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時空觀應用

        時空觀應用

        時間:2023-04-01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第二章 時空觀概述“哲學可以分為三大層次,第一層次是哲學的基礎,第二層次是哲學的分支,第三層次是哲學的應用。第一層次包括邏輯學、哲學學和元哲學,第二層次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第三個層次是哲學的應用,其中包括宗教哲學、教育哲學、語言哲學、藝術哲學等?!睍r空分物理時空和審美時空。物理時空是自然實體客觀存在的時空,審美時空是抽象物質客觀存在的時空。

        第二章 時空觀概述

        “哲學可以分為三大層次,第一層次是哲學的基礎,第二層次是哲學的分支,第三層次是哲學的應用。第一層次包括邏輯學、哲學學和元哲學,第二層次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第三個層次是哲學的應用,其中包括宗教哲學、教育哲學、語言哲學、藝術哲學等?!?sup>[1]洪曉楠在《哲學通論十五講》中對元哲學和哲學學進行了如下闡述:

        元哲學是從哲學內(nèi)部來看哲學,是用哲學的觀點來透視哲學,它不是從哲學之外而是從哲學之內(nèi)來觀察哲學、發(fā)現(xiàn)哲學和反思哲學,因此,元哲學是一門哲學的分支學科,或者說是哲學的元科學。哲學學雖然是以哲學為研究對象,但它不是從哲學內(nèi)部而是從哲學外部來觀察哲學,是從外部把哲學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從而旨在揭示哲學的社會性質。[2]

        第一層次是關于如何研究物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即研究用來研究物質及其相互關系問題的基本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問題。

        第二層次是關于研究物質的視角的問題,即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三個視角,從根本上、總體上研究物質及其相互關系。本體論致力于從根本及總體上揭示物質及其相互關系的本來面目,認識論致力于從根本及總體上揭示物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可能面目,價值論致力于從根本及總體上揭示物質及其相互關系的理性面目。換言之,“三論”從本性上看是要揭示物質及其相互關系的本來面目和可能面目,評判其現(xiàn)實面目,構建其理想面目,達到和諧共贏的目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研究以實踐為導向,是為倫理學研究服務的。實踐中的利益相關方的和諧共贏是哲學研究的出發(fā)點、目的和中心。

        第三層次的應用哲學是第一層次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其使命就是把哲學的方法論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三個視角運用于不同領域,并根據(jù)具體領域的實際情況確定這個領域的根本價值取向和基本活動準則,規(guī)范和指導本領域的實踐活動,實現(xiàn)和諧共贏的終極目的。[3]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實踐并取得理想成果的根本保證。哲學的自覺在于形成對事物的整體理解,從較高層次把握事物發(fā)展的基本態(tài)勢。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边@種徹底不僅表現(xiàn)在理論本身能夠自圓其說,更重要的是理論能夠把握整體,能夠從宏觀上對事物有完整的理解。而且,這樣的理論還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由此表明理論在實踐中的徹底性。顯然,這種哲學的自覺就要求我們必須認清歷史的發(fā)展脈絡,使理論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而這種前瞻性和預見性正是徹底的理論自身具備的本質特征。經(jīng)驗主義的方法只會使我們裹足不前,完全從經(jīng)驗出發(fā)就會使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有當我們真正形成了對事物的整體理解,只有當我們可以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才能從哲學的高度解釋我們在經(jīng)驗中面對的各種現(xiàn)象,才能在事物的各種變化中把握事物的發(fā)展脈絡。[4]

        對物質的認識是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對表面現(xiàn)象的認識常常限于就事論事,而對造成表面現(xiàn)象的原因和它可能產(chǎn)生的結果的深層次研究則需要良好的哲學素養(yǎng)。

        他(恩格斯)指出,每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那個時代的歷史產(chǎn)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nèi)容和不同的形式,因此,只有通過對不同時代的理論思維的學習理解,我們才能提升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這里的理論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科學思維能力,一個是哲學思維能力??茖W思維能力幫助我們對以往歷史中出現(xiàn)的各種科學假說和科學思想形成恰當?shù)呐袛?,有助于我們認清我們這個時代的科學理論和思想的創(chuàng)新程度。但科學思維能力僅僅停留在或者說只能在對經(jīng)驗現(xiàn)象的表層理解,即使是對經(jīng)驗現(xiàn)象的科學解釋也不過是采用了邏輯的方法,對這些現(xiàn)象重新分類而已。而哲學思維能力則對我們的思維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必須能夠超越經(jīng)驗現(xiàn)象,通過對各種各樣現(xiàn)象表面的理解達到對現(xiàn)象背后本質的把握?!?/p>

