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莊湖區(qū)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和皇家寺廟群,是價值連城、不可復制的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清王朝在北京之外建設的最大的一處園林寺廟群,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肇建于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落成于1792年,由康、雍、乾三位皇帝歷時89年建成。康熙、乾隆和嘉慶年間,避暑山莊作為清朝的夏宮,皇帝每年到此避暑理政,期間發(fā)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建設和清朝帝王在承德的相關活動在康乾盛世時期對促進民族團結、祖國統(tǒng)一和宗教和諧發(fā)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總占地6.11平方千米,其中避暑山莊5.64平方千米,鼎盛時期園內擁有各類古建筑120余組,古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最著名的是康乾72景;外八廟范圍共有12座皇家寺廟,因分為8個管理機構統(tǒng)一歸北京理藩院管理,并地處塞外,統(tǒng)稱“外八廟”,現(xiàn)存9座寺廟。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政治價值,從歷史價值看,這里所發(fā)生的六世班禪覲見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接見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英使瑪戈爾尼訪華等重大歷史事件,集中體現(xiàn)了清代帝王的治國方略,見證了清朝由盛到衰的歷史軌跡,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進程,是一座立體的博物館。從文化價值看,這些遺產集古代造園藝術之大成,匯中華園林精華于一園,融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文學于一體,移藏、維最具代表性寺廟于一地,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達到了風景奇絕、天人合一的藝術高峰,傳承和凝聚了華夏5000年的燦爛文明,是一部濃縮中國古代文明的百科全書。從政治價值看,這里所提供的清代藏、蒙、維、漢等多民族之間團結與融合關系的重要事實信息,是我國多民族大團結的象征,其難得的唯一存在,雄辯地證明了西藏和新疆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說,承德是中國5000年歷史文化精髓集中展現(xiàn)的代表地,是多民族國家團結統(tǒng)一歷史見證的代表地。
普陀宗乘之廟
自嘉慶后期,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由于缺乏投入和有效的保護,已出現(xiàn)漸損漸毀的局勢,加上民國時期軍閥和日本人的破壞,至新中國成立前,大量古建筑損毀坍塌。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保護利用工作,在中央和省委的大力推動下,遷出了山莊內的駐軍、機關單位和大量居民,對部分古建筑進行了搶救修繕,特別是從1975—2005年,國家投入專項資金,實施了“三個十年整修規(guī)劃”,同時市政府也多方籌措資金修繕文物、整治環(huán)境,避暑山莊康乾72景由僅存的17景恢復到55景,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等主要寺廟都得到了保護修繕,并逐步將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開辟為主要旅游景點,開展旅游接待服務,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游服務功能逐漸顯現(xiàn),1961年,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24個5A級景區(qū)之一。
煙雨樓
評語:
承德避暑山莊,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為世人再現(xiàn)了皇室成員的生活起居,在園林建筑、歷史和人文方面提供了珍貴準確的資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