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集中國文化之大成——即兼收并蓄的特點。其具體表現(xiàn)之一就是有一個數(shù)量龐大而來源雜蕪的神仙體系。而為了給這眾多的神仙們找到安身立命的去處,道教理論家們特別為這些神仙們建構了一套神仙地理系統(tǒng),并為之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洞天福地”。在道教中,號稱有三山五岳,及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這遍布神州的洞天福地,實際上是依托散處各地的山岳。與佛教和名山的關系一樣,道教的加入,同樣也豐富了這些山岳的文化內涵。
北武當山,位于山西省呂梁地區(qū)方山縣境內,古稱龍王山,又名真武山。這里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
相傳,凈樂王太子玄元14歲時誠心修道,經(jīng)過四十二年風風雨雨的磨煉,在湖北武當山修成正果,被封為北方正神,也就是道教尊奉的神——真武大帝。
被封為北方正神之后,真武大帝深感出巡不便,就決定在北方尋找一座山作為行宮,為了尋覓這座山,他先后99次游歷北方。當他最后一次狩時,駕祥云來到呂梁地區(qū)的關帝山一帶,發(fā)現(xiàn)有一座山峰雄踞于群山之間,頓時眼睛一亮,贊道:“好一座奇山秀峰。”但是,他又覺得主峰略低了一些,于是便用兩手指捏住頂峰,微微向上一提,峰頂頓時就升高了99丈,高于四周群峰。真武這才高興地說:“又一武當山兮!”據(jù)說,北武當山就是這樣得名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北武當山主峰四周幾乎都是陡壁懸崖,只有一條人造“天梯”可攀。沿著石階,奇松異石相映成趣。在真武行宮東側有一座小山峰,峰頂有兩塊酷似龜、蛇的巨石,這就是“龜蛇斗智石”。“龜”約10余噸重,背南面北,伏臥峰頂,尤為奇特的是石龜?shù)撞康闹吸c很小,只要認準方向輕輕一推,就會搖動不止,或遇大風一吹,也會搖動,因而又叫“風動石”。石龜對面3米之處,便是石蛇,南頭北尾,橫臥山頂。離遠望去,好像要將石龜一口吞掉或逼下懸崖。
北武當山
這兩塊奇石的來歷,中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當年真武大帝修煉成神,定居于北武當山。消息傳到一只千年神龜?shù)亩?,它不安心修道,潛來此山想看個究竟。當它一眼看到真武大殿對面有一座秀麗的山峰時,心想:我如果能獨占這個小小的山頭,倒也不錯??善蛇@時背后又來了一條和它意圖完全相同的青蛇。兩者幾乎同時爬上此峰,于是便在山頂上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搏斗。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鏖戰(zhàn),神龜漸感力不能支,而青蛇又緊追不放,眼看神龜將被逼下懸崖。這時,恰逢真武大帝云游返回宮中,見此情狀,輕輕用手指一點,龜蛇便都動彈不得。從此,就永遠停留在這里了。凡來北武當山旅游的人們都對著它們嘖嘖稱奇,這無疑正應了道教中“天之北方七星形似龜蛇,亦即玄武”的典故。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濟源市西北45公里處。王屋山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古代江、淮、河、濟四瀆之一的濟水發(fā)源地。王屋山山名的由來,據(jù)說有二:一是認為山勢重重疊疊,恰似王宮,故名王屋;另一是說山中有一洞穴,深不可測,洞中開敞寬闊如王者之宮,故名王屋山。但不管說者如何,總之王屋山山勢雄渾,最高峰海拔1715.3米,屹立在河洛平原地區(qū)。在杜光庭的《洞天福地河瀆名山記》和司馬承貞的《天地宮府圖·十大洞天》中,王屋山均列十大洞天之首,也稱為小有清虛之天。
王屋山最早為人所知,是因為《列子》里那個著名的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這一故事后來又因為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戶曉。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就在王屋山,愚公所移之山是一條從王屋山主峰延伸下來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就是愚公住的小村子,山梁的東面有條小有河。從愚公所在的村子到小有河去取水,正是隔著這條大山梁,所以愚公才決定帶領他的子子孫孫挖掉它。
王屋山
但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王屋山是以道教而聞名。千百年來,高聳的王屋山是名士高道首選的“洞天福地”。而在道教著作中,王屋山與道教關系十分悠久。王屋山山頂處現(xiàn)仍有一石壇,據(jù)說就是軒轅黃帝曾經(jīng)祭天的地方。當時黃帝與蚩尤戰(zhàn)而不勝,于是在此告天,感動了九天玄女,命西王母給黃帝授予《九鼎神丹策》、《陰符冊》等符書,黃帝才因此而降伏蚩尤。正因為這個原因,王屋山也稱為天壇山。魏華存的《清虛真人王君傳》記載,稱其師傅王褒得道成仙后,被封為太素清虛真人,統(tǒng)轄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而他的治所就在王屋山,這也是王屋山被稱為小有清虛之天的來源。
道教何時傳入王屋山,已難稽考。但在南北朝以前就有道人在此修身養(yǎng)性,傳經(jīng)布道,聚眾煉丹。據(jù)《真浩》卷五中記載:東漢時期,毛伯道、劉道恭、謝稚堅、張兆期等人在王屋山中學道,前后四十余年,共合一副神丹。這副神丹毛伯道服后死了,接著劉道恭又服下,也死了。謝稚堅、張兆期看到這種情形不敢再服,覺得飛升成仙無望,就離開王屋山準備返鄉(xiāng)。但在回家的路上卻發(fā)現(xiàn)毛伯道、劉道恭仍在山上并沒有死,而是服丹藥后尸解成仙了。這才知道他們因為信心不足,放棄了丹藥。二人十分悲傷后悔,只得請求毛、劉兩位再教他們飛升成仙之道。毛、劉二位仙人給了他們茯苓方,謝、張兩位服后,都活到了數(shù)百歲。這個故事當然是道教中的神話,但說明自東漢起,已有道人在王屋山中修行了。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興盛時期,高道云集,潛心修道,間或傳出有人羽化升天的故事。這其中著名的道士先后有:司馬承貞、李含光、玉真公主等人。
著名道士茅山派第四代宗師司馬承貞是王屋山陽臺宮的第一任主持。據(jù)《唐王屋山中巖臺正一先生碑碣》載,司馬承貞在開元十五年奉詔入京,玄宗命他到王屋山自選形勝興建道觀居住。司馬承貞因此在王屋山中興建了陽臺觀。司馬氏于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仙去,享年八十九歲,欽封貞一先生,葬在了紫薇宮西北松臺處。這里因此被稱為“道士墳”。李含光,也是唐代著名的道士。他是開元十七年在王屋山師從司馬承貞的。司馬承貞去世后,李含光受玄宗之詔,成為了陽臺宮的第二任主持。張?zhí)叫?,字體微,人稱貞玄先生。他在游歷海岳之后,止于王屋山修真養(yǎng)性。天寶元年(742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睿宗之女玉真公主,也是玄宗的胞妹。天寶二載(743年),玉真公主奉旨隨司馬承貞學道。隨后,玄宗專門將王屋山的宮觀葺繕,為玉真公主修真所用,并親自題寫匾額“靈都觀”。王屋山中著名的女冠不僅玉真一人,還有一位曾做過陽臺觀的主持,即柳默然。史載,柳默然一生齋戒精勤,操履謹嚴,使得陽臺觀在她主持下井然有序,直到她于文宗開成五年(840年)去世。其后,比較知名的主持即是劉道清。劉道清,號純清子,幼年出家為道,后道業(yè)大成,任陽臺宮主持多年,所傳弟子無數(shù)。五代時,有著名的道士燕真人。當時人們已不知他的真實姓名,只知道他號為燕蘿子。燕氏本為王屋山人,就居住在陽臺宮之側。后晉天福年間(936—942)修得煙霞養(yǎng)道的訣竅,并食用了千年的靈異人參,因此拔宅升天。這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另一個版本。
宋金時期,王屋山仍為北方重要的道教勝地,不斷有高道涌現(xiàn)。宋代有賀蘭棲真。賀蘭棲真曾拜驪山白鹿觀觀主馮洞元為師。洞元去世后,賀蘭遂往各個名山洞府訪道修真,后定居在王屋山奉仙觀,為奉仙觀第一任主持。由于賀蘭道行高遠,宋真宗多次詔見,禮遇甚厚,賜號宗玄大師,并豁免了奉仙觀的田賦租稅。賀蘭于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去世。金時,王屋山則有王志佑、張志謹、孫志玄等著名的道士。王志佑的貢獻主要是在主持陽臺觀事務期間,從金正大四年(1227年)開始,歷時十二年對陽臺宮進行了整體修繕,并在工程完成后將陽臺觀改名為陽臺萬壽宮。張志謹,號神寧子,泰和年間(1201—1208)泛海為商,后辭親學道,拜長春真人丘處機為師。云游各地二十余年后,張志謹于大定四年到王屋山靈都觀修真。此時,靈都觀多年失修,殿堂損壞嚴重。張志謹于是率領眾弟子進行修葺。可惜的是,工程未成張志謹身先卒,后追贈為廣玄真人。這一工程由張志謹?shù)牡茏訉O志玄完成,并接替張志謹掌管靈都觀事務。顯然,孫志玄是一位極其能干的主持,在他的主持下,靈都觀發(fā)展道眾達百人。因此,靈都觀于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年)升為宮,號為靈都萬壽宮。另外,還有一位瑩然子,十六歲拜王重陽弟子劉處玄為師,于元太宗窩闊臺九年(1237年)主持天壇十方院。瑩然子弟子眾多,并且許多弟子都成為王屋山各個宮觀的知宮、知觀,頗有成就。
明清以降,王屋山雖不是前朝那樣高道輩出,但也有陳性常、張?zhí)?、趙復陽、王常月等名道先后到此修煉。乾、嘉之后,王屋山道教逐漸式微,多處宮觀廟宇廢毀,大型法事活動日益稀少,除少數(shù)隱修道士外,只有民間的祈禱、齋醮活動仍然流行,但仍遺留下不少道觀供人憑吊。
在王屋山道觀修建的歷史上,唐玄宗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位。由于玄宗皇帝的崇道,加之王屋山地近東都洛陽,因此,唐代是王屋山道觀大規(guī)模修建的重要時期。開元十五年(727年),首先,唐玄宗詔司馬承貞自選形勝創(chuàng)建宮觀,司馬承貞應詔在王屋山上修建了陽臺觀。從此陽臺觀成為王屋山上道觀之首,陽臺觀的觀主也多為各個時期有名的道士,如李含光、柳默然、劉道清等人。因為得到了國家的大批撥款,唐代王屋山上還興建了靈都觀、白云道觀等道觀。宋金元時期,在陽臺觀、靈都觀、白云道觀外,又新建了奉仙觀、長春觀、通仙觀、虛皇觀、上觀、下觀等,形成了“三里一觀,五里一宮”,道觀林立、香煙繚繞的繁盛景象。
因此,這一時期王屋山的道觀建筑群不僅規(guī)模宏大:從天壇山的三清殿、玉皇殿、軒轅殿、王母洞到十方院、陽臺宮、紫微宮、清虛宮、迎恩宮、三官殿、玄臺殿等方圓數(shù)十里,組成了龐大的道教宮院,為三清、四御、三官、十方、雷祖、西王母等先天元神均建立了宮殿。而且其道觀體系完整有序:有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三清殿;供奉紫微大帝的紫微宮;供奉天皇大帝的陽臺宮;供奉清虛大帝的清虛宮;供奉天、地、水大帝的三官殿;供奉雷祖的玄臺殿;還有供奉十方救苦天尊的十方院;供奉西天王母的王母洞;也有供奉人文始祖的軒轅皇帝殿。真可謂眾神歸位、各得其所。特別是西王母所在的王母洞高大寬敞,內中怪石嶙峋、周迥數(shù)里,形成了所謂的四十八街,街街貫通。由于這里曲徑通幽、清虛潔凈,所謂“天下第一洞天”的小有清虛之天即位于此處。著名的道教《三皇經(jīng)》,也稱《小有三皇經(jīng)》就出于此洞。顯然,王屋山的道觀既各自獨立,又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并自上而下充分體現(xiàn)了道教三十六重天的學說。
在王屋山的道教歷史上,眾多道士克謹職守也成為王屋山道脈延續(xù)千年的重要因素。在主持齋醮事務的同時,也盡力維護這些宮觀的完善。我們所熟知的古代后期著名道士,大多都與修繕道觀聯(lián)系在一起:如瑩然子主持十方院期間,多次率徒修復道觀;元初,宋德方及其弟子陳志忠,先后主持和修葺天壇三清殿、十方院、紫微宮、清虛宮等。
明清時期,也多次對王屋山道觀進行了修葺,如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重修紫微宮。因此,雖然歷經(jīng)道教興衰、戰(zhàn)火紛繁,部分道觀被毀,但王屋山的主要道觀仍然留存至今。
