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英語簡述
第一章 商務英語翻譯概論
第一節(jié) 商務英語簡述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快,全球貿(mào)易日趨融合,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合作和貿(mào)易往來日漸增多,跨國商務活動日漸頻繁,作為溝通國際間經(jīng)濟交流和商務活動的語言工具,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脫穎而出,成為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的綜合性專業(yè)學科。英語作為當今世界的商務通用語言,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存在于商務活動的全過程。其實,商務活動的范圍很廣,包括技術(shù)引進、對外貿(mào)易、招商引資、對外勞務承包與合同、國際金融、涉外保險、國際旅游、海外投資、國際運輸?shù)鹊?,在涉及這些活動中所使用的英語統(tǒng)稱為商務英語。(劉法公,1999:37)
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的一個分支,主要指商務背景中需要運用的語言技能(Richards,2003)。隨著全球經(jīng)濟向一體化發(fā)展,網(wǎng)絡通信和多媒體技術(shù)的使用,國際商務活動的范疇不斷擴大,商務英語的內(nèi)涵也在不斷擴大和升級?!吧虅沼⒄Z”,就其語言本質(zhì)而言,就是在商務領域內(nèi)經(jīng)常使用的反映這一領域?qū)I(yè)活動內(nèi)容的英語詞匯、句型、文體等的有機總和。在長期的使用和發(fā)展過程中,商務英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體色彩,成為為國際商務活動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國際商務英語作為英語的重要功能變體之一,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其應用性和普及性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和貿(mào)易全球化,社會需要大量既具備嫻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同時又掌握商務專業(yè)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一、商務英語的內(nèi)涵
一般來說,商務英語是指人們在商務活動中所使用的英語,在西方國家通常稱“Business English”。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商務英語主要用于對外貿(mào)易,因而又稱為外貿(mào)英語(Foreign Trade English)?,F(xiàn)在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日益全球化,我國在更廣闊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上融入了國際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內(nèi)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現(xiàn)代商務英語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擴展。
“商務英語”,顧名思義,包含著英語與商務活動兩個方面。商務英語是在不同的商務場景中運用的英語,因而具有“商務”特色?!吧虅铡敝甘褂糜⒄Z的商務工作人員所從事的商務活動和商務環(huán)節(jié)的總稱,是傳播的內(nèi)容;“英語”是傳播的媒介;“商務”與“英語”不應是簡單相加的關(guān)系,是二者的有機融合。
語言交際有其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商務話語是一種職業(yè)話語,是人們使用語言進行商務活動的產(chǎn)物,語言和商務活動之間是密切聯(lián)系的,要使商務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商務活動參與人必須運用語言,對詞匯語法資源進行適當?shù)牟僮?。商務活動本身決定了語言的使用特點。商務英語的特點主要在于專業(yè)化和較強的針對性。歸根到底,實用性是商務英語最大的特點。它注重的是在商務溝通中口語與書面表達的準確、簡練與規(guī)范。
出于國際商務活動的客觀性與現(xiàn)實性需要,商務英語的專業(yè)術(shù)語和職業(yè)套語多,但都必須用語禮貌,表意清晰,結(jié)構(gòu)可行,表達得體。商務英語所要表達的語言信息是商務活動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必須精確運用專業(yè)詞匯。在商務英語中,掌握一定量的商務詞匯是必備的,但是僅有一定量的專業(yè)術(shù)語仍無法自如應對各種商務問題。
商務英語作為英語的一種社會功能變體,是為國際商務活動這一特定的專業(yè)學科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是與其他職業(yè)英語如旅游英語、法律英語、醫(yī)用英語等一樣具有很強專業(yè)性的行業(yè)英語,共同點在于都要有英語的基本語言基礎。商務英語雖源于普通英語并具有普通英語的語言學特征,但是,由于它傳達的是商務理論和商務信息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它本身又具有內(nèi)在的獨特性。商務英語多使用在國際貿(mào)易中,是企業(yè)合作雙方不可缺少的交流語言,其內(nèi)容涉及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專業(yè)知識、行業(yè)習慣、民族習慣,人際關(guān)系、處事技巧等。因此,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商務英語不僅術(shù)語、套語多,專業(yè)詞匯多,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蘊涵交際策略的委婉、客套用語適用于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話題,迎合不同的對象。無論采用的是口語形式還是書面形式,都應顯示其語言結(jié)構(gòu)的適切性、語言表達的得體性和表達方式的可接受性和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二、商務英語的組成要素
英國商務英語專家Nick Brieger(1997)提出了“商務英語范疇” 理論。他認為,“商務英語應包括語言知識(Language Knowledge)、交際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s)、專業(yè)知識(Professional Content)、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s)和文化背景(Cultural Awareness)等核心內(nèi)容”。
首先,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well Hymes認為,交際能力不僅包括對一種語言的語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包括對在何時何地、以什么方式對誰恰當使用語言形式進行交際的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掌握?,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聽、說、讀、寫能力和社會能力這五個方面,主要指的是達意及得體。商務英語的實踐性更強調(diào)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商務背景的內(nèi)容決定了該語境中需要運用的交際技能以及語言技能。商務交際技能指從事商務交際活動所必需的技能,既有語言方面的,也有非語言方面的。具體情景中使用的語言是由商務背景的內(nèi)容和交際技能決定的。商務交際的內(nèi)容決定詞匯的選擇,某個詞語在不同的專業(yè)里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可能也會有不同的表達,不熟悉相關(guān)專業(yè)的知識內(nèi)容,不關(guān)注詞語存在的上下文,就難以有精確的翻譯或忠實的表達;而交際技能則決定句型的選擇、篇章結(jié)構(gòu)、文體風格、語調(diào)、節(jié)奏的變化等等。
翻譯國際商務英語時,譯者必須了解和掌握專業(yè)背景知識,將著眼點放在對原文的忠實、準確的理解上,盡可能精準地翻譯出原文的真正涵義。商務英語中有很多專業(yè)術(shù)語(terminology),其中有些是我們平時熟悉的詞或詞組,但放在商務英語或某一具體學科里卻獲得了特殊的含義。例如:“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to our enquiry and proposal will be appreciated.”(我方詢盤與建議若能得到貴方迅速辦理,則不勝感激。)“enquiry”通常意為“詢問、打聽、調(diào)查”,但在商務信函中指“詢盤”。也就是說,“詢盤”的標準英譯就是“enquiry”。詞語的選擇取決于專業(yè)背景信息。譯者為了努力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除具有扎實的雙語基本功之外,還要掌握商務各領域的專業(yè)知識,熟悉各領域常出現(xiàn)的專業(yè)術(shù)語。在遇到不懂的專業(yè)術(shù)語時,切忌望文生義。
