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婚嫁壯族傳統(tǒng)的婚嫁流程
一、婚姻風(fēng)俗
(一)擇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壯族婚姻多為父母包辦,少數(shù)為自由戀愛,有“背帶親”“姑舅表婚”及“不落夫家”的習(xí)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包辦婚姻漸少,都是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結(jié)婚,實行一夫一妻制。
個案5-5:馬多依下寨村民談?chuàng)衽嫉姆绞?sup>[30]
H:村里包辦婚姻的情況有嗎?
W:以前都是包辦婚姻,現(xiàn)在老人最多是幫忙介紹一下,沒有說孩子一生下來就給定下的。包辦婚姻的時候,新娘出門會哭,哭得很大聲,昏天黑地的,是怕自己去了新家,家人對自己不好。我是1976年出生的,小時候還看到過兩次包辦婚姻。我媽媽當(dāng)年也是包辦婚姻。
H:您能說說自己包辦婚姻的經(jīng)歷嗎?
L:我是1949年出生的,小時候住在水果廠那邊。我父親很早就過世了。1958年,我媽媽再嫁給了一個越南人,我就搬到越南跟著媽媽和后爹過。1964年,媽媽帶著我回到馬多依下寨吃喜酒,算了八字后,就把我包辦嫁給了王玉華。當(dāng)年他16歲,我14歲。
H:結(jié)婚后你們過得怎么樣?
L:剛開始的3年,我倆互相都不說話。后來,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又生了5個小孩。我是嫁給了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糊糊涂涂就過了一輩子啊,太辛苦了。我結(jié)婚前,在越南有個情哥哥,我的情哥哥一直在那邊苦苦等待著我,我生了兩個小孩了他還在等我。我就給他傳話說不行了,我不能丟下我的小孩啊。
H:村民結(jié)婚是不是一定要找壯族?
W:現(xiàn)在結(jié)婚找對象不限于上寨、下寨和壯族,不管是什么民族都通婚。壯族和漢族通婚很普遍,都是自由戀愛嘛。1949年前不怎么通婚,60年代還是不通婚,七八十年代就開始通婚了。1978年越南排華的時候被趕回中國的難民也有嫁到寨子上的,一共有3戶人,戶口已經(jīng)都落實了。
H:小伙子結(jié)婚有什么說法嗎?
W:馬多依上寨上門的情況比較多。原來男方上門后是要改姓的,后來都不講究了,生下來的小孩也是跟著父親姓?,F(xiàn)在我們寨上有很多“老伙子”,都三四十了也不結(jié)婚,不討老婆,父母拿他們也沒辦法。這個在過去的年代是沒有的,都是父母包辦,子女無論愿意不愿意都要被迫同意啊。
(二)婚嫁
壯族傳統(tǒng)的婚嫁流程分為說親、提親、訂婚、結(jié)婚、回門幾個步驟。
第一步是說親。男方請媒婆帶著糖果、雞鴨、酒肉到女方家說親,媒婆按照男方的意圖說話和辦事。媒婆返回后,若女方家不退還禮物,則表示同意。
第二步是提親。男方在接到女方同意的回話后,委派兩位女性到女方家正式提親。女方家召集親戚朋友聚在一起,向來提親的媒婆談條件,將聘禮中大米、酒水、豬肉、雞鴨、金銀首飾、禮金的數(shù)量說明。女方家需要將姑娘的生辰八字告訴男方推算,如果八字不合,婚事就不能成功。媒婆負責(zé)將女方提出的條件轉(zhuǎn)告男方家。男方家認為女方提出的條件可以接受的,就請師傅推算吉日去訂婚。
第三步是訂婚。男方派代表去女方家訂婚,送聘禮。代表要帶上以下禮物:酒2千克、雞鴨1對、香煙1條、糖1千克、五色糯米飯1包。在訂婚的宴席上,男方媒婆將聘禮交給女方家,一般是金耳環(huán)一對、金戒指一個、銀質(zhì)手鐲一對。金戒指是必需的,如果新娘要求金項鏈、金耳環(huán)、金鐲子也都要答應(yīng)?,F(xiàn)在的禮金一般是6600元,取六六大順之意。或也有給10600元的。禮金是給女方家用來辦喜酒的。如果男方家經(jīng)濟比較困難,禮金還是要按風(fēng)俗給的,女方家則會在給嫁妝時貼補回去,回贈二三萬元的都有。村民解釋說現(xiàn)在是男女平等,不在意嫁女兒還要別人家的錢了,娶媳婦、嫁女兒都是一樣的。上門的女婿比兒子還要被看重。訂婚后,一年或兩年再娶媳婦,都由男方?jīng)Q定。男方經(jīng)濟條件好,物資準備夠,一年就可以娶媳婦,如男方條件差,需要兩年準備。女方就一直等到男方來娶。在訂婚期間,男方反悔不娶女方,女方一概不退聘禮,女方反悔不嫁男方,女方必須退還聘禮并賠償一定的經(jīng)濟損失。這是祖祖輩輩定下來的規(guī)矩,不得違反。
第四步結(jié)婚?;槎Y的日期定下來后要通知遠近的親戚朋友。過去交通不方便,通知都靠走路去?,F(xiàn)在可以打電話、騎車去通知、送喜帖了。收到喜帖的人一般都會參加婚禮,如果不能來,禮金也是要送到的。
圖5-27 馬多依下寨村民婚禮喜帖(黃禾雨攝 2011年2月14日)
圖5-28 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婚禮中新人迎接賓客
(黃禾雨攝 2011年2月9日)
按照老規(guī)矩,每年的農(nóng)歷三四月份是不能舉行婚禮的,村民認為如果在這個時間舉行婚禮,結(jié)婚后兩口子的生活會過不好。每年的夏天也不舉行婚禮,因為天氣太熱不好準備飯菜。農(nóng)歷八月到正月是適合結(jié)婚的月份。傳統(tǒng)的婚禮設(shè)宴3天,男女雙方都各請陪郎、陪娘。
個案5-6:村民郎華介紹馬多依下寨壯族的婚姻風(fēng)俗[31]
M:寨子里結(jié)婚擺酒一般要辦多少桌?
L:要看家里親戚的多少。最少也有40桌,一兩百桌的也都有,200桌算是最多的了。就算不請外面的人,上寨和下寨就有30桌了。還需要預(yù)留20桌,因為辦酒時寨子里很多人來幫忙做飯、借碗筷、借凳子,所以第三天要請這些人再吃一頓飯,以示答謝。
M:請酒的時候上寨和下寨的人都來嗎?
L:來的啊,都要互相幫忙。殺豬宰雞自己家人肯定忙不過來啊。
M:發(fā)出邀請后,受邀的人一般都會來吧?
L:都來,人不來禮金也必須要到的。
M:禮金一般給多少錢呢?
L:親戚和關(guān)系好一點的一般給200元,普通的就給100元。今年馬多依上寨和下寨結(jié)婚請酒的差不多有10個了。外面就更不用說了,河口縣所有的壯族村請酒,我們都去的,大家都有聯(lián)系的。你說多不多???
M:辦喜事一桌飯菜的成本要多少呢?200元夠嗎?