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修身、煉丹、成仙之所,還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至此尋幽探勝,陶冶情操。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韓愈先后來王屋山游歷。他們在此流連忘返,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寫到:“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蓖蹙S在《送張道士歸山》中說:“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居,別婦留丹決,驅雞入白云?!眲⒂礤a在《奉送家兄歸隱王屋》中寫道:“陽落天壇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見日,月靜遠聞望。云路將雞犬,丹臺有姓名。古來成道者,兄弟亦同行?!?/p>
嶗山,位于青島市區(qū)東部黃海之濱,古代又稱為牢山、鰲山、輔唐山等。這當然也反映出嶗山歷史之悠久、文化之多樣,并以其獨特的山海奇觀聞名于世。嶗山背負平川,面臨大海,主峰巨峰,也稱嶗頂,海拔1133米,是我國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由于嶗山巨石峭拔,群峰競秀,在雄曠巍峨之中,盡顯綺旎俊秀,因而自古就有“泰山雖云高,不及東海嶗”之說。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用他“我昔東海上,勞山去紫霞”的詩句來贊美嶗山的山光水色。因此,嶗山也被道教納入其仙山體系,位居第六十六洞天。
雖然,嶗山在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排名靠后,但實際上嶗山與道教的關系卻源遠流長。作為黃老道發(fā)源地——齊地的一座重要山峰,嶗山歷來被譽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遠在秦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三千赴瀛洲三島,為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傳說徐福即從距此不遠的“徐福島”登船入海。其實,徐福的傳說不過是嶗山重要性的一個腳注罷了。西漢時期,黃老道盛行,嶗山的地位自然不可小覷。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就曾親自到嶗山“祀神人于交門宮”,并期望在此遇上仙人,索取長生之藥,最后當然以失望告終。事實上,自秦漢以來,屢有道士真人隱居嶗山修行。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張廉夫到嶗山,修茅屋一所,供奉三官,次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宮。故張廉夫被認為是嶗山道教開山之祖。
唐宋時期是嶗山道教興盛的時期。李唐王朝以尊道為其崇本的手段。因此,對嶗山也尊崇有加。玄宗天寶四年(745年)敕許王昊到嶗山煉長生之藥,并改嶗山為輔唐山。由此可見嶗山的地位之隆崇。宋代繼承了唐代崇道的政策,嶗山的道教也因此而獲得了發(fā)展的良機。許多道士棲止嶗山,修真養(yǎng)性,如樂正子長、劉若拙、甄棲真等。同時,大批宮觀興建起來,其中,著名的有太清宮、上清宮、太平宮等道觀。
嶗山
金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興起,并迅速傳播開來,嶗山因此成為全真道的一個重要據(jù)點。大批全真道道士在此修行,最著名的當屬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邱處機。此時嶗山又增建了迎真觀、華樓宮等宮觀,一時蔚為壯觀。明清時期,嶗山道教因有張三豐、徐復陽、李守真等著名的道士入山修行,故成為北方全真道的重鎮(zhèn)。尤其是明代道士孫玄清在嶗山創(chuàng)立法派金山派,并因其自幼在嶗山出家,故金山派也稱為嶗山派。這一事件對嶗山道教的影響最為深遠。
由于嶗山在中國道教史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嶗山宮觀也十分壯觀。據(jù)說在道教最盛時,嶗山曾擁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不過由于天災人禍,屢建屢毀,保存至今的只有太清宮、上清宮、太平宮、華樓宮、明霞洞等少數(shù)重要的宮觀。
另外,人們提起嶗山便會想到蒲松齡。這是因為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兩篇小說,就是以嶗山道院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
據(jù)說當年蒲松齡月夜獨坐亭中凝思,忽見對面墻上有人一閃而過,像是穿墻而去,原來卻是送茶道士的影子。蒲松齡由此受到啟發(fā),寫了《嶗山道士》。這面墻也被稱為“穿墻壁”,成為嶗山的一個景點。另一個愛情故事《香玉》,寫的則是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嶗山原有一個關于白牡丹的傳說,蒲松齡將此作了藝術加工,成為《香玉》中的原型。
云夢山,又名青巖山,位于河南省淇縣境內,是太行山的余脈。淇縣古稱朝歌,是商朝末年的帝都,史書所記載的武王伐紂、以周代商就發(fā)生在這里。
云夢山因林木茂盛,谷深幽靜,山峰云環(huán)霧繞,故取云仙夢境之意,稱為“云夢山”。云夢山因距中原較近,因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重要的人物與歷史事件都與此有關。不過,這里最為著名的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是戰(zhàn)國時衛(wèi)國人,名王禪,又名王詡,道號鬼谷,長于持身養(yǎng)性和縱橫術。他當時在云夢山聚徒講學,并著有《鬼谷子》十三卷兵書傳世?!妒酚洝分杏性疲骸疤K秦、張儀俱事鬼谷先生學術?!痹凇稏|周列國志》中也記載鬼谷子和墨子曾到云夢山采藥。
云夢山
至于鬼谷子與云夢山的淵源,還與一個歷史故事有關。
相傳鬼谷子與孫武是至交,孫武用了多年心血,著成兵書十三篇,這就是著名的《孫子兵法》。孫武是齊國人,當然首選將此書獻給齊王,用以富國強兵。但不料齊景公不學無術,孫武憤而離去。后他又把兵書獻給吳王闔閭,自己僅存手稿。吳楚交戰(zhàn),吳王依據(jù)孫子兵法大敗楚軍。楚昭王得知闔閭有此寶書,便懸賞重金搜尋。吳王只得將孫子兵法藏于姑蘇臺中。不料,越兵破吳時,火焚姑蘇城,兵書被毀。于是楚王要挾齊王交出著書人。孫武子深恐僅存手稿落入楚王之手,便拜托鬼谷子保管。鬼谷子不負重托,帶著書稿到潁川陽城隱居。陽城臨楚,鬼谷子深恐被昭王發(fā)現(xiàn),又跋山涉水,隱于陜西扶風池陽。但這里毗鄰犬戎,屢遭戰(zhàn)亂,于是他再度遷徙,東渡黃河來到衛(wèi)都朝歌的云夢山定居。并在云夢山聚徒講學,并把孫子兵法發(fā)揚光大,培養(yǎng)了蘇秦、張儀、毛遂、孫臏、龐涓等軍事家和縱橫家。至今云夢山還存有龐涓洞、毛遂洞、洗塵洞、孫龐下棋處等遺跡。
龍虎山原名云錦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境內,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上峰巒疊翠,樹木蔥蘢,以二十四巖、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二十多處神井丹池和流泉飛瀑著稱于世?!端疂G》第一回“張?zhí)鞄熎盱烈?,洪太尉誤走妖魔”就以“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這樣生動的文字描寫了龍虎山的景色。
而龍虎山的名稱來歷,除了后面廣為流傳的與祖天師煉丹有關的傳說外,據(jù)說還有另一出處,即“狀若龍虎”,一山曲折盤旋如蟠龍,另一山背臥如伏虎,形成龍虎對峙、龍蟠虎踞的壯觀景象,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龍虎山山勢險峻,景色奇異。但事實上,龍虎山最吸引人的還是山中道觀祠寺星羅棋布,據(jù)說山上原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而著名的有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等。但因屢遭兵火,大多數(shù)道觀被毀,今僅存天師府一處。作為天師道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修煉的祖壇,歷代張?zhí)鞄焸兊木幼≈兀澜痰牡谌5?,龍虎山因此在中國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不過,關于龍虎山之名的來歷,流行最廣的是與天師張道陵相關的一段故事。
那是在政局動蕩的東漢順帝年間,祖天師張道陵行舟自鄱陽湖逆水而上,行至龍虎山時,便被龍虎山壯觀的云錦石所吸引,便決定在此結廬而居,專心煉制“九天神丹”。奇妙的是,丹成而龍虎現(xiàn),因此,云錦山改名為龍虎山。此說當然充滿神話色彩,但張?zhí)鞄熞幻}自南北朝以后在龍虎山承襲數(shù)十代,歷經(jīng)一千余年,成為我國一姓嗣教最長的道派,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zhí)鞄煟敝Q。而龍虎山也因天師道興,在最昌盛的時期曾建有91座道宮,81座道觀、50座道院、24殿、36院。
龍虎山
事實上,張道陵在西入巴蜀后才創(chuàng)立了天師道。他在蜀地用符水咒法為人治病救災,受到當?shù)匕傩盏膿泶?,并?chuàng)建了天師道最初的組織管理體制。其子張衡、衡子張魯則繼承發(fā)展了他的事業(yè)。張魯降曹后,其子弟便從史籍中消失,從此寂默無聞。而龍虎山張?zhí)鞄煹膫鞒形覀冞€是從中晚唐時才逐漸構造成形的道書中得知。這些道書關于天師后人有兩種說法:一說稱張魯之后的第四代天師張盛沒有跟隨張魯北上許昌,而是攜祖?zhèn)饔Γ詽h中徑直來到了龍虎山,在山間建立了一座“傳壇”,也就是今天太上清宮的位置。此后,每年道教的三元日,也就是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和下元十一月十五日這三日,張盛都登壇宣講道教教義,并以龍虎山為根據(jù)地傳播天師道。從此以后,天師的子孫們世居龍虎山,龍虎山也因此發(fā)展成為道教,具體來講是正一道的據(jù)點;另一說認為,天師張道陵的第十二代孫張道裕,在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503年)時才來到龍虎山隱居修真。但開始并沒有在這里建立道觀。直到十多年后某一夜,張道裕忽然夢見圣祖張道陵對他說:“你所居住的山峰下,形勢頗佳,可以在此建立道館”。此后,張道裕始在龍虎山上修建道觀,才真正在龍虎山建立起天師道的基地。
而我們有史可考的龍虎山較早的道教廟宇,就是唐會昌年間(841—846)所建的真仙觀。不過,唐代時對居住此地的張?zhí)鞄煷蠖噘n有封號,只是頭銜并不統(tǒng)一,諸如法師、國師、先生、真君、大真人、大夫不一而足。甚至有不少天師官居一品,位極人臣。南唐時,在龍虎山新建了張?zhí)鞄煆R,南唐朝廷對張?zhí)鞄煷蠹影龘P,社會影響從此形成。入宋以后,統(tǒng)治者仍然對龍虎山的天師道青睞有加,宋真宗就曾召見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并賜封為“真靜先生”、正一教主,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箓。吏部尚書王欽若趁此機會,為龍虎山奏請設立“授箓院”。這還不算,宋真宗索性賜錢在龍虎山擴建上清觀,不僅豁免上清觀的田租,而且特準天師采取世襲制。從此,嗣任的天師們都襲封“先生”稱號。不要小視這一稱號,這可是當時道士中最高的階位。由于張道陵的后嗣受到了朝廷的重視,龍虎山道教當然也就隨之而興旺發(fā)達,大批的道教宮觀正是在此時修建起來,如著名的上清宮、正一觀等。