        ……用辯證的方式觀察事物,解釋現(xiàn)象,提出觀念,形成理論,這些就是哲學的自覺表現(xiàn)。[5]

        哲學核心概念有助于研究事物之間復雜的、整體的、立體的、系統(tǒng)的關系,這種能力屬于哲學思維能力的范疇。時空觀就是用哲學核心概念,以物理時空和審美時空融合為視角,指導對物質及物質間復雜關系的充分認識的系統(tǒng)工具。

        時空觀屬于哲學的第一層次。時空觀是有關審美要素及它們之間在哲學核心概念觀照下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方法論。物質是時空的存在。物質分為實體物質和抽象物質。實體物質包括自然實體(大自然、植物、生物等)和自然現(xiàn)象、人的行為和創(chuàng)造物;抽象物質包括自然法則和人以物質為研究或欣賞對象的思維活動。時空分物理時空和審美時空。物理時空是自然實體客觀存在的時空,審美時空是抽象物質客觀存在的時空。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物理時空以物質的存在和變化為主要特征,審美時空是認識主體為了研究認識客體根據(jù)哲學的核心概念建構的物質之間的關系。

        第一節(jié) 時空觀理論

        一、物理時空

        物理時空是物質存在的時空,是審美時空存在的基礎,也是審美主體研究的客體。物理時空由物理時間和物理空間組成,它們相互依存,須臾不可分離。

        (一)物理時間

        物理時間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時間,表現(xiàn)為點和線,有不可逆的一維性和順序固定不變的特點。點與線都是相對的概念,一天與更長的時間相比是時間上的一個點,但與小時等更短的時間相比則是一條線。物理時間是絕對的,是客觀的存在,計時單位為科學計時,如秒、年、世紀等。

        (二)物理空間

        物理空間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空間,是客觀存在,表現(xiàn)為點、線、面和體四種形式,有科學計量單位,如米、平方米、立方米,還有測量單位,如頁、輯、卷。前者用來丈量實體物質和抽象物質存在和運動的場所,后者用來統(tǒng)計抽象物質行為的物理化結果。

        (三)物理時間和物理空間的交融

        物理時間和物理空間相互依存。物理時間是恒定和變化的,而物理空間是在物理時間中存在和變化的,沒有獨立于物理時間的物理空間。物質存在于物理時空,沒有時空則物質不復存在。特定的物質存在于特定的空間,存在于特定的時間點或時間段。特定的物質被審美主體選中后則成為審美客體。審美就是時空觀指導下的思維活動。

        二、審美時空

        審美時空以物理時空為基礎,以審美主體選中的物質為審美客體。特定的審美活動存在于特定的物理時空中。審美時空由審美時間和審美空間組成。審美時空是審美主體觀察、認識、判斷和批評與審美客體相關的多種因素形成的關系網(wǎng),是審美主體為了保證審美活動的成功而有意識地建構起來的,它的大小與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成正比,因此,它是開放的,而且是需要不斷學習和訓練的。

        (一)審美時間

        審美時間是審美主體在研究審美客體時使用的時間,它是審美主體根據(jù)需要,對物理時間靈活多變的使用。審美時間由歷時與共時、順序與優(yōu)先權體現(xiàn)。歷時與共時以物理時間為坐標,順序有上、下、左、右四個維度,而優(yōu)先權則有動態(tài)特征。從歷時的角度看,審美時間可以與物理時間在順序上保持一致,特別是對未來進行規(guī)劃和根據(jù)物理時間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對歷史進行研究。如為了控制翻譯風險,“翻譯工作流程可以大致分為項目分析、項目規(guī)劃、進程報告、審議校對、排版完稿(排版完成、交付譯稿)和譯后服務六個環(huán)節(jié)”[6]。各項工作有相應的任務,目標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每一項的風險控制都為其后的翻譯任務的圓滿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礎。歷史書籍的編撰也是根據(jù)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進行的。

        審美時間是相對的。審美時間的點與線既可長也可短。當一條線與更長的一條線相比時就可以被看作一個點,與一條更短的線相比時依然是一條線。既可以歷史長河為背景,也可以一個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前者為背景,前者是一條線,后者就是一個點,而以后者為背景,比其更短的時間就可以被看作一個點。