商務活動參與者還應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商務英語翻譯的任務不單是語言的轉(zhuǎn)換,也是文化信息的溝通與交流。商務英語要求用英語去從事商業(yè)活動,語言是基礎,必須熟練掌握,精確運用。此外,還要熟知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進行成功的交際。商務人士往往需要和不熟識甚至素未謀面的人交往,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就有可能造成商務交往中的失誤。來自不同文化、使用不同語言的人“需要有國際上接受的行事方式以使來自不同文化、說不同母語的人們能很快地、更自如地相處”。(Ellis & Johnson,1995)王佐良先生也曾指出:“不了解語言中的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 翻譯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并受文化的制約。語言一旦進入交際,便存在對其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和表達問題。這就要求譯者不但要有雙語能力,而且還要有雙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識,特別是要對兩種語言的民族心理意識、文化形成過程、歷史習俗傳統(tǒng)、宗教文化乃至地域風貌特性等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國際商務這樣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商務英語的學科定位
隨著全球化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英語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商務英語的發(fā)展壯大之勢已不可阻擋。然而,作為一門學科,盡管近幾十年來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社會上對“商務英語”的定義則眾說紛紜,定位仍然模糊不清。Ellis and Johnson(1994)認為,商務英語應屬于專門用途英語的范疇。理由是,它含有其他專門用途英語所必須包含的一切主要因素。商務英語又有別于其他專門用途英語。它既包含了特殊性內(nèi)容,又包含了普遍性內(nèi)容。其特殊性主要是指,它總是與某一具體職業(yè)或行業(yè)相關(guān)聯(lián);其普遍性則是指,雖然處于商務情景中,它同樣需要具有與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相關(guān)聯(lián)的普遍性能力。我們認為,商務英語是一門融英語、商務管理、外事外交、外貿(mào)談判、市場營銷、金融、經(jīng)濟學科等為一體,以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理論為理論指導的跨學科的英語功能變體,是一門以語言學為主導、吸收了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性學科。由于這種特性的存在,商務英語的生命力和發(fā)展?jié)摿σ簿陀辛丝煽康谋WC。商務英語作為一門綜合類語言學科,與當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科技活動緊密相關(guān),亦將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展。
四、商務英語的發(fā)展現(xiàn)狀
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商務英語都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的勢頭。發(fā)達國家非常重視商務英語教育,許多院校都開設了商務英語課程。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它們的外語教學界把商務英語教學視定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ESP)的一個領域。在英國,各大經(jīng)貿(mào)類院校都開設了商務英語課程,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向全世界推出了國際性商務英語考試,倫敦商會設立了商務英語證書的培訓和考試機構(gòu);美國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等著名院校都開設了商務英語課程,普林斯頓大學還成立了以商務英語為核心的國際交易英語考試中心。英美的主要廣播公司每天都在播出商務英語教學節(jié)目;同時,許多國家的大小城市,擁有為數(shù)眾多的商務英語培訓學校。據(jù)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的作者Mark Ellis 和Christine Johnson介紹,僅在英國這類學校就有一百多所。英國的中央蘭開夏大學專門開設商務英語專業(yè)并與我們國家的幾個主要城市,如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高校聯(lián)合開設商務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商務英語的專業(yè)人才。
在我國商務英語人才越來越受到重視。為適應這一形勢,許多高校設置了商務英語專業(yè)。全國開設正式的商務英語專業(yè)或方向,進行正規(guī)商務英語教學的院校已近300所。隨著社會對商務英語的需求與日俱增,各種培訓班比比皆是,各種商務英語證書考試名目繁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商務部舉辦的全國外銷員考試、國家人事部和商務部聯(lián)合舉辦的全國商務師資格證書考試、國家教育部和英國劍橋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劍橋商務英語證書考試。在商務英語教學逢勃發(fā)展的同時,商務英語的學科體系也在逐步形成。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務英語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第二節(jié) 商務英語的性質(zhì)與特點
一、商務英語的性質(zhì)
如前所述,國際商務英語(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屬于專門用途英語(ESP)的范疇。Hutchinson 和Waters(1987:18)認為,“專門用途英語不是一種‘特殊種類’的英語?!彪m然專門用途英語有其特殊的語言特性,但并不存在某種特殊的語言種類。換言之,不應該認為專門用途英語是有別于普通英語的特種語言,因為兩者之間的共性大于特殊性。Munby(1978)把專門用途英語分為兩類:以學術(shù)為目的的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指用以完成學業(yè)或進行學術(shù)研究、交流所使用的英語,其學術(shù)性較強;以職業(yè)為目的的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指從事某一行業(yè)工作所使用的英語,實用性、專業(yè)性較強。Hutchinson and Water認為商務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一種變體。商務英語的全稱應是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EBE)。在美國,商務英語指的是“商務溝通之用語也”(Mary Ellen Guffey,1999)。
二、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
商務英語源于普通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是普通英語與商務各領域?qū)I(yè)知識的結(jié)合。兩者在基本詞匯、句型、語法的運用上具有共性,但由于商務英語傳達的商務理論和實務等信息的特殊性,在專業(yè)詞匯、句式特點、篇章結(jié)構(gòu)及表達方式等方面商務英語有其獨特性。
1.用詞正式、嚴謹、準確
商務英語可謂字字千金,必須準確清楚地表達所要傳遞的信息,謹慎使用夸張、比喻等手法,盡量避使用模棱兩可的詞語,以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爭議。除廣告語體外,商務英語在用詞方面大量使用書面語,用詞正式,力求準確無誤。一般用詞義相對單一的詞來替代詞義靈活豐富的詞,以使文體正式、嚴謹、莊重。比方說,普通英語中的詞匯tax, be familiar with, buy, include 對應在商務英語中則用tariff, acquaint, purchase, constitute。
例1:To acquaint you with our purchase terms, we are enclosing a specimen of our contract for your reference.
譯文:為使你方熟悉我方交易條款,茲隨函寄上合同格式一份以供參考。
解析:“acquaint”是正式用語,詞義單一穩(wěn)定,意為“make sb.familiar with sth.”,而“familiar”詞義較為豐富,可以表達多種含意,常見的有“熟悉的、常見的、聽慣的、親近的、隨便的”等意思,在正式交往中,容易產(chǎn)生異議,采用詞義單一的詞語“acquaint”,可以有效避免歧義,使句意表達明確、正式、嚴謹,文體更莊重。
商務英語中常用的正式用詞還有:assign(轉(zhuǎn)讓), construe(解釋), convene(召集), interim(臨時), partake(參加), repatriate(遣返), effect(實現(xiàn)), grant(提供;讓渡財產(chǎn)), levy(征收;征稅), initiate(創(chuàng)始;發(fā)起), substantia(l相當大的;重要的), terminate(結(jié)束;終止), utilize(利用)等。再舉幾例:
例2:In case one party desires to sell or assign all of or part of its investment subscribed, the other party shall have the preemptive right.
譯文:如一方想出手或者轉(zhuǎn)讓其投資之全部或部分,另一方有優(yōu)先購買權(quán)。(assign 較transfer正式)
例3:Unless specified otherwise in the contract, the insurer may also terminate the contract.
譯文:除合同約定不得終止合同的以外,保險人也可以終止合同。
例4:Under the new regime, which could levy a tax rate as low as 20%, it will become legitimate to maintain an offshore account and pay the lower Swiss tax rate.
