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領導講話之所以給人平庸的感覺,并不是因為他水平低,而是對講話中存在的缺憾渾然不知。以下這些是領導講話的缺陷和禁忌:
(1)說話用鼻音。
用鼻音說話是一種常見且影響極壞的缺點,如果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具有極大的說服力,或者令人心蕩神移,那么最好使用胸腔發(fā)音。正確的方法是,平時說話時,上下齒之間最好保持半寸的距離。
(2)聲音過尖。
一個人受到驚嚇或大發(fā)脾氣時,往往會提高嗓門,發(fā)出刺耳的尖叫。一般女性犯此錯誤居多,尖叫的聲音比沉重的鼻音更加難聽。你可以用鏡子檢查自己有無這一缺點:脖子是否感到緊張?血管和肌肉是否像繩子一樣凸出?下顎附近的肌肉是否看起來明顯緊張?如果出現上述情形,你可能會發(fā)出刺耳的尖聲。這時要當機立斷,盡快讓自己松弛下來,同時壓低自己的嗓門。
(3)不注意語速變化。
即使一些職業(yè)演說家或政治家,有時也不容易把握好自己說話的速度。據專家研究,適當的說話速度為每分鐘120~160個字,而且說話的速度不宜固定,說話中把握適度的停頓和速度變化,會給你的講話增添豐富的效果。
(4)口頭禪過多。
日常生活中,人們聽到一些領導講話帶有口頭禪,如“那個”“你知道不”“是不是”“對不對”“嗯”等。如果領導者在講話中反復不斷地使用這些詞語,一定會損失自己說話的形象。
下面介紹幾種克服口頭禪的方法。
①默講。出現口頭禪的原因之一,是對所講的內容不熟悉,講了上句,忘了下句,此時就要用口頭禪獲得一點思考的時間,以便想起下句話。事前默講幾遍,對內容、措辭十分熟悉,正式講話時就能減少或不出現口頭禪了。
②朗讀。克服口頭禪的朗讀法,就是將自己的口語,從不清楚變?yōu)榍宄?、流利的語言。如果內容語言流暢貫通,就不會出現口頭禪。出聲朗讀老舍、葉圣陶等語言大師的作品,有助于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改善自己不規(guī)范的語言習慣。
③耳聽。廣播員、演員的語言,一般都較為規(guī)范,沒有口頭禪。平時聽廣播、看電影時,可邊聽邊輕聲跟著說。久而久之,你會驚喜地發(fā)現:自己的口語精練了,口頭禪少了,連普通話水平也提高了。
④練習。聽聽自己的講話錄音,會對自己講話中的口頭禪深惡痛絕。這樣,往往能使自己講話時十分警惕,口頭禪也會隨之變少。
⑤慢語。在一段時間內,盡量講慢些,養(yǎng)成從容不迫地思維和說話的習慣,一句句想,一句句說,對克服口頭禪有很好的效果。
(5)講粗話。
有些領導特別是資歷比較深的領導,在日常工作中習慣于講粗話,仿佛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威望。其實,講粗話是說話的惡習。領導者一旦養(yǎng)成了講粗話的習慣,往往是出口不雅,自己還意識不到。要克服這種不文明的習慣也并不是一件易事,比較有效的辦法是,找出自己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首先是改變講話頻率,每句話末停頓一下;其次講話前提醒自己,改變原有的條件反射。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改掉了,其他粗話的克服也就不難了。請別人督促也很重要,營造一種不利于原有條件反射自然發(fā)生的外界環(huán)境,以促進舊習慣的終止。
(6)結巴。
“結巴”是口吃的通稱?!敖Y巴”對于極個別人來說是一種習慣性的語言缺陷,就是說話時字音重復或詞句中斷的現象。講話結巴,是領導語言交流的大忌。要想治愈說話“結巴”的毛病,除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去除心理障礙。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代就是口吃患者,為了克服這個缺陷,他常常朗誦課文,為了發(fā)音準確,就對著鏡子糾正嘴形,后來他成了一個著名的政治家、演說家。有口吃的人不妨試一試這個辦法,堅持朗讀文章,只要堅持不懈并保持良好心態(tài),相信一定會產生好的效果。
(7)動作頻繁。
有些領導說話時動作過于頻繁。領導者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在說話時不斷出現以下動作:坐立不安、蹙眉、揚眉、歪嘴、拉耳朵、搔頭皮、轉動鉛筆、拉領帶、弄指頭、搖腿等。這都是一些影響你說話效果的不良因素。當你說話時,動作過于頻繁,聽者就會被你的這些動作所吸引,根本不可能認真聽你講話。
(8)空談。
空談是指不結合當時、當地、歷史、現狀和聽眾的實際,光發(fā)空頭討論。有的單位常開些一年一度的會,會議的開幕詞卻是用陳年的講話稿,只把第一屆改成第二屆,第三次改成第四次,內容照舊,年年如此,這就是空對空的典型例子。要戒空談,就要搜集、選取確鑿、典型、新鮮、生動的材料,做到內容充實,言之有物。