L:差不多夠了。如果是在寨子里辦酒,200元算是夠好的了,包括飯菜、酒水。村里面辦酒地方寬,自己做的飯菜也好吃,而且真的是省錢。如果到南溪鎮(zhèn)的酒家去辦酒,最低每桌也要300多元。那里的菜是什么菜啊,飯菜不是熱的,兩個橘子也是一盤菜,兩個皮蛋也是一盤菜,1個蘿卜削一削也是一盤菜,根本吃不成。當(dāng)然,在寨子里面辦酒會很忙的,整個寨子都要出動幫忙,畢竟幾十桌、上百桌的飯菜啊。
馬多依下寨村民舉行婚禮的步驟不盡相同,主要是看主人家的設(shè)計。如果男女雙方都是壯族,婚禮會傾向于依照傳統(tǒng)的做法辦,如果只有一方是壯族,婚禮就不一定按照傳統(tǒng)的程序辦。婚禮在女方家和男方家都要舉行,在女方家舉辦的婚禮更熱鬧、更隆重。其中最具壯族特色的內(nèi)容是送粑粑、潑水、抹紅臉和搶親。
馬多依下寨傳統(tǒng)婚禮的流程是[32]
1.婚禮第一天:男方到女方家接親
到了選定的吉日,男方就組成接親隊伍到女方家接親。接親的隊伍有新郎、伴郎1人、媒婆2個、媒公2人、小姑2人、嗩吶手2人、鼓手1人、鈸手1人,抬禮物的青壯年六七人。禮物有糯米粑粑、雞鴨、煙酒、糖果等。過去,接親的隊伍多數(shù)是步行,也有騎馬的,現(xiàn)在多是開汽車。一路上要吹奏嗩吶、鳴放鞭炮,增加喜慶的氣氛。
接親隊伍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已經(jīng)組織好了迎親隊伍等候。女方家的大門打開著,大門外擺放一張四方桌,桌上放1個茶盤,盤上斟滿8杯酒,桌下放一盆清水。大門外圍,用一根紅線圍著,接親隊伍來到紅線旁,不能越界沖撞。媒婆、媒公站在前面,向女方把門的親戚報喜。女方一般安排老人把門,因為他們德高望重,又會機智問答,能給接親隊伍設(shè)置障礙,增加婚禮的樂趣。把門人問道:“你們帶來開門的鑰匙沒?”男方則回答:“帶了?!边@個開門的“鑰匙”就指糯米粑粑。糯米粑粑在壯族的婚禮儀式中是非常重要的禮物。送粑粑在壯族的傳統(tǒng)觀念里是表示尊重。在婚禮中,用粑粑作為禮物既是一種禮節(jié),又是一種娛樂活動?;榧薜碾p方都是壯族,糯米粑粑就是新郎在婚禮中必須準備好送給新娘的一份禮物。如果男方是其他民族而女方是壯族,則不一定按照壯族傳統(tǒng)的婚禮方式進行了。接著,把門的老人又會問其他問題,如果接親的人不能說出答案,就要被罰酒。
正當(dāng)雙方有說有笑之時,女方親戚突然從四面八方向男方接親的隊伍潑水。這就是河口壯族婚禮中最富特色的“潑水迎親”。接親隊伍早有準備,有的打雨傘,有的穿雨衣,若沒有準備的,準挨淋成落湯雞。雙方一面開玩笑,一面潑水,相持近半個小時。時辰差不多,男方的媒婆、媒公就掏出紅包放在桌子上,并把8杯酒喝完,女方親戚才肯放行,收好桌子,讓男方接親隊伍抬上禮物進門。進家后,樂隊在門邊安好位置,開始吹嗩吶、敲鼓、打鈸,活躍氣氛。
2.婚禮第二天:女方家婚宴及雙方返回男方家
第二天中午便是女方家的正餐宴席。宴席時,男方去接親的小伙子、小姑娘要留神,稍不留神,就會被女方本村的小伙子、小姑娘用紅色染料將臉涂紅。這就是河口壯族婚禮中又一民族特色——抹紅臉。抹紅臉的染料是山上的一種植物提取的,染料抹在臉上只需用肥皂洗幾次就干凈了。抹紅臉的風(fēng)俗是青年男女表示友好和愛慕的一種方式,也象征著人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紅火火。午宴差不多結(jié)束時,男方接親的媒婆、媒公用1個茶盤斟滿8杯酒,放在女方父母、親戚坐的桌上,并向女方父母請求,說時辰已到,請父母、親戚開恩,讓男方接新娘出門。女方父母、親戚將桌上8杯酒飲完,即表示同意新娘出門。
這時男方來接親的小姑、大嫂就到新娘房間接新娘。新娘用哭聲向父母、親戚告別,亦稱“哭嫁”。女方的朋友、親戚假意在房間阻攔,雙方爭奪新娘,形成“搶親”的局面。在馬多依下寨,搶親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姑娘精貴,不搶是不出門的;二是要禮金,不能便宜地把姑娘娶走。直到男方將紅包交給親戚朋友,才得放行。新娘由男方的小姑或大嫂背到正堂與新郎一起拜堂。拜堂完畢,即可出門。接親時,父母給兒子用紅布做成1個布圈,斜套在兒子的左肩上,伴郎也套1個。在女方家拜堂時,女方父母又給姑爺套1個紅布圈在右肩上。新娘拜堂時,左右肩各斜套1個紅布圈,與新郎一致。
按照規(guī)矩,新娘必須“頭不見天,腳不踩地”。所以新娘出門時,要用一塊四方紅布蓋頭,男方專門有1個人負責(zé)幫新娘撐傘。路近的就讓人背著新娘,路遠的就讓新娘坐車。不論遠近,新娘到新郎家的途中都要休息兩次,第3次才能進新郎家。在途中休息時,新娘要與新郎搶雞頭,意思說誰搶得雞頭,以后就由誰來當(dāng)家。伴送新娘出嫁的女方代表有8人,還有新郎父母、小姨妹2人、抬嫁妝的小舅子2人。新娘來到新郎家,不能馬上進正屋,男方事先在屋檐下搭1個臨時的床位,用籬笆隨便圍著,撐蚊帳。新娘、伴娘,小姨妹等人就在這個“臨時的房間”休息,其他人由男方主人安排住處。晚宴吃便餐。男方對伴送新娘來的親戚十分熱情,晚宴時雙方飲酒唱歌。晚飯后雙方青年男女互相找對手唱歌,通宵不歇。
3.婚禮第三天:男方家婚宴
早晨吉時一到,新娘就由伴娘挽著進入正堂與新郎拜堂。新郎、新娘站中間,伴郎、伴娘各站兩邊。新郎、新娘下跪拜3次,伴郎、伴娘陪著跪拜3次。拜堂完畢,新娘由伴娘攙扶進入洞房,新郎也進入洞房。新娘要圍新郎身邊轉(zhuǎn)3圈,然后,新郎坐在床邊,新娘跪在新郎面前。新郎用手指在新娘額頭輕輕敲3下,就掀開蓋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意思是從今天開始,你就是我的妻子,一定要聽從我的召喚,與我同心同德,白頭偕老。
午宴時,雙方親朋好友互相敬酒,對唱山歌,互相祝福。這時陪送新娘來的小姑娘、小伙子要注意留神,男方的小伙子、小姑娘也會“報復(fù)”抹紅臉,雙方互相對抹,表示愛慕。午宴將結(jié)束時,新娘父母用茶盤斟滿8杯酒,放在新郎父母、親戚坐的桌上,用唱山歌的方式將新娘交給男方的父母,歌詞大意是:新媳婦交給公公婆婆了,公公婆婆要像疼愛自己的女兒一樣疼愛媳婦。男方的父母、親戚也用歌聲來答謝。雙方用歌聲來祝福這對新人百年好合,白頭偕老。此后,男方父母、親戚將這8杯酒喝盡。又斟8杯酒交給女方親戚,女方親戚也將8杯酒喝盡。整個婚禮結(jié)束。
第四步回門。結(jié)婚3天后,新郎陪伴新娘回門。回門完畢,夫妻雙方回到丈夫家共同生活,生兒育女。
個案5-7: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的婚禮[33]
婚禮第一日晚的場景(20∶00—24∶00)
2011年2月9日晚上,新郎黎明家來了很多客人,其中幾位還是從越南來的??腿吮话才旁诩抑谐粤送盹?。晚飯的菜品8道:蘿卜煮骨頭、豬血腸、豬大腸炒酸筍、回鍋肉、炒豬肝粉腸、涼拌黃瓜、煮甜南瓜、瘦肉炒芹菜。吃好飯,大家就在家里玩,聊天、打牌。黎明的新房經(jīng)過精心的布置,門窗、家具上都貼上了紅色的“囍”字,進門客廳的方桌上擺放著果盤和茶水招待客人。果盤里盛放著蘋果、梨子、橙子等時令水果和花生、瓜子、糖果。樂隊師傅坐在桌旁演奏嗩吶,還不時敲銅鈸、銅鑼??腿俗谏嘲l(fā)和椅子上,饒有興致地觀看著錄像機中播放的視頻《紅臉的儂薇》。這個視頻是2009年CCTV-7軍事農(nóng)業(yè)頻道《鄉(xiāng)土》欄目的攝制組到馬多依下寨拍攝的,劇情反映的是村民結(jié)婚的場景。其中新娘儂薇的扮演者是河口縣宣傳隊的演員,新郎的扮演者是本村的村民張某,其他演員都是本村的村民。大家看著自己的影像出現(xiàn)在電視上,邊看邊議論,有說有笑,笑聲不絕。屋外的空地上擺放著4張桌子,1桌人在打麻將,另外3桌人在喝茶、聊天。屋外的廊檐里掛起了兩盞大紅燈籠,更添喜慶。
按照慣例,晚飯后村民要和遠到的客人分為男女兩邊對歌慶祝,唱歌直到天亮。村民說,對歌開始時只是唱一些問候性的禮節(jié)話語。等到夜深人靜,就可以唱愛情歌了。這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方式。雖然馬多依下寨沒有年輕人會對歌,但是他們安排了樂隊的歌手做代表與越南來的33人對歌。當(dāng)晚,我們等到12點散場也沒看到對歌的場景,第二天問村民為什么沒有對歌,他們的回答是:越南來的客人中只有幾個老媽[34]會唱歌,吹嗩吶的去一看,說這不行,太老了,不好唱的。因為規(guī)矩是女方年輕,男方年老,是可以對唱的。如果女方年老,男方年輕,就不好唱了。
婚禮第一日晚的訪談:
H:老隊長,什么場合會請樂隊吹嗩吶?
