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青山綠水搭歌臺有好山歌溜等來

        青山綠水搭歌臺有好山歌溜等來

        時間:2023-03-28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在1999年10月“99中國客家文化節(jié)”的“山歌擂臺賽”中,周天和被封為“客家山歌王”,張獻云被封為“客家山歌后”。1981年,在梅縣地區(qū)中秋山歌擂臺賽上,陳賢英為興寧代表隊奪冠作出了重要貢獻,年屆古稀,一舉成名,被評為梅縣地區(qū)“山歌師”。
        青山綠水搭歌臺有好山歌溜等來_廣東客家山歌

        五、青山綠水搭歌臺有好山歌溜等來

        客家人愛唱山歌,除個人吟唱外,群體活動很多。例如公園內就常有自發(fā)性的唱山歌活動,正如一首山歌所唱的:

        梅縣公園景色靚(漂亮),

        花又紅來葉又青;

        遇到天時月色好,

        夜夜都有山歌聽。

        廣州越秀山每月定期舉行“山歌圩”,開始是自發(fā)的,以后得到街道文化站的支持、幫助、指導,成為半自發(fā)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常自然地形成對歌、賽歌、斗歌的熱鬧場面。也有的活動是由政府和有關部門組織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比較重要的有:1980年2月梅縣地區(qū)元宵山歌大聯(lián)賽,1981年9月梅縣地區(qū)中秋山歌擂臺賽,1983年9月深圳市中秋山歌、民歌會,1990年10月“梅州市”“90山歌節(jié)”及擂臺賽,1999年10月“99中國(深圳龍崗)客家文化節(jié)”的山歌擂臺賽等。

        賽歌、斗歌,有的按給出的主題來唱,例如唱當?shù)仫L光,或抽簽,抽到什么題目就唱什么;有的按歌唱形式來比,例如疊字山歌、尾駁尾山歌、逞歌、拆字歌、虛玄歌等;有的打擂臺,設一臺柱,由著名歌手擔任,其他歌手或聽眾攻擂,臺柱輸了就下臺,另換臺柱。對歌、賽歌、斗歌,要求歌手才思敏捷,隨機應變,有很強的即興編詞能力。例如,一次李耀中(外號李貓公)和陳賢英(肖鼠,被人笑稱老鼠精)的斗歌。李耀中首先挑頭:

        本人姓名李耀中,

        大家喊figure_0068_0001李貓公;

        唔怕老鼠咁厲害,

        貓公一叫鉆落窿。

        因為此前有過李耀中挑戰(zhàn)陳賢英而敗下陣來的事,所以此次陳賢英接唱時舊事重提:

        figure_0068_0002記得)你名安做李貓公,

        看你還系咁(還是這樣)威風;

        (你還系)餐餐吃飯嗷嗷叫,

        夜夜睡目(睡覺)鉆灶公(灶頭、灶膛)。

        接下來李耀中避開陳賢英的奚落,向陳賢英提出很刁鉆的問題,而陳賢英也作了很巧妙的回答,并再次將李耀中比輸:

        (李)臺上介只(那只)老鼠精,

        問你天上幾多星?

        問你陰間幾多鬼?

        問你世上幾多人?

        (陳)對面老伯聽分明,

        除得(除了)月光就系星,

        除得閻王就系鬼,

        除得你鬼就系人。

        (見胡希張《山歌大師陳賢英傳》)

        又例如在一次活動用餐時,一位深圳女代表撩逗梅州市代表余耀南,一來一往即席斗起歌來:

        (女)梅縣地區(qū)盡山坡,

        群眾只會唱山歌;

        生活無figure_0069_0001特區(qū)好,

        水平無figure_0069_0002深圳高。

        (余)水平無你深圳高,

        黃蟅figure_0069_0003飯唔知臊;

        山區(qū)種茶又種果,

        運出深圳千萬籮。

        (女)運出深圳千萬籮,

        住在特區(qū)幸福多;

        彩電冰箱都齊備,

        問你梅縣有呀無?