        從共時的角度看,兩個以上的審美客體可以發(fā)生在同一個物理時間。鑒于審美時間的相對性,所謂同一物理時間的時間點既可以是很短的時間,也可以是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總之都是審美客體共同發(fā)生和存在的時間。

        與物理時間不同的是,審美時間中的順序是靈活多元的。審美活動可以從任何時間開始,也可以在任何時間結束,不受物理時間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的制約,審美主體根據(jù)需要對順序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審美活動既可以從現(xiàn)在開始逆向追溯過去,也可以展望未來;既可以從過去的某個時間點或時間段向以前的時間追溯,也可以向其后延展等。

        審美時間范疇的優(yōu)先權指的是審美主體選擇從哪個審美客體或者審美客體的哪個側面開始審美活動。哪個審美客體或審美客體的哪個側面獲得優(yōu)先權不是固定不變的,是由它們所處的具體語境所決定的。優(yōu)先權的決定既可以體現(xiàn)審美客體或其側面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體現(xiàn)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之間或審美客體的側面之間的整體把握和靈活處理能力??傊?,優(yōu)先權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

        (二)審美空間

        審美空間由哲學核心概念觀照下的概念、范疇、層次、等級、范圍、順序、程度等要素之間的關系構成。這些要素本身也都是概念,只是概念不同而已。概念與范疇是相對的。概念與概念之間會有巨大的差異。有的概念包含幾個相關聯(lián)的概念,這時這個概念本身則變成范疇,所以范疇是由概念組成的。當幾個相關聯(lián)的范疇組成一個更大的范疇時,它們就變成了概念。原則上講,范疇的層次高于概念。層次越高,等級越高,涵蓋的范圍越廣。以語族為例。有些語言的某些語音、詞匯、語法規(guī)則之間有對應關系,有相似之處,它們?yōu)橥逭Z言;有的語族與語族之間又有對應關系,被稱為同系語言。語族本身是哲學意義上的概念。在與其他概念的關系中,與語系相比,語族是概念,語系是范疇;當語族與特定的語言相對時,語族則變成了范疇。在語言系統(tǒng)中,語族的層次和等級均高于特定的語言,涵蓋的范圍也相應地廣,但語系在這三個方面均居于語族之上。等級也存在于同一層次的概念中,因為它們之中有的是基本概念,有的是充分概念。相比較而言,從活動的頻率來看,基本概念的等級要高于充分概念的等級,但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看,充分概念的等級也有高于基本概念的時候,因為充分概念一旦發(fā)揮作用,它就處于主導地位。以影響翻譯的因素為例。在眾多因素中,翻譯標準“信”“達”“雅”都屬于基本概念,而目標語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等則屬于充分概念。無論這三個標準實現(xiàn)的程度如何,它們對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政治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在氛圍寬松的情況下幾乎不發(fā)揮什么作用。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在翻譯某些特定的文本或者文本的某些特定部分時,意識形態(tài)則起著壓倒一切的主導作用,決定著譯文對原文的忠實所能達到的程度。就基本概念的級別問題而言,翻譯標準“信”和“達”都可能在特定的情況下起主導作用。如果翻譯的目的是盡量地忠實于原作,“信”的級別就高于“達”,但當目標語讀者的理解成為譯者的重點時,譯文的流暢性則高于對原文的忠實度。即使是基本概念本身,也要分主次,但主次關系是動態(tài)的,需視具體情況而定。

        時空觀的本質屬性是審美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這些要素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是理性思維的基礎。時空觀以時空為坐標對“在場的”和“不在場的”的關系進行非功利性的研究。與“在場的”相比,“不在場的”總是更為重要,因為正是它們決定了“在場的”。它們與“在場的”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關系體現(xiàn)的是哲學核心概念,因此可以用這些概念觀照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些核心概念包括:主體與客體、存在與意識、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現(xiàn)象與本質、數(shù)量與質量、必然與偶然、整體與個體、普遍與特殊、動態(tài)與靜態(tài)、作用與反作用、因與果、否定之否定、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和諧等。這些關系融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整體性、系統(tǒng)性、立體性、協(xié)同性、靈活性和包容性等特征。

