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廟群
牛首廟群,位于小壩南20公里處黃河東岸的牛首山上。因其主峰小西天(文華峰)和大西天(武英峰)南北聳峙,宛若牛首,故名。牛首山,北魏時稱青山。唐代稱大石山、回樂峰。宋時稱金積山、黛黛嶺。元以后叫牛首山、紫金山。牛首廟群,“野花啼鳥,足供往來耳目之玩;山光水色,可自游攀跋涉之勞”,“可與四方九華、普陀、峨眉、五臺名山勝地,同其高深,靈感利濟群生于無窮也”,被譽為“朔方名剎”。傳說古時候,青銅峽里黃河中有一條性情殘暴、十分兇惡的蛟龍,它在河里把腰一伸,黃河水便能掀起幾丈高的惡浪,只要它一逞兇,就把黃河兩岸全都給淹了。后來人們就鑄造了一頭大鐵牛,重達十萬八千六百斤,放在峽口的黃河里。這頭牛得了李老君的點化,有了靈氣,力大無窮。那條惡龍只要一作怪,大鐵牛就和它打斗起來,直打得昏天黑地,惡浪騰空,后來那條惡龍終于被大鐵牛打敗了,把它頂成兩截,扔出峽口。大鐵牛就臥在岸邊守望,天長日久,就變成一座山,人們叫它“牛守山”。為了紀念大鐵牛的功勞,人們把“牛守山”又改作“牛首山”。明代副使齊之鸞詩《峽口吟》:
生犀飲河欲北渡,
海月互來首東顧。
馮夷舉手揮神鞭,
鐵角半摧河上路。
至今夜有水泣聲,
罔象欷歔鬼奸露。
土人作渠灌稻田,
玄靈委順不敢怒。
牛首廟群,分西寺廟群和東寺廟群兩部分,共有寺廟44座,“寺廟以巒走向,溝谷形勢,以石壘垣,伐木成棟”,東西相距10公里,是西北地區(qū)最大的廟群之一。
西寺廟群 枕山面河,依山勢而建,據《小西天碑記》署名“敬德重修”(敬德即唐初名將尉遲恭),“世傳小西天,釋迦牟尼嘗會諸佛眾生說法于茲,有《大乘經》存焉”。由此可以說明西天寺創(chuàng)建于春秋時期,重修于唐代初期。這里山巒層疊,草木蔥蘢,云海茫茫,變幻無窮,寺廟錯落其間,景色秀麗,風光無限,“綠樹啼鶯和梵唱,寒泉引客看花游”,“雄閣飛來峭壁留,層巒高處最清幽”。古有“秀麗如芙蓉出水”的贊譽,明清時,這里作為寧夏景觀,也有“牛首慈云”、“牛首飛霞”、“青峽曉映”之美稱。過去的文人墨客登山游覽,多有詩詞贊譽。清代金蔚堂《牛首慈云》:
觸石凌空布綿雯,
側峰橫嶺共氤氳。
欲知法雨頻敷處,
試看蒼巖一段云。
俞益謨《西天古剎》:
塞上西天無與齊,
長空唯見白云低。
靜中方識蓮臺古,
鬧里誰將覺路題。
結室百年三藏裕,
閉關千日七情撕。
禪燈高照慈光普,
暮鼓晨鐘醒世迷。
牛首山西寺廟群又分為4個群落。
西天寺廟群落 在文華、武英峰巔及其附近,有大西天、小西天、藥王洞、三圣宮、清涼寺、地藏寺等。西天寺高聳于牛首山巔,大西天和小西天遙遙相望,構成犄角之勢。
▲小西天寺
小西天坐落在海拔1791米的南峰,是牛首山最高峰。坐北向南,山門正面為一門二窗,整體造型呈尖桃式拱形,門頂有磚刻“小西天”三個大字,門上鑲嵌磚雕“二龍戲珠”圖案,字周圍有青磚刻成的竹節(jié)花紋。門額有“鳴沙胡維禎薰沐叩書”的“佛海慈航”、“重光梵宇”、“云峰妙韻”等匾額。寺前磚聯很多,其中門聯為:“修福修慧可轉金輪之地,積因積果當生華藏之天”。寺分兩進,正殿塑有“西方三圣”像,兩旁有十八羅漢,塑造了喜、怒、哀、樂、坐、臥、站、跪、誦、講、念、唱、生、死、離、別等情狀,羅漢神態(tài)各異,性格有別,栩栩如生,展示了工匠的絕技。