W:紅白喜事都要吹嗩吶。今天來的樂隊的師傅是大南溪那邊人,一共4個人,來一次給460元。吹嗩吶起到熱鬧氣氛的作用。上寨、下寨現(xiàn)在已經(jīng)組建不起樂隊了,因為年輕人不會吹。這些樂隊的師傅平時干農(nóng)活,有人請才去參加表演。學(xué)吹嗩吶是命里帶來的,不是誰都能學(xué)得會的。
H:您能講一下紅事吹嗩吶的曲調(diào)嗎?
W:紅事的曲調(diào)原來有72調(diào),現(xiàn)在一般是吹32調(diào)。以前還有三更半夜調(diào),因為過去第一天去迎接新娘,第二天才能把新娘接進門。半夜的時候吹奏這個曲調(diào),是提醒人們做好接新娘的準備,新娘也要開始做梳洗打扮的工作了。在什么時間吹奏什么曲調(diào)是有一定的模式的,是固定的。吹奏從接新娘開始,過去都是吹奏一宿。現(xiàn)在吹到賓客都體息了就不吹了。接新娘、拜堂、吃飯等環(huán)節(jié)都要吹。紅事的曲調(diào)主要有:開門調(diào)、小過街調(diào)、大過街調(diào)、小鬧臺調(diào)、大鬧臺調(diào)、小二黃調(diào)、大二黃調(diào)、小蠻調(diào)、大蠻調(diào)、小臨安調(diào)、大臨安調(diào)、小百調(diào)、大百調(diào)、請茶調(diào)、拜花燭調(diào)、拜堂調(diào)、小雙行調(diào)、大雙行調(diào)、鬧茶調(diào)、擺桌調(diào)、請坐調(diào)、劃拳調(diào)、收桌調(diào)、感謝主人調(diào)、感謝廚師調(diào)、請師傅調(diào)、感謝師傅調(diào)、大擺隊、小擺隊等。
婚禮第二日的場景:
2011年2月10日早上8點鐘,幫忙籌辦婚禮和參加婚禮的賓客都到村里籃球場擺放的餐桌處吃早餐,早餐是雞肉米線。
中午11∶15,新郎新娘開始站在家門口迎賓。新娘身穿白色婚紗,手捧一束玫瑰花,新郎身穿粉色襯衫和銀灰色西褲。收禮金的人擺放一張桌子在新人旁。來客先向新人道喜,再到桌旁送紅包,領(lǐng)喜糖。喜糖用紅色紗布袋子裝著,里面有花生、瓜子、糖果等。來賓道喜后都坐在屋外空地的椅子上休息、聊天。一些婦女開始收拾桌子準備上菜。先端上大桶的米飯,再在每張桌上放兩瓶金星啤酒、一瓶蕎酒、一瓶娃哈哈蜜桃C果汁飲料和一瓶用礦泉水瓶子裝著的散裝玉米酒。村中的街道上,停放著很多摩托車、小汽車。黎明預(yù)備了100桌的飯菜,將餐桌擺放在村里的籃球場上、各家的空地上,遠遠望去,陣勢浩大。在村中,走不了幾步就看到坐在桌邊等待開飯的人們?;檠绲牟穗扔?2道:油淋雞、扣肉、清湯肉、紅燒豬頭、豬腳肉雞雜拌粉絲、干竹筍煮骨頭、涼拌松花蛋、酥肉、菜包肉、黃燜排骨、豬肚煮花生、油炸魚。我們等著抹紅臉的項目,但是飯都吃完了也沒見到有人在玩鬧。后來問村民為什么沒能見到抹紅臉,他們說可能是我們坐的太偏了,而且又是和老媽坐在一起,沒有引起年輕人的注意,才能“幸免于難”。聽說當(dāng)天寨子里的男青年追著外來的女青年滿寨子跑,就是要想要把她們抹成大紅臉。
圖5-29 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婚禮第一日晚餐場景(黃禾雨攝 2011年2月9日)
圖5-30 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婚禮第二日中餐菜肴(黃禾雨攝 2011年2月10日)
婚禮第二日的訪談:
H:今天的婚宴一共多少桌?有什么講究?
L:馬多依上寨、下寨請客,最少都有25桌到30桌。請了外面的人來,就有100多桌了。家里有什么事情,要請就要全部請完。否則人家說你不好,不夠意思。我中午請酒預(yù)備了100桌菜,后來擺了84桌。殺了4頭豬,肥肉剩下兩大盆。剩下的豬肉可以做煙熏肉或油炸肉。酒席就是要肉多,青菜一般不上桌?,F(xiàn)在結(jié)婚一般是12道、14道,甚至16道菜,最少也是12道菜??廴?、炸排骨、炸魚塊、紅燒肉、酥肉、白斬雞、湯菜(青菜或蘿卜湯)、粉絲煮肥肉是最常見的菜。以前生活沒有這么好過,酒席只有8個菜,雞肉一碗也就8塊。現(xiàn)在不一樣了,菜很多,隨便吃。只是很多人怕油膩,都吃不動了。
H:婚宴的準備工作是怎樣的?
L:我們這里有一種習(xí)慣,就是互相幫忙。紅白喜事,各家都會碰到。誰家有事,打一聲招呼,人家有空就一定會答應(yīng)幫忙的。先是要組個廚師班,我這次的廚師班有13個人??偣苁屈S保明,廚師是梁新、楊國祥、郎忠、黃保林、黃保忠、白文定、黎金富、王澤民、尹國興、尹國春、羅保忠、楊正文。廚師班的師傅都是男的,做大菜要男的才好,女人只是負責(zé)洗菜、洗碗。廚師很辛苦,要做兩頓大餐。酒席前的一天他們就開始準備了,那晚他們熬夜忙到12點多。我們這里愛在寨子上搞,感覺這樣正宗、熱鬧。我們的菜好吃!現(xiàn)在村里有集體廚房,灶多、灶大,辦紅白喜事炒菜、煮飯很方便。有時候忙不過來就在廚房外頭搭個鐵皮桶做臨時爐灶用。村里還有集體的桌椅,辦酒的時候借出來用就可以。新的籃球場地盤大,夠擺好多桌。年輕的小伙子不用安排,自己會主動抬菜,年長的和小孩等著吃飯就可以。男女吃飯不分桌,滿了一桌人就可以開吃了。
H:對廚師有什么酬謝嗎?
