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棉花以前人們是如何御寒的
《說文》中沒有“棉”字,棉花是在宋元時期逐漸傳入我國的。一是從非洲傳入的非洲草棉,二是從印度傳來的,稱作“吉貝”的亞洲棉,三是從美洲傳來的海島棉①。1865年我國又從美國引進了一種適于紡織質(zhì)地較好的陸地棉。陸地棉纖維長,比較輕軟,彈性也強,適宜大面積栽種。是更好的御寒材料。清人馬蘇臣有詩:“五月棉花秀,十月棉花干?;ㄩ_天下暖,花落天下寒?!?span title="pagenumber_ebook=281,pagenumber_book=281" class="superscript">②在清代金埴《不下帶編》中,也有一首《詠棉花》的詩:“采得西風(fēng)雪一籃,御寒功在倍春蠶。世間多少間花草,無補其人亦自慚。”兩首詩都點評了棉花的功績,沒有它便天下寒,它功倍春蠶。所以人們常存一個疑問,在沒有棉花以前,人們是如何御寒的。
陸地棉
古人御寒,較早的也是較為普遍的,當(dāng)推獸皮?!赌印まo過》:“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不輕而溫,夏則不凊(清涼)而凊?!避?,指草繩索類,當(dāng)時未有麻絲?!俄n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冬日麑(ní,幼鹿)裘,夏日葛衣?!笨梢娚瞎湃舜┇F皮較為普遍。再從文字考察,外表的“表”,從毛從衣,本義就是皮衣。裘,甲骨文寫作“”,皮衣形。再如帔,從皮?!斗窖浴罚骸瓣P(guān)東謂之?!兵讨赶氯埂`?,在《漢字大字典》中,第一義是下裳,裙。皮質(zhì)下裙,就是說用皮裹下身。
羽毛也用來御寒?!吨芤准狻芬毒偶乙住罚骸包S帝以上,羽毛草木,以御寒暑?!苯z出現(xiàn)也早,有了絲,就有了絲綿。絲綿“乃繭纏延,不可紡者”。絲綿也早就用來絮衣了。但不是貧者所能有。《左傳·宣公十二年》,講到楚王巡視三軍,戰(zhàn)士感到溫暖,說是像披上綿絮衣。漢代文帝規(guī)定:九十以上衣帛,人二匹;絮,三斤。年輕人,沒有份了。
葛出現(xiàn)也早。葛原為野生,后來才人工栽培。曹植有詩:“種葛南山下,葛藟(lěi)自成蔭。”葛與麻纖維都比較長,是繼蠶絲之后的主要紡織原材料。葛與麻制衣適于夏天穿著,風(fēng)涼不太保暖。白居易詩“天寒身上猶衣葛”。李紳《放古歌》:“冬有襤襦夏有(chī)?!币h襦,是無緣飾的破短襖。是葛衣,也稱卉服。粗布衣,庶民所服,勞動婦女所織?!都t樓夢》李紈住地稱浣葛山莊。浣是洗,浣葛表示婦德。古人穿麻葛稱布衣。麻葛不著色,稱白衣。麻葛之間,大麻用得更多。
葛
1.花枝 2.花去花瓣,示雌雄蕊
宋元時期,棉花傳入我國,得到推廣。這里有科學(xué)家的功勞。如徐光啟寫有《吉貝疏》,褚華有《木棉譜》,方觀承有《棉花圖》③。這些名著,在介紹、推廣棉花種植、棉田設(shè)施、以及扎棉、彈棉諸方面,貢獻極大。上海松江烏泥涇黃道婆,以她的實際行動,只身去海南學(xué)種、學(xué)紡、學(xué)織,而后回松江傳授、推廣,致使松江棉織“衣被天下”。由于棉花的種植普及,出現(xiàn)了不麻而布、不蠶而織的局面,御寒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當(dāng)時上海還有一位人稱丁娘的,織布甚新,因名丁娘布。這在朱彝尊(竹垞)集中有詩④。
現(xiàn)在用以御寒的材料多了,棉還是少不了。棉與化纖不同,棉織內(nèi)衣輕軟舒適,穿它愜意;作外衣也能顯示出青春、樸實。
注:
①潘富俊《紅樓夢植物圖鑒》195頁,上海書店。
②古逸如《棉花》,《新民晚報》2008年4月。
③許謙《方觀承與世界最早棉作圖譜》,《歷史大觀園》1993年1月,第40頁。
④清陳康祺《郎潛紀聞三筆》814頁,中華書局。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