兩旁偏殿為和尚誦經修性之處。還有對聯描繪了塞上江南的美景和牛首山險要的形勢:“峰疑海外飛來天生福地供游聘,人到云間縱覽日照銀川敞畫圖”。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釋迦牟尼三次路過此山會諸佛與眾生說法講經,還留《大乘經》藏于寺中。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天,從西邊來了一個藏僧,路過此地,天色已晚,就在寺中住下。次日講經直到黃昏,突然雷電大作,天空一片灰暗,“忽”地一道霞光從地下涌起,照得整個山頭紅光閃亮。不一會兒,那紅光消失,但見一座寶塔屹立在山中。藏僧驚嘆:“啊呀!這不是甘南塔嗎,怎么飛來此處?”他急忙向寺僧打問:“這是什么地方?”寺僧答道:“此乃小西天呀!”藏僧這才恍然大悟。就這樣又過了幾年,那藏僧把他譯的經文在農歷三月十五送到牛首山,山上各寺設壇迎接,從此,每年三月十五就成了牛首山廟會的時間。
大西天建在牛首山北峰頂,海拔1781米。寺分3進,有山門、正殿、后殿、齋房、前后兩院組成。山門為三門兩室,中門磚聯為:“進這個門來要禮世尊要念佛號,從此條路去可到極樂可證菩提”。門上刻著“大西天”三個大字。正殿供奉如來,隨侍菩薩左有文殊,右為普賢。后殿為阿彌陀佛。大西天北墻是一道畫廊,繪有佛經故事,與兩院磚雕、磚拱建筑物組成一個藝術群落,是寧夏境內難得的磚雕藝術精品?!盁o限風光在險峰”,站在大西天寺,向南望去,層巒疊嶂,小西天寺即在眼前。東邊不遠處是清涼寺,腳下是地藏寺,遠處廣袤的原野,林木茂密,村舍隱現,黃河水電廠大壩橫臥。西邊近處山陡壁峭,黃河彎曲似滿月開弓,河水在陽光照射下,水光晶瑩,河水凝滯,岸邊蒲草叢生。西北林深草密,鳥兒歡樂地飛翔嬉戲于林間,那便是庫區(qū)鳥島。環(huán)視左右,白馬景色、廣武風光,盡收眼底。每當晨曦初露、旭日東升之時,只見那萬道霞光,透過紫紅色的薄霧,似紗如絹地鋪向山巔,被譽為“牛首飛霞”。那山巒便峰峰鍍金,壑壑抹黛,遠遠看去,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隨著太陽逐漸爬上山頭,那藍瑩瑩的山峰被薄霧淡云繚繞,顯露出“重巒迭巘勢攢云,崖閣參差映日曛”的景象。此時,祥云恰似絕代佳麗披著透明的輕紗向群峰展示她那“嶺頭蒼翠千峰秀”的嫵媚體態(tài);繼而那款款流云移動“半山居霧若帶然”,仿佛是那妙齡少女的衣裙輕輕纏裹在那裊裊婷婷的柔軀上,顯得分外妖嬈而美不勝收。傳說釋迦牟尼在牛首寺講經九九八十一天,佛祖離開時,將他隨身攜帶的一只玲瓏玉香爐留下作紀念。第二天,這只香爐便化作一只噴香獸,噴出煙氣化作白云,從大西天峰腰間,順著大寺溝,像一匹巨大綿長的斜鋪布幔,緩緩地向云海中孤島似的觀音臺山頭流去,而那些露出云端的山頭,又如點點小舟在慈云中航渡,似乎要把佛家引向西方極樂世界。然而慈云有時也變化萬端,它時而如大海浪花層層堆積;時而像天山雪蓮,開滿碧空;時而似棉絮遍地,千堆萬朵;時而似銀鬃烈馬,振鬣騰蹄;時而卻又濃云滾滾,像灰暗的瀑布,直瀉谷底。待到雨后初晴時,谷壑嵐煙,云升霧騰,婀娜多姿;有時藍山隱現,撲朔迷離,仿佛仙境夢幻。