譯文:在新的稅收制度下,英國政府將征稅稅率低至20%,并且,將英國納稅人繼續(xù)持有外國賬戶且按較低的瑞士稅率繳付視為合法。
例5:A request for interim measures addressed by any party to a judicial authority shall not be deemed incompatible with the agreement to arbitrate, or as a waiver of that agreement.
譯文:任何一方當事人向司法機構(gòu)提出臨時措施的請求并不能視為對仲裁協(xié)議的違反或放棄。
2.常用縮略詞、外來詞、古體詞
英國語言學家Leech(1998)在英語詞義的分類學說中指出,專業(yè)詞語、古體詞及外來詞都屬于具有正式用語風格的詞匯,符合商務英語語體行文準確、簡潔的要求。
(1)縮略詞的使用
由于商務交往中省時、省力原則的實際需要,隨著商務交往的頻繁開展,商務專業(yè)術(shù)語以約定俗成的縮略語形式大量涌現(xiàn),已被業(yè)內(nèi)人士所熟知。言簡意賅的縮略語,可避免冗長的解釋,簡化交易過程,提高工作效率,符合人們商務英語使用過程中希望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的要求,在國際商務合同、協(xié)議、函電及單證中得以頻繁使用。如:YR TLX 28 TH RCVD(28 日來電收悉);VC(Venture Capital 風險投資);Reps(sales representatives銷售代表);Ads廣告;B/L(bill of lading提單);blue chip藍籌股,績優(yōu)股;bad debt呆賬;NYSE(New York Security Exchange紐約證券交易所);POD(Port of Destination目地港);BR(bank rate銀行貼現(xiàn)率);wt(weight 重量);L/C信用證;M/T (mail transfer信匯);D/P(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付款交單);C.O.D.(cash on delivery貨到付現(xiàn));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到岸價);F.O.B.(free on board離岸價);D/A(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 承兌交單)等。由于常用縮略語在外貿(mào)函電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熟練掌握這些縮略語有利于我們更好地進行商務活動。
(2)外來詞的使用
商務英語中所使用的專業(yè)詞匯和半專業(yè)詞匯,特別是專業(yè)詞匯大多來自于拉丁語、法語和希臘語等的書面詞或由合成構(gòu)成的詞語或是習慣上使用的所謂“商業(yè)用詞”,它們的意義比較穩(wěn)定,利于精確地表達概念。外來詞的使用使商貿(mào)英語文本更加正式、莊重和嚴肅。如來自法語的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拉丁語的ad valorem(從價稅)等。
例6:So far few, if any, workers have been laid off as oil companies have, with a few exceptions including Anadarko, have not invoked force majeure clauses that allow them cancel rig contracts.
譯文:目前甚少工人遭到解雇,除了美國的阿納達科等少數(shù)公司外,多數(shù)石油公司還沒有行使不可抗力條款以取消油井開采合同。
例7:The tariff may be collected on an ad valorem basis, where it is a percentage of the value of the import.
譯文:從價關(guān)稅是依照進出口貨物價格的一定百分比為標準征收關(guān)稅。
(3)古體詞的使用
為了體現(xiàn)出法律公文的規(guī)范性和約束力,商務英語還使用了一些其他英語語體中很少或不再使用的古體詞,常以here, there, where 為詞根,加上一個或幾個介詞構(gòu)成的合成副詞。這種復合詞的使用從一個方面體現(xiàn)了商務英語的的正式、莊重嚴肅的文體特征,其構(gòu)成和使用靈活機動,簡煉濃縮,語義豐富,表達精確,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商務合同、公司法、票據(jù)法、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或產(chǎn)品責任法等法律文件中,往往成為商務英語的慣用語。
例8:In compliance with the request in your letter dated May 8, we have much pleasure in sending you herewith our pro forma invoice in quadruplicate.
譯文:應貴方5月8日來函要求,特此隨函附寄形式發(fā)票一式四份。
例9:LICENSEE shall not acquire any rights in any copyrights or other rights in the Property, or the Product, except for the license expressly granted herein.
譯文:被許可人不能獲得任何權(quán)利,包括版權(quán)或是其他的所有權(quán),或是作品,除非許可中明確準予。
例10:Provided that the acceptance of rent or mesne profits by the Landlord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term of the tenancy hereby created shall not be deemed to operate as a waiver or breach of any of the terms hereof nor as a new periodic tenancy by way of holding over or otherwise.A new Tenancy shall only be created by a fresh tenancy agreement in writing signed by the Landlord and the Tenant.
譯文:倘若在本合約規(guī)定的租期屆滿后業(yè)主接受租金或中間收益﹐不應被認為是起了放棄或違背本合約的任何條件的作用﹐也不應認為是起了作為繼續(xù)租用或其它的新租期的作用。新租約只能是業(yè)主和租戶簽署的新書面租賃合約。
3.句法特點
(1)多用成語介詞、被動語態(tài)、祈使句、非謂語動詞、情態(tài)動詞及從句
商務英語用以傳遞重要的商務信息,要求其具有正式、嚴密、嚴肅、莊重的文體特征,行文嚴謹,避免歧義。為了做到語言簡潔、內(nèi)容表達客觀公正和有關(guān)事項描述的準確無誤,商務英語中常使用大量的介詞或介詞短語、被動語態(tài)、祈使句、非謂語動詞、情態(tài)動詞以及各種從句。
例11:The participants in the Joint Venture shall commence discussion with regard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period of existence of the Venture and in the event of their agreeing upon such extension, they shall record such agreement in a written document signed by all of them not later than three years prior to the expiry of the current period.
譯文:就本合資企業(yè)的存續(xù)時限的延期問題,各方應進行討論;一旦各方就此達成一致,應形成書面協(xié)議,由各方在本合同期限到期之前的三年內(nèi)簽字生效。
例12:The Seller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damage of the commodity due to improper packing and for any rust attributable to inadequate protective measures in regard to the packing.
譯文:由于包裝不當而引起的貨物損壞或由于防護措施不善而引起貨物銹蝕,賣方應賠償由此而造成的全部損失費用。
例13:Refusal by the Merchant to take delivery of the Goo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this Clause, notwithstanding its having been notified of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Goods for delivery, shall constitute an irrevocable waiver by the Merchant to the Carrier of all and any claims whatsoever relating to the Goods or the Carriage.
