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的某一天,一顆巨大的火球從天而降,撞擊了尤卡坦半島。頃刻之間,在大氣層最底部的對流層中,灰塵隨著激蕩的空氣翻滾著,直到上升到平流層。平流層中空氣流動平緩,于是塵埃長時間滯留在那里,遮擋了陽光。即使是在中午,大地依然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危機開始了。
撞擊發(fā)生一周后,撞擊點附近的溫度還有300℃。由于撞擊引起了火山噴發(fā),空氣中充滿了硫磺的味道,大氣的pH值竟然達到了4.2。海水溶解了大氣中的硫磺粉塵,變成了一片毒水,大量浮游生物、魚類相繼死亡。在陸地上,土壤接觸了酸性的空氣后,里面的重金屬被空氣腐蝕并吸收,使空氣變得具有了毒性。在環(huán)境惡化嚴重的地區(qū),人們發(fā)生了鉛中毒。
小行星撞擊徹底破壞了飛機、鐵路和公路運輸,沒有了運輸系統(tǒng),人類的電力供應系統(tǒng)很快崩潰,各種工業(yè)活動都停止了。整個人類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人們走上街頭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找到還可以吃的食物,還可以飲用的水。島嶼與外界的聯(lián)系完全中斷,離撞擊點不遠的島嶼可能已經(jīng)遭受了撞擊引發(fā)的巨大海嘯的沖刷。島嶼上的物資極為匱乏,人們在黑暗中摸索到海邊,希望找到船只逃到大城市的大陸上。
◆ 位于亞利桑那州的流星坑,形成于5萬年前的一次撞擊。在沙漠上鑿出這一彈坑的鐵質流星只有50碼寬。遠處墻的邊緣距離觀察者差不多有一英里遠。注意右下角的人,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它有多大。(〔美〕菲利普·布雷特:《地球的終結》第8頁,李志濤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版)
各種植物的光合作用都已經(jīng)停止了,其中自然包括種植的莊稼。在一片狼籍的地球上,菌類開始放肆地生長,因為只有它們不需要陽光,不需要用光合作用養(yǎng)活自己,它們分解動植物的遺體獲得能量和養(yǎng)分。由于到處都是死亡的生物,因此菌類的食物十分豐富。3周過去了,大地上開始長出蘑菇,但人們卻不敢食用,因為蘑菇在水源、土壤和空氣都被毒素污染的環(huán)境中長大,本身很可能也帶有毒素。
黑暗依舊籠罩著大地,人類社會籠罩在悲哀之中?,F(xiàn)代社會中的許多職業(yè)——金融從業(yè)人員、藝術家、許多行業(yè)的技術人員全都沒有了用武之地;相反,獵人成為此時最受尊敬的職業(yè),因為只有他們能搞到糧食,他們將暫時成為災難幸存者們的領袖。醫(yī)生依舊會享有他們昔日受到的尊敬,長期的黑暗使人們的免疫系統(tǒng)脆弱不堪,極易受到疾病的侵擾。但是藥品卻十分缺乏,醫(yī)生有時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傷病員死去。
冰河時代開始了,赤道地區(qū)竟然降雪了,兩極的冰雪開始向緯度比較低的地區(qū)蔓延。幸好此時空氣中漂浮的灰塵逐漸飄落,天空日漸放晴。在撞擊發(fā)生兩個月后,第一縷陽光照射到大地上。重新目睹陽光的降臨,人們不禁淚流滿面,如同看到奇跡的發(fā)生。
星球開始解凍,但依舊寒冷,尤其是在大陸的內(nèi)部,即使沒到冬天,溫度可能也在-10℃以下。食物越來越少了,光合作用的中斷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致命的打擊。雖然陽光重新照耀大地,但災難的后果開始顯現(xiàn)。陸地上的環(huán)境很惡劣,長時間的黑暗使大氣不同高度的溫差變大,于是產(chǎn)生了強風,風速甚至可達每小時幾百千米。在饑寒交迫中,人群不斷大批地死去。
……
以上就是對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后的設想,不要以為這純粹是“杞人憂天”。人類的歷史記載中有沒有發(fā)生過這類碰撞事件呢?答案是肯定的。本世紀,這些小天體就至少兩次輕輕地敲了一下地球的大門,而且這些不速之客是在人類事先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偷襲”的。
◆ 避免小行星撞擊的一個新想法是運用一個小宇宙飛船的引力把一個危險的小行星移出危險的軌道。假如給定足夠的時間,這是一種非常精巧的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方法。(丹·德達和B612基金會)