河曲映日,每當夏日夕陽即將西下時,庫區(qū)上空霧靄漫漫,微風拂面,山下環(huán)曲的河面上突然出現一種奇觀:一條金黃色的光帶橫穿河中,形狀、大小相似的3個太陽,呈“品”字形,在水中晃動,極似金蛇逞兇、玉盤落水,時至日落才漸消失。觀之令人心曠神怡,看后仍覺余興未盡。再向寺僧詢問,也說:“西邊河面經常在臨近傍晚時出現金黃色的光帶,如同河上搭起的金橋,時而一片光團,時而是一長串太陽,時而又是‘品’字形的3個太陽”。近年來,一些專門工作者在每年4月下旬至8月,在大西天、地涌塔、凈土寺等處,時有發(fā)現,將此景稱之為:“河曲映日”或“牛首佛光”,可與“黃山云?!?、“泰山日出”、“錢塘江潮”、“峨眉佛光”等自然奇景相媲美??贾谖墨I,明萬歷年間,李蕡《重修牛首寺碑記》中記載:“有時而現燈河曲,天花散彩,遇之者恒以遭際難逢。”明崇禎六年(1633年),牛首山立《重修藥王殿施茶碑記》又載:“下則河放毫光,常相照應?!鼻宕跤烙印②w廷桂詩《河帶晴光》:“天際奔流到此平,日華搖浪色精瑩?!薄敖鹕叩钩隔~龍伏,素練橫披水石明?!薄扒绻鈳嗬?,金電掣流黃。”由此看來,“河曲映日”古已有之。各方游客,如有雅興,不防到此一飽眼福,定會使你樂而忘返!
萬佛閣廟群落 在牛首山西麓,站在小西天向西俯視,只見幾座小山脊像蓮花瓣一樣向四面張開,中間交匯處如花的山峰叫蓮花埂,而萬佛閣就在蓮花瓣中間的香椿溝中。相傳很久以前,牛首山上住著一個積翠仙子,她決心要用九彩云霞繡出一千朵蓮花。當她繡到999朵時,不慎把繡花針掉到小西天下面一塊大石頭上,頓時火星四濺,碎石亂飛,待石頭落地后,竟如同蓮花瓣一樣把個小西天包圍了起來,正好湊成了一千朵,后來人們把小西天就叫做蓮城了。清代姚元之詩:
明霞為飾封白云,
牛首山峰巒障重。
欲向青天數花朵,
千朵蓮花來圍成。
清代還有一首《書萬佛閣西壁》:
性癖躭幽興,
此來慰素情。
云隈真佛國,
翠嶂似蓮城。
澗底泉雙出,
峰頭月半明。
憑欄一眺望,
襟袂有余清。
萬佛閣建在蓮花埂半山腰的平臺上,第一層是青磚窯洞式建筑,在窯上建起兩層出檐掛瓦樓閣,小巧玲瓏,閣中因塑有大小佛像近萬件,故稱萬佛閣。佛教信士認為:人們有48個愿望,因此便把登閣臺階修成48級,這是祝愿人們登階能達到吉祥如意,所以萬佛閣也叫吉祥寺。俞益謨有詩《閣繪萬佛》:
丹巖翠壁倚青山,
登閣須將小意攀。
幽剎人稀來野鶴,
崇堂像麗自莊顏。
日沉更掛琉璃罩,
風微時敲玉佩環(huán)。
聚散浮云無定著,
聽經龍去又飛還。
萬佛閣旁是香椿溝,椿樹茂盛,香氣縈繞。從萬佛閣經蓮花埂向上登小西天,羊腸小道叫刀山嶺,是很奇險的。據說當年康熙訪寧夏,游了萬佛閣,還想吉祥如意地登上小西天,瞻仰寧夏錦繡山川,以展示其雄心壯志。不料越攀越陡,手足并用爬行在刀尖之上。這刀山嶺石頭壁立,如同石刀刺向青天,路有尺把寬,手攀腳踩,來回調換手腳位置才能向上,還不敢東張西望,因為兩邊都是萬丈深淵,白云在腳下飄浮,山也似在晃動,加之山谷中勁風一吹,更覺山欲傾倒,嚇得康熙毛骨悚然。往前爬吧!手腳發(fā)軟,渾身打顫,心跳也加速,沒了信心和力量;向后退吧!下山更比上山難,稍有不慎,就會跌入萬丈深谷而粉身碎骨。他左思右想別無良法,只好稍事歇緩后,鎮(zhèn)定神思,鼓足勇氣,“腳力盡時山更好”,最后終于登上山頂。刀山嶺險且險矣!但萬佛閣的寺僧們卻泰然地說:“我們住的是蓮花埂,走的是刀山嶺”。過去朝山,年逾花甲的居士們從此登山,愿力所使,還要背兩塊磚上山呢!
