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習錄》中,有這樣一段話:“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fā)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故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使是孝,致此真知之真詼惻怛以事兄健是悌,致此真知之真詼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個真知,一個真詼惻怛?!?/p>
這段話是王陽明對他的弟子聶文蔚說的,意思是:“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白生發(fā)出現(xiàn)的地方,只是一個真誠惻隱,這是他的本體。因此用致良知的真誠惻隱去侍奉父母便是孝,敬重兄長便是悌,輔佐君主便是忠。這些都只有一個真知,一個真誠惻隱?!?/p>
其實王陽明說這段話,主要就是為了告訴弟子聶文蔚待人待己都要有真誠之心。真誠是一個人為人的根本,不管是對人還是對己,只有真心誠意地對待,才能贏得信任和成功。
對他人真誠,是不猜疑,不戒備,不耍手段,遇事光明正大地說。對自己而言,真誠是成功的前提。王陽明認為“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而且還說“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也就是說,王陽明是非常看重“誠”這個字的,他認為必須先有誠意,才能格致事物,不然一切都是空談,無從著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講究“誠”。
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到這個“誠”呢?王陽明給出的方法是學會“獨知”,參透為己之學。王陽明曾經跟他的弟子黃弘綱討論過這個問題,得出求得“誠”的方法就是這兩種。
黃弘綱字正之,江西于都人,王陽明的學生,官至刑部主事。有一次他問王陽明:“戒懼是己所不知時工夫,慎獨是己所獨知時工夫,此說如何?”
王陽明回答說:“只是一個工夫,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偽,便是見君子而后厭然。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一是百是,一錯百錯,正是王霸義利誠偽善惡界頭。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誠。古人許多誠身的工夫,精神命脈全體只在此處?!?/p>
黃弘綱有一次讀《大學》,看到“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意思是:“一個人擁有什么樣的內在人格,就必然會有什么樣的言行表現(xiàn)于外,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必然會跟在大庭廣眾之下一樣謹慎,始終恪守做人的道德原則。”黃弘綱認為“慎獨”是在只有自己知道的情況下做的功夫,“戒懼”是在自己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做的功夫,因為不知道這種想法對不對,所以特別咨詢了王陽明。
王陽明聽過之后不以為然,他說:“哪里有那么多的功夫呢?說到底就只是一個功夫而已。人在自己獨處的時候心里的念頭只有自己知道,在大庭廣眾之下心里的念頭不也是只有自己知道嗎?其實說白了,不管是有人沒人,都是獨知。因此,慎獨不僅僅指獨處,更是指獨知。而功夫也只有一個功夫,就是獨知時候用功?!?/p>
看黃弘綱若有所悟,王陽明接著說:“人的一生,就是獨知的一生。即使快樂有人分享,痛苦有人分擔,但是說到底,別人無法百分之百的感受你的感受,因此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秘密。由此就可以看出,人如果不在這種獨知的地方即自己的內心世界下功夫,而只浮于表面的在人所共知的地方用功,就是自欺欺人,就是極力掩藏自己的毛病?!?/p>
王陽明的意思,通俗一點來講就是如果人不真誠,就相當于一個演員,戴上面具扮演著其他角色,欺人的同時也在自欺。而如果想要真誠地活著,就要認清“為己之學。”
為己之學的核心就是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不是讓你變得自私自利,而是讓你自己對自己負責任,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不要靠別人的評價活著。
如果把你生活的世界比喻成一份合同,無論別人再怎么指手畫腳,擁有這份合同最終解釋權的還是你,因為這是你生活的世界,只有你自己的心有資格評判。這就是我們的“獨知”,這就是我們的“為己之學”。
獨知和為己之學做的好,能夠幫助我們擁有更好的內心品質,幫助我們面對自我、把握自我,從而擁有“誠”。
穿越古今
“誠”不僅僅是誠實不說謊,還指不欺人,不自欺。正如孟子所言:“反身而誠,樂莫大焉?!?/p>
對于我們而言,在人際交往中做到誠實無欺就是一種誠;正確面對自我,塑造自我,也是一種誠。
如今人們都離不開電腦、手機、ipad,隨時隨地都要拿著、看著才放心。自己獨處的時候甚少。就算在家,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玩游戲、視頻聊天等等,完全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好像不這樣一群人天天湊在一起就活不下去一樣。
如果你有這種閑暇讓你覺得無所適從,內心容易感到無聊、空虛的感覺,那么就要注意了。因為這說明你已經漸漸把自己弄丟了,完全不知道如何獨處。而一個人如果獨處的時候心情是平和而安靜的,充滿了休憩的喜悅和滿足,那么一般而言,這樣的人是精神生活比較豐富的。能夠適應忙碌,也能夠享受閑暇。
盧梭曾經說過,他一輩子最受不了的就是閑聊,在自己獨處的時候他從來不曾感覺到厭煩。所以,盧梭才會有著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等這么多頭銜。
如果迷失了自己,我們該如何找回自己呢?那就要跟王陽明學習一下如何培養(yǎng)“誠”了。
當你強迫自己獨處在一個空間,靜下來拷問自己的心,問問你的心是什么感受,這個時候,你沒有可以依靠的人,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么你的心給你的就是最真的答案。無論是光明的,還是陰暗的,你都不會對自己隱藏,不會跟自己玩虛的,這個時候,你就已經重視自己了,已經在培養(yǎng)“誠”了。
所以,誠實的對待他人,誠實的對待自己,才能立住“誠”的腳跟,讓它立于不敗之地。這樣就能對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了。這種負責,是一種天賦的權利,只有你能自己支配自己的一種權利。
正能量小貼士
有了真誠,才會有虛心,有了虛心,才肯丟開自己去了解別人,也才能放下虛偽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等到那一天,待人待己都有了真誠之心以后,才能真正地率真自然、正直無偽,才能獲得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愛,才能讓人生立于不敗之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