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軍車馬渡關河——記我國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王志敏先生
我國當今文博界有一位以古陶瓷研究、鑒定的專家,因其目光如炬、桃李滿天下而聞名遐邇,飲譽海外,其弟子中已不乏“國寶”級的大師,而發(fā)現(xiàn)和栽培這些“國寶”的“國寶”,便是鮮為人知的老一輩著名古陶瓷研究鑒定專家、原南京博物院資深研究員王志敏先生。而今,王老先生的弟子無論是在學府殿堂傳道授業(yè),還是接受公眾媒體采訪時,都要滿懷深情地提及他們的恩師難忘。
塵封的家世
王志敏(1915年-1983年),祖籍四川省閬中市河樓鄉(xiāng)國安寺神天窩,其曾祖父王萬清(字遠峰)和叔曾祖父王萬釗兄弟皆為行伍出身,于清咸豐年間派赴江南軍務,據(jù)《剿平捻匪方略》卷一九七、卷二○六等清史資料:同治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清廷再發(fā)上諭,對鎮(zhèn)壓苗沛霖(按:苗系安徽鳳臺苗家寨人,咸豐年間因率部瘋狂鎮(zhèn)壓捻軍,累功擢至四川川北道道員)集團進行新的部署,諭稱:“……富明阿率王萬清等力顧淮北,并督同陳國瑞力解蒙圍后會攻苗逆老巢。”后因剿滅捻軍有功,清廷于同年末發(fā)出上諭“補用總兵王萬清賞勁勇巴圖魯……另有賞銀1000兩”(詳見《安徽史學》1992年第4期)。王萬清因“在營累著成績,洊升松江總鎮(zhèn),嗣以擒獲渠魁,功加提督職銜,賞穿黃馬褂。同治三年,因歷年在軍,積勞致病不起,得推例以世襲蔭后”(民國15年,《閬中縣志·第五冊·卷二十二·人士志·人物·十三》。王萬清官至河南總兵,陣亡后謚“昭勇將軍”。萬清胞弟王萬釗,從制營戰(zhàn)兵,輾轉(zhuǎn)鄂、皖、贛、浙諸省,洊升營官,并榮膺“勉勇巴圖魯”名號。同治元年,又入李鴻章麾下,總帶動字前軍,在嘉定太倉一帶屢建戰(zhàn)功,遞升南陽總鎮(zhèn)。后又因平剿捻軍,敘功補福建提督(以上見《清史稿》卷一一七志九十二職官四)。
青花瓷印泥盒
據(jù)王志敏胞妹王彬女士介紹,因王氏兄弟在江蘇一帶戰(zhàn)功卓著、聲名顯赫,南京溧水縣還曾建有“王公祠”,以彰顯業(yè)績,留名青史。兄弟二人皆任清軍要職,官至提督;萬清獨子王登五又襲位于福建水師,曾任三品參將投身甲午海戰(zhàn),勇猛頑強,負傷退役。這些在桑梓故里都算是光宗耀祖、彪炳青史之業(yè)績,但陰差陽錯, 150年前后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不知何故而今居然只留下一些撲朔迷離的民間記憶。連當?shù)氐目h志記載中也特別標注:“萬清后嗣湮滅,采者不能得詳,僅撮概略?!毙姨澣f清后人近年從南京追根溯源、尋祖認宗,否則差點就會被永遠遺忘在歷史的風塵之中。
多舛的青年
當歲月流逝到公元1915年5月,王萬清的曾孫王志敏降生到江蘇省揚州市一個小職員家中。王志敏的父親王炳文從小跟人學徒,在揚州這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博物之都”謀生,自當首選與此相關的技能,于是刻圖章、鏟硯臺、裱字畫,后又以行商方式經(jīng)營古玩。時因局勢動蕩,社會上常有魚目混珠的事發(fā)生,故長期的生活閱歷使老先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尤以對金石字畫的鑒賞在當?shù)禺敃r頗有名望?!半p目自經(jīng)秋水洗,一生不受世人欺”,經(jīng)多方能見廣,見廣才能識廣,王志敏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不僅直接受到揚州歷史文化潛移默化的浸潤,而且也直接受益于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長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從小就立志要在文博事業(yè)上有所造詣和建樹。誰知他從浙江省立高中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后,卻被北大數(shù)學系錄取了,當他正要調(diào)整心態(tài)重新確立人生目標之際,又碰上了盧溝橋的炮火震驚了北平,也震驚了全中國。中途失學的王志敏在親人的多方資助下,又輾轉(zhuǎn)到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同時攻讀生物、哲學專業(yè)。本想走上科技報國之路的熱血青年,在國破家亡的威脅中卻又不幸身染重疾,貧病交加的境況迫使他不得不中途輟學。