至元代,龍虎山的天師道所獲殊榮更非前代可比。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召見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還在其制文中大方地稱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要知道,在此之前張陵后人雖自命天師,民間也如此稱呼,但從未受到官方認可,宋代皇帝也僅僅賜以“先生”名號。只有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接見張宗演時,才是官方正式承認了“天師”這一頭銜。這一頭銜一直沿用了整整一個蒙元王朝,反而是到了漢族皇帝的明太祖即位后,天師頭銜被取消。不僅頭銜如此,從職責上看也有相似的歷程:南宋末年張可大受命提舉三山符箓,當時可謂權限大矣,但比起后來蒙元皇帝任命其子張宗演主領的江南道教事來,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就在蒙元皇帝正式承認張氏“天師”頭銜的同時,天師府于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從最早的上清鎮(zhèn)關門口遷建到了上清鎮(zhèn)長慶里,并改稱為“嗣漢天師府”,不久再遷到現(xiàn)在的地址。
明代中前期,正一道受到明朝各位皇帝的恩寵與重視,龍虎山道教也因此十分興盛。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天師,是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他除了熟諳家傳符箓教法外,還精通內丹術,并對儒家的經(jīng)籍也十分在行,成為當時名揚遠近的高道,對龍虎山道教的發(fā)展頗有貢獻。但明中葉以后一直清代,全真道興起,天師道受到朝廷貶抑,龍虎山道教也因此趨向衰落。
龍虎山地區(qū)在天師道最盛時期,曾先后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然而桑海靡常,多數(shù)宮觀早已廢圮,保存至今者只剩有上清宮的部分建筑與天師府。其中,歷代天師祀奉太上老君和朝會之所的上清宮曾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古老道宮之一。
道教洞天福地中名列第七洞天的羅浮山,在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是東岳泰山的佐命,只是這位南國佳麗相距其所佐理的泰山十分遙遠。
羅浮山
羅浮山位于廣東省博羅縣西北的東江之濱,縱橫廣袤250公里。據(jù)《羅浮山志》記載,羅浮山是羅山和浮山兩座山脈的合稱。民間傳說浮山本是蓬萊仙島的一個別島,隨風浪從東海一直飄浮到南海,最終附于羅山之側,因此名為浮山,與羅山合稱為羅浮山。事實是大約在中生代時,這一帶地殼發(fā)生斷裂,巨大的花崗巖巖體受到擠壓而突起,再經(jīng)過萬千年的風吹雨淋,形成了如此奇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景色。
羅浮山在道教中列為第七洞天——朱明耀真洞天以及第三十四福地——泉源福地。羅浮山在道教中也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由于傳說中與蓬萊仙島有關,所以羅浮山也被稱為“南海蓬萊”,成為兩廣地區(qū)最為重要的道教重鎮(zhèn)。
在羅浮山修行過的高道中,以晉代葛洪最為著名,據(jù)《晉書·葛洪傳》稱,在晉成帝咸和(326—334)初年,任咨議參軍的葛洪聽說交州(今越南北部)境內出產(chǎn)丹砂,就以年事漸高,想煉丹藥以求長生為由,求改任為交州新昌郡句漏縣縣令。得到批準后,葛洪帶領子侄一同前往交州赴任。途經(jīng)廣州時,為當時的廣州刺史鄧岳苦苦挽留。葛洪無法前去赴任,只得留下,居住在廣州附近的羅浮山煉丹。史稱,葛洪“在山積年,優(yōu)游閑養(yǎng),著述不輟”。由此看來,葛洪在羅浮山不僅修行多年,而且他的許多著作也是在羅浮山完成的。據(jù)說《靈寶經(jīng)》就是葛洪于晉建元二年(344年)三月三日于羅浮山交付弟子海安君望世等人的。因此,葛洪在這里留有眾多遺物遺跡也是當然的了。不過,其中最為出名的是“遺履軒”,相傳是葛洪與師傅鮑靚常常徹夜談經(jīng)的地方。關于此軒還有一個神話色彩十足的故事:那天,鮑靚與葛洪師徒二人談經(jīng)談得興濃,一直到拂曉時分還無睡意。忽然,只見有一對玄燕向他們飛來??墒?,當他們將這雙燕子網(wǎng)下之后,卻發(fā)現(xiàn)這那里是燕子?分明是一雙靴子!當然這也不是普通人的靴子,所以,便留下了神仙遺履于此地的傳說。在這個遺履軒之上,還有一塊青石板,長約五尺,闊半尺,高一尺,背倚巨石,恰如臥榻。然而這樣窄的臥榻,也只有仙人可以享用。所以也就留下了另一個傳說,說得正是古代曾有一位仙人在此靜臥,故青石板又名“仙人臥榻”。
其實,故事里的鮑靚也非尋常之輩?!稌x書·鮑靚傳》稱他是“學兼內外,明天文河洛書”。鮑靚曾學道于嵩山,師從仙人陰長生,后受《三皇文》,也是西晉有名的高道。鮑靚曾為南海太守,推測與葛洪論道應該是他在南海太守任上的故事,《云笈七簽》卷六中記載了鮑靚將《三皇文》傳授給了葛洪,因此他們之間有一層師徒關系。
當年葛洪棲止羅浮山時,這里修建有四座道觀,后來再經(jīng)過擴建,成為了羅浮山上著名的四大宮觀:南庵都虛觀(后改名沖虛觀),西庵黃龍觀,東庵九天觀和北庵酥醪觀。隋唐時期,羅浮山已成為南方重要的道教名山。這里不僅高道云集,比如當時負有盛名的蘇元朗、軒轅集等曾先后隱居在羅浮山修行。尤其是號稱羅浮先生的軒轅集,據(jù)稱年過數(shù)百而顏色不老,立于床前則發(fā)垂至地。更為奇特的是,他居暗室中,但可目及數(shù)丈之遠。因此,他也被人們神化,據(jù)說他每次去深山峻谷中采藥,毒蛇猛獸不僅不會傷害他,反而來往護衛(wèi)。更為傳奇的是千里之外有病的人,只要軒轅集用布巾一揮,病患立時應手而愈?!稏|觀奏記》中有一則故事印證了人們的傳說:唐宣宗末年酷好仙道,廣州監(jiān)軍使吳德勵在離開京師赴任時,腳已得病三年了,行走時蹣跚不便??墒侨旰?,他從廣州返回京城時,腳病卻完全好了。宣宗十分奇怪,問吳德勵原因。吳德勵說是羅浮山人軒轅集治愈的。宣宗一聽,迅速派人召見軒轅集赴京師面見宣宗。這個故事在《舊唐書·宣宗本紀》中有詳細的記載:大中十二年(858年)春正月羅浮山人軒轅集抵達京師,宣宗召入禁中,向軒轅集詢問了修身養(yǎng)性之道。軒轅集在長安留居了一個月,就堅決要求離開京城返回羅浮山,甚至宣宗許愿若他留居一年,就為他在羅浮山修建一個道館都不能讓他改變主意。
在唐代的許多政治事件中,我們常常會看到羅浮山道士的影子。比如在著名的“會昌滅佛”中扮演主角的唐武宗,繼位后十分寵信道士趙歸真,對趙歸真的話是言聽計從。趙歸真利用武宗對他的寵信,舉薦了號稱有長年之術的羅浮山道士鄧元起。鄧元起被迎入禁中后,與衡山道士劉玄靖一起和趙歸真結成幫派,共同詆毀佛教,攻擊釋氏,這才最終導致了會昌滅佛事件的爆發(fā)。
宋元時期,羅浮山的道觀因有陳楠、白玉蟾、鄒葆光等著名道士隱居修道而不斷擴大。這種興盛的勢頭一直持續(xù)到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龍門派一個支系南傳到羅浮山的酥醪觀,更是使羅浮山的道教如虎添翼、興旺發(fā)達。為此,清末光緒年間,作為龍門派重鎮(zhèn)所在的酥醪觀,觀主陳教友著有《長春道教源流》一書。此書也是研究道教龍門派傳承歷史的重要著作。
羅浮山道觀眾多,舊有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之說,不過,明清之后這些寺觀大多廢圮,現(xiàn)僅存五觀五寺。其中的五觀,即是沖虛觀、酥醪觀、九天觀、白鶴觀、黃龍觀。沖虛觀坐落在羅浮山東麓,依陡壁而立,頗為壯觀。觀前有一會仙橋,經(jīng)此橋穿過古木森森的園林,才可到?jīng)_虛觀。山門前有一副石刻楹聯(lián),上書“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啟玄門”。大門上也刻有一副對聯(lián),為“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點明了羅浮山的特點。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形鞑浚瑢倭P山支脈,山勢雄偉險峻,秀麗奇巧。主峰馬鬃山,海拔2025米,在道教中有“十二仙山之一”之稱。崆峒山下有彈箏峽徑河縈回,后峽胭脂河湍流激蕩,兩河交匯環(huán)抱于望駕山腳下,形成了崆峒山虎踞龍蟠之勢。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溝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山嶺蔥郁,集雄渾、蒼勁、清幽于一體,故在當?shù)赜小搬轻忌缴煜滦恪敝f。
崆峒山以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而聞名于世,也當然成為道教發(fā)祥地之一。傳說中的仙人容成公、赤松子隱居于此。西周時,又有長桑子之徒韋震在此修煉。因此,當后來秦漢時期黃老道盛行時,秦皇、漢武因仰慕黃帝飛升成仙,也多次西臨崆峒。由于崆峒山地近關中,后世雖無著名道人隱居修真,但其道脈卻也是千年未絕,成為西北地區(qū)重要的道教勝地。
相傳秦漢時期,就有道人在崆峒山上筑館修煉。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在崆峒山已十分興盛。唐宋至元代,山上廟觀都有增修和擴建,其間曾因兵燹和災害,不斷地毀記。到明朝萬歷年間(1573—1619),崆峒山道觀大多都已傾圮,故萬歷皇帝下令按武當山規(guī)制在山上修筑道宮以復舊觀。自此,崆峒山成為西北地區(qū)最大的道教叢林。當時全山有八臺九宮十二院等廟觀四十余座。所謂的八臺即東臺、西臺、南臺、北臺、中臺、天臺、靈龜臺、八仙臺;九宮是紫霄宮、飛升宮、五龍宮、遇真宮、老營宮、太和宮、王母宮、靜慶宮、詢道宮。在峭壁間和峰巔上,聳立著一排排精致奇巧的宮觀建筑,上接云天,下臨深谷,紅樓碧瓦,猶如天宮??上У氖亲郧宕詠恚轻忌降烙^年久失修,現(xiàn)僅存道教宮觀十五處,其中只有三處住有道士。
崆峒山
崆峒山最大的道觀為太和宮,當?shù)胤Q之為隍城。主要殿堂有真武殿、玉皇殿、老君殿、三官殿、太白殿、祖師殿、藥王殿等7座。真武殿也被稱作無量祖師殿,是為隍城的主殿,最初修建于北宋太祖時期的乾德年間(963—967)。但在元代時,曾被改作佛寺,名為崇佛閣。明嘉靖年間韓王夫人郭氏捐資,將大殿擴建為五楹,并在殿頂覆蓋鐵瓦,遠遠望去熠熠生輝。真武殿前的斜坡青石道上有明代鐫刻的蟠龍,形象十分生動。真武殿內的神龕上,供奉著真武大帝的鎏金銅像,龕臺正中設置了一個銅鑄的玄武,左右各有一個彩塑周公桃花站像。龕臺左右側下方分別塑有龜蛇化身站像一尊。殿內左右有彩塑四大靈官站殿神。另外,韓王夫人捐資鑄造的銅鼎置放在真武神像前,而襄陵王朱洸奉獻的一個直徑一米多的銅背光鏡則鑲于真武像后。
崆峒山上有兩處專門供奉道祖老子的老君殿。其中之一位于隍城西南角,毗鄰藥王殿。這是一座明代的建筑,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正殿,背西面東,有木制樓梯可供攀登。殿內供奉著太上老君的坐像,左右兩側分別是迎喜、白骨的化身神像。這里最為珍奇的是,兩側的殿壁上有六十平方米的彩繪“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這是一組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的連環(huán)畫卷。整組壁畫制作精美,色彩艷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生動再現(xiàn)了老子的不同化身,是國內罕見的明代壁畫。這些宮殿大多是明代的建筑。
除了太和宮外,道觀還有子孫宮、三教洞和藥王洞。子孫宮內供奉著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奶母娘娘等道教女神。三教洞不僅建筑頗為獨特,是當?shù)爻R姷母G洞式建筑,而且洞內所供奉的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和孔夫子,也是分屬儒、佛、道三個不同的宗教,看來各種宗教雜糅,不分彼此,正是中國人宗教觀的典型表現(xiàn)。藥王洞是祭祀藥王孫思邈的。相傳孫思邈曾游歷崆峒山,在此留下不少遺跡。現(xiàn)在的藥王洞是一座兩層建筑,其中的下層供奉著藥王孫思邈。
山洞遍布是崆峒山道觀建筑的一大特色。除了上述的三教洞外,還有富于傳奇色彩的玄鶴洞。玄鶴洞位于東臺的絕壁之上,相傳洞里曾有一只玄鶴,本是廣成子座前的仙童,因觸犯清規(guī),廣成子一怒之下,將其變?yōu)樾Q,打入石洞。因此傳說,在東臺上還特別建造了一個招鶴堂,堂前還撰有對聯(lián)一副:“白云依稀歸去,玄鶴想象飛來?!?/p>
位于關中平原西部的終南山,又名太一山。在史籍中也稱為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終南山本是秦嶺山脈中部的一段,西起陜西武功,東至藍田,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之譽。主峰太白山,位于今陜西周至縣境內,海拔3661米,為秦嶺最高峰。