1908年6月30日清晨7時17分,一顆比太陽更耀眼的大火球在俄國西伯利亞通古斯上空8公里處爆炸,其爆炸當量相當于600至1000顆廣島原子彈(但無明顯的放射性輻射),強大的沖擊波與高溫大火摧毀了兩千平方公里的古老森林。研究與計算表明它是由一顆直徑僅60米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發(fā)生的。假若它落在世界某個大城市的上空,其損失將高達幾千億美元以及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人的生命。這樣大小的近地小天體,平均每200年與地球相撞一次(非周期性)。
1972年8月10日白天,一顆火球飛越美國加州和加拿大西部上空后離開了地球,不少目擊者耳聞它從58公里上空傳來的隆隆聲響,美國的空間紅外探測器記錄了這一事件。研究表明,它是一顆直徑約為10米、質量為幾千噸的小行星,飛行速度為每秒15公里,假如落下來,其爆炸當量相當于2~3顆廣島原子彈。這顆小行星簡直是擦著地球的鼻尖掠過的。
2002年1月7日,除了幾名知情的天文學家外,恐怕再沒有人會覺得這天與往常有什么不同了。然而正是這天,一枚直徑300米的小行星以11萬公里/小時的速度與地球“擦肩而過”,確切的時間是北京時間15點37分。小行星在地球門前掠過并非第一次,然而這次卻令科學家們至今心有余悸。道理非常簡單,盡管這枚小行星很久以來一直朝著地球的方向飛速運行,但直到2001年12月26日,即小行星駛向地球近地點前的12天,它才被美國國家夏威夷天文臺的一臺小型天文望遠鏡發(fā)現(xiàn)。如果這枚小行星真的駛向地球,那么人類只能坐以待斃,因為以現(xiàn)在的科學手段,科學家雖然能很快計算出它的運行軌道并預見到它所威脅的具體地區(qū),卻沒有能力在12天的時間里采取任何有效的預防措施。
上述事件僅是較小質量小行星產(chǎn)生的局部地區(qū)效應,而對人類危害更大的是質量較大的小行星。研究表明,直徑兩公里左右的石質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就會引起全球效應,其爆炸釋放出的能量將相當于1萬億噸TNT的能量,是上述事件的5萬倍以上。它除了直接摧毀10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qū)以外,還將大量的亞微米微塵拋向同溫層。這個全球性塵埃層將阻斷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類似核冬天的“星擊之冬”,從而造成全球性糧食大幅度減產(chǎn),引發(fā)大范圍饑荒和疾病流行,估計損失將高達200萬億美元,并危及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生命。這一量級的碰撞事件平均50萬年發(fā)生一次。
當直徑為10公里的石質小行星與地球碰撞時,其爆炸能量將高達100萬億噸TNT的量級,足以觸發(fā)全球性大滅絕事件,人類中的大多數(shù)可能喪命。研究表明這一量級的碰撞事件平均每1000萬年會發(fā)生一次。現(xiàn)在有足夠的證據(jù)表明,6500萬年前白堊紀與第三紀之間的恐龍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就是由一顆直徑大于10公里的近地小天體撞擊地球引發(fā)的,當時還有一半左右的動物和植物物種隨同恐龍一起滅絕。
小行星撞擊地球終究是會發(fā)生的,根據(jù)歷史經(jīng)驗和科學預測,這個問題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但以人類現(xiàn)有的技術和手段,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預警期需要50年。雖然從理論上講,人類已有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手段,但是,還沒有做過這方面的試驗。說說很容易,實際操作沒準兒會出現(xiàn)什么預想不到的問題??茖W家們認為,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可能會超過人類現(xiàn)有飛行器的速度。所以,人類只能早早地發(fā)現(xiàn)它們,并將飛行器發(fā)射到外太空去“等候”,然后再想辦法將它推離軌道。這一“戰(zhàn)場”離地球越遠,人類就越安全。所以監(jiān)測是第一位的,預警時間越長對我們也就越有利。
但遺憾的是,在地球周圍尚有90%的直徑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彗星未被我們發(fā)現(xiàn),就是已發(fā)現(xiàn)的200顆直徑1公里以上的近地小天體(指時常飛到地球軌道周圍的小行星和彗星),許多還是在它們飛近地球以后才發(fā)現(xiàn)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項目辦公室主管約曼斯說:“當觀測直徑150米或更大直徑的天體時,我們認為發(fā)現(xiàn)近地天體的概率為15%,當觀測直徑50米左右的天體時,我們認為發(fā)現(xiàn)近地天體的概率不足5%。”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