回到揚州之后,王志敏因生計所迫只好子承父業(yè),重操舊技,在揚州古城邗江路街頭擺攤,為過往行人刻章制印,還開過荒貨店,聊以糊口謀生。不久又進入當時的私立惠民小學執(zhí)教,生活稍微安定之余,便在其岳父丁老先生的影響下開始了對古陶瓷的潛心鉆研,從此便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1949年1月,在槍聲炮火的硝煙彌漫中,古老的揚州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王志敏有幸進入蘇北文管會,在組織的重視和培養(yǎng)下,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很快便在該委員會文物組負責全面工作。 1959年又調(diào)他到新組建的南京博物院,在保管部專職從事古陶瓷鑒定和編目工作。“南博”是我國最早創(chuàng)建的博物館,其前身系蔡元培先生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僅各類具有歷史與藝術價值的瓷器珍品就多達20余萬件,保管部的庫房里藏有近6000件實物,需要他們認真鑒定、分類、登記、陳列,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王志敏如魚得水,鑒賞水平與日俱增。
入道的歷練
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的王志敏,自步入古瓷器研究的事業(yè)后,一方面不斷從理論上夯實功底,一方面又努力在實踐中探索,而且尤其注重田野考察和實地挖掘,無論是寒冬酷暑,也不管是窯址殘片,他都堅持不懈地實地踏勘和認真揣摩,每有所得,便廢寢忘食查資料、搞比較、作分析、寫報告,其敬業(yè)精神和研究成果深得著名考古專家、原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橘等老前輩的賞識。
王志敏在實踐中強調(diào)學習陶瓷鑒定應采取文理結(jié)合的辦法,他認為關鍵還要大量接觸實物,不能光看書——鑒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非常重要。對中國陶瓷的歷史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也應該有全面的了解,這些了解是理性的,但必須先要有感性的基礎,要讀瓷片、做筆記,剖析所觀察到的每件瓷器的特點。據(jù)張浦生教授介紹,王志敏經(jīng)常利用空閑時間到野外去撿瓷片,幾十年如一日,王志敏曾說:“陶瓷器因為是日常生活用品,打碎了人們就把它扔掉了,像南京、西安都是歷史文化名城,往往一動土,地下就有許多瓷片。我們應該像搞地質(zhì)、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標本一樣,研究陶瓷的人也就應該注重采集標本。社會上撿來的瓷片雖多,但沒有來龍去脈,科學性差一些,學習鑒定一定要到窯址去考察,采集標本,加以研究,才能解決窯口的問題。”從王志敏俯而讀、躬而行、仰而思的實踐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古陶瓷鑒定既要有“科學”的手段,但也離不開“眼學”的錘煉,一個優(yōu)秀的鑒賞大師正是這二者的完美結(jié)合。
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江蘇南通影劇院挖防空洞時,出土了一件越窯秘色瓷皮囊壺。當?shù)匚奈锕ぷ髡咭嗯磺鍨楹挝?,便寫信給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姚遷,姚便派王志敏到現(xiàn)場作鑒定。王志敏實地認真察看后作出定論:該皮囊壺釉色淡雅純正,似一弘湖水,且造型別致器形典雅,在海內(nèi)外屬僅存的孤品,對研究我國陶瓷史和南通地方史均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后又經(jīng)全國文物專家組鑒定為一級文物,并當選為江蘇省十大國寶級陶瓷文物之一。
王志敏一生潛心于自己的事業(yè),神游于古代科技與藝術結(jié)晶(陶瓷)的世界,即使在大革文化之命的年代,他也能做到心無旁騖,執(zhí)著追求。《南京明故宮出土青花瓷》一書的初稿,便是在這個時期經(jīng)過艱辛努力脫稿的。此后他又克服重重困難,開始向古瓷器研究一個又一個難點發(fā)起攻擊,并不斷填補我國古瓷器研究的空白,續(xù)寫了許許多多燦爛的篇章。
不朽的青花
康熙年間的青花大盤