終南山被視為道教發(fā)祥地之一。相傳春秋時,天水人尹喜,字公度,少好墳索,善天文秘緯。在周康王時為大夫,官至東宮賓友,常在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便知必有圣人要經(jīng)函谷關西去。于是求為函谷關令。尹喜預先齋戒,使人掃道焚香以候真人。果然不久,只見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連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zhí)弟子禮,說:“先生將隱矣,一定要為弟子留下一部著作?!甭牭竭@樣的話,老子當然知道尹喜也非常人。于是應其所求,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傳授了《道德經(jīng)》五千言,然后飄然而逝。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jīng)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jīng)之處。又傳說,關尹后來隨老子游,西去流沙,沒有人知道他們最終的歸宿。在《莊子·天下》中就將老子與關尹相提并論,稱之為“古之博大真人”。而在道藏中,關尹后來得道成仙,號文始先生,證位為無上真人,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元順帝至元三年(1332年)還加封為文始尹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地位崇高。
秦漢時期樓觀主要是祭祀老子,建有老子祠。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道教十分興盛,名道云集樓觀,增修殿宇,創(chuàng)立新說,開創(chuàng)了樓觀道派,對后世的道教影響極為深遠。如在北朝時聲名遠揚的道士王嘉就曾隱居于終南山內。王嘉為隴西安陽人,號稱不食五谷,清虛服氣,還能預知吉兇,并有隱形之術。他是在石季龍之末來到長安,潛隱于終南山中。在山內,他結庵廬而居。當時的好尚之士無不師宗之。凡是詢問當世事的,大多能隨問而對。比如苻堅在淝水之戰(zhàn)之前曾派遣使向王嘉詢問禍福。王嘉先是答復說:“金剛火強”,然后騎上使者的馬,端正衣冠,先是緩慢地向東行數(shù)百步,繼而再縱馬急馳而回,一邊策馬一邊退下衣服、摘掉帽子、脫去鞋子。下馬后盤踞在床上一言不發(fā)。其實,意為苻堅大敗而還。但使者將王嘉的表演告訴苻堅時,苻堅并沒有悟出其意,反而再派人去問:“國運如何?”王嘉答以“未央”。苻堅誤以為沒事,非常高興。第二年,苻堅大敗于壽春,前秦遂亡。這才知道王嘉所說是“殃”在未年,而以秦居西為金,晉都南為火,故所指實為“火能煉金”。而王嘉的表演也實為淝水之戰(zhàn)中前秦軍隊的實況。
終南山
正是在北朝統(tǒng)治者的大力扶植下,道教在北方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而以終南山為活動中心的樓觀道,繼北魏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之后在北方興起。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在北周時也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實際上,樓觀道后來歷隋至唐,一直都是北方道教各派中最大的派別,而其得名則是由于終南山內盩厔縣樓觀臺為它的活動中心。
樓觀道最鼎盛時期是在周隋之際及唐初。此時,有許多道士慕名入終南山學道修真。如道士王延于西魏大統(tǒng)三年(537年)入道,師從陳寶熾于樓觀臺。后來北周武帝下詔廢佛時,特建立通道觀,命王延在觀內校讎三洞經(jīng)圖八十余卷。后王延又作《三洞珠囊》七卷,存于通道觀內。而與王延差不多同時,孫思邈也因王室多故,在北周宣帝時(579年)隱于太白山。孫思邈一生中著述頗豐:自注《老子》、《莊子》,撰《千金方》三十卷、《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及《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另外,還有《攝養(yǎng)枕中方》《太清丹經(jīng)要訣》、《神仙修養(yǎng)法》、《黃帝神灶經(jīng)》、《燒煉秘訣》、《龍虎論》、《醫(yī)家要妙》、《千金養(yǎng)生論》一卷、《養(yǎng)性雜錄》一卷、《枕中記》一卷,《氣訣》一卷等著作。不過,這些著作大部分已亡佚,留下的則成為我國中醫(yī)藥學的寶藏。
唐代以關中為都,而唐室又以老子為圣祖,極力尊崇道教。當然也就在相傳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經(jīng)》的終南山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宗圣宮。而在唐代各帝中,又以玄宗李隆基最為崇道,《舊唐書·禮儀志》中說他是:“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毙谶€在興慶宮內的大同殿內專門設立太上老君的畫像,每中夜夙興,焚香禮拜。至于天下的名山,也常常令道士、中官一起醮祭。這些都還不算,玄宗為了表明他是真正尊崇道教的,親自導演了一出玄元皇帝降臨的活劇。
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四月的一天,玄宗對宰相牛仙客、李林甫等人說:“自從我登基以來,這三十年中每日早起,向太上老君的畫像禮拜,目的是為百姓祈福。大概在十日前,我禮拜完畢,這時天色未明,我端坐在畫像前閉目靜思,似乎睡著了。忽然,只見老君就站立在我面前說:‘我是你的遠祖,現(xiàn)在有我一個大約三尺多的塑像藏在京城西南一百余里的地方。現(xiàn)在的人都不知這個塑像的年代了,但你只要派人尋找,我自然會出現(xiàn)的。這是因為你能夠享國祚萬代,算來我也該與你在興慶宮內相見了?!?/p>
玄宗李隆基在聲稱夢見“玄元皇帝”后,隨即差遣內使與道門威儀肖元裕到城西南方向尋訪無著。過了幾日,忽然在樓觀附近的山谷間有紫云出現(xiàn),于是人們在紫云出現(xiàn)的地方挖掘,果然得到一尊老君玉像,高三尺余。玄宗不僅將此像置于內殿供養(yǎng),還令所司描寫真容,分送全國各個道觀供奉,然后大赦天下。又于樓觀立《大唐圣祖玄元皇帝靈應碑》以記其事。玄宗之所以把這件事搞得這么轟轟烈烈,是與確立李唐王朝統(tǒng)治的合法性、強調其君權神授有關。但在這次活動中,樓觀道士李玄、顏無待、傅承說等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從高祖李淵起兵時的岐暉到高宗李治時的尹文操,再到玄宗李隆基時的樓觀觀主李玄,樓觀道一直都在為李唐王朝的統(tǒng)治積極地尋找神學根據(jù)。和茅山宗師相似,樓觀道士也十分善于窺測政治風向的變化,并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這樣的用心良苦,當然不僅能獲得北周、楊隋統(tǒng)治者的支持,也得到了李唐統(tǒng)治者的優(yōu)渥待遇。樓觀道本來就有崇尚老子的傳統(tǒng),尤其是力主老子化胡說,故入唐以來許多有關老君的神話傳說大都和這個道派有關,而這又正好與李唐王朝的“尊祖”、“崇本”一拍即合,互相利用。這也正是唐代樓觀道的一個鮮明特點。
唐代統(tǒng)治者與樓觀道的關系,最早可追溯到大業(yè)十三年(617年)。當時道士李淳風就制造了太上老君降于終南山,并預言“唐公(當時李淵封為唐國公)當受天命”的神話。而樓觀道士岐暉直接贊助了李淵起義。這些作為使得道教,尤其是樓觀道得到了李唐統(tǒng)治者的特別尊寵。入唐以后,樓觀道士繼續(xù)發(fā)揚他們的“光榮傳統(tǒng)”,不斷制造老子降臨的神話,強調太上老君、李唐王朝與樓觀之間的特殊關系。如歧暉之后的著名樓觀道士尹文操,頗得高宗李治的賞識。他制造出所謂老子騎白馬現(xiàn)于樓觀的神話,并編撰《玄元皇帝圣紀》等書,為李唐王朝皇權神授提供神學證明。果然“高宗大悅,終日觀省,不離于玉案”。而尹文操也獲得了尊師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常少卿的高位。
正因為樓觀道憑借臨近帝都,以及與李唐王朝建立的特殊關系,使其在唐代盛極一時。同時,也為終南山帶來了一定的負面作用。如睿宗時(710—712),被召至都城長安的司馬承貞不愿留居京城,亟欲返回天臺山。與他熟識的盧藏用此時位居尚書右丞,因其早年曾隱居于終南山,故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貞說:“那里有很多景色頗佳的地方,你何必一定要回到天臺山去呢?”承貞不屑地回答道:“依我看來,那里是什么修真之地,分明是取得仕宦的捷徑!”此話一出,盧藏用面有慚色,不再作聲。后來人們便用“終南捷徑”來指稱追求官位名利的便捷門徑。
客觀地說,樓觀道除了善于窺測政治風向,為自己發(fā)展尋求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外,在教義上融匯當時道教各派之長,也是這一時期樓觀道興盛的重要原因:從南北朝末起直到隋唐,樓觀道一直不斷從茅山宗那里吸取營養(yǎng)。如北周武帝年(560—578),茅山道士焦曠入居華山,樓觀道士王延聞訊后前往求教,焦曠將三洞秘訣真經(jīng)悉數(shù)傳授給王延,使王延成為當時少有的集南北道教精華于一身的道士,也為他給周武帝在通道觀內校讎三洞經(jīng)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自此以后,樓觀道士繼承了兼及南北道教所長的傳統(tǒng)。入唐后,樓觀道再受到重玄派思潮的影響。因此,廣集諸家之長,融匯南北經(jīng)法的做派,正體現(xiàn)了隋唐時期樓觀道的特色。
唐末五代時興盛的鐘呂金丹派各位高道,如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等,均曾隱居于終南山,修煉道行,使終南山道教興盛不替。宋初,終南山道士再次導演了一出降神活劇,為宋太宗繼承王位提供了神圣的依據(jù)。
宋初,終南山周至縣民張守真聲稱:一天有位神仙降于他家,此神自我介紹說,他是天上尊貴的神,名為黑殺將軍,是玉皇大帝之輔佐。此后,張守真只要齋戒祈請,神就會降臨到他的屋內。每次神仙降臨時,只有張守真能聽懂他的話。后來,張守真就去拜古樓觀道士梁筌為師,并度為道士。顯然,后來張守真名聲遠播,因此當宋太祖趙匡胤身體感到不適時,派使者馳驛召張守真到京城。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壬子,太祖命內侍王繼恩在建隆觀設黃箓醮,并讓張守真請神。張守真果然不負所望,神如期而至,預言道:“天上的宮闕已建成,太祖要到天上去了,而晉王有仁義之心,可為皇帝?!闭f罷便升天而去,從此不再應請而降。宋太祖聞說其言,當夜即召見了當時為晉王的弟弟趙光義,屏去左右侍從,將身后事托付給趙光義。據(jù)說,他們之間的對話,沒有人能聽到,只是從窗戶的燭影中,看到時為晉王的趙光義,一會兒離開坐席,好像是要避讓什么的樣子。但這時只見太祖以斧戳地,大聲對趙光義說:“請你好自為之?!钡诙?,太祖去世,太宗繼位,成為趙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以后的故事是太宗繼位眾多版本中的一個。另外,楊億在《談苑》中還有一個版本是宋太祖聽說了張守真所言的晉王趙光義可為后繼者,認為是妖妄、胡說八道,準備誅殺張守真,但還沒來得及他就去世了。至于真相如何,我們不難想見:張守真的降神神話,不過是宋初宮廷政變的一個幌子而已。
不過,正是因為張守真與那位黑殺將軍在太宗繼位的關鍵時刻功績卓著,故太宗繼位后知恩圖報,在即位的次年,即太平興國二年(377年)五月,也就是距離即位不過七個月的時間,就下詔,令修建鳳翔府終南山的北帝宮。同時,還派遣了內供奉官王守節(jié)、起居舍人王龜從督建。而此宮正是張守真修筑用以祭祀黑殺將軍的地方。三年后也就是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北帝宮建成。據(jù)記載,北帝宮內有通明殿,玉皇、三十二天帝、大游小游、五福四太一、紫微帝君、二十八宿、七元殿,黑殺殿,靈官、童子、六丁神、歲星、辰星、天蓬、九曜、東斗、三官、玄武、十二奪、西斗、天曹殿,南斗閣,靈官堂,龍?zhí)?。并題額為“上清太平宮”,這也是黑殺將軍曾預言過的。不僅如此,北帝宮內還專門設常參官一人主持宮中事務,實際上就是監(jiān)宮。特選道士進行焚香靜修,并派百余名軍士把守。北帝宮在太宗朝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道觀,每年的上、中、下三元、黑殺將軍的生日、皇帝的千秋日等眾大的節(jié)日,太宗都要派遣中使官到這里建醮祈禱。而在祀神的那天,太宗在京城開封向西遙拜。甚至如果發(fā)生水旱災害,或者是國家大事,也常常到這里來致祭祈禱。
