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原則與自我中心之爭促使了SCA的發(fā)端,實質上提出了如何看待社會因素與個體因素的關系及其對交際的影響。主張社會與個體、語用與認知之間的融合體現了SCA的主要思想。
格賴斯的交際模式強調合作與意圖,交際被視為一個受意圖驅使、相互識別對方意圖并共同完成交際任務的過程(Clark 1996)。認知觀對語用學思想,尤其是對合作原則的發(fā)難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語用學理論,并借鑒認知科學的新成果,進行新的理論發(fā)展。比如,關聯理論率先對合作原則提出了異議,認為交際者有權選擇合作或不合作,但選擇受制于個人興趣(Kecskes 2010)。實驗認知研究(Barr2004; Barr&Keysar2005; Colston&Katz2005) 則對不合作提供了有力證據,指出“共同背景”(commonground,簡稱CG)是一種交際結果,并非語用觀所普遍認為的“一種先于交際實踐而存在于人們大腦里的具體思維表征”(Stalnaker1978; Clark&Brennan1991; Clark1996),共同背景具有動態(tài)性和即時性。交際應該是一個嘗試—錯誤—再嘗試(trial-and -error,try again) 的動態(tài)過程(Kecskes & Zhang 2009)。對此,一些學者(Keysar&Bly1995; Barr&Keysar2005;Giora2003)甚至發(fā)現,交際并不是對方所期待的那樣合作,而是自我中心的表現。整合認知觀和語用觀后,Kecskes(2010a)指出,語用學理論通常將交際看成一個合作的、依賴語境的理想過程,其中說話人往往被設想為在考慮了所有語境因素后發(fā)出話語的一方,聽話人則被設想為盡量弄清說話人意圖的一方,交際中的合作、禮貌、和諧等積極因素得到更多重視,而忽略了對交際曲折,如嘗試—錯誤—再嘗試等過程的闡釋,也不重視交際所蘊藏的前語境、前經驗(priorexperience)或前知識(priorknowledge)等因素的作用。
無疑,過分強調交際中的合作和社會語境因素會忽略自我中心和凸顯義等個體因素,然而實驗認知則注重個案研究,容易忽略社會語境因素。SCA不僅強調交際雙方在意義構建和理解過程中的共建(co-construct)作用,還強調交際個體的前知識、前經驗等前語境因素的重要性。在交際中,雙方都依賴由先驗構筑的“前百科知識”(pre-existing encyclopedic knowledge)和即時互動構筑的“當前知識”(current knowledge)。前者是知識的歷時態(tài),而后者是知識的共時態(tài)與當前態(tài),但兩者都蘊藏一定的社會因素和個體因素,于是在動態(tài)交際過程中社會因素和個體因素得到融合。社會因素要求的合作和植根于前語境的自我中心互動驅動整個交際過程??梢哉f,強調個體因素和社會語境因素是語言研究的必然,亦是SCA視角所體現的核心思想之一。
[1] C.f. Kecskes/Journalof Pragmatics40(2008) 385-40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