從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罐到明清時期的彩釉,由陶到瓷的每一步進化歷史,都是綿延不斷、傳承有序的。但也有個別時期因各種原因出現(xiàn)了一些“盲點”,如明代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歷時近30年,因政局動蕩,經(jīng)濟衰敗,瓷器生產(chǎn)燒制很不景氣,一直不見有官窯款識的器物,加之民窯又名不見經(jīng)傳,長期以來困擾著古陶瓷研究界,曾誤認為此期間無瓷業(yè)生產(chǎn),故被中外學者稱之為“空白期”“黑三代”。一向注重田野考古的王志敏先生,從南京明故宮玉帶河及周邊建筑工地出土的瓷片收集整理中,得出了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首次確認了洪武官窯瓷片,提供了陶瓷史上空缺的實物證據(jù)。他還發(fā)現(xiàn)這批青瓷無論是器形、用料,還是紋飾、款識等均呈現(xiàn)出與宣德、成化不同的風格,再結(jié)合其他實物、著述等資料分析和歸納后,大膽提出了關于“空白點瓷”的學說。填補了我國青花瓷研究的又一個空白,也得到了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重視和認可,這些成果和學術價值都集中反映在他晚年撰寫的《南京明故宮出土青花瓷》《明早期后階段景德鎮(zhèn)窯“空白點瓷”》兩部專著中。
為培養(yǎng)人才,造就新人,王志敏還將自己的經(jīng)驗整理編印成講稿(如《六朝青瓷概述》等),除在各類培訓班上免費發(fā)放外,還多次應聘到南京大學、南京博物館、華東文物工作隊等基層專業(yè)考古隊授業(yè)解惑。他根據(jù)實踐中涉及最多最常見的一些問題,整理出《學瓷鎖記》油印本送給大家,不料一時洛陽紙貴,上海一家出版商聞訊后主動登門拜訪,才得以正式出版發(fā)行。這本言簡意賅、由淺入深的通俗讀物不僅在體例上當時還是一個創(chuàng)新,而且也凝結(jié)了作者多年來對民窯瓷器、古玩雜件的研究總結(jié),行業(yè)內(nèi)的同仁至今也不敢低估其學術價值。
王志敏矢志不渝幾十年,用一生的心血和經(jīng)歷為我國古陶瓷研究、鑒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據(jù)其后人不完全統(tǒng)計,他在工作之余每年都有大量的著述發(fā)表,如先后刊登在《文物》等國家級專業(yè)期刊雜志上的《江蘇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從七個紀年墓葬漫談一九五五年南京附近出土的孫吳兩晉瓷器》《漫談古漆器的處理》《明代民間青花瓷畫》《明青花款字》《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簡介》《江蘇六朝青瓷》等著述,在同行看來都是頗有見地與影響的力作。從以上也不難看出,王志敏先生雖沉浸在古陶瓷研究領域,重大貢獻集中體現(xiàn)在明青花和六朝青瓷的分期、斷代方面,也是明代民窯青花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但他知識淵博,涉獵廣泛,且建樹頗多,用一生的成就為我們詮釋了“博”與“?!钡暮椭C,樹造了德藝雙馨的典范。
“我愿此身化明月,照軍車馬渡關河”,王志敏先生晚年不幸兩度中風,即使在右肢偏癱的情況下,他亦孜孜不倦,以驚人的毅力嘗試用左手寫作,他深知自己窮其一生的經(jīng)驗和心得,將為后人提供一條事半功倍的成長途徑。他結(jié)合自己早年學習數(shù)學、哲學、生物等專業(yè),又精通日語、英語,運用自然科學方法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將使文物研究鑒定更具科學性和準確性,許多受他指點,聽過他講課的人而今都多有成就,且薪火相傳。其實,在他們身上傳承和發(fā)揚的更是中華民族博學、執(zhí)著、堅毅、奉獻的文明之光。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曾說過:中華文明的歷史幾乎就是從陶土到瓷器的進化歷程。陶瓷與絲綢不僅是中國古代對外貿(mào)易的支柱和友好交流的使者,也是異域他邦認識華夏大國的標志性器皿和物品。今天當全世界都在從各方面全面加深對“瓷器之國”(英語單詞中國China,本意即為瓷器、陶瓷器)的認識了解時,我們更不應忘掉每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中華文明的開拓者和傳承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讓奧地利維也納市民折服的川北“王皮影”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