真宗即位之初,繼承了太宗尊禮隱士的遺范,屢召終南山隱士種放。種放是一位亦道亦儒的隱士。他因母親好道并修辟谷術,故終身不娶,與母親同隱于終南山豹林谷的東明峰。在那里母子二人結草為廬,終日望云危坐,十分悠優(yōu)。種放往還于華、嵩二山之間,與當時著名道士陳摶交往。因此,在京洛之間頗有聲名。真宗對種放寵任有加,多次召見。種放頗繁往來于終南、京師開封之間。而真宗無論是封泰山、還是祠汾陰,都帶著種放從行。因此,宋人王辟之說:“真宗優(yōu)禮種放,近世少比?!?/p>
金元時期,終南山更是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喆,王重陽修道于終南山附近之劉蔣村、南時村,終南山又成為全真道的發(fā)祥地。因此,當蒙元時期邱處機大興全真道后,便開始了全力開拓終南山宮觀的工程,使終南山道教再一次走向鼎盛,終南山相繼興建起了以重陽萬壽宮為中心的大批宮觀,如重陽成道宮、遇仙觀、通仙萬壽宮、棲云觀、集仙觀、太一觀、玉華觀、白鹿觀等,終南山一時成為北方道教重鎮(zhèn)。
明代正一道興,全真道衰,因此終南山道教的興盛也被中止。清代,雖然全真道甚為得勢,但終南山僻處西北,經(jīng)濟衰落,故除說經(jīng)臺外,其他宮觀大多因年久失修而廢圮,只存有樓觀臺供人憑吊。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也稱玄岳,位于今湖北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武當山西接秦嶺山脈,南臨大神農架,綿亙八百余里,山勢雄偉峭拔、層巒疊嶂,號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蒼穹,屹立于群峰之巔。周圍環(huán)繞的群山,從四面八方向主峰傾斜,形成一幅“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天然奇觀,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南巖
在道教典籍中,武當山是上古玄武,也就是真武修仙得道飛升之地,因此順理成章地成為世人敬奉這位“玄天真武上帝”的地方。據(jù)說武當山的得名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而來。在道教神仙體系中,玄帝的職責是鎮(zhèn)守北方,住在天乙真慶宮,賜號玉虛師相。不過除了本職外,這位玄天上帝還兼領九天采訪使。由此可知,人們完全是按照俗世的模式來構建的,天上的世界。對于這位鎮(zhèn)守北方的玄帝,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尊寵有加,封贈也并不吝嗇:明成祖因有玄武相助而成就大事,故給予了最高的賜封“北極鎮(zhèn)天真武元天上帝”;而清朝更是大方,在明代賜封的基礎之上又加封了許多稱號:“北極鎮(zhèn)天真武祖師、萬法教主、元天元圣仁威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等等。
正因為此,武當山的地位在道教徒們心中的地位是可以想見的,并成為那些希冀得道成仙的道士們修行的頗為不錯的選擇。據(jù)道書記載,在武當山修行的高道,晉代時有謝允、尹軌,南朝有劉虬,唐代有姚簡,五代宋初有頗為傳奇的道士陳摶,明代有張三豐。在葛洪《神仙傳》卷九《尹軌傳》中稱尹軌即是在武當山中得道飛升的。而陳摶則在武當山九室?guī)r隱居、辟谷煉氣二十余年,也留有不少遺跡。因此,武當山修建道觀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只是有史可證的是從唐代開始:唐貞觀年間(627—649)遇大旱,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吏姚簡到武當山祈雨靈驗,后在靈應峰敕建五龍祠。除五龍祠外,當時武當山上還有太乙觀、延昌觀等宮觀,同樣是規(guī)模宏闊。宋元兩代是北方真武信仰興盛的時代,兩朝的皇室都篤信真武神,而一直以真武信仰為主的武當山道教自然獲得了寵信,武當山真武神被奉為“社稷家神”,一時間大為興盛。蒙元時期武當山道觀號稱為九宮八觀,擁有良田數(shù)百頃,養(yǎng)眾萬余人。
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建筑大部分毀于兵火。據(jù)說明代初年,著名道士張三豐隱居于武當山,其時的武當山上宮觀十分簡陋。據(jù)說,張三豐曾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果然,不久,北方的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很快奪得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成了后來歷史上頗有些建樹的明成祖。即位后,朱棣聲稱當年他在“靖難”之役中一直受到真武神的鼎力相助。這當然是天大的鬼話了,目的不過是為了表明他的所謂“靖難”不是非法,而是天降大任于斯,繼承皇位乃為天意而已。但武當山卻因此而大大地發(fā)達了起來:明成祖遣隆平侯張信等率二十多萬軍夫工匠,用了十二年的功夫,在武當山上建成了凈樂宮、迎恩宮、玉虛宮、紫霄宮、南巖宮、玉龍宮、遇真宮、太和宮、復真觀、元和觀等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此外,還修建了三十九座橋、十二座亭子以及從山麓到金頂?shù)?0余公里的登山神道,使整個武當山成為一座“真武道場”。當時修建武當山宮觀是完全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采用的是皇家建筑法式,對整座山的宮觀進行統(tǒng)一設計布局。因此,各個宮觀的規(guī)模大小,間距疏密都恰到好處。這些宮觀因山就勢,錯落有致,前呼后應,巧妙布置:或聳立于高山險峰之巔,或鑲嵌于懸崖絕壁之內,或隱藏于深山叢林之中,體現(xiàn)了建筑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其被后人譽為“我國古建筑成就的展覽”顯然并不為過。當時的武當山不僅擁有全國最宏偉的宮觀建筑,而且還供養(yǎng)了全國最龐大的道教教團組織,山中各宮觀中道士少的有300—400人,多的則達500—600人,規(guī)??涨昂甏?。由于武當山成為了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真武道場,也就獲得了“皇室家廟”的稱呼,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山”。目前現(xiàn)存的主要建筑,如金殿、紫霄宮、遇真宮、復真宮、玉虛宮等三十六處宮觀大多都是明代所建。除古建筑群外,歷代統(tǒng)治者及四方信士,特別在明朝鼎盛時期,曾制造數(shù)以萬計的金、銀、銅、鐵、錫、玉、珠、石、泥、絲、木等質地的神像法器安放在武當山,使得武當山各宮觀陳設富麗堂皇,有“黃金白玉世界”之譽。
雖然歷經(jīng)朝代更迭,兵火燹毀,武當山的道觀建筑大多被毀,但保留下來的紫霄、太和、金殿、南巖、遇真、玉虛等六宮以及復真、元和二觀以及磨針井、玄岳門等建筑,仍是目前國內最為可觀的道教宮觀群。從武當山宮觀的修建歷史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所謂的“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按臺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huán)畫鏡中”的人間仙境,不過是人力所為而已,一如其它的洞天福地。
位于江蘇省西南部的茅山,原名句曲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茅山海拔370米,長百米,整個山體大略作南北走向。自然景觀獨特秀麗,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稱。茅山峰巒疊嶂,奇石林立、溶洞深幽,靈石碧池星羅棋布。因地處亞熱帶,終年云霧繚繞,綠陰滿目、青竹繁茂、溪澗縱橫。
茅山與道教關系較早。相傳西漢景帝時,就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為民治病,最終得道成仙。后人為紀念此事,遂將句曲山改稱為三茅山,人們?yōu)榱朔奖悖趾喎Q為茅山。從西晉起,茅山逐漸成為江東道教圣地。西晉時,我們前面曾提到過一位在衡山上修過行的女冠魏華存,就曾在茅山修道,后被尊為茅山宗開山太師。東晉許謐與楊羲也曾在茅山合撰《上清經(jīng)》。后來又有葛洪、許邁,南朝梁時陶弘景、唐代吳筠等人相繼在此修道。其中,以陶弘景對茅山道教的貢獻最為卓著。
陶弘景,字通時,丹陽秣陵人。生于劉宋孝建三年(456年)。幼好學,十歲時,得到一本葛洪著的《神仙傳》,晝夜研尋,遂有修道養(yǎng)生之志。永明十年(492年)三十六歲時,辭去官職,退隱到茅山修道,自稱為華陽隱居。后聲名大振,南朝的齊梁諸帝屢次請其出山,而陶景弘不為所動。陶景弘隱居茅山四十五年后,于南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
陶弘景學識淵博,一生著述甚多,約有八十余種。除道教著作外,還包括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醫(yī)藥學,乃至文學、藝術、經(jīng)學等。陶景弘對道教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弘揚了上清經(jīng),開創(chuàng)了茅山宗;二是發(fā)展了道教的修煉理論;三是為道教建立了神仙譜系。陶弘景在茅山期間,主要傳授上清經(jīng)法,并對上清經(jīng)法的弘揚做了不少工作。由于他本人的名氣很大,朝野中有很多追隨者,朝中每有大事必來咨詢,當時人稱“山中宰相”。所以從他開始,茅山實際上成為了上清派的中心。而且陶景弘之后茅山宗的歷代傳人,大都是較有學問和名氣的上清道士,所以茅山一直保持著它在上清派的中心地位,甚至人們徑直將陶景弘之后的上清派稱為茅山宗,而陶弘景則被尊為茅山宗的創(chuàng)始人。茅山宗所奉的神靈、經(jīng)書和修習的方術,大抵承襲的是上清派。所信奉的主神也由原來的元始天王改名為元始天尊;主要的經(jīng)書仍是《大洞真經(jīng)》和楊、許所造的上清經(jīng);主要方術也依然是存神,不過還輔以誦經(jīng)、修功德。事實上,茅山派自陶弘景開創(chuàng)以后,歷經(jīng)隋、唐,直到兩宋,人才輩出,在道教各個派別中一直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茅山
茅山的道觀最早修建于道教興盛的南朝齊時。首先是上清道士王文清曾在大茅山下創(chuàng)建崇元館,二十年內,遠近男女相約前來祈福。此后,南齊高帝蕭道成(479—482)為宋齊隱居山林的道士薛彪之、蔣負芻,先后敕立金陵館、宗陽館以供他們隱居修真。后來齊明帝蕭鸞又于建武五年(498年),為薛彪之再在茅山修建洞天館。由于茅山這一時期道館眾多,加之地近都城建康,故每年三月十八日時,茅山都是官民云集,車有數(shù)百輛,人有四五千,以至于茅山像一個都市樣。大家一起登山,習唱靈寶齋儀。至梁、陳時代,茅山上所建館、觀更多,梁武帝蕭衍為陶弘景于茅山立朱陽館,為許玄孫許靈真立嗣真館,都在此時。這些敕建的道觀往往還配備有自己的田產(chǎn),如陶弘景就在他的自述中講到,他在茅山的道館有田十余頃,都由隱居館中的門人弟子耕植。而在他離開京城建康去茅山時,南齊的宜都王、武陵王除了饋贈給他裘皮、寶鏡之外,還撥給他在山中役使的吏役數(shù)人,并派專人經(jīng)紀。
隋唐五代,是茅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有大批道士來此山修道,道行高遠者相繼嗣法成為茅山宗宗師,其中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貞等人。王知遠是隋唐之際頗負盛名的茅山道士,他是個熱衷政治,善于觀察政治風向的道士,頗有“山中宰相”陶弘景之風。王知遠受到陳朝、隋朝和唐朝統(tǒng)治者的優(yōu)渥,使茅山宗在這個時期得到很大的擴展。隋煬帝為晉王時,曾先后派人請他出山與之相見。即位后又令崔鳳舉召見他,相見于臨朔宮,并親執(zhí)弟子禮,還專門在都城長安為他修造玉清玄壇。王知遠在京城玉清觀住了一段時間,并為隋煬帝楊廣的政治行蹤出謀劃策。但隋末天下即將大亂的政治形勢,以及煬帝的所作所為喪失人心,這些他也都心如明鏡。故他又密傳李淵符命,以此尋求新的政治靠山。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準備委他以重任,但此時王知遠已有一百余歲的高齡,實在無法作為了,因此固請還山。貞觀九年(635年),太宗詔令洛州資給人船,并施法服。并令潤州(今鎮(zhèn)江)在茅山為王知遠置太平觀,并度道士二十七人作為他的侍者。這一年四月,王知遠回到了闊別數(shù)十年的茅山。而唐太宗隨后又派遣太史令薛頤、校書郎張道本送香油、鎮(zhèn)彩、金龍玉璧給他用于作法事,再派朝散郎肖文遠前往慰問,并賜衲被幾杖等。同年九月十六日,王遠知在這樣的隆遇中離開了人世,享年126歲。而王遠知的弟子潘師正是他之后著名的茅山道士。潘師正曾在嵩山師從王遠知,受三洞隱訣真文,盡得王遠知真?zhèn)?。后隨王知遠還茅山,但不久王遠知遣其返回嵩山弘傳上清道法,對茅山宗在北方地區(qū)的傳播功績卓著。
