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經(jīng)海上漂流天
2.西天取經(jīng)海上漂流105天
公元1492年,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率領(lǐng)船隊到達美洲東海岸外的某處小島;10年后,哥倫布才因偶然的機緣登上美洲大陸。你可知道,在他之前1000多年,距離他登陸地點幾百公里處,已有一位中國高僧到過那兒,他就是名聞海內(nèi)外的法顯。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jīng)求法的大師,也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法顯,俗姓龔,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襄垣縣)人。法顯家中兄弟4人,其中3人都于幼年死亡,父母擔心他也會夭折,便在他3歲時把他送進佛寺度為沙彌。東晉隆安三年(399年),65歲的法顯已在佛教界度過了62個春秋。60多年的閱歷,使法顯深切地感到,佛經(jīng)的翻譯趕不上佛教的發(fā)展需要,特別是由于戒律經(jīng)典缺乏,使廣大佛教徒無法可循,以致上層僧侶窮奢極欲,無惡不作。為了維護佛教真理,矯正時弊,年近古稀的法顯毅然決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尋求戒律。
他穿過茫茫戈壁,于公元402年進入北印度境內(nèi)。在印度期間,法顯獲得《薩婆多眾鈔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jīng)》等經(jīng)文抄本。公元409年冬,法顯離開南亞次大陸,渡海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在這里,他花了兩年抄寫了律經(jīng)四部,然后決定啟程回國。公元412年陰歷八月底,法顯搭乘兩條由大秦(東羅馬帝國)回國的中國大商船,與400余名乘客同舟東歸故國。他回國的目的地是中國著名港口廣州,船上攜帶了自斯里蘭卡經(jīng)馬六甲海峽到廣州航行的50天的口糧和淡水。
兩天后,船遇大風,迷失了航向,他們在海上漂流了105天。法顯天天舉目四顧,但見茫茫大海無邊,失去方向,船只沿著太陽和月亮以及星星的光輝前進。他隨船漂到了南海的耶提婆國,在那兒居住了5個月,又啟程西歸。航行一個月后,突遇黑風暴雨。商人船主認為此行諸多不順的原因是由于船上搭乘了和尚,硬要將法顯推入海中。在千鈞一發(fā)的緊急時刻,多位乘客挺身而出說情,法顯終于從死亡的威脅中逃脫。
又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漂流,船上糧食、淡水全部耗盡,船向西北航行12天,于公元413年5月13日到達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南岸。此前和法顯一同西行求法的10個人,有的半途折回,有的客死他鄉(xiāng),有的久留異邦不還,只有法顯一人最終回到了祖國,這時他已78歲了。
法顯65歲出游,前后共走了30余國,歷經(jīng)13年。在這13年中,法顯跋山涉水,經(jīng)歷了人們難以想象的艱辛,歷經(jīng)海上磨難最后安然回到祖國,真是奇跡!
相關(guān)鏈接
古代航行多用木帆船,噸位不大,抗風能力很差,拋錨、扯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帆船利用風力航行,這就得依靠每年的信風,這使得要進行一次航海貿(mào)易往返的時間很長,一年兩年都是很正常的。而威脅早期航海者的不僅僅是風浪,更主要的是食物。早期航海的木帆船上沒有冰庫,而多數(shù)的食物和淡水不耐存,所以航海者們經(jīng)常吃不到新鮮食物。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早期的船上都飼養(yǎng)如雞、鴨、豬、羊等家禽家畜。但早期航海通常航期長,船上人又多,這些牲畜提供的新鮮食品非常有限。由于缺乏新鮮蔬菜,所以早期的航海者們極易得壞血病,死人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甚至一次遠航死百來人也不足為奇。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