譯文:盡管已將貨物即可提取一事通知貨方,但貨方卻拒不按本款要求提貨時,這便構(gòu)成貨方就承運人而言關(guān)于貨物或運輸一事的一切權(quán)利要求事項的無可改變的放棄。
解析:成語介詞(in)with regard to, in the event of, prior to, in accordance with在各自的上下文中分別代替about, in case of, before和according to。替代后句子語義絲毫不受影響,但文體意義有所不同。在商務英語中,成語介詞的頻繁使用使商務文體具有正規(guī)嚴肅、莊重嚴謹?shù)奶攸c。
商務英語合同、文件或一個條約所給的定義、條款和內(nèi)容必須精確。為了做到準確無誤,不產(chǎn)生任何差異,用英語擬訂、書寫這些文件、合同時,除用詞恰當外,還經(jīng)常使用許多從句、短語用來修飾或限定其內(nèi)容,因而句子結(jié)構(gòu)錯綜復雜。
例14:If a Party breaches any of the representations or warranties given by it in Articles 18.1 or repeated in 18.2, then in addition to any other remedies available to the other Party under this contract or under Applicable Laws, it shall indemnify and keep indemnified the other Party and the company against any losses, damages, costs, expenses, liabilities and claims that such Party or the Company may suffer as a result of such breach.
譯文:如果一方違反任何其根據(jù)第18.1條或18.2條所作的陳述及擔保,則另一方除根據(jù)本合同或相關(guān)法律尋求任何可能的救濟之外,違約方應當賠償另一方或合營公司因此種違反而招致的任何損失、損害、費用、開支、責任或索賠。
解析:主句是it shall indemnify and keep indemnified...。If引導的是條件從句,條件句的賓語部分跟隨后臵定語(given by it in Articles 18.1 or repeated in 18.2);in addition to引導的是補充成分,介詞to的賓語remedies跟了后臵定語(available to the other Party under this contract or under Applicable Laws)。
在商貿(mào)合同中較多地使用被動句和長句。被動句突出動作的承受者,對有關(guān)事務作客觀描述和規(guī)定。使用被動句體現(xiàn)了商務英語的嚴謹性,在翻譯時一般將英語的被動句轉(zhuǎn)換成漢語的主動句。
例15:In case the contract is concluded on CIF basis, the insurance shall be effected by the Seller for 110% of invoice value covering all risks, war risk, and S.R.C.C.risks(i.e., Strikes, Riot, and Civil Commotions).
譯文:在到岸價基礎上訂立的合同,將由賣方按發(fā)票金額110%投保綜合險、戰(zhàn)爭險、罷工險、暴亂險和民變險。
解析:這是一份合同中有關(guān)保險的內(nèi)容,句子中用了被動語態(tài)(is concluded, shall be effected)、非謂語動詞(covering all risks)、情態(tài)動詞(shall),另外還用了in case引導的條件句。
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具有結(jié)構(gòu)緊密,語義準確,表達嚴密,邏輯性強等特點,在商務英語中使用被動語態(tài),不說出施動者,能夠起到突出商務信息、提高論述的客觀性、少帶主觀色彩和增強可信度等作用。因此,被動語態(tài)的運用適宜具有嚴肅性和莊重性特色的商務文體的需要。
例16:Quotations and samples will be sent upon receipt of your specific enquiry.
譯文:一收到貴方的具體詢盤,我方將馬上寄送上報價和樣品。
例17:Notwithstanding the provisions of this Clause or any other Clause of the Contract, no payment certificates shall be issued by the Engineer until the performance security is submitted by the Contractor under the Contract and approved by the Employer.
譯文:盡管有本條款或任何其他合同條款的規(guī)定,在承包人提交履約保證并經(jīng)業(yè)主批準之前,工程師不對任何支付款開具證書。
例18:All disputes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Contract or the execution thereof shall be settled through friendly negotiations.
譯文:凡執(zhí)行本合同或與合同有關(guān)事項所發(fā)生的一切爭執(zhí),應由雙方通過友好協(xié)商解決。
(2)句式結(jié)構(gòu)復雜
商務英語的句子有的很長,句式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句中常常用插入短語、從句等限定、說明成份,形成冗長而復雜的句式結(jié)構(gòu),有時一個句子就是一個段落。
例19:In any situation whatsoever and wheresoever occurring and whether existing or anticipated before commencement of or during the voyage, which in the judgment of the Carrier or the Master is likely to give rise to risk of capture, seizure, detention, damage, delay or disadvantage to or loss of the ship or any part of her cargo, or to make it unsafe, imprudent, or unlawful for any reason to commence or proceed on or continue the voyage or to enter or discharge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ischarge, or to give rise to delay or difficulty in arriving, discharging at or leaving the port of discharge or the usual or agreed place of discharge in such port, the Carrier may before loading or before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voyage, require the shipper or other person entitled thereto to take delivery of the goods at port of shipment and upon failure to do so, may warehouse the goods at the risk and expense of the goods; or the Carrier or the Master, whether or not proceeding toward or entering or attempting to enter the port of discharge or reaching or attempting to reach the usual place of discharge therein or attempting to discharge the goods there, may discharge the goods into depot, lazaretto, craft, or other place.
譯文:不論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不論是在開航前或航程中存在或預料到的,只要承運人或船長認為可能有導致捕獲、扣押、沒收、損害、延誤或?qū)Υ盎蚱湄浳锊焕虍a(chǎn)生滅失,或致使啟航或續(xù)航或進港或在卸貨港卸貨不安全、不適當、或非法,或致使延誤或難于抵達、卸載或離開卸貨港或該港通?;蚣s定的卸貨地,承運人可在裝貨或開航前要求發(fā)貨人或與貨物權(quán)利有關(guān)的其他人在裝貨港口提回貨物,如要求不果,可倉儲貨物,風險和費用算在貨主頭上;承運人或船長,不論是續(xù)航至或進入或企圖進入卸貨港,或抵達或企圖抵達港口通常的卸貨地,或企圖在此卸貨,也可將貨物卸在倉庫、檢疫站、駁船,或其他地方。
為了在有限的條款中完整、明確地體現(xiàn)商貿(mào)各方的權(quán)利和義務,商貿(mào)合同中常常使用長句。長句的頻繁使用無疑增加廠商貿(mào)合同邏輯的嚴密和句子結(jié)構(gòu)的嚴謹性,但也增加了理解和翻譯的難度。翻譯商貿(mào)合同中長句一般采用拆句法,然后根據(jù)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調(diào)整各句之間的順序。
例20:The prices stated are based on current freight rates, any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freight rates at time of shipment to be the benefit of the buyer, with the seller assuring the payment of all transportation charges to the point or place of delivery.