正是由于王知遠的努力,茅山一些重要的道觀,如太平觀、崇元觀和紫陽觀就是在唐初由唐太宗敕建的,地位崇隆,成為茅山宗扇元風、宣眾妙、濟有待、演說道教法理的善地。
宋元時期,茅山仍然高道輩出,其嗣法宗師從二十代成延昭到四十五代的劉大彬,大都被朝廷尊寵有加,因此,也就有充足的資金修建大批宮觀。僅在宋初的太宗至道二年(996年)時,就有內侍裴愈上言稱,茅山道觀凡九處,有水田三百頃,而且這些水田的租稅盡免。同時,朝廷還詔令金壇、句容兩縣稅收的相當部分要供給茅山各道觀的修葺以及三元齋醮之用。由此可知,當時朝廷對茅山道的重視與恩寵。因此,后世所謂的“三宮五觀”大多建成于這時期,三宮即為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崇禧萬壽宮,五觀是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云觀、乾元觀。據(jù)《茅山志》記載,此時茅山的三宮五觀七十茅庵中,有殿宇房屋三千多間,道士數(shù)千人之多,興隆之勢可見一斑。明清時期,茅山道教仍然香火隆盛,但大規(guī)模的宮觀修筑卻不再,僅是對已有的宮觀進行修葺而已。
以“天下第一幽”著稱的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約1公里處,正位于成都平原的西端,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2434米。青城山為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并且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是為寶仙九室洞天。青城山因山上林木蔥籠,四季常青,群峰環(huán)繞,狀如城廓,故名為“青城”。同時又因為地處亞熱帶,古木參天,濃蔭覆地。加之澗壑縱橫,連峰不絕,蔚然深秀,云霧繚繞,又深藏著所謂的八大洞、七十二小洞而顯得格外幽邃曲深,故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
在早期的道教歷史上,青城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東漢末年,張道陵西入蜀中,在鶴鳴山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道,開始了初期的傳道活動,而鄰近的青城山當然成為主要的傳教地區(qū)。雖然,后來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五斗米道以及后來的天師道移師他處,但青城山的道脈并未中斷,據(jù)說張道陵曾最終在這里羽化成仙。另據(jù)葛洪《神仙傳》中記載,陰長生曾隨臨淄人馬鳴生入青城山學道。當時陰長生已隨馬鳴生數(shù)年,馬見陰銳意學道,故帶其入青城山中,煮黃土為金以示之。隨后,馬鳴生在青城山西南立一祭壇,以《太清神丹經(jīng)》授予陰長生。等馬鳴生離去后,陰長生于是按其法合丹,丹成,陰長生只服了半劑就飛升成仙了。這當然是一個神話了,不過也反映出青城山在早期道教史中的位置。
青城山
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信奉張魯天師道的巴氏李特舉行起義,后在成都創(chuàng)建了大成國。大成國傳至三世李壽時,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而巴氏李氏之所以能夠建國,其中與青城山道士范長生的援手關系密切。據(jù)《晉書·李流載記》中稱,當時涪陵人范長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以天師道為名,據(jù)守青城。起義軍說服范長生資助軍糧,使得李特的義軍才能重創(chuàng)晉軍。故李特之子李雄占領成都后,欲迎立范長生為君,當然被范固辭。不過,就在李雄稱成都王時,范長生專門從青城山下來,乘素輿到成都勸說李雄稱帝。這當然鼓舞了李雄,所以在他即帝位后馬上加封范長生為天地太師、西山侯,并給予范長生諸多豁免與特權。李雄在位的三十年中,由于得到范長生的輔助,成漢事政寬和,事役稀少,很得百姓擁護。
隋唐時期,青城山的道教仍十分興盛,許多負有盛名的高道都將游青城作為自己修真養(yǎng)性的一課。如司馬承貞在隱居天臺之前,到青城山一游。但這期間與青城山關系最為密切的卻是唐末的杜光庭。杜光庭學識淵博,精通儒、道經(jīng)典。晚年隱居在青城山白云溪,后逝于此,葬在清都觀后。杜光庭生平著述極為豐富,僅收入《道藏》的就有20余種,如《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五十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廣成集》十七卷,《歷代崇道記》,《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道教靈驗記》十五卷,《神仙感遇傳》五卷,《墉城集仙錄》六卷,《錄異記》八卷,《道門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黃箓齋儀》五十八卷,以及其他齋懺科儀十余種。并對道教齋醮科儀的制定貢獻極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屬正一道,但至明末開始趨于衰落,清康熙時武當山全真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此山傳道,創(chuàng)立了龍門支派丹臺碧洞宗。從此,這里成為全真派的領地,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正因為青城山道脈傳承千年未斷,因此青城山的宮觀在清代重修后,基本保存完好,主要有建福宮、常道觀、祖師殿、上清宮、老君閣等典型的道觀建筑。前山以常道觀、上清宮為中心,形成宮觀相望的形勢。而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道教宮觀與金鞭巖、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相互對應,彼此增色。
位于江西省樟樹市東南的閣皂山,俗稱閣山,又名葛嶺,在道教中被稱為第三十六福地。其得名據(jù)稱是因為其山形如閣,山色如皂,取其“形閣色皂”之意。皂閣山是武夷山西延的支脈,共有九十九座山峰,綿亙200余里,是道教靈寶派的祖山。閣皂山峰回巒復,古竹蒼松,霞蒸云蔚,引絮含煙,風景優(yōu)美。左有閣水,右有感溪,環(huán)山合抱,恰如雙龍護珠。主峰凌云峰海拔807.5米,歷史上與匡廬、玉笥兩山齊名,稱“江右三大名山”,列為“豫章十景”之一。
相傳道教創(chuàng)始人、天師道始祖張道陵,在漢永元二年至永建元年(90—126)之間,曾到閣皂山修煉,立壇于閣皂山西峰的西坑掛壁峰,俗稱“天師壇”。東漢建安七年(202年),葛玄入閣皂山,結廬筑壇,修道煉丹,采藥行醫(yī),刪集靈寶經(jīng)誥。葛玄在閣皂山前后40余年。在這期間,他以閣皂山為中心,多次往返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萍鄉(xiāng)武功山、修水幕阜山、鉛山葛仙山等名山修道。靈寶派道士聲稱葛玄在游歷諸名山之后,最后在閣皂山東峰臥云庵筑壇立灶,燒煉金丹,終于道成升天,后被奉為閣皂宗祖師。而后人用“漢吳神仙”形容在閣皂山修真成仙的漢天師張道陵和三國吳仙翁葛玄。據(jù)神怪小說《搜神記》稱,東晉時丁令威亦曾修煉于閣皂山,至今閣皂山還遺有丁仙峰之名。再后來,來閣皂山修道煉丹的就是葛玄的侄孫葛洪了。葛洪在受叔祖葛玄的大弟子鄭隱傳道之后,盡得靈寶經(jīng)真諦。于是追隨葛玄遺跡,先后在包括閣皂山在內的江右名山隱居修真十余年。這期間葛洪繼承和發(fā)展了葛玄的修身養(yǎng)性、長生成仙思想,并將漢晉以來的道教思想融會貫通,撰成巨著《抱樸子》,將道教神仙方術理論推向極致,因此,被靈寶道推為與其叔祖葛玄比肩而立的靈寶派始祖。而靈寶派也以閣皂山為本山,故也稱為閣皂宗?,F(xiàn)閣皂山上的葛仙祠,就是祭祀葛洪的宮觀。
閣皂山
南北朝至隋唐間,閣皂山先后建有閣皂觀以及仙人、路山、郭公、臥云四庵。唐代先天元年(712年),閣皂道士孫智諒奉唐玄宗詔進京,入內殿修齋。同時,玄宗御賜閣皂山主觀名閣皂觀,孫智諒于是將原來的草堂改為高臺殿宇式的建筑。從此,閣皂山中的道教日益繁盛。
但閣皂山真正開始興盛實際上是在北宋時期。當時除了有大批道士來此修道,香火興旺外,更重要的是,閣皂山還得到了宋代諸位皇帝的青睞:先是,宋真宗于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將他曾用過的年號“景德”賜給閣皂山最主要的宮觀閣皂觀,名之為景德觀,以示皇恩浩蕩;隨后,宋神宗又在物質上給予支持,賜給閣皂山御書一百一十八卷,良田二千余畝。同時敕封傳教威儀知為靈寶大師。到了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再將景德觀敕名為“崇真宮”,并追封葛玄為沖應真人。
靖康之難,北宋亡于金,偏居一隅的南宋朝廷對境內的閣皂山待遇益隆。宋理宗將崇真宮前加封三字,改名為“大萬壽崇真宮”,以示尊崇,并賜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三山為道教傳篆圣地。再進一步追封葛玄為沖應孚佑真君。在南宋朝廷的恩寵下,當時閣皂山的道教盛況空前,各類道教宮觀六十余處,有房屋一千五百余間,道士五百余人。著名道士謝仲初長住山中修道,道士白玉蟾也在此撰寫《昊天殿記》,南宋左丞相周必大也撰有《閣皂山崇真觀記》。一時間,頌揚閣皂山的詩詞難以計數(shù)。
宋再亡于蒙元后,北方的全真道興起,閣皂山的興盛時期也隨之結束。屋漏偏逢連陰雨,至正十二年(1352年),閣皂山上最主要的宮觀崇真宮,遭山寨之變,臺基殿宇俱毀,靈寶派元氣至此大傷。明代,先是朝廷對道教表示尊奉,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二十七年(1394年)和宣德初年(1427年),前后授閣皂山五十代傳人李半仙、五十一代傳人張尊禮、五十二代傳人黃谷虛為正八品靈官,管理控制全山道眾;再經(jīng)過道士徐鱗洲等人的不懈努力,使閣皂山的宮觀稍有恢復,但規(guī)模與影響力都遠不及宋時。但不幸的是,到了宣德八年(1433年),閣皂山再度遭到山火焚燒,宮觀盡毀,道眾星散。此后,閣皂山道觀“負積虛稅”,無復舊時容貌。萬歷(1573—1619)年間,道士劉開化企圖重修宮觀,恢復閣皂山昔日輝煌,但終因財力有限,無法實現(xiàn)。因此,萬歷十四年(1586年)陸從平在《閣皂山舊序》中,是這樣描繪當時閣皂山道教狀況的:“數(shù)百年來聲響消歇,亡淪云駢鶴駕,寂然無聞”。
整個清代,閣皂山始終衰敗不堪。清末民初著名道士歐陽明性住持閣皂山,傾其全力以圖恢復閣皂山道教舊觀。雖然歐陽能醫(yī)善藥,武藝高強,曾在全國道教戒壇考取“天”字號第一名,閣皂山在他的主持下,殿堂也確實有所修復,但畢竟時代不同,閣皂山在經(jīng)過短暫的回光返照之后,最終在解放初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道觀內僅剩的三位道士也不得不陸續(xù)回家務農去了。
位于長江以南,鄱陽湖西岸的廬山,古稱匡廬,又名匡山,是長江中游地區(qū)最為著名的山脈。山岳蜿蜒于江西省境內,最高峰大漢陽峰海拔1543米。廬山的得名還有一段故事:相傳周威烈王時(公元前4世紀),有位匡俗先生,在山巔結廬,專心修煉。周天子聽說后一心想結交他,屢次請他出山,但都被拒絕。后來,這位一心想要成仙的匡先生,為了不受干擾,干脆潛入深山。使者遍尋不到,后來在山巔處發(fā)現(xiàn)了匡俗居住的草廬,而其人早已羽化登仙。廬山之名由此而來。廬山在道教中名列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八洞天。