        (余)問figure_0070_0001梅縣有呀無,

        一山更比一山高;

        高級音響廳里放,

        老婆都跳迪斯科。

        (見胡希張《山歌大師余耀南傳》)

        他們兩人采取的是“尾駁尾”的對歌(斗歌)方式。余耀南唱的第一段中,“黃蟅(讀‘徹’)”是蟑螂;“(讀‘榜’)飯”是下飯的意思;“運出”是運去的意思。在這種場合,歌手需要反應快,即席編詞,出口成章,不能有絲毫的猶豫。

        客家山歌因有人歌唱而流傳,而山歌的傳唱造就了歌手,各種唱山歌活動特別是有組織的活動,更使眾多人才涌現(xiàn)出來,提高山歌的演唱水平。

        追溯往昔,很多名歌手的事跡在民間流傳著。最著名的是劉三妹,關于她的故事傳說,被屈大均錄入了他的著作之中:“新興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間。年十二,淹通經(jīng)史,善為歌。千里內聞歌名而來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戲得道,嘗往來兩粵溪峒間,諸蠻種類最繁,所過之處,咸解其言語。遇某種人,即依某種聲音作歌,與之倡和,某種人奉之為式。嘗與白鶴鄉(xiāng)一少年登山而歌,粵民及傜、僮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數(shù)十百層,咸以為仙。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土人因祀之于陽春錦石巖?!保ㄒ姟稄V東新語·卷八女語》)劉三妹的故事,在南方各省都有流傳,廣西則稱她為劉三姐,大家都尊她為“歌仙”。傳說中的著名山歌手還有張六滿、刁嫂子、楊四娣、馮祖丕、何好娘、張水三等。張六滿也被譽為“山歌仙子”。刁嫂子這名字還被作為襯詞,唱到了山歌里去。這些傳說人物,是否真有其人,已很難稽考。而現(xiàn)實中的唱歌能手,卻都是真真實實的,他們活躍在民間,活躍在各地歌壇上,為客家山歌的普及、發(fā)展、提高作出了貢獻。例如周天和、余耀南、陳賢英、湯明哲,在1990年10月“梅州市’90山歌節(jié)”擂臺賽中,獲得了“梅州市山歌大師”的榮譽稱號,還有陳丙華、何海澄、肖建蘭、廖安、黃榮權、劉藝、楊三娣、鐘春華、侯富華、李超泉、李強、賴加熾、梁森粦、羅小紅、李贊東、周桂友、彭強、張獻云、蘇東茂、鐘偉華等20人榮獲“梅州市山歌師”稱號。在1999年10月“99中國(深圳龍崗)客家文化節(jié)”的“山歌擂臺賽”中,周天和被封為“客家山歌王”,張獻云被封為“客家山歌后”。為了幫助新一代山歌手茁壯成長,2002年元旦、中秋,兩次舉辦了梅州市青年山歌手擂臺賽。

        下面對其中幾位著名山歌手作一詳細介紹。

        陳賢英(1912—2004),女,廣東省興寧市泥陂鎮(zhèn)人,民間說唱藝人。出生于貧窮農家。

        陳賢英自幼沒有讀過書,她能成為山歌大師,完全是無師自通,自學成才。

        陳賢英是天生的山歌手材料;從小就迷戀山歌,嗜歌如命;對山歌的記憶力特強,過耳不忘;對山歌的悟性很高,觸類旁通,運用自如。她的頭腦靈敏,反應很快,情景觸動,歌如反芻,隨意拼湊,總能成歌;甚至信手拈來,原封搬出,用于此情此景,竟能新意盎然,妙趣橫生,令人稱奇叫絕。

        1956年開始,陳賢英作為臺柱之一參加縣文化部門組織的山歌擂臺活動。1958年,她經(jīng)縣、地區(qū)逐級選拔,赴廣州參加廣東省“七一”民歌晚會,所唱五句板《農村三部曲》受到熱烈歡迎,更在聯(lián)歡晚會上以原板山歌、即席山歌大放異彩,一時名噪羊城,廣東省音樂家協(xié)會當即吸收她為會員。她唱五句板,保持著只靠四塊竹板說唱的傳統(tǒng)方法,唱腔也不做大的變化,注意保持傳統(tǒng)韻味與風格,并全神貫注在故事的意境里,進入人物角色,喜怒哀樂均發(fā)自肺腑,溢于聲色,抑揚頓挫,跌宕渲染,無不恰到好處。