        (三)概念的多維性

        對不同的概念進行概念—范疇/范疇—概念的梳理就形成了系統(tǒng)。涉及的概念、范疇、層次越多,這個系統(tǒng)越復雜。對層次的劃分使得結構關系更為清晰,從而有利于做出更為準確、合理的判斷和決定,同時也有助于訓練縝密的思維和提高審美的能力。

        處于同一層次的概念越多,它們上一級的范疇涵蓋的范圍就越廣,它們形成的系統(tǒng)就越大。處于同一層次的概念有共性,同屬于一個范疇,同時也有個性,所以它們是不同的概念。這些概念之間的差異在程度上有別,有的概念之間差異小,即差異的程度低,而有的差異大,即差異的程度高。

        被歸于同一范疇的同一個層次的概念是否總是歸于同一層次會有很大的變數(shù)。具體的審美活動都是有各種限制的,主觀的和客觀的都有。從主觀因素來看,審美活動受到審美主體審美能力的限制。審美能力高,則對概念之間的復雜的關系把握比較好,對其層次劃分也相對準確。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層次劃分得越細、越準確越好。

        同時,就某一特定的實踐活動而言,審美主體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窮盡所有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有時由于時間的限制也不必要求準確無誤地梳理概念的層次,此時會出現(xiàn)把不同層次的概念并置于同一層次的情況。只要不影響審美活動目的的實現(xiàn)則不必苛求,但就思維訓練而言是越準確越好。

        概念、范疇等審美要素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大小不一的審美空間。概念是認識主體對客觀世界的抽象認識,而客觀世界則體現(xiàn)了概念。概念及概念之間各種各樣的復雜關系,都是認識主體認識客觀世界并利用客觀世界的手段。原則上講,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的是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主觀上出于客觀認識的意愿。

        必須指出的是,并不是一個概念只能屬于一個范疇。在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概念可以從屬于不同的范疇,這取決于審美主體審美活動的目的和需要。比如人、動物和植物構成了生物這個范疇,人本身又可以繼續(xù)分為男人和女人,而它們則又可以繼續(xù)根據(jù)年齡、職業(yè)、宗教信仰、國別等概念不斷分支下去。而環(huán)境保護問題既涉及保護環(huán)境的人,又涉及需要保護的環(huán)境,即人和環(huán)境同屬于環(huán)境保護范疇的主要概念。雖然概念隸屬的范疇會千差萬別,但概念—范疇的劃分卻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因為它決定審美活動的結果和效果。

        在具體的語境中,任何概念都由它的表征體現(xiàn)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說,范疇就是概念,而概念就是范疇這個概念的表征,因此,概念和表征也是相對而言的。概念有許多表征,范疇下屬的表征對其所屬的范疇是表征,但就表征下屬的概念而言,表征本身就成了概念。

        (四)“有底”與“無底”

        通過對各種關系的分析,審美主體對自己的實踐行為——包括已經(jīng)發(fā)生的、正在發(fā)生的和將要發(fā)生的——有了理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有了比較客觀的評價,對“正在發(fā)生的”進行及時的矯正,因此在規(guī)劃“將要發(fā)生的”時,可以從可行性、受益性、受益程度這幾個方面進行充分的考慮。

        根據(jù)這些千變?nèi)f化的關系,審美主體可以挖掘出與任何一個“在場的”相關的不同因素。一旦對與“在場的”相關的任何一個“不在場的”因素進行探究,它就立刻變成了“在場的”,繼而可以對與這個新的“在場的”相關的“不在場的”進行研究。原則上講,對“不在場的”的探究是“無底的”,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對任何一個“不在場的”探究又必須是“有底的”,其“底部”則為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了解所限制,并由其研究目的所決定。鑒于不同因素之間的錯綜關系,如果對“不在場的”的探究淺嘗輒止,就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審美主體可以意識不到、忽略甚至無視無窮的“不在場的”,但這并不能防礙它們對“在場的”產(chǎn)生各種影響。而這些復雜的因素形成的關系網(w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審美主體的研究是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審美主體對各種關系的認識的復雜程度,取決于其對辯證法則的把握和運用。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與其認識的復雜程度成正比。

        這些關系根據(jù)審美主體的需要進行適當?shù)撵`活組合,并非進行任何實踐活動時都要把所有的關系考慮到位。換言之,要在絕對“無底”的前提下做到相對“有底”。鑒于“不在場的”的“無底”特征,雖然某一具體的審美活動無法進行“無底”的追求,但這并不影響無數(shù)具體的審美活動結合在一起形成事實上的“無底”追求。如何平衡“有底”與“無底”的關系也是判斷審美能力高低的一個指標。過于“有底”則過于簡單,于事無補,而過于“無底”則會迷失方向,因此用一種折中的策略則比較合適,以滿足需要和實現(xiàn)目的為界限。