L:酬謝就是一條毛巾、一塊香皂、一包煙或一點水果?;仡^主家再請廚師們吃一頓飯就可以了。都是大家互相幫忙嘛。最重要的是新郎要給廚師敬酒表示感謝,一下要被廚師灌十幾杯啊。
圖5-31 馬多依下寨村民黎明婚禮廚師班名單及菜譜
(黃禾雨攝 2011年2月9日)
個案5-8:馬多依上寨村民迎親[35]
圖5-32 馬多依上寨村民婚禮迎親車輛(黃禾雨攝 2011年2月12日)
圖5-33 馬多依上寨村民婚禮中潑水的準備工作(黃禾雨攝 2011年2月12日)
2011年2月12日早上10∶30,嗩吶聲、鞭炮聲響起,男方的接親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口。門口用紅布條攔住,紅布條的后方支著一張長桌,不讓接親隊伍進入。桌上放著8杯玉米酒。男方代表對把門的幾名老婦人說了很多客氣話,但是仍然被罰了幾次酒。突然間,水花四起,女方家的親戚朋友開始向接親隊伍潑水。這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房頂上、溝渠邊隱蔽地躲著很多人,他們大盆大盆地向接親隊伍潑水,導(dǎo)致對方防不勝防。其中1個男方代表想乘機蒙混過關(guān),鉆過紅布條躲到屋子里。沒一會,他就被女方親戚揪了出來,之后更是一陣猛潑。每位男方代表都要被潑得全身濕透,才被允許放行。參與者和觀看者都被這狂歡的場面所感染,發(fā)出一陣陣哈哈的大笑聲。
10∶35,新郎被允許進屋。只見他走到門口時,先在門梁上掛好一塊紅布,才邁步進入屋內(nèi)。這時屋內(nèi)已經(jīng)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想見到新娘可不容易。女方的代表提出條件,要求新郎唱歌、給紅包才能開門。新郎扭捏了半天,終于唱出了一首兒歌《兩只老虎》。聽著他的歌聲,人們又是一陣大笑。之后,新郎將很多紅包遞進新娘的閨房討好女方代表。紅包是個彩頭,錢不多,都是幾元錢。歌唱了、紅包給了,女方代表還是不依不饒,要求新郎背詩。這下新郎更加沒轍了,無奈之下又給塞了十幾個紅包。
10∶40,新娘的門終于開了。新郎被再次刁難,要求在屋內(nèi)找出一對藏好的紅鞋子給新娘穿上。新郎急得滿頭大汗,一處一處都找遍,先找到一只,又找到另一只。新郎幫新娘穿好了新鞋,就把新娘背出來閨房。一對新人站在門口迎接賓客,新郎、新娘的旁邊分別站著伴郎、伴娘。右邊擺放一張桌子安排專人收取禮金。客人的禮金多為100元或200元,給300元、500元的也有,禮金都用紅紙包好。
11∶45,鞭炮聲再次響起,表示開飯了。上寨的籃球場及其他幾處場地上擺滿了桌椅,坐滿了客人。村文化室的廣播中播放著流行歌曲《我要去西藏》《我愛得心好累》等。我們詢問是否要抹紅臉,老年人說要問年輕人。問了1個抬菜的小伙子,他說等抬好了菜就要開始去抹紅了。抹紅都是年輕人比較喜歡玩,是壯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客人都要被抹。各桌的菜一一上齊后,新郎新娘挨著一桌一桌地去敬酒。我正吃著飯,果不其然,一群小伙子從我身后突襲,你一手、我一手,幾下就把我抹成個大紅臉了!
CCTV-7軍事農(nóng)業(yè)《鄉(xiāng)土》欄目2010年1月1日播出的節(jié)目《紅臉的儂薇》是對馬多依下寨婚禮場景的藝術(shù)化表達,由于拍攝檔期未能和村民舉辦婚禮的時間一致,故該節(jié)目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不是真實的婚禮場景。節(jié)目錄制時是按照寫好的腳本,發(fā)動馬多依下寨的村民作為群眾演員本色出演的。節(jié)目生動地展現(xiàn)了馬多依下寨婚禮儀式中聘禮準備、新人裝扮、迎親禮儀等10個重要的場景,詳細描述了舂粑粑、挑雞鴨、潑水、搶親、喂米飯、抹紅臉等壯族特色婚俗。
該視頻深受馬多依下寨村民的喜愛,節(jié)目組贈與村民的錄像光盤,已經(jīng)成為村民現(xiàn)實婚禮儀式中活躍氛圍所不可或缺的娛樂項目。筆者根據(jù)節(jié)目錄像的同期聲與后期錄音進行了文本摘錄。對此文本的閱讀,有助于我們更深入、真切地了解當(dāng)?shù)貕炎宓膫鹘y(tǒng)婚禮習(xí)俗。
圖5-34 馬多依上寨村民婚禮中新人敬酒
(黃禾雨攝 2011年2月12日)
圖5-35 馬多依上寨村民婚禮中被抹成紅臉的筆者
(毛登科攝 2011年2月12日)
【欄目介紹】《鄉(xiāng)土》欄目所呈現(xiàn)的是“鄉(xiāng)而不俗,土而不粗”的氣質(zhì)樣貌,我們將用詩意生動的畫面和平實質(zhì)樸卻帶有哲思的語言呈現(xiàn)給觀眾一道文化大餐。這將是一個既有濃郁的文化氣質(zhì)又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詩意空間的欄目。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12∶27,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23∶42,獨播頻道:CCTV-7。
【本期節(jié)目】《鄉(xiāng)土》2010年第1期:《紅臉的儂薇》
【播出日期】2010年1月1日12∶27
【本期主題】民俗文化沙族人獨特的習(xí)俗“涂紅臉”
【本期簡介】云南省河口縣南溪鎮(zhèn)馬多依下寨有一戶人家要舉行婚禮,村民們忙里忙外。這里的人都稱自己是沙族人,是壯族的1個支系。這里的人舉行婚禮,不光要舂粑粑、潑水、搶親,還要都抹成大紅臉。本期《鄉(xiāng)土》走進馬多依山寨,探尋人們涂紅臉背后的文化含義。
【視頻地址】http://tv.cntv.cn/video/C10560/5bc78f2657c840c5c 8b885a277b85ee1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鄉(xiāng)土》。前幾天我們《鄉(xiāng)土》攝制組到云南省河口縣南溪河畔的馬多依下寨去了一趟,路上看到一群紅臉的人在互相喂飯吃。他們的臉紅是天生的嗎?如果是,還真是有點奇怪。
場景一:聘禮準備之蒸糯米
旁白:穿紅衣服的姑娘叫儂薇,她的臉血紅血紅的。她邊上幾個人的臉也是紅彤彤的。至于這些人的臉為什么是紅色的,那還要從頭講起。這是云南省河口縣南溪鎮(zhèn)馬多依下寨一個冬日的上午,按說冬至過后應(yīng)該是寒冷的季節(jié),這里卻是暖洋洋的,老人們穿著單衣坐在門前忙著手里的針線活,廚房里的女人們正在淘米準備煮飯。今天寨子里有人要結(jié)婚了。
記者:這是糯米吧?