譯文:合同價格是以運行運費計算,裝運時運費的增減均屬買方。賣方則承擔至交貨的全部運費。
解析:例句從買方和賣方的利益和義務確定商品的價格計算,原文中以一個介詞with來分界,在原文中with分句是一個狀語,翻譯時采用中國人平鋪直敘的思維方式,用分述的方式把這個句子拆成兩句,清楚地表達了原文的語言信息。
4.文體的多樣性
商務文體主要是指在商務和貿(mào)易活動中使用的文體。Martin Joos(1962)曾將語言在使用中由于交際雙方的相對地位與社會關(guān)系不同而產(chǎn)生的變化大致分為五種語體,即冷漠體、正式體、商量體、隨便體、親密體。商務英語是在各種國際商務活動中使用的英語,商務交際的雙方既要體現(xiàn)平等互利的原則,又要保持良好的合作關(guān)系,所用語言要保證其國際通用性,為大眾所接受,不能過于口語化,過于非正式化,而是介于正式體和商量體之間。
商務文體涉及的領域很廣,如商務信函(Business Correspondence)、會議紀要(Synopsis of Minutes)、法律文書(Legal Documents)、備忘錄(Memorandum)、說明書(Specification)、商業(yè)廣告(Commercials)、通知(Notice)、報告(Report)、演講(Speech)、協(xié)議或合同(Agreement or Contract),以及各種相關(guān)單據(jù)與表格(Bills and Forms)等,具有實用性、多樣性和行業(yè)性的特點。商務信函、合同、法律文書、通知等主要表現(xiàn)為公文體形式。商務公文體詞匯的特點是以書面詞為主,用詞正式、嚴謹、規(guī)范、簡短達意。比如商務合同等法律文件中多用結(jié)構(gòu)復雜的長句、復合句、并列復合句等法律公文常用句式,以及分隔現(xiàn)象、介詞、插入語、同位語、倒裝句、被動語態(tài)等特殊句型,強調(diào)句意完整、嚴密而不在意簡潔、簡練,極少用省略句,以避免歧義。
例21: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 takes no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ents of this announcement,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its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and expressly disclaims any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any loss howsoever arising from or in reliance upon the whole or any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announcement.
譯文: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對本公布之內(nèi)容概不負責,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亦不發(fā)表聲明,并明確表示不會就本公布或任何部分內(nèi)容或因依賴該等內(nèi)容而引致之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解析:原文中包含有法律術(shù)語,邏輯性強,避免不必要的爭議,譯文應反映出原文特色,準確理解原文內(nèi)容,使得讀者容易理解。
商務信函、通知等公文文體又以其正式、嚴肅莊重為特點,大多以術(shù)語的形式出現(xiàn)。如whereas(鑒于);thereof(由此);hereby(特此,茲)等。因此翻譯這類商務公文體時,也要譯成漢語的商務公文體,古典莊重,語體對等。
例22:The undersigned hereby certify that the goods to be supplied are made in UK.
譯文:下列簽署人茲保證所供應之貨物系在英國國內(nèi)制造。
廣告、商標文體強調(diào)使用對公眾吸引性的語言,用詞多趨于通俗化,口語化,簡潔、生動、并富有鼓動性。其中可能包含大量的口語詞、新造詞、杜撰詞和外來詞。廣告體的翻譯要通俗化、口語化、簡潔、生動并且特別要注意文化背景。英漢互譯中不乏音、形、意完美結(jié)合的成功譯例,如:Boeing 波音(飛機)、Benz奔馳(汽車)、Coca Cola可口可樂(飲料)等。了解國際商務英語的文體特點有利于譯者把握原作的風格,翻譯時做到語體對等。
第三節(jié) 商務英語翻譯的標準與方法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zhuǎn)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唐代賈公彥在《義疏》一書中寫道:“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薄吨袊蟀倏迫珪ふZ言文字卷》(1988)將翻譯定義為:“把說或?qū)懗龅脑挼囊馑加昧硪环N語言表達出來的活動”。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說:“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風格)在譯語中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奈達,1968)
綜合古今中外翻譯理論家的闡述,可以將“翻譯”的定義歸納為:通過把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如實地轉(zhuǎn)達原文(原話)的意思和風格,使語言不通的人能夠相互溝通、理解。即通過語言轉(zhuǎn)換,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翻譯的本質(zhì)是釋義,是意義的轉(zhuǎn)換。翻譯是形式與內(nèi)容、方式與目的的統(tǒng)一。
一、翻譯的性質(zhì)
翻譯決非一件輕而易舉的工作。經(jīng)常有人提出翻譯究竟是藝術(shù)、科學還是技巧的問題。折中的說法是:翻譯既是藝術(shù),也是科學,又是技巧。
說翻譯是一門科學,是因為翻譯是一種可以系統(tǒng)地加以說明的活動,本身具有獨特規(guī)律和方法的科學,并且可以與各門不同的學科進行富有意義的聯(lián)系。這里所說的“翻譯”,指的是“翻譯過程”或“翻譯行為”(translating),不指譯品(translated work)。我們稱它為科學,是因為它有自己的規(guī)律。翻譯有其獨特規(guī)律的科學,是一門與語言學、語法學、修辭學等學科有關(guān)的科學。
說翻譯是一種藝術(shù),是指翻譯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個思維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譯者也同樣必須具備應有的條件,并嚴格遵循一定的科學程序,字斟句酌地進行推敲琢磨,才能譯好一個作品,才能保全原作的精髓與要義。創(chuàng)作和翻譯各有要求,很難說孰難孰易。譯文之所以有優(yōu)有劣,關(guān)鍵就在于譯者除具備有關(guān)兩種語文的應有修養(yǎng)和堅實基礎這個前提之外,是否掌握了翻譯的規(guī)律、方法和“再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技巧,換句話說,也就是在于是否掌握了翻譯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
說翻譯是一種技巧,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翻譯的具體方法是可以傳授的,而且人們做好翻譯工作的能力是可以大大提高的。隨著多年來在這些問題上的爭論和深入的研究,人們還同樣認為,翻譯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傳真。進一步說,翻譯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實踐性很強的文化交流活動。
翻譯無論是科學,是藝術(shù),還是技巧,都需要在實踐中認識它、做好它。翻譯就是以語言為工具進行信息、情感、思想、文化的交流。毫無疑問,翻譯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論水平,但重要的還是掌握翻譯實踐技能。前者是道理,后者是操作。理論上懂得應當如何翻譯和為什么這樣這樣翻譯,不等于在實踐中會如何操作。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加強學習,總結(jié)經(jīng)驗,這樣才能使翻譯提升為一種技能、一種技巧。有了大量的實踐,翻譯才能升華為藝術(shù),才能總結(jié)出科學規(guī)律。
二、翻譯的標準
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第82頁)衡量翻譯質(zhì)量的尺度就是翻譯的標準。翻譯標準一直是翻譯界經(jīng)常討論井十分關(guān)注的極為重要的問題,也是翻譯理論研究和探討的中心課題。1898年,近代學者嚴復概括歸納了三項翻譯原則:“信、達、雅”。嚴復提出的“信、達、雅”說一向被認為是我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代表。但是“信、達、雅”說并沒有構(gòu)成完整的翻譯理論。之后,又相繼提出了種種標準。魯迅先生提出的“信”與“順”,傅雷的“神似”(spiritual conformity),錢鐘書的“化境”(sublime adaptation)等。從事翻譯的人具備不同的社會背景與語言背景,對翻譯本質(zhì)的認識與期待不盡相同。因此,衡量翻譯的標準不一,從而形成了多種翻譯標準。有關(guān)翻譯標準在翻譯界迄今還沒有達成“共識”,即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翻譯標準。目前,人們比較一致接納的翻譯標準是“忠實、準確、通順”。