顯然,廬山在道教歷史上的地位顯著。不過,在早期的道教史中,廬山倒并不十分出名。唯一的故事發(fā)生在三國時期,當時以醫(yī)術著稱的道士董奉曾隱居在廬山般若峰下。據(jù)說董道士常為山民治病,從不收取分文,只是要求重病患者被治愈后植杏五株,輕病者一株。如此數(shù)年過去,積少成多,杏樹已多達十余萬株,郁郁成林。董奉逝后,人們十分懷念他,建館奉祀。道教真正進入廬山是到了南朝的劉宋時期。當時著名的高道陸修靜因避太初之亂,拂衣南游,于大明五年(461年)到達了廬山。因見廬山景色絕佳,便在廬山東南瀑布巖下營建精舍太虛觀,隱居修道,而太虛觀也就成為廬山上第一座道觀。
毛主席廬山仙人洞題照
宋明帝劉彧即位后,意欲弘揚道教。聞知陸修靜之名,于是派遣江州刺史王景宗攜帶重禮,請陸修靜進京弘道。在多次請辭后,陸修靜才于泰始三年(467年)赴建康。宋明帝對陸修靜禮遇甚厚。而顯然,陸修靜的道理也使宋明帝頗中心意。于是,宋明帝便在建康郊外的天印山為陸修靜修筑崇虛館以便他修身養(yǎng)性。但陸修靜并沒有忘記廬山,十年后,劉宋元徽五年(477年)他在崇虛館去世后,弟子們還是奉其靈柩歸還廬山,安葬在布袋崖。由于宋帝詔謚陸修靜為簡寂先生,其廬山的舊居太虛觀因而更名為簡寂觀。
陸修靜在廬山簡寂觀修道前后共十七年,收藏了在當時可以說最為完備的道教典籍,簡寂觀道藏閣也因為陸修靜成為當時最大的道教經(jīng)庫。可惜的是,簡寂觀的道藏閣后失火,所藏經(jīng)籍付之一炬。不過,廬山也因為陸修靜在此以靈寶派為核心、以《三洞經(jīng)書》為經(jīng)典、以齋誡科儀為方法、將天師道和金丹道結合起來,對南方魚龍混雜的各個道派進行了清理,從而創(chuàng)建了與嵩山寇謙之北天師道相輝映的南天師道而聞名遐邇,成為南方道教重鎮(zhèn)。
陸修靜之后,道教在廬山有相當?shù)陌l(fā)展,先后有眾多道士隱居于此。其中,天寶年間的宰相李林甫之女李騰空與蔡侍郎之女蔡尋真都在此學道。而她們所隱修的昭德觀與錄真觀,也成為當時名聲顯赫的道觀。正因為這一時期道教的發(fā)展,道士的增多,故先后有祥符觀、先天觀、景德觀、白鶴觀、廣福宮、太平宮等眾多宮觀修建。其中,廣福觀在廬山西麓,俗稱“匡君廟”,是奉祀廬山最早的開山者匡俗先生的;太平宮則在廬山北麓,興建于唐玄宗時期,原為九天使者廟,崇軒華構,規(guī)??捎^,道眾最多時達數(shù)千人。北宋擴建后,更名為“太平興國宮”;崇善觀位于上霄峰理,五代時為女道士楊保宗所棲止修真。南唐元宗李璟曾詔楊保宗入京講道。同時,命妃嬪樂道者舍錢財為她修繕崇善觀。李璟還親賜觀額,以示恩寵。
宋代以后,廬山道觀因失去皇室支持,日漸衰落。而廬山上的道教宮觀也歷經(jīng)滄桑,大多廢毀。保存完好者,唯有仙人洞道院。仙人洞位于牯嶺西北,系風化而成的巖洞。由于洞頂巖石參差,很像是人手伸出,故人們稱之為佛手巖。這里本為佛僧搭庵修行的地方,但因民間傳說這里曾是呂洞賓修煉得道的地方,故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詔由道士主持,改祀?yún)味促e,并建純陽殿供奉呂洞賓。由于呂洞賓為八仙之一,故佛手巖改名為仙人洞。仙人洞確實十分奇特:巖洞約高六米,寬十余米,深十四米,可以同時容納百余人;巖洞內有一從石隙中下滴的“一滴泉”,終年滴水不止,清流晶瑩,被譽為“洞天玉液”。另外,洞內還有一老君殿,從名稱上看,就知道應該是供奉太上老君的。除此之外,石壁上的“天泉洞”、“靜善泉”、“洞天玉液”等字樣的明代刻石,也是十分珍貴的文物。仙人洞下絕壁千仞,下臨深澗,故毛澤東有“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佳句。
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鶴鳴山并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的齊云山,古稱白岳,位于安徽省休寧縣以西15公里的巖前鎮(zhèn)附近。齊云山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與碧云齊”而得“齊云”之名。但事實上,齊云山的最高峰海拔只有585米,即便是在低山丘陵為主的皖南也稱不上巍峨??墒驱R云山雖然不甚高大,卻是崖壁直削、谷地幽深、群峰競秀,尤其是它那奇巧多姿的峰巒洞巖,獨具特色的丹霞地貌,以及如錦似霞的崖壁層巖,在蒼郁的林木掩映下,整座齊云山一派紫衣赭裳風情,綺旎俏麗,斑斕恢弘,多姿多彩。由于齊云山距黃山僅60公里,故在皖南有著“黃山白岳相對峙,風景綺麗甲江南”的之稱。齊云山號稱有三十六座奇峰,七十二處怪巖,并隨處隱藏著幽洞、澗池。而那卓立玲瓏的香爐峰、巧奪天工的天橋巖、清秀靜逸的云巖湖、拋金灑玉的珠簾泉,確實無愧于清乾隆皇帝“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贊譽。
齊云山
齊云山早在唐朝乾元年間(758-759),就有道士龔棲霞云游至齊云山,隱居在天門巖。到了南宋理宗寶慶年間(1225-1227),道士余道元始在齊云巖處修建了齊云山上的第一座道觀——佑圣真武祠。事實上,直到明朝齊云山的道教活動才日趨活躍,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找不到齊云山的緣故。明代,齊云山的道士常常往武當山訪師求學,因此齊云山宮觀建筑、道規(guī)道制,多仿效武當。到了正德十五年(1520年),齊云山道士汪泰元在修建道觀時,徑直將武當山在紫霄崖上建玉虛宮的模式原樣照搬,在桃花澗修建了靜樂宮。汪氏之后,弟子方瓊真繼續(xù)在齊云山大興道觀,在建成榔梅庵后,還專門前往武當山取榔梅,遍植庵內,由此可見武當山對齊云山的影響。甚至因為武當山道號“太和”,齊云山也自號為“中和”。因此,當時人們稱齊云山為“江南小武當”,實不為過。
齊云山不僅在宮觀修建上,即使是在道教齋誡科儀方面,也力爭與武當山一比高下,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龍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師張彥頨將為皇帝祈嗣的道場設在了齊云山,并奏令道眾赴齊云山建醮,后因為皇帝果然獲得子嗣,而在齊云山建醮靈驗的消息不脛而走,齊云山也因此獲得了朱明王室的恩寵,嘉靖皇帝詔賜在齊云巖興建玄天太素宮。并自此之后直到萬歷年間,龍虎山嗣漢天師祖孫三代,都曾奉旨駐留齊云山建壇設醮,完善道規(guī),修建道院。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齊云山在道教中的地位,而且也開始了道教正一派在齊云山的發(fā)展歷史,改變了當?shù)氐澜探膛傻姆植几窬?,形成了武當山全真派與龍虎山正一派并存的局面。齊云山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躋身于全國道教名山之列。而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宮及其所在的月華街,則成為當時道士和香客向往朝拜的圣地。
明末,齊云山道教逐漸走向衰落。清代,乾隆年間曾一度回光返照。但好景不長,咸豐、同治年間,兵荒連年,殿堂亭閣、登山石階也因常年失修而相繼傾坍湮滅,呈現(xiàn)出一派凋零的景象。盡管如此,齊云山目前全山仍保存有宮、殿、院、壇、閣等一百余處,道觀二十七座,道房十二家。現(xiàn)存的道觀主要集中在月華街上。在古樸端莊的徽派民居中,道觀院房依山勢巧布其間。
因明清以來頗負盛名,故齊云山至今還留存有大量的道教繪畫、碑刻和摩崖石刻,據(jù)說在最盛時多達一千四百余處,幾乎達到了峰峰有題詞、洞洞有刻銘的地步。但是,由于長年風雨侵蝕,加上人為的破壞,至今僅存四百六十二處,主要分布于真仙洞府、石橋巖和紫霄崖一帶,但仍是目前道教勝地中較多的。這些石刻中,年代較早的是刻于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和南宋紹熙年間(1190-1193)的石刻。不過,數(shù)量最多的當然還是明清時期的石刻。明清時期的石刻大約占石刻總數(shù)的百分之八十之多。這些碑刻和摩崖石刻,真、行、草、隸、篆各種字體俱全,并且風格各異,具有極高的書法鑒賞價值。其中尤以摩崖題字中的“天開神秀”、“奇峰獨拔”、“亙古奇觀”等,氣勢恢宏,筆力剛勁,神韻俱佳,令人嘆為觀止。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縱貫閩贛邊界。武夷山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紅巖挺秀,林木蔥郁,碧水涵幽,素有“奇秀甲東南”之譽。武夷山有所謂的“三三秀水”和“六六奇峰”。三三秀水是指九曲溪,而六六奇峰則是指大王峰、玉女峰、接筍峰、天游峰等三十六座山峰,因此,在武夷山是山上看水、水中觀山,山水清秀。加上山內的七十二個洞穴和九十九座山巖,構成了武夷山奇幻幽深的景色,也使得武夷山在歷史上成為隱士道人歷煉修真之佳地。故在道教典籍中,武夷山被列為洞天福地中的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之天。
武夷山的得名,據(jù)傳說還與道教有一段淵源。話說唐堯時期,彭祖來到此山隱居清修,餓了以菌菇靈芝為食,渴了以溪水為飲。與彭祖同時來這里修道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長者名彭武,少者為彭夷。武夷山地處亞熱帶濕潤地區(qū),雨水豐沛,常常引發(fā)山洪,沖毀房屋田地。當?shù)匕傩胀纯嗳f分,彭祖的兩個兒子便帶領民眾開山挖河,疏導洪水,并在山上種植百花仙草,使之成為仙境一般,故人們?yōu)榱思o念彭祖的兩個兒子,各取他們名字中的一個字,命名了這片浸潤著他們血汗的土地——武夷。而彭祖之子所開的河,就是后來的九曲溪。甚至武夷山的開山祖師彭祖也被稱為武夷君。
武夷山
上面的這個傳說當然不經(jīng),但是,武夷山與道教的關系倒是真算得上源遠流長。早在《史記·封禪書》中,就有漢武帝派遣使者到武夷山祭祀武夷山神武夷君的記載,而且祭品也十分獨特,是用干魚祭祀。在道教的傳說中,武夷山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修煉得道,在將入天上仙班之前,需要會聚武夷山中再經(jīng)歷一番考核,過關后才能真正地脫胎換骨進入仙班。因此,武夷君又被認為是統(tǒng)轄地仙的神靈,地位不同凡響。自漢至唐初的近千年間,武夷山神的事跡不傳,再有消息則是到了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年),當時朝廷在武夷山建天寶殿,專祀武夷君。再之后就到了南唐的保大元年(943年),元宗之弟李良佐“辭榮入道”,就近在武夷山修煉,因此元宗敕有司將天寶殿移建,并更名為會仙觀。也就在此時,武夷山被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洞升真元化之天。到了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地方奉旨再對會仙觀加以擴建,之后更名為沖佑觀。南宋時,著名道士白玉蟾住持的止止庵,也是武夷山中當時頗負盛名的宮觀。元代泰定五年(1328年)敕改沖佑觀為沖佑萬年宮,明代時再將其改名為沖元觀。但是雖然觀名不斷改換,而作為武夷山最大的道觀,沖元觀主祀山神武夷君的功能卻并沒有什么變化,所以當?shù)厝似鋵嵰恢毖赜玫氖桥f稱武夷宮。
雖然歷史上武夷山道教宮觀有九十九觀之說,但現(xiàn)在卻只有桃源洞尚存。桃源洞,原名小桃源,這是一個由石崖相倚成門的山洞,四周峰巒環(huán)立,東為玉版峰、南臨蒼屏峰,西為天壺峰,北接三仰峰,顯得極為幽深。沿山澗向上爬行,只見亂石塞谷,澗水斷流,就在無路可走之際,卻見巨石之下有一洞穴。穿過石門,卻見洞內平曠如砥,豁然開朗。群峰環(huán)抱之中,竟有田地一二十畝,翠竹叢生,桃林連片,村舍數(shù)處。置身于洞內,回視無門,使人頗疑為世外桃源,因此才得名“小桃源”。宋代陳石堂、吳正理等曾在此避世隱居。洞內西側有開源堂道觀。本是五代時為佛教徒所開辟,但到南宋以后為道士所據(jù)。元、明、清三代道觀多次重建,成為現(xiàn)存武夷山較為完整的道觀,建有三清殿、三皇元君殿、真武殿等道觀殿宇。而明代著名學者謝肇淛、徐霞客都曾到此地游覽,并留有詩文。
蜿蜒于東海之濱的天臺山位于浙江省東部,綿亙于天臺、臨海、寧海、新昌、嵊縣五縣之間。在天臺縣境內則包括天臺、赤城、桐柏諸山。據(jù)元末明初所出之《天臺山志》云:“今言天臺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垅、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碧炫_山的主峰為華頂,海拔1094米。在司馬承貞《天地宮府圖》中,稱天臺山的赤城山洞為十大洞天之一,而靈墟洞和司馬悔山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在明代佛僧釋傳燈所著的《天臺山方外志》中這第十四福地靈墟洞在天臺縣北六十里,第六十福地司馬悔山在天臺縣北十三里。顯然,天臺山在道教中地位非同尋常,被認為是神仙窟宅薈萃之區(qū)。
