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過渡時期總路線”
《科學決策辭典》第七部分是“最優(yōu)決策案例”。收有我國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條,該條闡述道:即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完成“一化(工業(yè)化)三改(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這能否成為最優(yōu)決策案例呢?我以為不能。
一、基于舊中國國情,毛澤東確定中國的社會既不是殖民地社會,又不是封建社會,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中國的革命,既不是資產階級革命,又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而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打倒蔣家王朝和推翻“三座大山”后,要建立的社會既不是資本主義社會,又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而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然后第二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大發(fā)明。但新民主主義社會,既然是一種社會形態(tài),就必然有一個很長的如幾十年上百年的過程。而我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即使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算起,到三大改造完成,只有七年時間;如果再去掉新中國成立后建立政權、土地改革等三年時間,就只有四年時間。一個社會形態(tài),即使是過渡性的,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建立、完善和發(fā)展,必須經過若干代人的努力奮斗,才能成功。四年時間,能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形態(tài)嗎?不能。不爭的事實是,大多數中國人都忘記或不知道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階段。
二、舊中國生產力十分落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應當在國有經濟領導下,調動各種經濟的積極性,允許個體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存在并大力發(fā)展。而我國只花了幾年時間,就結束了個體農業(yè)、個體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生命。接著在“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特別是“文革”中,使生產力遭受極大破壞。直至改革開放后,撥亂反正,重新恢復個體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這從一定意義上說,又重新補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一課。
三、過渡時期總路線規(guī)定“一化三改”的時間是“相當長的時間”,具體說即十五年。事后看來,不用說三四年,即使十五年時間,肯定仍屬于燒急火煮夾生飯。改革開放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多年了,恢復后的個體農業(yè)、個體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從而有了更大的發(fā)展。
以上三點說明,“過渡時期總路線”,從決策角度看,即使不是錯誤,也絕非范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