尤金·奈達(Eugene Nida)和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是當代西方譯學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翻譯理論在西方翻譯界有很大影響。奈達理論的核心是“功能對等”,后來改為“動態(tài)對等”。奈達的理論指出“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的區(qū)別;所謂“形式對等”就是譯文與原文的語言形式的一致性。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譯文與原文的功能一致性。即使譯文發(fā)揮與原文同樣的功能。翻譯不僅限于語言層面上的語言文字形式轉(zhuǎn)換,而且涉及兩種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平等對話,即翻譯包括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和文化內(nèi)容的闡釋。“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原則核心是:譯者應以譯語接受者為服務對象,使自己的譯語能為譯語接受者完全理解,譯語與源語的“功能對等”,就像源語接受者理解源語一樣,譯語對于譯語接受者的可接受性是譯語的生命力所在。
紐馬克的貢獻是關(guān)于“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論述。紐馬克的“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可以說是“雅”字的最好注解。紐馬克認為各類作品的功能側(cè)重點不同,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他認為,交際翻譯法試圖用這樣一種方式正確地傳達原作的文中意義,使其內(nèi)容與語言都可以很容易地為讀者所接受和理解。(紐馬克,1987)
翻譯是眾多語言活動中的一種,它是把一種語言所表達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出來的過程。它的任務是把源語信息的思想內(nèi)容及表現(xiàn)手法,用譯語原原本本地重新表達出來,使譯語接受者能得到與源語接受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轉(zhuǎn)換語言是手段,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地傳達信息才是目的。
三、商務英語翻譯的標準
翻譯過程中,譯者應遵循一定的標準與原則。“忠實”和“通順”是兩項最基本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將“忠實”和“通順”很好地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翻譯,才能保證我們對譯語質(zhì)量的基本要求。除了“忠實”和“通順”以外,在翻譯時還要做到譯語的語體與源語一致,并盡可能地把源語的修辭手法反映出來。忠實和通順作為翻譯的標準,應該是統(tǒng)一的整體,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
商務英語翻譯不同于文學翻譯。商務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涵蓋面較廣,涉及眾多不同領域、不同文體,翻譯的標準有其特殊性,難以統(tǒng)一。無論是嚴復先生的“信、達、雅”,還是彼得·紐馬克的交際翻譯法都無法完全套用,但均可適當借鑒。眾多翻譯家和從事商務英語翻譯的學者對此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專家們的論述見仁見智,正如王永泰(2002)所說的:“翻譯標準不宜茍求全面統(tǒng)一,應視不同文體而定;若用‘信達雅’來衡量,則應有區(qū)別地有所側(cè)重?!眲⒎üJ為,切實可行的商務英語翻譯標準應是“忠實(faithfulness)、準確(exactness)、統(tǒng)一(consistency)”。我們認為商務英語翻譯遵循“忠實,準確,統(tǒng)一”以及“通順”的翻譯原則無疑是適用的。
1.忠實性
“忠實性”標準原則是商務英語翻譯人員必須遵循的首要標準。所謂“忠實”,即譯文所傳遞的信息同原文所傳遞的信息要保持一致,或者說要保持信息等值。商務英語翻譯必須忠實原文,做到信息對等而不是相似,不得隨意發(fā)揮,不能竄改、歪曲、遺漏原文所表達的思想。“忠實”的應該是原文的內(nèi)容意旨和風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語言表達形態(tài)。請看例句:
例1:A particular average loss under 3% of the insured amount will not be recoverable but one amounting to or exceeding 3% will be paid.
誤譯:單獨的平均損失低于所保金額的3%時不賠,但損失達到或超過5%時則賠償。
正譯:單獨海損的損失在所保金額的3%以下時不賠,但損失達到或超過5%時則賠償。
解析:譯者誤解了“particular average loss”的含義,導致譯文不夠準確,沒有傳達出正確的信息。average是一個貨運保險條款中的術(shù)語,分為:(1)“單獨海損”particular average,即貨物損失只涉及各貨方和船方中的某特定的利益方(specific interest);(2)“共同海損”general average,即損失由該保險涉及的各貨方和船方分攤。
例2:Lord Weinstock,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GE, yesterday for the first time publicly ruled out a takeover bid for British Aerospace and said he would prefer to see joint ventures between the two companies.
誤譯:通用電氣公司管理部主任溫斯托克勛爵,昨天首次公開投標收購大不列顛航空工業(yè)公司,并說他希望兩家公司組成一家合資公司,聯(lián)合經(jīng)營。
正譯:通用電氣公司管理部主任溫斯托克勛爵昨天首次公開取消對英國航空公司的收購出價,并說他寧愿設立由兩家公司共同組建的合資企業(yè)。
解析:原譯文對原文信息理解有誤?!癿anaging director”是公司業(yè)務主管,“rule out”意為“排除;取消”,這兩個原文中的重要信息,譯文未能忠實傳達出原文本意。
2.準確性
“準確性”標準是商務英語翻譯的核心?!皽蚀_”是關(guān)鍵,譯者務必在信息轉(zhuǎn)換的過程中正確理解并選擇詞語,概念表達要確切,物品與名稱所指正確,數(shù)量與單位精確,將原文的語言信息用譯文語言完整表達出來,不曲解原義。
例3:That's because, under the original Oyu Tolgoi agreement, Rio still has right of first refusal over any shares offered to third parties.
誤譯:這是因為,根據(jù)最初的奧尤陶勒蓋協(xié)議,對于任何向第三方出售的股份,力拓仍有優(yōu)先拒絕權(quán)。
正譯:這是因為,根據(jù)最初的奧尤陶勒蓋協(xié)議,對于任何向第三方出售的股份,力拓仍有優(yōu)先購買權(quán)。
解析:原譯文背離了“準確”原則,問題處在對“right of first refusal”的理解上,該表達法的真正意思是“優(yōu)先購買權(quán)”。
又比如“knocking copy”為廣告學用語,指(對競爭者的產(chǎn)品進行的)攻擊性的廣告字眼,譯成其他的表達就不地道,不是行話。另外,對于合同中的“IN WITNESS WHEREBY”,也應譯成合同文體規(guī)范的正式用語“立此為證”。
3.統(tǒng)一性
所謂“統(tǒng)一”,即是指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所采用的譯名、概念、術(shù)語等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統(tǒng)一,不允許將同一概念或術(shù)語隨意變換譯名。(劉法公,1999)也就是說,詞語運用規(guī)范,符合約定俗成的含義,譯文的行文方式合乎商務文獻的語言規(guī)范?!敖y(tǒng)一性”標準有利于商務英語譯文的統(tǒng)一和規(guī)范。有些術(shù)語以及專有名詞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已有了固定譯法,沿用已久。即使這些譯名不符合規(guī)范,不夠妥帖,甚或錯誤明顯,但因多年來已為人們所公認和熟悉,早已成為人們的共同語言了,如:Munich 慕尼黑(不按德語發(fā)音譯為“明欣”);George Bernad Shaw 蕭伯納(不按人名譯音為“喬治·伯納德·蕭)。這些譯名,雖不規(guī)范,但沿用已久,如重新譯名,反而引起混亂,不利于譯名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此外,為了避免產(chǎn)生歧義,有些詞語的翻譯必須保持同一種譯法,尤其是合同中的專業(yè)術(shù)語和關(guān)鍵詞語都有著嚴格的法律涵義,翻譯時一定要透徹理解原文的內(nèi)容要求,準確完整地傳達合同文件的精神實質(zhì)。以“exclusive”為例, exclusive territory應譯為“獨占區(qū)域”,但是, exclusive contract則譯為“專銷合同”。
4.通順
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后,譯文要流暢、明了、易懂。英漢對譯時必須使譯文規(guī)范化,即所用的詞匯、短語、句子及語法都必須符合本語種、本行業(yè)的一般規(guī)范和習慣,用詞要準確,文字不晦澀、不生硬、不洋化。例如,將“documentary bill at sight”譯為“即期付有單據(jù)的票據(jù)”雖然表達出原文的意思,概念并不清晰,因為“票據(jù)”本身的涵義是廣義的,在國際商務合同中的票據(jù)主要指匯票,因此,應譯為“跟單匯票”。再比如,“I work at the Bank of China.”如果譯成“我工作在中國銀行”,就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例4:Many of these fine products are in stock ready for your order.