在萬佛閣南側不遠處還有金牛池,因山被云霧遮繞,加之夏天雨水匯集,故而池水永不干涸。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慶王朱栴有一天帶隨從來此游玩,遠見一頭金牛在池邊飲水,待他們臨近時,金牛突然跳入池中,等了半天也沒見它浮出水面。此時這伙人走得人困馬乏,干渴難忍,便涌到池邊猛喝,池小,人馬眾多,任憑怎么猛喝,池水仍不見下降。慶王等感到驚訝,便向池中作了三個揖。頓時,池中浪花飛滾,一頭金牛從池中冒了出來,向慶王點了點頭,“哞”的一聲長鳴,復又沉入水中,一會兒水平浪靜,再沒看見金牛的影子。在場的人都稱此池為神池,慶王隨即封這個池為“金牛池”,并讓韋州鐵匠按人們記憶的形象,用銅鑄了一頭牛,安放池旁,還蓋了一座金牛寺,以示紀念。康熙年間,中衛(wèi)知縣黃恩錫有詩《登牛首山寺》:
英華文武翠相連,
并峙蘭峰壯九邊。
法藏經儲千佛閣,
禪宗名擅小西天。
池留幻跡金牛隱,
地涌靈光寶塔懸。
覽勝不辭登絕巘,
欲憑愿力洗塵緣。
現在寺已不存,池水依然清甜甘冽。
萬佛閣周圍還有觀音殿、滴水寺、三教堂、睡佛寺、凈土寺等。
▲地涌古塔
地涌塔寺廟群落 地涌塔是佛教黃教派寺廟,位于牛首山西坡的南北呈八字形的兩條小山交匯處,與地藏寺、龍王廟呈三足鼎立,遠望如同“人”字形。黃教,是喇嘛教派之一,因該派喇嘛戴黃帽,故俗稱“黃教”。而喇嘛教又是佛教的一支,主要傳播于中國的藏族、蒙古族地區(qū),信奉藏傳佛教。地涌塔,塔底為方座,直徑約6米,塔的二三層為蓮花八角形,塔身為喇嘛式寶瓶狀磚塔,塔剎為平頂,高約20公尺。塔建于何時已不可考。據《重建地藏寺碑記》記載:此塔重建于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此塔因“地涌靈光寶塔懸”而得名。其信士主要是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等地的蒙古族佛教徒。1993年,他們又在附近重建一座白色喇嘛佛塔。清俞益謨《地涌浮屠》詩:
香剎初開日半輝,
凌霄古塔自巍巍。
法華諦演中原少,
舍利光含化外稀。
七級清高云獨立,
兩河倒瀉水皈依。
西來共指虛空色,
面面燈傳照不歸。
極樂寺廟群落 極樂寺,民國5年(1916年)重修。山門坐東向西,進深8米,高2米,寬1.2米。寺分大殿、禪房兩院。大殿塑“西方三圣”像,中塑阿彌陀佛,兩旁塑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有殿堂房舍近百間。常住居士多,食宿條件好,每年廟會時,香客游人最多。近處還有觀音臺寺。
觀音臺寺,在極樂寺南,海拔1357米,站在寺中向北遙望,大寺溝又深又寬,有時溝內云霧迷漫,云海流動,觀音臺寺頗似一葉小舟向西天寺航渡。進入山門后,向東拾級登高50米,便進入潮音古洞,洞門從北向南,有一副磚雕對聯:
南海長春彌漫大千世界
西方捷徑流傳不法二門