(9)雜亂。
光有充足的材料還不夠。有人講話并非沒有新鮮材料,而是材料過于龐雜,講起來又雜亂無章,像開無軌電車,開到哪里,算到哪里,叫人摸不著頭緒。要戒雜亂,就要講得有條有理,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詳有略,做到語言流暢,言之有序。
(10)武斷。
武斷就是不合邏輯,妄加論斷;或者不顧事實,主觀臆斷。上得臺來,不問青紅皂白,哇啦哇啦一通,也成了某些官僚主義者的癥候之一。要戒武斷,就要設身處地,推心置腹,言之有理。
(11)冷漠。
有的人,特別是有的領導人講話時毫無表情,呆若木雞,甚至肌肉繃緊,臉色鐵青,好像別人欠他的多,還他的少,使聽眾覺得格格不入,聽多了還會生氣。有的人說話語調冷淡,沒有抑揚頓挫,實質上也是由于沒有真情實感。要戒冷漠,就要在情緒、心理上與聽眾息息相通,在語言上來一點修辭色彩,做到言之有情,使人共鳴。
(12)乏味。
做菜要有味,講話也要有味,講話乏味,如同嚼蠟!毛澤東說過:“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一套‘學生腔’,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嗎?”嚴肅的道理同樣可以在笑聲中講,而且往往要比乏味的說教更易使人接受。所以,講話要詼諧、幽默一點,引人發(fā)笑,甚至能讓人在笑聲中品出深長的意味來,這樣誰還會顧得打瞌睡呢?寓莊于諧,言之有趣,是值得提倡的。
(13)晦澀。
有人講話用的是書面語言,有的講話還充滿了行話術語,使人感到晦澀難懂。講話是倏忽即逝的,聽眾遇到陌生的詞語不可能查找工具書,甚至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因此,如果講話必須涉及聽眾難懂的內容,就必須當場解釋清楚,而且盡量避免使用書面用語,更不要“文夾白”??傊?,發(fā)言稿要用口語語體,正如列寧說的:“應當善于用簡單、明了、群眾易懂的語言講話,應當堅決拋棄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外來的字眼”,這就叫言之有體。
(14)冗長。
文章貴短,講話更應該長話短說。開會講話面對更多的人,廢話浪費時間也更多,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廣播演說,全文不到4千字。我們還知道,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只有1260個字;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紀念碑揭幕典禮上的講話只有652個字;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只有10個句子,從上臺到下臺還不到3分鐘,卻贏得了15000名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這份講話稿后來被用金字鑄在牛津大學校園里,奉為英語演講的典范。發(fā)言講話有時間的限制,發(fā)言稿、講話稿也應該有字數的限制。一般來說,中速的大會發(fā)言每分鐘可以講120~160個字,可以據此來估算發(fā)言稿的字數,以便做到要言不繁,言之有時。
(15)廢話。
講話要講效用,“用”是講話的目的,所以講話稿是一種實用文體,旨在對一次會議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套話成堆,廢話連篇,只能起消極作用,如果說假話、大話,那就更要起副作用,甚至反作用了。講話不單是“講什么”“怎么講”,更重要的是“為什么講”,要解決問題,言之有用。
(16)失禮。
有的人講話不了解聽眾的身份、水平,不注意會議的環(huán)境和背景,甚至不顧及本人的身份和在會議上的地位,這就難免在內容、措辭、語氣、口吻等方面不妥善、不貼切、不禮貌、不恰當。講話也要知己知彼的,只有知己知彼,不卑不亢,才能言之有禮,言之得當。
(17)離題。
知己知彼的“彼”,還應該包括會議的宗旨,也就是會議需要解決的中心議題。會議上的講話,既要有個性,又要有共性,也就是既有自己的鮮明主題、獨特風格,又共同形成會議的主旋律,齊唱大會的主題歌;既為一部分聽眾側目傾心,又為全體與會者注目關心;既各自解決一部分問題,又一起為會議的主旨服務。知己知彼,言之有宗,是講話成功的關鍵;而不知己不知彼,游離于大會主題以外的講話,是講十次有十次要失敗的。
從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趣、言之有體、言之有時、言之有用、言之有禮、言之有宗等“十有”的要求來看,言之而不叫人打瞌睡,似乎是很起碼的要求了,那么,就請你的講話努力避開這17條禁忌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