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我們怎樣開會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要“著力解決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特別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十七大報告中也兩次強調(diào)了“改進學風和文風,精簡會議和文件,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反對弄虛作假”。
什么是形式主義?簡而言之,形式主義就是只做表面文章,不求實際效果,更不考慮長期效果。形式主義不顧及實際情況,要不人浮于事,敷衍了事,要不勞民傷財,浪費巨大。筆者曾經(jīng)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在大會發(fā)言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臺下前排的座位席上整整齊齊地擺著一些參加大會領導人的臺簽,卻沒有了他們的身影。于是,我就此發(fā)表了一點感慨:前排就座的領導哪去了?
時下,各地經(jīng)常會舉辦一些諸如經(jīng)驗交流會、典型報告會、理論研討會和決策咨詢會等一類的會議。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會議。大凡這樣的會議,有關方面的領導也都是十分重視的:主席臺上有他們的身影,會議日程上有他們的致詞,與代表合影的照片上有他們的形象。一般來說,會議的舉辦者和與會者對此也大都是歡迎的。一個會議受到領導重視總是好事情:好的經(jīng)驗可以推廣,困難的問題可以促進解決,創(chuàng)新的理論能夠傳播,科學的知識能夠普及——有了領導參加的會議,連新聞單位都會重視報道,給予好的版面和好的時間刊播。
會議既然如此重要,作為一個地方的主要領導者和有關方面的負責人自始至終參加會議,認真聽取專家的建議和與會代表的意見,我以為是十分必要的?,F(xiàn)在好了,會議的主持者請來了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和成功人士相聚一堂,相互研討,相互切磋。作為一個領導者,參加這樣的會議,聽聽大家的發(fā)言,參與代表們的討論,不論是對提高自身的學術理論修養(yǎng),還是對掌握一個地方或一個方面的輿情動態(tài)來說,都是大有好處的。領導者參加一些會議,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一種姿態(tài),更重要的在于,這樣的會議往往能為領導者提供一個緊張有效的學習和掌握民情實情的好機會。既然如此,我們的各位領導同志,有什么理由只出席開幕式與代表合影后就離會了呢?我不解。
領導人一般都很忙,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領導人很忙,平時就很難有時間坐下來系統(tǒng)學習、聽取和思考一些問題。我們常說,大將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靠的就是對情報的掌握和對情報的分析判斷。在我們這個信息驟增異常、世態(tài)變化多端的高科技時代里,少了耳聽四面、眼觀八方的能力和機會,再高明的領導者也是難以駕馭自己領導的那一方面工作的。即使自己沒分管不熟悉的工作,通過參加一些高層次會議的機會,接觸一些新人,接觸一些新觀點,接觸一些新知識,對于提高自己的領導能力和領導修養(yǎng)也是有益處的。參加會議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應邀參加會議的專家和代表,一般來說都是這個方面的行家。他們有這方面的專門研究和意見。聽聽他們的報告和討論,直接參與和他們的對話或向其請教,比自己一個人在家里關起門獨自學習的效果要好得多。凡事我們都講效率,講投入和產(chǎn)出之比,在學習和掌握實情方面我們也要提倡講效率。有選擇地參加一些高質(zhì)量的會議,自始至終把會議開完,也是一種講效率、求真務實的表現(xiàn)。我們應該提倡這種工作和學習方式。[1]
圖6-1 今天,我們怎樣開會?