        折中的策略就是在進行某一特定的審美活動時,概要地勾勒一個相對完整的大系統(tǒng),這就是所謂的由概念組成的范疇,然后以并列概念中的某一個概念為范疇進行相對“無底”的探究,即盡量窮盡這個范疇的所有概念。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不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忽略或遺漏個體之間的關系和它們各自在整體中的位置,也不會因為涉獵過多客體和與它們相關的細節(jié)而走入迷宮找不到出路,迷失重心,而是會繁簡得當,重點突出,對某個特定的點進行深入挖掘,同時這個點與系統(tǒng)中其他點的關系也一目了然。其他審美活動對不同的點進行相應的探究,這樣它們各自都為巨系統(tǒng)的復雜程度做出貢獻。因此,就某個特定的審美活動而言,大系統(tǒng)是粗略扼要的,而其中的某個點則是翔實的。不同的特定的審美活動的結果整合在一起,即把不同的點拼貼在一起,它們形成的系統(tǒng)就是整體的、立體的、層次分明的。以下引文很好地印證了系統(tǒng)與點的關系。

        Bell指出翻譯過程是“心理而非生理過程”(2001:13)。把翻譯納入心理研究范疇就意味著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待認知過程。信息加工是認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lián)系著,看不清其間的關系,譯者就容易失語。充分認識翻譯過程中語言內(nèi)部要素和語言內(nèi)外部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可有效地避免失語,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反之,就容易產(chǎn)生認知盲點。盲點越多,失語情況越嚴重。語言內(nèi)外部的關系錯綜復雜,其中語義關系最關鍵。語義是鏈接各種關系的中樞,失語幾乎都與語義認知缺陷有關。[7]

        (五)個體與集體審美空間

        具體的審美空間有個體審美空間和集體審美空間之分。個體審美空間與具體的某一個審美主體有關。由于審美主體的能力和目的不同,每一個特定的審美活動涉及的點、線、面和體也會出現(xiàn)差異。而且進行面和體的研究需要很高的審美能力和很多的時間精力,所以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點與線的研究上,不夠全面和立體,研究的結果也值得質疑。另外,即使有些素質高的審美主體進行了面和體的研究,但不同審美主體進行的同一個審美客體的研究,在線、面和體等方面也未必完全相同。它們可能會部分重合,部分有別。然而,正是它們的不同之處使得對同一客體的研究形成的系統(tǒng)內(nèi)容更為豐富。

        集體是個體相加的總和,巨集體是所有集體相加之和。就理論研究而言,集體意味著審美主體形成了學術共同體,他們的學術空間融為一個整體。這就是一個巨大的系統(tǒng),而這個系統(tǒng)會隨著審美客體的變化和審美主體審美能力的提高而不斷發(fā)展變化。因此,審美主體在進行審美活動時,一定要明確審美客體屬于個體審美空間還是集體審美空間,以及集體審美空間的大小,以免造成個體與集體的混淆,忽略他們之間的互動和影響,嚴重影響審美主體的判斷和決策。

        集體的審美空間則是相對的,既有小集體的審美空間,也有較大集體的審美空間,還有巨大集體的審美空間。由于人是社會的人,因此審美主體之間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他們相互依賴,相互競爭,相互妥協(xié)。所有這些都以他們的審美空間為基礎、起因和結果。在這個復雜的過程中,是共同的審美空間使得他們的合作成為可能,是不同的審美空間使得他們的合作形成互補和必要,成為他們共同進步的起點和終點。每一次互動都會擴大他們相同的空間,同時也會促使他們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空間。因此,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的審美空間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差異,而正是差異成為他們建立新空間的催化劑,同時也是催化的結果。隨著他們之間互動的增加,他們建立的空間相同的越大,同時產(chǎn)生的新的空間也越大,不同的空間也越大,進而為新的合作打下基礎。

        (六)動態(tài)與靜態(tài)