譯文:上述多種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備有現(xiàn)貨,歡迎訂購。
解析:廣告宣傳中常將ready for your order譯為“歡迎訂購”,是根據(jù)原意和我國廣告慣例,作了適當?shù)囊?。直譯為“準備好你來訂購”就顯得生硬,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也不能達到爭取客戶的目的。
四、翻譯的基本方法
所謂“翻譯的方法”指的就是進行這種語言形式轉(zhuǎn)換的一整套原則和技巧。翻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譯語接受者了解源語的意思。表達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譯語的質(zhì)量。把源語表達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翻譯出來,是一個由理解到表達的過程。理解源語必須正確、透徹,否則譯語就不可能達意。
在翻譯實踐中,我們會不時發(fā)現(xiàn)有些詞,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很難處理,所以我們不得不借助一些特殊的翻譯方法,適時采取直譯和意譯的方法。如果能夠在譯語里找到從語義到文體都貼近原意的對等的語言形式,譯語又做到行文流暢、意思明晰,不會引起歧義,那么,我們就用直譯的翻譯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直譯是行不通的。我們就要采取另一種方法——意譯,即擺脫源語的字面結(jié)構(gòu),重新選詞構(gòu)句,努力把源語的意思完整無誤地在譯語中再現(xiàn)出來,使譯語接受者讀得明白,樂于接受。一般來說,在翻譯過程中,完全用直譯或者完全用意譯的情況不多見。通常的做法是,能直譯的地方就直譯,不能直譯的地方就采用意譯。直譯不是死譯或硬譯,不能字字對譯。同樣,意譯也不是胡譯或亂譯。翻譯的重點在于譯意,不是譯字。
1.直譯
凡專有名詞、專業(yè)術(shù)語等一般都采用此種方法對譯,不涉及一詞多義的問題,所以比較好處理,例如: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APEC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亞太經(jīng)合組織);gentlemen's 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chain reaction(連鎖反應)等。
直譯有時能保持原文的生動形象,補充或豐富漢語詞匯,使譯文鮮活有力。直譯是一種重要的翻譯方法,優(yōu)點在于能傳達原文意義,體現(xiàn)原文風格等。但是,直譯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顧場合,不顧兩種語言差異,一味追求直譯,就會造成誤譯。所以,直譯法首先應該考慮在漢語能夠接受的前提下進行。
例5:The flight to safety play will also be good for gold prices, which continue to be in a generational bull market in spite of the recent consolidation.
譯文:這種避險傾向還將對金價構(gòu)成支撐。盡管金價近期出現(xiàn)調(diào)整,但黃金仍處在一個長期牛市之中。
解析:“bull market”指行情上漲,現(xiàn)在牛市、熊市的說法,在我們?nèi)粘I钪幸呀?jīng)得到普遍接受。
2.意譯
譯者在動筆翻譯之前要深刻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內(nèi)容,按照中外語言文字的不同習慣,盡可能地把原文的思想、語氣、風格、感情色彩再現(xiàn)出來,努力做到所謂的“信、達、雅”。
例6:The growth of the Asian Tigers is expected to moderate in 2013, and some insiders say they?re already seeing a slow-down in the luxury market.
譯文:預計2013年“亞洲四小龍”的增長將放緩,有些內(nèi)部人士表示,他們已經(jīng)在奢侈品市場上看到了放緩的跡象。
解析:漢語習慣稱亞洲“四小龍”,英語雖然可譯成the Asian “Four Dragons”,但西方人大都稱作the Asian“Four Tigers”或“Four Tigers”in Asia。
例7:My manager's negative attitude threw a wet blanket on our enthusiasm.
譯文:經(jīng)理否定的態(tài)度給我們的熱情潑了一盤冷水。
解析:“a wet blanket”字面義為“濕毯子”。據(jù)說,這個俗語來源于火災中,人們用濕毯子來撲滅火苗的習慣。詞組throw a wet blanket on sth.沒有對應的中文隱喻,意譯為“使掃興,給潑冷水”。
例8:As global markets continue to see-saw on the verge of another recession, central banks across the world face a difficult balancing act of monetary policy.
譯文:全球經(jīng)濟可能重新陷入衰退,各國市場持續(xù)劇烈波動,各國央行在貨幣政策制定方面必須艱難地找準平衡。
解析:句中動詞see-saw 由名詞“蹺蹺板”轉(zhuǎn)義為“反復變化,搖擺不定”,再轉(zhuǎn)義為“波動”。
3.藝術(shù)加工
翻譯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簡單對譯的情況很少,即使是完全在字義上的對譯,也會發(fā)生語序的變化。因此,翻譯時使用最多的是完全對譯和部分對譯相結(jié)合的方法。同時,還要進行藝術(shù)加工,即合并、拆散、引申、增加、減少、補充說明等。
例9:A document or instrument containing the terms of an enforceable oblig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is called a“contract”.
譯文:所謂合同,是指當事人訂立的包含可執(zhí)行義務條款的文書。
解析:原文主語較長,按源語序直譯成漢語,佶屈聱牙,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通過語序變換,更貼切表達了原文含義,譯文流暢順口。
例10:Even the slightest negligence on the part of any of the boss? staff is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譯文:老板的下屬哪怕是有一點點小的閃失都會使他火冒三丈,大發(fā)雷霆。
解析:短語like a red rag to a bull字面義為“像激怒公牛的紅布”。用來表示挑釁和刺激,故意讓某人狂怒。根據(jù)上下文,可引申為使人憤怒的人或事,譯為漢語四字成語更為順口。
例11:Text messaging has been a cash cow for mobile operators in recent years but instant messaging services allow unlimited mobile chat without needing to pay for each transmission.