這里也要說一下關于會議的新聞報道問題。大凡這樣的會議,我們看到的報道都是某某領導參加了大會。一般來說,這樣寫是不錯的。但是,根據(jù)嚴格的新聞的真實原則來要求,這樣寫是不夠的。領導者參加了會議,這是事實。但是,領導者是全程參加了會議呢,還是只參加了開幕式?領導者是只參加了上午的大會,還是又參加了小組的討論會?會議上專家們講了什么,領導者參加討論又講了什么?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應有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交待。對于參加會議報道的記者來說,也有一個積極學習和善于學習的問題。有的記者只是跟著領導人跑,領導們走了,記者們也就沒有了身影。關于會議的報道,除了領導人的名單和領導人強調(diào)的重要性外,就沒有什么新的內(nèi)容了。為什么呢?因為記者們也沒有自始至終參加這些很重要的會議——自然他們也是很忙。
這里講的是那些很重要的會議。對于那些只需要領導者上臺剪剪彩、照照相的會議不在此評論之列。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留學生代表團回國參觀訪問,就國內(nèi)改革開放中的一些問題與有關方面負責人舉行了一場座談會。沒想到負責接待的某位領導干部,打著哈哈說,今天很高興與同學們見面,但本人沒有什么準備,就隨便說說吧。同學們一聽,這么重要的會議,本想就一些不解的問題聽聽領導同志的意見,沒想到這位領導同志竟沒有準備,隨便說說。有的同學當即便告辭了——“誰有時間聽他侃大山”——座談會不歡而散。
在“隨便說說”者中,有的是被臨時拉差到會,毫無準備地應酬;有的是照本宣科念文稿,根本沒有領會文稿內(nèi)容(不是出現(xiàn)過講話中“請接下頁”的笑話嗎),有的則是應會議主持者熱情邀請(或出于禮貌,或流于形式)而即席發(fā)言,等等。身為領導,出席重要會議,既要講話,就應認真準備,有的還須集體研究、討論。逢會必講,逢人必講,講起來不受時間、范圍、政策的限制,想到哪說到哪,怎么方便怎么說,這種“隨便說說”的作風在某些時空里是不適宜的,在某些文字表述里也是不妥當?shù)摹!耙云浠杌?,使人昭昭”,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太多了。
2008年在華南虎照片事件公布調(diào)查結論后的第一個工作日,陜西省政府6月30日下午召開處級以上干部大會,通報有關情況,同時啟動省政府機關作風整頓教育活動。盡管陜西省政府非常重視此次整風會議,但記者在會場內(nèi)看見,有大量與會干部竟然在位置上睡著了,而且睡相千姿百態(tài),蔚為壯觀。這讓此次整風大會的效果大打折扣。[2]在這樣一個千人參與的整風大會上再次出現(xiàn)“臺上報告,臺下睡覺”的情況,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圖6-2 陜西千人整風大會上不少干部在睡覺
形式主義同官僚主義這兩種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在開會問題上得到了體現(xiàn)。我以為,會風不正就是導致個中梗阻的原因之一。會風不正,說到底還是與會者責任不強所致。作為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對于上級部門召開的會議,或缺席,或遲到,或早退,或人到會而心不在焉,他怎么能把本單位的情況全面真實地反映上去,又怎么能將上級領導的意圖原原本本貫徹下來?出現(xiàn)了梗阻,關鍵在“一把手’”,而“一把手”在會議中的不當表現(xiàn)又是重要一環(huán)。
要正會風,首先是提高與會者的認識:不論現(xiàn)代社會如何向前發(fā)展,傳播和交流信息的手段如何發(fā)達,最終都只能提高會議的質(zhì)量,而不能取消會議。改革會議,提高會議效率是必須的,但在改革會議的進程中輕慢會議卻是不妥當?shù)?,特別是負有一定責任的領導同志。
其次,會議必須精簡,這是正會風的又一層意思。
陜西的千人大會上,當記者詢問睡覺的干部是否聽清楚了會議的內(nèi)容,一位干部表示,他們在前一天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已了解了不少內(nèi)容,所以再聽沒有必要。陜西的“周老虎”事件中,陜西省常務副省長趙正永著重強調(diào)了“虎照事件浪費了行政資源”,但是,反觀這樣的“千人大會”,難道不也是在浪費行政資源么?