        對審美空間可以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角度進行研究。鑒于審美主體之間的互動及互動帶來的審美空間的變化,無論是個體審美主體的審美空間還是集體審美主體的審美空間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皼]有人能第二次走進同一條河?!碑攤€人的審美空間擴大之后,集體的審美空間隨之變化。在進行審美活動時,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客觀的,而靜態(tài)是人為的,因而是相對的。審美主體要根據(jù)需要對物質進行動態(tài)、靜態(tài)或兩者并舉的研究,要明確審美視角是靜態(tài)的還是動態(tài)的,以免混淆兩者,同時也要避免用靜態(tài)的代替動態(tài)的,或者用動態(tài)的代替靜態(tài)的。否則,研究的結果將令人質疑。鑒于對物質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兩種研究視角,還應該注意的是,動態(tài)的研究聚焦于某一物質甚至是有史以來的物質變化的過程和結果,而靜態(tài)研究的焦點則是在歷史上的某一點物質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因此,對不同審美客體進行對比時,如果是動態(tài)的,審美主體必須區(qū)分對比的是過程還是結果;如果是靜態(tài)的,應區(qū)分對比的則是同一物理時間點的物質狀態(tài)還是不同物理時間點的物質狀態(tài),還應該回答為什么對比的是相同的時間點或不同的時間點,為什么在相同的時間點物質狀態(tài)是相同的或不同的,在哪方面相同,在哪方面不同,又為什么在不同的時間點物質狀態(tài)是相同的或不同的,在哪方面相同,在哪方面不同。

        (七)物理時空和審美時空形影不離

        沒有時間的空間或沒有空間的時間均不存在,物理時空和審美時空也密不可分。審美空間由哲學核心概念觀照下的概念、范疇、層次、等級、范圍、順序、程度等要素之間的關系構成,是審美主體認識、利用和評價物質的方法和手段。對關系的研究活動屬于抽象物質范疇,是在物理時空中進行的,而且審美活動的結果會對物理空間產(chǎn)生影響,而物理時空又是審美客體,會反過來影響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認識、利用和評價等審美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物理時空是審美時空的因和果,審美時空隨著物理時空的流轉而變化,同時又影響著物理時空的變化。同理,審美時空也是物理時空的因和果,物理時空隨著審美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又影響著審美時空的變化。

        (八)審美能力

        審美空間的復雜程度取決于審美主體使用的核心概念的種類和數(shù)量。使用得越多,審美空間的復雜性即系統(tǒng)性越強,涵蓋的面越廣,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認識就越清晰、越深刻。因此,審美主體應該認真學習和把握哲學核心概念,并把它們應用到實踐中去,根據(jù)需要適量考慮與審美客體相關的因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得出經(jīng)得起推敲的結論,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

        概念如此眾多,它們的關系如此復雜,如何能夠高效地把握和利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成為第一要務。對這些概念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的認識,就人類而言,需要進化;對個人而言,需要學習和消化吸收。進行任何審美活動時,審美主體都要面對審美客體和與其相關的各種因素及它們之間的各種關系。有助于建立關系網(wǎng)的哲學核心概念既可以通過體驗的方式進入審美主體的意識和潛意識,也可以先以理論的形式進入審美主體的意識,然后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進入審美主體的潛意識。就具體的審美活動而言,面對審美客體時,審美主體需要調動其內(nèi)在的以審美能力的形式出現(xiàn)的審美空間,之后,這次審美活動形成的審美空間有可能進入審美主體的意識之后轉化為潛意識。它們究竟有多少能夠進入審美主體的意識和潛意識,取決于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就是對審美空間復雜性的把握能力。審美能力越強,建構的審美空間就越復雜。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隨著審美主體審美空間的復雜性的增加而提高。它與審美主體活動的效果成正比。因此,審美能力是物理時空和審美時空相結合的產(chǎn)物。隨著物理時間的流逝,審美主體每進行一次審美活動,都需要調動自己的審美能力來面對當前的審美客體,發(fā)現(xiàn)與其相關的因素,建立它們之間的關系網(wǎng),或感知其他審美主體針對某一特定的客體建立的關系網(wǎng)。如果這些關系網(wǎng)足夠復雜,是在很多哲學核心概念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這些審美活動都將有助于提升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就是在主動地和被動地使用哲學核心概念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漸漸提高的。

        學習一門學科或一種理論時,審美主體的審美水平越高,其理解和感悟能力越強。如果是進行理論研究,審美能力越強,理論研究就越扎實,理論在復雜性、立體性、邏輯性等方面更勝一籌,說服力和解釋力也就越強。審美能力強在理論上的表現(xiàn)是建構的理論有很強的普適性、解釋力、說服力和應用性。在實踐上的表現(xiàn)是在解決問題時能考慮適量的相關因素,平衡主次,做出有益于更多利益相關方的判斷和決定。