村民:是糯米,蒸了以后舂粑粑。
記者:舂粑粑,蒸那么多有多少人吃?。繋资谌顺詥幔?/p>
村民:等一下就吃完了,人多得很。
記者:人多啊?
村民:嗯。接新娘要舂粑粑。
記者:接新娘為什么非要舂粑粑呢?
村民:這是我們民族的習(xí)慣,娘家要粑粑。
場景二:聘禮準備之舂糯米粑粑的餡兒
旁白:馬多依下寨是一個壯族人居住的村莊。他們稱自己為沙族人,是壯族的一個支系。河口縣的壯族人與其他地方的壯族人的習(xí)慣有所不同,糯米粑粑是婚禮儀式上重要的聘禮。糯米上鍋蒸著,有人在屋外就開始準備粑粑的餡兒了。
記者:這里舂的是什么???
村民:這里舂的是粑粑的作料。
記者:是用什么做的?
村民:花生。
記者:可以加白糖?
村民:行。
記者:要把它舂成泥?
村民:對。
場景三:聘禮準備之舂糯米粑粑
旁白:粑粑的餡兒舂好了,盛起來,就該舂糯米粑粑了。
記者:竹竿上要抹點油?
村民:嗯,抹點油,粑粑就不會粘竹竿。
旁白:舂粑粑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得男人們?nèi)ジ?。糯米放在碓里,舂起來黏糊糊的,沒有力氣還干不了這活。
場景四:聘禮準備之將糯米粑粑裝入竹籃
記者:這是在干什么?
村民:把粑粑放在里面。
記者:放在里面做什么?
村民:接新娘時要挑走。
記者:嗯,接新娘的時候要把粑粑放在里面挑過去。
場景五:聘禮準備之準備接新娘的粑粑和雞鴨
旁白:接新娘的時候除了要帶糯米粑粑以外,還要帶另外的東西。
記者:這是兩只雞嗎?
村民:一只雞和一只鴨。
記者:為什么要用一只雞和一只鴨去接新娘呢?
村民:我們壯族人嘛,要用粑粑、雞鴨才能把新娘接來。
場景六:新娘、伴娘梳妝打扮
旁白:新郎這邊在準備著接新娘要用的東西。娘家人則在打扮姑娘,做著出嫁前的準備。穿紅衣服的人就是儂薇,今天她要做新娘子了。馬多依下寨的姑娘是不包頭帕的,頭帕是結(jié)了婚的婦女戴的。給儂薇包上頭帕,象征著她要由姑娘變成媳婦了。出門之前,新娘還要戴上兩條紅色的布條,至于為什么要戴,村民也說不清楚原因,只知道這是他們的習(xí)俗。
記者:新娘要戴紅布條,伴娘要戴嗎?
村民:伴娘也要戴。
記者:伴娘怎么不戴包頭???
村民:伴娘不戴,伴娘戴一根紅布條。
場景七:新郎裝扮整齊出發(fā)接新娘
旁白:女方家準備好了,新郎那邊也該出發(fā)接新娘了。戴著兩根紅布條的人是新郎阿杰,站在他旁邊的是伴郎。
村民:伴郎戴一根紅布條。
記者:哦,伴郎戴一根紅布條,新郎戴兩根紅布條。
場景八:接新娘儀式中的潑水習(xí)俗
旁白:嗩吶一響,表示良辰吉日已到,接新娘的隊伍出發(fā)了。迎親的隊伍,除了挑著粑粑,抬著雞鴨以外,幾乎人人都撐著一把傘。這些傘,一會兒可有用途。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門前,被桌子和一根紅帶子擋住了去路。迎接他們的,除了桌子上的酒,就是掃把和盆子里的水了。女方的親朋往男方迎親的人們身上潑水,是為了阻止他們進入女方家。首先得問清楚對方的來歷,通常是以對歌的方式來問的。即使迎親的人對上了歌,也要被潑水,說是要洗去他們身上的風(fēng)塵。迎親的人都撐著傘,這是避免身上被淋濕的。可是這小小的雨傘,哪里擋得住瓢潑的水呢?每個人的衣服都會被潑濕的。到了院子里面,還要繼續(xù)被潑水,迎親的人身上不能有一點兒干的地方。這是馬多依下寨人迎親的風(fēng)俗,只有徹底洗干凈了才能接走新娘。男方迎親的人洗干凈了,女方送親的人也要洗。男人洗干凈了,女人也要洗。不管什么人,都要洗得干干凈凈的。在人們互相潑水的時候,只有新郎和伴郎遠遠地站著。結(jié)婚這天,新郎是不會被潑水的。新娘還在自己的閨房里也潑不到。其他人則是全部要被潑濕了。好在河口的冬天暖和,不然這種潑水的風(fēng)俗也不會流傳下來。
主持人:這些人洗干凈了,還不能娶走新娘。新娘是不會輕易走出閨房的。那么男方會想出什么辦法來接走新娘呢?還有啊,我們明明看到新娘儂薇是白白凈凈、漂漂亮亮的,臉并不紅啊。那剛開始看見的紅臉是怎么一回事兒呢?休息一會兒,我們接著往下看。
場景九:接新娘儀式中的搶親習(xí)俗
旁白:云南河口的壯鄉(xiāng)人婚俗奇特,迎親的隊伍要被潑得水淋淋的,洗干凈了才能去接新娘。閨房中的新娘要眾人去搶才能娶回家。成親儀式上一對紅臉的新人要互相喂飯,本期《鄉(xiāng)土》,走進南溪河畔的馬多依下寨,看一場熱鬧的婚禮。結(jié)婚的時候人們之間互相潑水,說是要洗干凈了為一對新人辦婚禮。實際上,這里面有很多游戲的成分,是一種狂歡,人們更多的是借著婚禮的名義,開心、熱鬧一下,也增加婚禮的喜慶氣氛。人們玩了、鬧了,該接新娘回家了??膳降挠H友卻堵著門不讓人進去接。既然這樣,那就搶吧。在馬多依下寨,搶親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姑娘精貴,不搶是不出門的;二是要禮金,不能便宜地把姑娘娶走。硬闖是不行的,房門太小,堵門的人太多,沖不進去。新郎這時候出面了,撒紅包。人們?nèi)尲t包,忘了堵門,迎親的人就沖進去了。新娘要出門了,家人給她帶上鏡子和蔥,然后蓋上紅蓋頭。鏡子是照妖鏡,是辟邪的。蔥是希望小兩口今后的孩子聰明伶俐有出息。新娘要由嬸娘背出家門,然后交給男方的長輩背回家去。
場景十:婚禮儀式中的喂飯、抹紅臉習(xí)俗
旁白:新娘到了新郎家門口,不走了,一屁股坐在了小板凳上,等著新郎的家人來迎進門。到了家里,由新郎揭開新娘的紅蓋頭,取下紅布條,一對新人就算結(jié)為了夫妻。這時候,大伙在旁邊起哄,一定要一對新人做出親密的動作來。大家鬧完了新郎新娘,又開始鬧伴郎和伴娘。新婚三天無大小,在新房里,怎么鬧都不過分。馬多依下寨里壯家人結(jié)婚,小兩口要互相喂飯,以示今后的日子相親相愛。小兩口喂完飯,兩家親戚也要在一起喂飯,這也是一種認親戚的方法。馬多依下寨祝福一對新人的方式很特別,給新郎新娘抹紅臉。抹紅臉的顏料是從山上的一種植物中提取的,抹在臉上或者不小心弄在衣服上用肥皂或者洗衣粉多洗幾次就洗干凈了。抹紅臉的風(fēng)俗,寨子里的人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反正是寨子里有人結(jié)婚,都要抹成紅臉,這就表示以后的日子會紅紅火火。不僅給一對新人抹,連參加婚禮的人,都要抹成紅臉,連遠道去看熱鬧的外人都不能幸免。抹的時候還不能跑,一跑就代表好運沒有了,所以大家都心甘情愿地被抹成紅臉。