談到文山會海,與會者都有一種非根治不可的感覺。如今為啥會議多?一是機構臃腫會議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廟多僧多誰不在會中求樂?二是官僚主義嚴重會議多,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會上發(fā)號施令好不快活!三是職責不清會議多,別人的田我耕,我的地他種,相互推諉拖沓,哪管他人死活和饑渴?四是素質(zhì)不高會議多,有會不到會,到會不聽會,聽會不懂會,懂會不會做,你說還要再開多少會?隨著政府機構精簡改革的推行,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海之濫可以遏止。
圖6-3 冗長發(fā)言
開會是管理的一種手段,自然也得講究會議的運作藝術。新華社發(fā)過一篇《向外商學開會》的報道,談到記者在上海浦東參加一些外資企業(yè)會議的感覺。比如英特爾電腦公司的“開會理念”就很值得我們品味一番。這個理念的核心是,在開會前要求會議主持者和每一位參與者認真“問自己”12個問題,其中包括: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會議嗎?你是否知道本次會議的目的?你是否拿到了會議議程?你的任務是什么,做了準備嗎?你知道要把會議結果向誰傳達,怎么傳達?等等。美國著名管理大師杜拉克對于開會也講過這樣的意見:有效的管理者,在會議開始時,總要說明會議的特定目的和要取得的貢獻;他絕不允許把會議開成“自由討論會”,讓大家在那里高談闊論。這些論點,都是著眼于給會議注入科學籌劃、科學管理的因子,以保證會議的有序與高效。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開會的問題,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老話題。毛澤東同志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對如何開好會曾作過精辟的論述。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文中提到的那些問題并沒有很好地解決,有的還有新的“發(fā)展”,這是很不合時宜的。
對于文山會海,大家都認為需要用改革的精神大大精簡和壓縮,提高會議和文件的質(zhì)量。這些意見都是十分正確的,有關方面須下大力氣把這件事情辦好。但是,關于會議和文件的貫徹落實情況如何,人們卻議論得不多。其實,會議和文件精神貫徹落實不好,也是文山會海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貫徹落實不好,又要多開一些強調(diào)再強調(diào)的會議,多發(fā)一些重申再重申的文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貫徹落實好了中央和上級領導部門的會議、文件精神,就是以實際行動來削減和填淺文山會海;同時,也是充分發(fā)揮各自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工作效率的一個好途徑。
上級領導機關和領導人為什么要召開一些會議、簽發(fā)一些文件、發(fā)表一些講話?一般來說,都是為了一個時期、一個地方、一個方面的工作需要。這些會議、文件和講話,從全局的角度、從發(fā)展的觀念,既高屋建瓴,又結合實際,闡述了某項工作、活動的形勢和意義,部署了完成該項工作的方法和步驟,貫徹落實好了這些會議文件精神,對于搞好和開展各地區(qū)、各部門、各方面的工作、活動是大有好處的。
而現(xiàn)在有些地方和部門的負責人,有會不到會,到會不聽會,聽會不懂會,會后不去貫徹落實,你說,如此下去是否還要多開一些會議,多發(fā)一些文件?這些同志,對于會議,或遲到,或早退,或人到會而心不在焉,你叫他如何貫徹好會議精神?上級發(fā)了文件,他或是在自己的名字處畫一個圈交回給機要室,或是批轉(zhuǎn)有關部門有關人士閱讀,或是召開一個會議,照本宣科,通讀文件,如此像收發(fā)室、傳達室和圖書室的做法,如何落實好文件要求?
貫徹落實好上級的會議、文件精神,不僅是下級單位的一項職責,同時也是借此搞好自己工作的一個好途徑,是需要開動腦筋,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江澤民同志在廣東考察時,不僅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時也提出了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活動的要求。有的地方在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過程中,不僅把兩者的學習和教育結合起來,而且還把簽發(fā)文件和具體培養(yǎng)典型、逐步推廣結合起來。他們不僅深刻認識到“雙思”教育和“三個代表”之間的側重和促進關系、“雙思”教育的重要意義和思想方法,還將這一活動由富裕的農(nóng)村推向城區(qū)的各行各業(yè),對不同層次的企業(yè)和單位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并且將這一活動與“三講”教育結合起來,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基層組織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和經(jīng)濟發(fā)展結合起來,把“雙思”作為推動本地區(qū)工作的一個“抓手”,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
新的時期有許多新的任務需要全體人民去完成。同心同德、同舟共濟,是需要一種精神的力量,需要一個明確的方向的。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好中央和上級領導機關的會議和文件精神是一項重要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人應該負責任地做好這項工作。同時,上級機關也應建立和完善嚴格的督查、反饋以及與干部的考核、任用相配套的獎懲制度,使一切正確有效的會議和文件精神貫徹落實到位。最近,國務院針對會議、文件過多過濫的現(xiàn)象專門發(fā)出通知,要求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把各類會議和文件精簡下來。通知對各種會議召開的次數(shù)、參加會議的人員、開會所用的會址以及文件發(fā)放的要求都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還要求各部門將上一年召開會議和印發(fā)文件的情況向國務院作出專題報告。這是新的時期中央對精簡文山會海的又一次表態(tài),但愿這次通知能夠確實奏效并能夠管得長久一些。[3]
開會問題,可能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不論是開會的理念,還是開會的具體措施,各個國家都會有一些成功的做法。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在發(fā)展中進行,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如何開好會,如何將會議精神貫徹落實到位,這確是一件需要認真研究、切實解決的大問題。但愿一切與會議有關的部門和人員都來努力,爭取做得好一點,改變得快一點。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