走進了8米深的洞底,再上13級臺階,便進入大殿正院,洞頂建有韋馱殿。再登11級臺階,就到正殿,殿門上方磚刻“西夏普陀”,左刻“人無依佑”,右刻“法無慈船”,大殿中塑釋迦牟尼、文殊、普賢3大菩薩。兩邊建有“靜養(yǎng)”、“慧修”兩個禪房。
觀音臺寺將寺、殿、洞的建筑因地制宜,錯落有致,嚴謹齊備,這種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在牛首寺的建筑中可謂一絕。
在西寺眾多寺廟中,值得一提的是“黑驢神寺”。遍歷中華名山大川,千百年來,為神靈、圣賢、名流蓋廟修庵、立祠建堂,已屬見慣,在一些城鎮(zhèn)為牛馬蓋廟也不足為奇,而在牛首山西坡上出現了黑驢神寺,卻甚為罕見。原來牛首山山高崖陡,有的寺廟吃水要靠人背肩挑。一天,不知從哪里跑來一頭黑驢,僧人精心喂養(yǎng)多日,不見主人來找,于是就用黑驢去馱水。后來,這驢不用人拉或趕,每天馱桶到黃河邊上站定,等待過路的行人把水裝滿后,它又自動盤山而上返回山寺,一年365天從不間斷,也不迷路,就連山間的豺狼虎豹也不敢襲擊它。寺僧們都說它行善修成了正果,更加精心喂養(yǎng),把它當神物一樣。過了不知多久,神驢老死了,僧人們便把它埋在了山坡上,并化布施蓋了黑驢神寺作為紀念。
極樂寺廟群落還有大鴻庵、小鴻庵等寺廟。
東寺廟群 坐落在海拔1300米的牛首山東北麓,寺建在東寺溝兩邊的山上。以金寶塔寺為中心,從東向西,有元寶墳、晴峰寺、保安寺、舍身崖、苦工廟、藥王殿、睡佛洞、還魂堂、觀音堂、極樂寺、娘娘廟(即趙家寺)、大鴻庵、太陽宮、無量殿、三佛殿、普光寺(即泗蓮庵)、西方境、龍泉寺、十王殿、古佛臺等20座寺廟。
元寶墳 據說是一個蒙古王爺來此朝山去世后的埋葬地。
保安寺 現存明、清時期兩道碑刻:明弘治五年(1492年),寧夏將軍李俊等捐資重修;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再次重修。
舍身崖 在保安寺西北面,有一個懸崖,高出溝底100多米。據說從前,有個身懷六甲的婦女上山還愿,祝婆婆健康長壽。不料騎的驢讓狼吃了,小叔子只好隨她上香拜佛,誰知在保安寺里她腹疼難忍,出得門來,把娃娃就生下了。產婦在眾人面前生娃娃羞愧難當,加之賴以助耕的老驢沒了,思來想去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把大衣襟揭起來往臉上一蒙,縱身跳下了懸崖。小叔子忙伸手去抓,只撕下了一塊后襟。眾人很同情,便和小叔子去找,走遍了溝溝洼洼,也沒發(fā)現產婦和孩子的尸體。小叔子哭著轉回家來,到家一看嫂子母子安康,十分奇怪,問她是怎么回事。嫂子說:“我往下一跳,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原來是山神爺見這個農婦十分孝順婆婆,就雙手托起她并送了回來。
西方境 坐南向北,廟門上有兩副磚刻對聯,其中一副是:
佛法無邊普渡眾生離苦海
玄機妙至廣化世人出迷津
觀音堂 觀世音,即觀世音菩薩,因唐人避“世”字,略稱觀音。佛經說此菩薩面目和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為普濟眾生,可示現三十三身。觀世音作為菩薩本無性別,但在南朝后,為更好地體現大慈大悲和方便閨房小姐供奉,產生女身觀音像。通常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左右脅侍,合稱“西方三圣”。