主持人:您也看到了,儂薇,包括大家的紅臉不是天生的,是互相抹上去的,這是他們互相送祝福的方法??粗t臉的儂薇和同樣是紅臉的阿杰相互喂飯吃,真的覺得他們非常地幸福。馬多依下寨的壯家人是早年間從遙遠的廣西搬遷過來的。經(jīng)過幾輩人的努力,現(xiàn)在,他們過上了輕松自在的生活。在這里,我們也衷心地祝福他們。
二、喪葬風(fēng)俗
馬多依下寨村民喪葬采取棺材土葬的方式。老人去世后,家人就鳴放鞭炮報喪。白事的主人家是不上門通知他人的。得知情況后親戚朋友會相互通知,并前來幫忙。第一天要給死者洗澡更衣,洗棺木入材,請看風(fēng)水的地理先生看生辰八字算吉時、選日子、看墳地。之后是下葬。下葬的日子一般選在死者去世后的第3天、第5天,也有選在第7天、第9天或第11天的。一般是選單日不選雙日。必須請師父給死者念經(jīng)后才能入土安葬,這是為了送死者的靈魂上天。師傅念經(jīng)少則一天一夜,多則三天三夜。參加葬禮的客人,過去是要送給死者家屬3斤米、一只雞、一把香、一刀紙錢?,F(xiàn)在是送錢,最少送50元,一般是送100元,多則200元、300元、500元也有。主人家要準備煙、酒、菜招待客人。遇到老人去世,子女可以談戀愛、訂婚,但是必須要在3年后才能結(jié)婚、蓋房子。
馬多依下寨傳統(tǒng)葬禮的流程是[36]
①洗澡更衣。老人去世,子女要用柚子葉煮的熱水給他洗澡。男性理發(fā),女性梳頭,再換上身前置辦好的壽服、壽鞋。將竹片墊鋪在房中央,其上墊舊棉絮、白床單,再將死者平放仰臥在上。有錢人家,女性要佩戴首飾,男性要在嘴里放一顆銀子。死者安放好后,用草紙蓋臉,兩眼和鼻孔的地方用火烙成小孔,用白布蓋住全身,用蚊帳撐罩著。
②洗棺木入材。家屬要清洗棺木,晾干備用。按照師傅選定的吉時將死者放入棺木。棺木必須擺放在房屋中正堂的位置,不能隨便亂擺。一般按姓氏延續(xù)下來的規(guī)定擺放:有的頭朝東方、有的頭朝西方、有的頭朝南方、有的頭朝北方。棺木一般在家停留3—5天。
③舉行葬禮。下葬的前一天要做好準備工作,一是殺豬,二是請師傅通宵念經(jīng)。葬禮當(dāng)天,家屬仍按照師傅選定的吉時將棺木抬出門。稍停片刻,棺材上蓋一床紅毯子,拴一只會啼叫的公雞,棺材邊插數(shù)把香火。棺材抬到墓地的途中,無論路程遠近,必須在路上停留兩次,第3次才到達墓地。棺材一出門,所有的子女兒孫要按順序跪拜搭橋3次,第1—2次頭朝外面,第3次頭朝內(nèi)。
棺材抬到墓地,要停歇片刻,按照時辰下葬。墓穴要請師傅選擇,以免沖著子孫和村寨。下葬時辰到,由師傅在墓穴中鋪一層草紙,根據(jù)死者的年歲撒米,一般都按一歲撒。將公雞丟下墓穴內(nèi),看公雞是否會啄米或啼鳴。如果公雞會啄米或啼鳴,說明這塊墓地是好墓地。等公雞飛跑后,才將棺材放入墓穴。棺材放好后,由長子或長女用衣襟裝著泥土背朝墓穴轉(zhuǎn)3圈,將泥土抖進墓穴內(nèi),抖完泥土,再由長子或長女首先用鋤頭挖3鋤泥土蓋上棺材。意思是說,養(yǎng)兒育女,老了送終,有人安葬。此后,眾人用泥土埋葬棺材,直到壘成墳?zāi)埂?/p>
回到家里,眾人要先跨過主人事先準備好的一個火盆,再用柚子葉煮的熱水洗手,表示去魔除邪,順利平安。葬禮當(dāng)天舉行白事宴席,親朋好友都來參加。從老人落氣到安葬完畢,子女兒孫要戴孝吃齋飯,不許吃肉食。親生子女,全套穿白,兒子不準理發(fā),女兒不準梳頭。待老人下葬后,師傅幫忙接齋,兒孫們才能恢復(fù)正常飲食。喪事期間,至親的家屬要拴一根紅繩子在自己的身上或衣服上。如果拴在衣服上,則在死者下葬前不能換衣服。
④結(jié)束喪事。下葬第3天,便去扶山,安墓碑,用雞、肉祭供老人,才算了掉一樁喪事。
個案5-9:村民陶衛(wèi)、郎華介紹馬多依下寨壯族的喪葬風(fēng)俗[37]
H:現(xiàn)在村里有人去世怎樣做儀式呢?
T:有錢的人就花錢請道教的道士為死者誦經(jīng)、超度。沒錢的人家就不做儀式,送上山就埋了。一般人死后3天就送上山了。來客、親戚、朋友送點禮來,大家互相幫忙,主人做飯給來客吃,轟轟烈烈一場,送上山就沒事了。
H:棺材是提前準備好的,還是臨時買的。
T:有些是早就準備好的,有些是臨時買的,不一定。
H:村里有人去世,怎么通知親戚朋友來呢?是打電話嗎?
T:是啊,現(xiàn)在都是打電話了。比較近一點就走去說,遠一點就打電話了。
H:那以前怎么通知呢?
T:以前都是走路去和親戚說。現(xiàn)在信息很靈通了,分分鐘就搞定了,打個電話什么時候、在哪里都知道了。
L:最以前是走路,然后有了自行車就騎自行車,現(xiàn)在有摩托車就騎摩托車。有了電話就不用跑這么遠,那么多親戚很累的。
H:一般都請什么人來呢?
T:不用請的。這不像辦喜事,這種事情都是自己來的。
L:一般我們都很少會去通知人家。
T:有一些親戚住得比較遠一點,不知道的,通知一下就可以了。
H:如果不通知他們怎么會知道呢?
T:有人會去通知,死者的家屬不去通知,不好意思通知嘛。有些親戚會去通知,一個通知一個的。別人高興來就來,不來就算了。
H:說一下白事怎么做的好嗎?
T:有人去世,當(dāng)天親戚朋友知道了,就來幫忙。
H:幫忙是做什么呢?
T:幫忙就是清洗死者、清洗棺木(先把棺木洗凈晾干了再放死者)、去找大桿(用于抬棺木的竹子)、幫忙做飯、請看風(fēng)水的地理先生找個地方下葬、送人上山。親戚朋友們互相幫忙,送人上山后,再吃一頓飯,轟轟烈烈的就完事了。
H:怎么轟轟烈烈呢?
T:是啊,辦得挺熱鬧的,跟辦紅事差不多,辦紅事人還沒有那么多。辦紅事是要請人來,辦白事是不請自來的。
H:吃飯要吃幾頓呢?
T:吃飯要吃三天三夜。一般都是在第三天早上送死者上山,中午吃一頓午飯。
H:第一天、第二天做什么呢?
T:第一天、第二天,按照我們民族的規(guī)矩,是不允許下葬的。一般都是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第九天、第十一天這樣,都是單數(shù)的。定在第三天、第五天的多,第七天、第九天的很少。我們這里天氣熱,死者放不了這么久。三天還可以,五天都不行。如果放五天,每天都要請客吃飯,主人家在經(jīng)濟方面也受不了啊。
H:在這三天中,住得遠的親戚朋友是要留宿家里嗎?