        1981年,在梅縣地區(qū)中秋山歌擂臺賽上,陳賢英為興寧代表隊奪冠作出了重要貢獻,年屆古稀,一舉成名,被評為梅縣地區(qū)“山歌師”。1990年在“梅州市’90山歌節(jié)”上,她寶刀不老,奪得擂臺賽第三名,獲“山歌大師”稱號。

        余耀南(1938—),男,生于馬來西亞,成長于梅州大埔。曾任大埔縣華僑聯(lián)合會主席,梅州市政協(xié)委員,大埔縣政協(xié)常委,廣東省曲藝家協(xié)會理事,梅州市曲藝家協(xié)會副會長,大埔縣文聯(lián)副主席。

        余耀南重視傳統(tǒng)卻不拘泥于傳統(tǒng),創(chuàng)作、表演多有創(chuàng)意。他掌握了粵東及閩、贛毗鄰地區(qū)的山歌、五句板、佛曲、民間小調等數(shù)十種腔調,并能以民歌作為基調創(chuàng)作節(jié)目配曲,演唱的韻味也很濃。他打竹板的技巧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除了傳統(tǒng)的敲、拉、刮、抓等打法之外,還能打七星板、單搖板、雙搖板等多種板花。他唱做兼?zhèn)?,表演亦莊亦諧,在舞臺上一站就有劇場效果。

        余耀南在民間藝術方面的最亮點是即席山歌,有“獨占山頭,聲鎮(zhèn)一坑”的“山鷓鴣”美稱。他熟記了上千首傳統(tǒng)山歌,有滿肚子的俗語、諺語、歇后語、故事、笑話,又才思敏捷,勤學苦練,在無數(shù)次的對歌、賽歌中,練就了張嘴就唱、出口成歌、即問即答、應對自如、打情打景、百唱不竭的本領,更以文采和“山歌味”見長,成為客家山歌擂臺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手。1981年他在梅縣地區(qū)中秋山歌擂臺賽上被評為“山歌師”,1990年在“梅州市’90山歌節(jié)”上獲“山歌大師”稱號。他多次出訪東南亞各地,被海內外客家人譽為大師“洛帝”。他與胡希張合著的《客家山歌知識大全》,獲1996年廣東省第五屆魯迅文藝獎。

        湯明哲(1934—),男,廣東省蕉嶺縣高思村人。他有良好的傳統(tǒng)山歌底蘊,才思敏捷,知識面、生活面比較廣,即席唱和,對答如流,在山歌擂臺上勇猛善戰(zhàn)。他首創(chuàng)了用山歌主持山歌擂臺、文藝晚會,從頭到尾不說一句話,主持詞就是一首首山歌,連現(xiàn)場指揮調動都用山歌,現(xiàn)編現(xiàn)唱,是全梅州市最佳山歌主持人,為山歌擂臺增色不少。1981年被評為梅縣地區(qū)“山歌師”,1990年獲“山歌大師”稱號。

        湯明哲是優(yōu)秀的民歌工作者。他從1953年至1994年,先后在縣文化館工作近20年,縣文化局工作15年。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組織和帶領文化館干部收集整理民歌,計有歷史傳本幾十集、山歌(歌詞)集8輯、客家小戲集5輯、山歌和民間小調2輯,舉辦了“梅江歌聲大合唱”,為繼承客家山歌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條件。湯明哲在民歌事業(yè)上成績卓著,先后獲得省、地(市)多項獎勵。

        2000年4月8日,梅州市文化局、文聯(lián)舉行了“山歌大師湯明哲從藝五十年創(chuàng)作演唱研討會”,省、市、縣的領導、專家、學者和文藝界知名人士近百人出席,收到論文20篇。會后編輯出版了《山歌創(chuàng)作演唱藝術》,同年10月17日由蕉嶺縣委、縣政府舉行首發(fā)式,會上湯明哲與弟子同臺演出,蕉城萬人空巷。

        周天和(1930—),男,生于泰國,4歲隨母親回國。周天和能說能唱能演。山歌、五句板、方言相聲、方言快板、小演唱,樣樣技藝嫻熟。他的聲音條件雖不算好,但帶幾分假聲的嗓子別有風味,非常俏皮、風趣,加上咬字清楚,民歌“味”十足,能以情帶聲,絲絲入扣。他在民間歌唱長達20多年,先后制作VCD碟20多片,享譽海內外。

