此,貞祐初升為隆安府。據(jù)20世紀70年代李健才、王綿厚首次調(diào)查,確認遼黃龍府應即今吉林省農(nóng)安古城。元代仍名黃龍府,元代開元路曾一度徙治于此。到明代又為“開原北陸路”中的一個重要驛站——龍安站。
(八)海西賓州站
《遼東志》 和 《全遼志》 第七站為海西賓州站, 置于龍安站之前,系誤。 《松漠記聞》:“賓州州近混同江?!笨芍獞糜邶埌舱局螅诎苏緫獮楹N髻e州站。前考許亢宗《行程錄》所說的烏舍寨“寨枕混同江湄(濱)”,即《松漠記聞》所說的“州近混同江”的賓州。據(jù)《行程錄》載,許亢宗自南向北行,到烏舍寨(賓州)過江,“寨前高岸有柳樹”,可知烏舍寨即賓州在江南,寨前臨江為一高岸。今農(nóng)安縣東北靠山屯北松花江和伊通河匯流處的廣元店古城,即一般所說的紅石壘一帶,在松花江和伊通河匯流處,居高臨下,和“寨前高岸”的自然環(huán)境完全相符,故賓州站應置于廣元店古城。
(九)弗顏站
從它在海西賓州站的下一站來看,當在今黑龍江省扶余縣境內(nèi)。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