T:現(xiàn)在交通很方便,有些吃一頓飯,騎摩托車就走了,一般都是不住的。以前交通不方便,走路要一兩天的就要住,現(xiàn)在不住都騎車回去了。
L:第一天一般都是本寨子的來幫忙,遠的還沒來,第二天都來了。第二天的晚飯是最隆重的正餐。喪事請客吃飯的費用比喜事翻一倍。比如說,辦喜酒就是吃一餐飯就走了,辦喪事的第二天晚飯要擺60桌,第三天中午又要擺60桌,而且每一餐吃不完的菜不能再留,很浪費啊。
T:親戚朋友會送禮來。
H:送什么呢?
T:以前是送3斤米、一只雞、一刀紙錢、一把香。現(xiàn)在只是送錢了,一家最少是給50元,一般是100元,多的給200元、300元也有,隨你的便。收了人民幣,你喜歡買什么就買啦。一般來說,親戚朋友給的錢也算是互相幫忙,收來的錢用在辦喪事、請客吃飯就差不多,主人也不用賠多少。這樣的話,經(jīng)濟上就比較輕松一點。如果死者放的時間長一點,主人沒有經(jīng)濟實力的,就會供不起。一天光煙酒的花費,還有客人的大吃大喝,幾十桌啊。殺一頭豬都不夠吃一餐!你能夠頂多少天,是吧?最少要花銷1萬多元。
L:我覺得這個是很浪費的,但是浪費也沒辦法。如果你不做的話,個個都會來笑你。為什么我們家做得起,你做不起?這個習(xí)慣該改一改了,到我們這一代,我建議拉去火化算了。
T:是很浪費的。我認為白事的禮儀方面,親戚朋友來上一炷香,拜三次就可以了。不要互相送禮,這樣比較減輕一點日常生活開銷。有些領(lǐng)工資的,如果遇到紅白事多,自己的工資都送禮用完了,生活費都沒有,是不是?你工資才有多少錢?。恳淮?00元、200元,你有幾個200元啊?送禮都送光了,連生活費都沒有,還要去借!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的,就是會很困難的。
L:是啊,一年光是紅白喜事的應(yīng)酬都要幾千元、上萬元,很多啊。我每年花在紅白喜事上的禮金估計最低也要4000多元。
個案5-10:馬多依下寨一位老人的葬禮[38]
馬多依下寨老人LGT(1931年4月7日—2011年1月30日,簡稱L)去世,終年80歲。
1.喪葬活動第一天
2011年1月31日8點,L的家屬將他停放在房屋大廳的正中間,用蚊帳支起一個帳子。在帳子旁邊放著一個火盆燒紙錢。親戚朋友都到家中幫忙,劈柴、燒火、煮飯。另一些人拉來幾車沙子,在L的家門外鋪出一塊平地。馬多依下寨的老隊長王玉華收集齊L直系親屬的生辰八字,認真地看著。家屬將L的棺木清洗完畢后,用燒熱的松香在棺木內(nèi)外都刷一遍防蛀。中飯時間,家屬鳴放鞭炮通知鄰里來家里吃飯。午飯一共5個菜:包菜、菜花、苦菜、酸菜炒肉、小炒肉。
圖5-36 馬多依下寨村民喪葬儀式之看生辰八字(毛登科攝 2011年1月30日)
圖5-37 馬多依下寨村民喪葬儀式之清洗棺木(毛登科攝 2011年1月30日)
中飯后,家屬請來了一位看墳地的風(fēng)水先生李自祥師傅。師傅告訴我兩個注意事項,一是在他辦公事的時候和在出殯的時候,不要太靠近死者;二是在師傅做死者下葬儀式時不要拍照,否則師傅的靈魂就會永遠留在墓地里。師傅算出喪葬活動的吉時是:2011年1月31日17∶05定為入(棺)材的時間。2011年2月2日6∶30定為起櫬的時間。2011年2月2日9∶09定為入土的時間。
下午,我們跟著李師傅到山上去選墳地。他先詢問了家屬哪些地塊可以作為備選的用地,然后從其中選擇了一個好的位置。確定大體位置后,師傅用羅盤計算,找到了墳地的具體位置。他就地取材,在山上砍了4根木棍打樁。他用兩根高樁,兩根矮樁定下墳地的范圍,再用一根白色的繩子校準。在4根樁的中心位置,他挖了一個圓洞,又在洞旁插上1根香,在洞內(nèi)放入3顆稻谷。這些工作完畢后,師傅說要在山上等半小時,看米粒是否有移動。如果米粒沒有移動,就表示死者同意被安葬在這個位置,墳地也就選好了。半小時過去了。師傅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米粒沒有移動,于是就在墳頭及墳旁各插上1根香,另一處插4根香,又在墳旁燒了一些紙錢。他叮囑家屬挖墓地時要挖矮樁定下的距離,深度是1米。
入棺儀式:
第一步:師傅用一根白線系在一頭黑豬的腿上,白線的另外一頭則系在L的手指上。3個壯漢將黑豬拴好,拉著豬在門外坡上等著。系白線的用意是為了讓老人能把這頭豬帶走享用。
第二步:家屬鳴放第一輪鞭炮,一是通知大家各就各位準備辦事;二是警示那些屬相相克的人不要靠近。師傅在棺材里墊入紅色和黃色的紙,又用米粒在紙上擺出一個人像,這樣是為了讓死者的靈魂附在棺材里。用活的紅公雞掃一遍棺材,讓活靈魂出來,死靈魂進入。這只公雞最后必須送給師傅帶回家,其他人都不能要。
第三步:17∶05時辰一到,家屬鳴放第二輪鞭炮,并將L從地上抬入棺材中。L身著全新的壽衣,壽衣是由媳婦或女兒按照民族服裝的傳統(tǒng)樣式制作的,用的是布扣子。壽衣要用香燙上一個洞。死者身上不能有銅器或鐵器。死者身上要放一些錢,如兩手各抓10元。死者嘴里要放一些碎銀子,有幾個子女就放幾片銀子。棺材里還放入一些新衣服或死者較新的衣服。死者的舊衣物都在下葬的時候全部燒掉,讓他帶走。要燒一只小雞或小鳥放在棺材上,讓死者有肉吃。
第四步:先用糯米煮的粥拌上火灰封棺材,再用木板敲打使棺木各部位粘合起來。事畢鳴放第三輪鞭炮。17∶30,家屬鳴放鞭炮后,鄰里再次來到家里吃飯。晚飯擺了十幾桌,桌子擺在屋外的空地和街道上。晚飯一共5個菜:水煮冬瓜、水煮苦菜、炒豆芽、炒雞、炒五花肉。晚飯后,家屬在屋外的空地上擺了8張桌子供幫忙的人娛樂,他們打麻將、打牌九或打撲克,參加者主要是男性。村民說這樣做是為了增加人氣,陪老人做個伴。這樣的娛樂是要通宵的,一直要延續(xù)到送老人上山才結(jié)束。
圖5-38 馬多依下寨村民喪葬儀式之縫制孝服(毛登科攝 2011年1月31日)
因為接近過年,L的家屬沒能請到念經(jīng)的師傅。他們說要是在平常日,資金充足是必須請念經(jīng)師傅做儀式,請樂隊吹奏的。如果答應(yīng)了死者要為他做儀式,即使家里沒錢,借錢也要把儀式做好。請念經(jīng)師傅和樂隊做儀式,一般每次要花費4000元甚至上萬元不等。在搞儀式的情況下,子女三天三夜就是跪著,不能睡覺,不能洗澡,也不能理發(fā)。儀式中有跳紙馬,就是用竹子做支架,外面糊上紙,做成馬、猴、羊、牛、貓等形式增加娛樂。子女還要抬小豬、抬雞和舂粑粑,要搞火盆跳火,門口要寫挽聯(lián)。南溪十三隊、壩灑農(nóng)場的喪葬儀式都是很隆重的。還有建棺罩的,就是搞一個像四合院一樣的房子,罩在棺材上。等儀式結(jié)束后就燒掉。這樣是想讓死者有房子住?;钪臅r候有什么,死了都要置辦好給他送去。壩灑地區(qū)的沙族做儀式喜歡殺牛和羊,不喜歡殺豬。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死了,儀式都是一樣的。