        周天和的曲藝創(chuàng)作能力較強。近20多年來,共編寫了長、短篇曲藝作品近百件,長篇傳本近30部。作品參加全國及省市匯演并獲獎。

        周天和最擅長即席山歌和擂臺斗歌。他歌底厚實,反應特快,才思敏捷,知識面廣,斗歌以“快”著稱,接駁緊湊,先聲奪人。1981年,他在梅縣地區(qū)山歌擂臺賽上獲“山歌師”稱號;1990年又在“梅州市’90山歌節(jié)”上被授予“山歌大師”稱號;1999年在“中國(深圳龍崗)客家文化節(jié)”上再獲“客家山歌王”稱號。

        張一鳴(1910—1990年),男,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zhèn)霞黃村人,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

        張一鳴自幼師從村里人稱“歌精”的張二叔,十多歲便開始跟隨師父到鄰近各縣跟歌手們對山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積極參加縣里組織的山歌擂臺賽。多年來積極參與山歌的創(chuàng)作,其中的《田里石多會礙犁》等6篇山歌作品,在省、地、縣報刊上發(fā)表,分別獲得了地、縣優(yōu)秀獎。1981年中秋節(jié)參加了梅縣地區(qū)山歌擂臺賽,獲得了“山歌師”稱號。

        張一鳴在晚年積極培養(yǎng)了10多名年輕的歌手。同時,他將多年積累的材料,按山歌、五句板、歇后語、諺語、民間故事等,分門別類加以整理,傳給后人。

        陳丙華(1923—)男,筆名品化,外號山歌丙,廣東興寧縣人,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1952年2月參加興梅文工團工作。后曾任梅縣文化館干事、副館長。他才思敏捷,生活知識豐富,他主持的山歌擂臺,不用語言,全部用山歌表述。1980年退休。期間,他經(jīng)常到基層輔導群眾演唱和創(chuàng)作山歌、五句板等,并積極參加《粵東客家山歌》、《梅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梅縣地方志》、《梅縣曲藝志》等的編輯工作。他的主要作品《二嫲阿星結鴛鴦》和作為山歌劇《打開鎖鏈打開枷》、《鬧公堂》的唱段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互相照顧幸福長》(五句板)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客語臺及廣東省、梅州市人民廣播電臺播放。他多次參加梅州市、梅縣山歌擂臺賽并獲獎,曾獲梅縣地區(qū)“山歌師”稱號。近十幾年來,經(jīng)常參加梅縣老干局組織的“常青歌詠隊”下鄉(xiāng)演唱山歌,并為梅縣培訓青年歌手。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在家鄉(xiāng)被廣為傳唱,在海外的客籍華僑、華人中也不乏愛好山歌之人,所以它又成為維系鄉(xiāng)情、聯(lián)絡鄉(xiāng)誼的紐帶。新中國成立后,在客家山歌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一個新的藝術品種——山歌劇,使客家文藝舞臺上又多了一枝鮮艷的花朵。

        附記:本書所引歌詞和歌譜實例,除注明者外,均引自梅縣地區(qū)民間文藝研究會(籌備會)、梅縣群眾藝術館編輯出版的《粵東客家山歌》(1981年5月),及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東卷》(2005年7月)。

        附:譜例

        1.小白菜

        (安波、章枚記)

        (引自《河北民歌選》,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落水天

        3.山歌

        (于林青記)

        (引自《河南民歌選》,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桃花開來李花開

        (松口山歌)

        (肖建蘭記)

        5.十想姐

        (紗羅帶)

        (郎德雄記)

        (前8小節(jié)與后8小節(jié)的曲調相同,個別地方略有變化,現(xiàn)采用其后8小節(jié)。引自《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第526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版)

        6.哪得泥鍬變成龍

        (黃平營記)

        7.瑤家門前一道泉

        (唐平記)

        (引自《中國傳統(tǒng)民歌400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你系敢過妹敢連

        (松口山歌·四句八節(jié))

        (林欽英唱,肖建蘭記)

        9.羅崗行下八角亭

        (羅崗山歌)

        (楊三唱,謝高記)

        10.送人離別水東西

        (松口山歌)

        (梁帶英唱,莫日芬記)

        11.過山溜

        (傅明興唱,秦超、徐東蔚、莫日芬、黃平營記)

        12.長潭行出公王陂

        (長潭山歌)

        (李慧嫣唱,南歌、鄭珊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