        審美能力與知識的豐富未必成正比。審美能力的提高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但知識本身并不能自然產(chǎn)生能力。若沒有很好的審美能力,那么知識之間缺乏應有的聯(lián)系,即缺乏系統(tǒng)性,即便知識很多,也只能說明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不強。審美能力強則有助于梳理和利用掌握的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其服務于實踐活動的目的。

        審美能力強還有助于審美主體創(chuàng)造知識。充分利用哲學的核心概念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他人尚未發(fā)現(xiàn)的復雜關系。發(fā)現(xiàn)新的關系則會影響已有的關系,使整個關系系統(tǒng)發(fā)生連鎖反應,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規(guī)律。這個發(fā)現(xiàn)新的規(guī)律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審美能力很強的審美主體也會犯批評對象所犯的錯誤,如有些審美主體會批評他人知識不夠豐富,結論過于片面等,但其自身也未必不會犯這些錯誤。這是因為一個人無論做什么,都是基于他的知識和能力。所以他的觀點和決定同樣是他的知識和能力協(xié)力的結果。當他深思熟慮后做出一個決定,他會覺得它是正確的。然而任何一個人的能力和知識都是有限的。雖然他們知道人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遇到實際情況時,他們會無意中忘記這個人性弱點,做出過于絕對的判斷和結論,從而影響實踐活動的結果和效果。因此,審美主體一方面需要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對人的知識和能力不足的認識和意識,在做決定或結論時,要有所保留,留有余地,表達不要過于絕對,以免“盲人摸象”,引發(fā)沒有必要的爭論。

        第二節(jié) 時空觀應用

        時空觀屬于哲學第一層次的元哲學范疇,是以審美要素在哲學核心概念觀照下形成的關系網(wǎng)為本質特征的方法論,是審美主體進行任何實踐活動時的基本思維工具,是具體實用工具的基礎。哲學的第二層次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它們是審美主體進行審美活動的三個基本視角,是時空觀方法論運用的結果。哲學的第三層次就是第二層次在具體領域的具體運用,形成了哲學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融合在一起的有機整體。

        一、理論與實踐

        哲學第二層次的本體論是有關物質本來面目的知識系統(tǒng),認識論是有關認識物質本來面目及物質之間關系的知識系統(tǒng),價值論是評價利用對物質及其關系的認識而達到特定目的的實踐活動的知識系統(tǒng)。這三論是審美主體認識和利用物質世界及評價實踐活動的有機整體。

        實踐是基于對審美客體的本體認識,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有意識的活動。雖然對物質世界本來面目的認識可以是實踐活動的目的,但認識物質本來面目的目的就是利用其結果實現(xiàn)當下某個特定的目的,因此認識物質的本來面目只是為了實現(xiàn)另一個實用目的的前提條件而已,而不是終極目的。鑒于審美主體對物質的認識無法做到完全徹底,所以對物質的利用也只是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完成的。同時,為了實現(xiàn)某種特定的目的,有選擇地利用物質的屬性或特性也是實踐活動的本質屬性。審美主體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以目的為導向,實踐的過程涉及審美客體及其相關因素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結果可能是期望的,也可能與期望的有些差距,甚至是很大的差距。實現(xiàn)目的的程度取決于審美主體是否預知哪些相關因素會影響實踐過程,并恰如其分地調動它們,使其發(fā)揮相應的作用。

        二、兩類實踐活動

        從廣義上說,任何審美活動都是實踐活動,都是以目的為導向的。審美活動又可以細分為理論實踐活動和應用理論的實踐活動。從狹義上說,理論實踐活動屬于理論范疇,而應用理論的實踐活動則屬于實踐范疇。這兩種實踐活動既有共性也有差異。

        理論實踐活動以理論的建構為主要特征,其目的是追求真理。從主觀上來講,審美主體的目的是排除任何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制約,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追求真理;從客觀上來講,人的任何行為和行為的結果都是各種條件制約的產(chǎn)物。但是,它與主觀上屈從于各種限制是不同的。這就是理論實踐活動與理論應用的實踐活動之間的本質差別。就一門學科而言,時空觀有助于理論建構的系統(tǒng)性。這種系統(tǒng)概念清晰,范疇、范圍、層次和等級明確,欲窮盡幾乎所有可觸及的可能性,具有相當?shù)耐暾裕碌睦碚摪l(fā)現(xiàn)也對其進行不斷的充實和完善。