譯文:最近幾年手機短信一直是移動運營商的搖錢樹,但使用即時通訊服務可以不受限制地移動聊天,而不需要為每條消息付費。
第四節(jié) 商務英語翻譯的基礎知識
翻譯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傳情達意。原文和譯文用的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在表達形式上千差萬別,各有特點,所以在翻譯時,只有在正確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搞清楚作者的表達意圖和風格,才能譯得正確,才能達到使用兩種不同語言表達的同一思維內(nèi)容,在不同接受者之間產(chǎn)生基本相同的效果。
商務英語的語體和翻譯不僅涉及英語語言,要求翻譯者熟悉相關(guān)英語詞匯的確切涵義,理解句子在上下文中的意思以及文化背景,而且要求了解和熟悉經(jīng)濟、貿(mào)易、金融等許多相關(guān)專業(yè)的一般內(nèi)容乃至更多的相關(guān)商務背景知識。商務英語翻譯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解詞或句的字面意思或機械對應上,對其本質(zhì)涵義的了解不夠準確,對其涉及文化或?qū)I(yè)背景的內(nèi)涵理解不到位,就會出現(xiàn)釋義或翻譯表達上的差錯,知識錯位,概念不清,內(nèi)容混淆,定義含糊。
一、商務英語翻譯過程
翻譯過程一般分為理解(comprehension)、表達(representation)和校對(checking)三個階段。首先,正確理解原文是翻譯的基礎。理解對于翻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沒有對原文意思準確、到位的把握和理解,就不可能有忠實、精確的表達。商務英語的翻譯對于理解的要求更高,不能有絲毫馬虎,這就要求譯者不僅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還要盡可能多而廣的熟悉相關(guān)的專業(yè)知識。不僅如此,還要對這些知識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和嫻熟的掌握。
第二個階段是表達,即能以合格而完美的譯語來表達源語的語義信息、修辭色彩。只有正確理解源語,用恰當?shù)淖g語形式把源語的意思暢達地表述出來,做到“文求適體,體貌相稱”,翻譯出來的句子才會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一般而言,準確理解最為重要,表達則是充分理解的自然結(jié)果。在翻譯過程中,理解和表達是互為依存的,理解是前提,表達是保證。
譯后審校是從事翻譯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步。譯文是否忠實原文,是否通順、流暢,語言是否規(guī)范,是否有誤譯、缺陷、漏譯、重譯、不宜、欠佳等問題,都應引起高度重視。由于商務英語翻譯很可能涉及重大的經(jīng)濟利益以及當事者雙方的權(quán)益,一字之差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譯者應具備高度的責任感,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防止漏譯和誤譯。
二、譯者應具備的能力
作為一名商務英語翻譯工作者,要想收到“意似、神似、形似”的效果,首先要樹立嚴謹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其次,要具有扎實的雙語基本功,把翻譯的過程當作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投入大量的心血和勞動,反復推敲,認真琢磨,千錘百煉,才能翻譯出文情并茂、貼切達意的譯文。
翻譯要求譯者掌握的是各種基本知識,尤其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地理、文學、風土人情、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對商務翻譯工作者來說,還要掌握商務各領域的專業(yè)知識,熟悉各領域常出現(xiàn)的專業(yè)術(shù)語,把握商務英語語言的特點,遵循準確嚴謹、規(guī)范統(tǒng)一的翻譯原則,同時還要研究翻譯策略。
翻譯無疑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翻譯技巧就是翻譯經(jīng)驗和方法的提煉、總結(jié)和理論升華,是處理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譯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譯技能,具有一定的翻譯學及語言學知識。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奈達提出,一個稱職的譯者應該具備五方面的能力:熟悉源語;精通譯入語;具備相關(guān)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具備“移情”本領;具備語言表達的才華和豐富的想象力。
三、專業(yè)背景的理解
如前所述,商務英語翻譯和普通英語翻譯有很大的區(qū)別。商務英語翻譯也比普通英語翻譯要復雜得多。商務英語翻譯涉及面很廣,譯者除了要精通兩種語言文化以及翻譯技巧外,還必須熟悉有關(guān)術(shù)語,了解有關(guān)商務專業(yè)知識和商務英語專業(yè)知識。例如knock-out agreement是一個拍賣業(yè)內(nèi)的行話,即“不競價協(xié)議”;spot transaction 和forward transaction 在金融里分別指“現(xiàn)匯交易”和“期匯交易”而非“當場交易”和“向前交易”。還有很多常用詞匯在商務英語中有其特定的意義,如, duty可作“關(guān)稅”解;documentary credit意思是“跟單信用證”;bill of exchange意為“匯票”;option 指“期權(quán)”;claim除表示“要求”外,還表示“索賠”的含義,如claim settlement譯為“理賠”;reference一般表示“參考資料”,在商務英語中用于表示“擔保人,證明人”。
因此,要真正翻譯好商務英語文本,要求譯者不僅要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還要根據(jù)商務英語的特點及規(guī)律,認真學習相關(guān)的國際商務專業(yè)知識,熟悉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通常做法及表達用語,大量閱讀各種中外商務報刊雜志,了解當今時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動態(tài)及各國經(jīng)濟交往中的文化差異,避免因為翻譯失誤而造成經(jīng)濟損失。
四、商務文體翻譯
我們知道,商務英語的涵蓋范圍很廣,商務文體的多樣性決定了譯者需要研究各種文體的語言特點和翻譯要求作出恰當?shù)姆g。商務信函中多使用簡潔句、簡短并列句和簡短復合句。翻譯商務信函時,應盡量使譯文簡潔明快。
例1:In view of the small amount of this transaction, we are prepared to accept payment by D/P at 30 days? sight for the value of the goods shipped.
譯文:鑒于此筆交易金額較小,對于這批貨物的貨款,我方準備接受30天期的遠期付款交單。
例2:We see that your firm specializes in Light Industrial Goods, and we are willing to 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hip with you.
譯文:得知貴公司專營輕工業(yè)品,我方愿與貴方建立業(yè)務關(guān)系。
翻譯商務合同時,首先要確定屬于哪種合同,然后研究國內(nèi)國外涉外合同的主要條款和篇章結(jié)構(gòu),盡量做到措辭嚴密,形成法律文字特有的保險性和穩(wěn)定性;必要時可進行詞語增減,語序和語句結(jié)構(gòu)也可作適當調(diào)整。
例3:The Seller sha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failure or delay in delivery of the entire lot or a portion of the goods under this Sales Contract in consequence of any Force Majeure incidents which might occur.Force Majeure as referred to in this contract means unforeseeable, unavoidable and insurmountable objective conditions.
譯文:由于發(fā)生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致使本合約不能履行,部分或全部商品延誤交貨,賣方概不負責。本合同所指的不可抗力系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解析:原文是具有法律意義的條款,漢語譯文也必須是漢語的法律語言,否則,譯文讀上去不像法律條款。
思考題:
1.試述翻譯的本質(zhì)。
2.翻譯標準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如何理解商務英語的翻譯標準?
3.何謂“直譯”和“意譯”,在采取這兩種不同的翻譯方法時,應遵循什么樣的原則?
4.作為一名商務英語翻譯工作者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