2.喪葬活動第二天、第三天
這兩天,家屬一方面忙著準備葬禮所需的物品,另一方面忙著請客吃飯。2月1日下午16∶30,馬多依下寨的集體廚房中,廚師們忙里忙外,干得熱火朝天。當(dāng)天的晚飯是最隆重的白事酒席,總管是黃保明,廚師長是梁新,廚師是楊國祥、郎忠、羅保忠、楊正文、王澤明、尹國興、汪浩、王加坤、黃保林,煮飯是沈明珍、王慧、羅美英、何娣蘭、儂曉光、王玉蓮、黃梅。制作的菜品有10道:扣肉、白炸雞、酥肉、清湯、粉絲、菜包、魚、紅燒豬腳、冬瓜排骨、清湯南瓜。晚飯后,幫忙的人繼續(xù)如昨日一般到L的家里打牌娛樂。
圖5-39 馬多依下寨村民白事酒席場面(黃禾雨攝 2011年2月1日)
3.喪葬活動第四天
2011年2月2日,大年三十。早上7點前,來家?guī)兔Φ拇迕耜懤m(xù)吃早餐,早餐是雞肉米線。7點整,家屬將各式供品抬出。供品有紙制的童男童女、電視機、冰箱、保險柜、紙制的二層房屋(一層的門口有警衛(wèi)站崗)、紙傘兩把,一紅一白搖錢樹兩棵,供桌上擺著白酒5杯、筷子5雙、糖果5粒、青棗、蘋果、橘子各3個,米飯5碗、雞2只、豬頭1個,死者的牌位用一張紙寫好,插在一節(jié)香蕉稈上。7∶20,家屬將棺木抬出。棺木放在供品之前,用兩個長條凳子支起來,棺木上覆蓋著紅、黃、綠、橙、紫五色彩紙。紙上鋪著一塊紅色的毛毯,毛毯上放著一只公雞。
上山前準備工作是將幾塊長竹片捆成一個柱狀,做火把引路。兩根長而粗的竹竿作擔(dān)架,用竹篾條將竹竿捆綁固定在棺木上,從而方便抬棺木。抬棺木的注意事項是從家里至墓地入穴,期間不能使棺木摔在地上,否則是非常不吉利的。抬棺木的人數(shù)不一定,期間累了可以換著抬,也可以用長條凳支起來放下棺木休息一陣再走。7∶50,家屬將棺木抬起。這時,披麻戴孝的人要做搭橋儀式,逐個從棺材下跪著爬過去,順時針2圈,逆時針1圈。接著,邊放鞭炮邊上路。在村子里要多放鞭炮,起到提醒的作用,一路走一路撒紙錢。8∶00,走了一段路后,大家停下來休息,期間家屬給來送殯的人發(fā)送糖果、煙和白色糯米飯。村民各自聊天、討論事情。8∶06,放兩封鞭炮后,繼續(xù)前行。8∶11,停下休息,再次發(fā)糖果、煙和白色糯米飯。
上山后的儀式如下:
(1)師傅在墳頭燒香一根,紙錢一張。然后,師傅對著一根紅繩和一把刀念咒語。結(jié)束后將刀用紅繩拴在皮帶上,縱身跳入墓地中。
(2)師傅在墓地的正中央挖一個圓洞,放入一個瓷碗,往碗里加滿水,再加入一些碎銀子。這是給死者準備的水源。
(3)師傅用長形的紙錢鋪墓地內(nèi)部,全部鋪滿后燒一張紙錢,邊燒邊掃一下墓地。
(4)師傅換上一雙新鞋(軍用迷彩鞋),然后用兩塊白布分別包在穿好的新鞋外面。
(5)師傅用3張大的紅紙蓋在已經(jīng)鋪好的紙錢上方。
(6)師傅用米粒在紅紙上畫出一個大大的人形,人形的形狀、大小和真人相當(dāng)。這是讓死者的靈魂附上去。
(7)家屬給一只公雞洗臉、洗腳之后,將雞遞交給師傅。師傅拿著公雞念咒語一段,隨即將雞冠掰下一塊,雞頭上的毛拔下幾根。將拔下的雞毛分別插在墓地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和中央。
(8)師傅跳出墳坑,然后在墳坑旁用手拎著公雞甩動,同時口中念咒語一段。念好咒語后,將公雞扔進坑中。
(9)在場的小孩子被大人命令下山去,并且不能再觀看現(xiàn)場的活動。這時,山下聚集著30多個未上山的大人,他們點燃起一堆篝火,燒火聊天。
(10)家屬解開綁在棺材上的竹條,抽出原來用于抬棺材的大竹子。將大竹子砍成兩截,分別放在墳?zāi)沟纳戏絻商幙ㄗ?。然后將棺材從長條凳上搬開,架在卡在墳?zāi)股系拇笾褡由?。這時候,公雞自己飛出了墓地。這是一個好兆頭。
(11)家屬將原來用于綁棺材的兩根竹條從棺材下穿過,棺材兩邊站著四個人手拿竹條做好準備,等待吉時的到來。
(12)吉時已到,開始鳴放鞭炮。家屬手拉竹條將棺材吊起來,等到架起棺材的大竹子被拿走后,慢慢地將棺材放進墳坑中。
(13)棺材放入墳?zāi)怪?,還需要校準位置,棺材的中界線必須與原先定好的準線一致。完全調(diào)整好后,就將竹條抽出。
(14)師傅將挖墓動土?xí)r留下的三塊泥土放在3個孝子的衣服后襟里,孝子身體背對墳?zāi)?,將泥土抖動撒入墳?zāi)箖?nèi)的四處。
(15)封土儀式,一隊人開始用鏟子將土鏟入墳?zāi)怪?,另外一隊人開始上山抬石頭。
(16)燒孝服,燒死者生前的服裝、被褥、鐘。
(17)師傅手拿一根新鮮的竹條,口念咒語,然后將一根干的竹條留給死者。這是拔出活靈魂。
(18)墳坑被填滿泥土后,再用從山上搬來的泥土和石頭把墳?zāi)箟酒饋怼U婵词且粋€三角形,側(cè)面看是一個長的橢圓形。
(19)墳?zāi)雇耆煤?,在墳旁,放上一個長竹筒,里面裝著最后一次給死者凈身的水。
(20)師傅用一只雞改吉日。因為當(dāng)初將入土的日子定在了雙日,是不好的,要改一下。給雞洗臉、洗腳后師傅念一段咒語,念好后將雞活埋入事前挖好的一個坑中。在雞的墳頭插上一支香、一把刀,并燒一張紙錢。師傅念一段咒語后將刀拔起。
(21)將紙制的童男童女、電視機、冰箱、保險柜、紙制的二層房屋、紙傘兩把,一紅一白搖錢樹兩棵燒給死者。
(22)師傅灑五谷,其他人背過身子去接,接得越多越好。喪葬儀式中,灑五谷是占地盤。如果別人占到了自己的地盤就會有糾紛了。
(23)回家后,家屬和朋友都要跨過火盆,用柚子葉煮的水洗手。老人上山以后,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灑一條火灰,防止老人的魂走錯屋子。壯族人見到死人,見到棺材是很高興的,認為這是大吉大利、升官發(fā)財?shù)恼髡?。見到結(jié)婚則覺得不吉利。
圖5-40 馬多依下寨村民喪葬儀式之用公雞祭祀(毛登科攝 2011年2月2日)
圖5-41 馬多依下寨村民喪葬儀式之焚燒老人衣物(毛登科攝 2011年2月2日)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