傳說她是妙莊王的女兒,名妙善,為救她的父親而死,死后復活于浙江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蓮花上,因此,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后來,她拜元始天尊門下學道,得道成仙,成為指點迷津,救苦救難,教化世人的慈航道人,所以道觀中也敬她為神道。后興釋門,到西方極樂世界修煉超度,成為慈悲為懷、救助眾生的觀世音菩薩。據說,觀世音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接班人。
無量殿 在太陽宮東側,殿中主要供奉的是無量天尊,也叫無量佛,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威鎮(zhèn)北方的真武大帝。真武,本名玄武,到宋代,真武被人格化了,成為道教大神。為避免趙宋所謂的始祖趙玄朗的忌諱,改玄武為真武。那時,人們將天空恒星分為二十八星宿,以此來證四時,辨九州,定方位。又將二十八星宿分為東南西北四區(qū),各有守護之神。也就是東方之神青龍,南方之神朱雀,西方之神白虎,北方之神玄武,人們對北方神玄武更加崇拜。無量是指天地無限。傳說無量佛是西湖太子,為了要修心念佛,連太子也不做了,到無量山修成正果,就是現在的無量佛。無量殿中,中間供奉無量佛,在他左邊供奉看管火的火帝真君,右邊供奉著管雷電的雷祖。
普光寺 原名泗蓮庵,創(chuàng)建于漢唐,2002年重建。據重建碑記載:傳說釋迦牟尼到此講經說法,灑下的甘露水化作東寺溝的六眼甘泉,泉水永不干涸,潤澤著附近佛寺。有一個游子得眼病,求名醫(yī)久治不愈,因夜宿此寺,夢見一個金身菩薩坐禪,這游子便忙叩拜。佛曰:“我是眼光佛,因你前世與佛有緣。今眼病不治,我候你早脫疾苦,你西去一百步,有一口龍眼甘泉,擦洗七七四十九天,你的眼病就可痊愈?!闭f罷,佛就不見。游子從夢中驚醒后,遵照眼光佛的話,到百步之外的西邊,果然有一個水泉,水溫而甘甜,洗四十九日,眼病除去。
▲普光寶寺
游子深感佛法無邊,就削發(fā)為僧,建佛殿,塑眼光菩薩,終日焚香誦經,晚年圓寂于牛首山的普光寺中。
龍泉寺 在西方境對面不遠處的崖壁下,泉水冬夏常涌,被譽為“圣水”。
東寺牌坊 2004年10月建成。吳懷章撰牌坊聯云:
丹巖積翠香煙繚繞顯圣靈
慈航普渡凡塵盡釋濟眾生
橫額為:西方靈境。
牛首廟群,在“文革”中損失慘重。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集資,廟宇陸續(xù)修復。每逢三月十五前后,附近各縣市和銀川、內蒙等地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朝山拜佛;各方游客,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