        應用理論的實踐活動,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即使不是有意識地對理論進行運用,起碼也是活動本身體現(xiàn)了規(guī)律和法則,所以被稱作應用理論的實踐活動。它與理論實踐活動的本質不同在于它受到應用理論實踐活動涉及的各種因素的制約,而具體實踐活動的具體語境千差萬別。就實踐而言,時空觀的作用主要在于遵守動態(tài)、因果等自然法則,根據(jù)需要、目的、制約因素的限制,厘清具體語境中足夠多的相關因素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根據(jù)輕重緩急給予它們相應的關注,在決定中給予它們相應的側重,使決策的效果盡量最大化。

        具體的實踐活動可能會涉及不同的人,而他們的行為目的可能不同,因此,他們的目的之間會發(fā)生沖突和競爭,結果可能是競爭勝利的一方的目的就成為唯一的實踐目的,也可能是勝利一方的是主要目的,而其他的則是次要目的,它們都會相應決定實踐者的判斷和決策,并因此影響實踐的結果和效果。究竟哪一方會取勝則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相關方的話語權、意識形態(tài)等。

        對實踐活動的評價參數(shù)包括實踐活動是否達到了預定目的和實踐結果是否能在最大程度上惠及更多的利益相關方,換言之,實踐活動是否達到了利益最大化。它指的是實踐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達到的利益最大程度。當實踐者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并在此過程中照顧到了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時,目的與利益呈正相關,否則呈負相關。呈正相關的實踐活動價值相對較大,而呈負相關的則價值相對較小,在實現(xiàn)目的的同時關注利益相關方利益是實現(xiàn)價值最大化的根本。

        三、翻譯學的時空觀

        位于第三層次的應用哲學是第一層次——邏輯學、哲學和元哲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其使命就是把哲學的方法論,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三個視角運用于不同領域,并根據(jù)具體領域的獨特性確定這個領域的根本價值取向和基本活動準則,規(guī)范和指導本領域的實踐活動,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實現(xiàn)和諧共贏的終極目的。

        翻譯學是研究翻譯的學科,研究的對象既可以是翻譯實踐,也可以是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研究既可以是對翻譯實踐中存在問題的研究,也可以是對翻譯實踐規(guī)律的研究。對翻譯理論的研究既可以是對翻譯理論的學習,也可以是對翻譯理論的批評和建構。對翻譯理論既可以做宏觀的研究,也可以做中觀和微觀的研究。

        翻譯學的時空觀就是把哲學方法論應用到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研究中來,發(fā)現(xiàn)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規(guī)律,解決它們存在的問題,為老問題找到新答案,為新問題的解決尋找規(guī)律,建構更為成熟的翻譯學,從不同的層次指導翻譯實踐活動,并依據(jù)翻譯實踐中的案例進一步完善翻譯理論,使翻譯活動和譯作惠及更多的翻譯主體,更加有利于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更好地促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注釋】

        [1]江暢:《倫理學原理》,(2013-12-02)[2013-12-07],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t_-J-nmAWrxLjEwDFsqHZfi1jjtw-s5LGuyN1Rgq4pT8GasJPTM5xg5DSJya9qi-xezj YSG5kj829wq4q0QFq86CEXT8eMgjNRHWeV5UpGy。

        [2]洪曉楠:《哲學通論十五講》,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江暢:《倫理學原理》,(2013-12-02)[2013-12-07],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t_-J-nmAWrxLjEwDFsqHZfi1jjtw-s5LGuyN1Rgq4pT8GasJPTM5xg5DSJya9qi-xezj YSG5kj829wq4q0QFq86CEXT8eMgjNRHWeV5UpGy。

        [4]江怡:《從文化自覺到哲學自覺》,《光明日報》2012年7月3日第11版。

        [5]江怡:《從文化自覺到哲學自覺》,《光明日報》2012年7月3日第11版。

        [6]王惠、雷艷妮:《翻譯風險識別》,《中國翻譯》2012年第2期,第74頁。

        [7]徐莉娜:《從譯者失語看翻譯教學的缺失環(huán)節(jié)》,《中國翻譯》2012年第2期,第53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