天臺山自然風光旖旎多姿,其清秀、奇特、幽靜的景色成為歷代高道意欲修真養(yǎng)性之地。至于道教何時進入天臺山,已難確考。我們只知道東漢末年葛玄曾在此修真,或許他就是居天臺山較早的道士了。據(jù)釋傳燈的《天臺山方外志》卷十載,葛玄在年十八九時已是仙道漸成,遂入天臺赤城精思念道,在這里遇到了左元放。左氏授以他九丹金液仙經(jīng)。葛玄行持了大約三年,廣積功效。在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正月朔,感太上老君敕真人徐來勤等同降于天臺,授靈寶經(jīng)三十六部及上清齋法二等,并三箓七品齋法。而出世較早的道書中也有這一段的記載。陶弘景在《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中稱:“公(指葛玄)馳涉川岳,龍虎衛(wèi)從,長山、蓋竹、尤多去來,天臺、蘭風,是焉游憩。”《云笈七簽》卷四《靈寶經(jīng)目序》也說:“老君降真于天師,仙公授(受)文于天臺?!笨磥恚鹦犹炫_修道無論是道教中還是道教外都已得到確認,而天臺山瀑布巖下所建的天臺觀,據(jù)稱也是葛玄修建。
釋傳燈在《天臺山方外志》中列有晉代神仙、道士多人,有袁根、柏碩、班孟、魏夫人、王玄甫、許邁、羊愔、白云先生,到了南朝,則有道士褚伯玉、徐則等人居止天臺。比如錢塘人褚伯玉,十六歲那年,家里為他娶妻,伯玉不從,逾垣而出,隱于天臺中峰二十年,直到南齊高帝蕭道成征召。據(jù)說蕭道成還專門在天臺山為褚伯玉立了太平館。但是蕭道成征召褚伯玉,褚伯玉并不愿意為他服務,而是移居大霍山仙去。而陳時天臺山有著名道士徐則居止。徐則是會稽郡剡縣人。自幼性格沉靜淡泊,曾受儒業(yè),但善三玄,精于議論,一時名震都邑。但他對此毫不在意,而是杖策入縉云山過悠閑自在的隱居生活去了。陳宣帝太建年間(569-582年),徐則一度應召棲止陳都至真觀,但不久即辭別,再遁入天臺山。
天臺山
入唐,天臺山道教進入鼎盛時期。有大批知名道士相繼入居此山。最著者是司馬承貞及其所傳之弟子。據(jù)衛(wèi)《唐王屋山中巖臺正一先生廟碣》等載,司馬承貞在嵩山禮潘師正為師后,曾遍游名山,不久即往天臺山不出。司馬在天臺山構層軒于壇上,目為“眾妙臺”,自號白云子。據(jù)史書記載,司馬承貞留居天臺山的時間大致在武周朝(690-704)至開元十二年(724年)之間,期間只在開元初去南岳住過短暫的一個時期。在當時修煉外丹的風氣中,司馬承貞力介“坐忘”,以老子思想為依據(jù),吸取佛教止觀、禪定的方法,給后世道教以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在道教由外丹轉向內丹,由外向內尋求成仙之道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論作用,成為宋元道教內丹學的理論先驅,并給宋明理學以一定的影響。在天臺山期間,司馬承貞創(chuàng)置桐柏觀,建藏經(jīng)殿,收授了許多弟子,有女道士謝自然、焦靜真,男弟子薛季昌,“天臺仙派”應運而生,為南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司馬承貞所創(chuàng)立的上清派,即是由薛季昌傳承下去的。天臺山實際上成為上清道的一個支派。劉咸炘在《道教征略》稱為“南岳天臺派”。
這一時期,天臺山匯聚了眾多高道,如號默希子的徐靈府師從田虛應,居止天臺山云蓋峰虎頭巖石室內十余年。會昌(841-846)初,武宗征召不赴。卒年八十二歲,一生著有《玄鑒》五篇,注《通玄真經(jīng)》十二篇,又撰寫了《天臺山記》、《三洞要略》、《寒山子集序》等著作;應夷節(jié)本為汝南人,十三歲入道士籍。后游天臺,師從馮惟良受上清法。武宗會昌中,在天臺山桐柏觀之西別建一處靜壇以居,皇帝下詔賜名為道元院。應夷節(jié)在天臺山棲真五十余年,弟子眾多。此外,葉藏質、左玄澤、杜光庭及五代道士朱霄外等都在天臺山修真,也都是名重一時的高道:杜光庭是在唐懿宗咸通(860-873)間應九經(jīng)舉不第,遂入天臺山學道,師從應夷節(jié),后成為總結這一時期道教發(fā)展的重要人物。我們這本書中所用的洞天福地體系大多出于他的學說。而朱霄外,我們則可以從他在后周廣順二年(952年)建藏經(jīng)院時所題的“吳越兩街道統(tǒng)天臺道門威儀、棲真明德大師通玄先生正一天師、特進檢校太傅守太保上柱國、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朱霄外建”,得知他的聲名所及。
也許正是因為有這些知名的道士在此修真,所以,魏晉南北朝時天臺山已建有一批道觀(館)。最早的當屬孫權為葛玄所建的天臺觀,唐人徐靈府在《天臺山記》中稱:“天臺觀,在唐興縣北十八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巖。舊《圖經(jīng)》云:吳主孫權為葛仙公(玄)所創(chuàng),最居形勝?!焙髞?,徐則也曾居住在此觀。齊永泰元年(498年),齊梁名士沈約于桐柏山上建金庭館,還撰寫了《桐柏山金庭館碑》,記錄了其建館隱居的詳細過程。
唐代,是天臺山興建宮觀的高潮時期。其中,以桐柏觀最為壯觀。當時故老們傳說,這里本是昔日葛玄居止的地方,后來也有不少道士在此修真。到了唐代,則司馬承貞居于此地。故景云(710-711)中,唐睿宗李旦下詔,在這塊寶地新修了桐柏觀作為道士修煉的居處。桐柏觀修成后又經(jīng)徐靈府、葉藏質不斷修繕。五代后梁開平(907-910)年間,更名為桐柏宮。至唐代,司馬承貞創(chuàng)置桐柏觀,建藏經(jīng)殿,“天臺仙派”應運而生,為南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直至北宋邑人張伯端開創(chuàng)南宗,桐柏、赤城,靈墟、司馬悔山成為洞天福地。事實上,南宗開創(chuàng)于張伯端,真正確立卻是在南宋的白玉蟾時期。號為紫陽真人的張伯端本身即為天臺人,他從劉海蟾處學得金液還丹之訣,于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撰成《悟真篇》,宣揚“三教一理”和內丹術。這種內丹術實際上早在盛唐時期司馬承貞就開始提倡。當時,司馬氏是鑒于外丹“徒費財與日”,甚至致人暴死,曾提倡“坐忘論”。所謂的“坐忘論”就是將道家的清靜無為之說,轉變?yōu)榭梢圆僮鞯撵o修。說白了,不過是一種心理訓練實踐體系而已。張伯端在司馬的“坐忘論”基礎上循序漸進,同時,還吸取了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等高道之說。恰在此時,正是佛教中禪宗大行其事,張伯端也借用了禪宗的教義,系統(tǒng)地闡述煉己筑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由命功而性功的修持步驟,遂集“內丹術”之大成,從此內丹術成為了道教煉養(yǎng)術中的顯學。張伯端將其畢生所修,盡傳弟子石泰,石泰再依次傳授給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世稱“南五相”。他和白玉蟾等人修持布道的桐柏宮成為中外道徒共奉的南宗祖庭。
除了桐柏宮外,在唐代,天臺山還陸續(xù)修建了許多宮觀,如長慶元年(821年)徐靈府修建的元明宮;咸通年間(860-873)葉藏質建法蓮院,又在玉霄峰下創(chuàng)建石門山居,石門山居后改名為玉霄觀。此觀到了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再次改名為洞天宮;大中六年(852年)修建了白云庵,后在北宋乾道四年(1168年)時更名為白云昌壽觀;后周廣順二年(952年)朱霄外建藏經(jīng)院。此外,還有昭慶院、延壽觀、法輪院等。
一方面是新建的各種宮觀,另外也對舊朝的宮觀加以修葺增建。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孫權為葛玄所建的天臺觀,咸通年間(860-873)又在原地修建了老君殿,而這個老君殿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為福圣觀。
宋元時,天臺道教繼續(xù)發(fā)展。其中,最重要的是道教南宗的確立。司馬承貞雖然創(chuàng)立了“坐忘論”,形成了一套內丹術的理論基礎。但是,真正將內丹術發(fā)揚光大,形成道教南宗派別的卻是號為紫陽真人的張伯端。
當時,佛教中禪宗大行其事,張伯端借用了禪宗的教義,在司馬的“坐忘論”基礎上循序漸進。同時,還吸取了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等高道之說,尤其是他從劉海蟾處學得金液還丹之訣,于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撰成《悟真篇》,系統(tǒng)地闡述煉己筑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由命功而性功的修持步驟,宣揚“三教一理”和內丹術。由于張伯端集“內丹術”之大成,從此內丹術成為了道教煉養(yǎng)術中的顯學,開創(chuàng)了道教中的南宗派別,而桐柏、赤城,靈墟、司馬悔山也相應成為洞天福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宗開創(chuàng)于張伯端,真正確立卻是在南宋的白玉蟾時期。張伯端將其畢生所修,盡傳弟子石泰,石泰再依次傳授給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世稱“南五相”。他和白玉蟾等人修持布道的桐柏宮也因此成為中外道徒共奉的南宗祖庭。
從此,天臺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更上一層樓。各地道士紛紛到此學道,因而也出產(chǎn)了不少名重一時,對道教貢獻很大的道士。如張契真自幼師從胡法師,游于赤城山。適逢朱霄外居于天臺,將他度為道士。隨后張契真又從樊先生受正一盟威靈寶法,從此名震江湖,號小靈寶。由于這位張契真先生不僅道術高強,而且還嗜好文學,擅長草隸和棋弈,因此而結交了不少權貴,在吳越時即被命為總管三箓齋事。朝代更替后,其鴻運不衰,宋太宗仍命他主醮,并刊正道書,同時賜號元靜大師。張契真所編的《上清靈寶大法》六十六卷,就存于《道藏》內。與張契真同時齊名的大“靈寶”王茂端,也曾居止天臺山,所著的《靈寶教法秘箓》十卷,就留下桐柏觀內。至于張無夢、陳景元師徒二人,也都曾修真于天臺山。永嘉之亂后,南宋朝廷行在臨安,天臺山借近水樓臺,更成為高道云集之地。當時,在這里修真的有元明宮道士張云友、桐柏觀道士祝通玄、王中立。尤其是宋理宗對王中立寵賜優(yōu)渥。還有一些道人,慕天臺山之名,游于此。如為顯仁太后治好眼疾的皇甫坦,在隆興年間(1163-1164)游天臺。
宋元間,除對已有的桐柏觀、福壽觀進行修葺外,又新建了一批宮觀。宋代新建宮觀有:玉京觀是宋政和八年(1118年)賜額建觀;熙寧道院在宋咸淳七年(1271年)由道士徐自明興建;玄靜觀,南宋時期,由奸相賈似道施宅修建。元代,天臺山的新建道觀也不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元初的至元年間。至元年間(1264-1294年)興建的宮觀,有仁靖純素二宮,是因為桐柏觀道士王中立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予仁靖純素真人,于是,便在桐柏觀右側白云觀舊址處興建純素宮,在柏桐觀左側沖嗇庵舊基建仁靖宮;此外,王中立還修建了養(yǎng)素道院。這一時期還有一些由其他道士興修的道觀:如陳貫道主持修建的桃源道院、石好問修建的思真庵、周正中修建的臥云庵等。只有鶴峰全真道院是在大德九年(1305年)由道士徐光孚興建的。
明清以后,天臺山道教走向衰落。不僅不再有高道傳法,而且宮觀到了明末大都傾圯廢毀。在明僧釋傳燈的《天臺山方外志》中對唐宋名觀桐柏宮的傾圯經(jīng)過有十分詳細的描述:先是該宮于元末遭到火焚,化為丘墟。洪武年間(1368-1399)得到重建,并于永樂十年(1412年)再次大修。只是修葺后的桐柏觀,其間架規(guī)模,崇飾艷麗,與唐宋舊時相去甚遠。而到了明末的萬歷年間(1573-1619)不過百余年的時間,桐柏觀已是道眾貧匱,殿宇頹壞,宮中碑刻所剩無幾了。桐柏觀如此,天臺山上其余宮觀更是不堪,或廢圯,或改為僧寺。到了清代潘耒撰寫《游天臺山記》時,桐柏宮僅余遺墟,潘耒感慨道,這個葛仙公、司馬子微之徒居之的金庭洞天,曾經(jīng)是多么的輝煌榮耀,受到過皇室的隆禮,一度是宸翰天章,照耀山谷。璇題霞棟,填溢澗阿的仙宮,如今卻鞠為茂草,僅存的一間三清殿,還多年失修,其中的天尊塑像也遭受到日曝雨淋的境遇。到了清末的光緒年間(1875-1908年),雖有道士對桐柏觀加以重建,香火漸盛。但在抗日戰(zhàn)爭中,再遭日機轟炸,僅存零星破屋十余間。如今也已不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