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游泳技術之徒渡河

        游泳技術之徒渡河

        時間:2023-02-06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為防止兜水,應將上衣口袋和褲口袋翻出。鋼絲溜索配有先進的滑輪,竹、藤溜索是挖成半圓凹槽的櫟木做滑板,這種滑板叫“溜梆”。溜梆往溜索上一卡,再把長長的麻織的繩子一折為二,一端牢牢地把溜梆固定在溜繩之上,再用余下的繩子兜住大腿。另一股勒住腰桿,打牢扣結,雙手緊抱溜梆,頭一偏,腳使勁一蹬樹干或巖石,腿一曲,頓時凌空,朝對岸飛去。
        水上運動_戶外運動與拓展訓練

        一、徒步渡河

        徒步渡河是山地峽谷水上運動的基礎。要掌握峽谷水上技術,首先應從徒步渡河開始練習。

        (一)徒涉

        徒涉即徒步涉水。走溪谷時最重要的技術就是徒步涉水,它的難易與水流速度、山谷寬度、水深有密切的關系。溪水的透明度通常都很高,所以乍看之下似乎很淺,實際上卻很深,一般水深過腰部(肚臍線)即為危險深度,況且很多人因溪水溫度太低容易引起抽筋。一般而言,溪流中心是水溫最低、流速最急的地帶。徒涉通常在河流寬度不大且水深較淺時進行。水愈深,浮力愈大,身體就愈難保持平穩(wěn)??v使水流再慢,一旦水深達肩部,其浮力就足以使人失去重心。徒涉的最大水深不應超過1米,當流速在1~2米/秒時最大水深為0暢8米,流速為2~3米/秒時的最大水深為0暢6米。

        在常有人走的溪谷里,往往有人工堆砌的石堆,指示可涉水的地點。但人跡罕至的溪谷,則缺少這種石堆,此時涉水者只能盡量選擇水流較慢、溪水較淺、河谷較窄的地點以涉水渡河。涉水者必須有明確的判斷力,否則將徒增麻煩,浪費體力。

        徒步涉水技術在走溪谷時是非常重要的,而涉水地點的選擇恰當與否,則直接影響體力消耗。要選擇正確的徒涉場。以下特征可作為快速選擇徒涉場的重要依據(jù):一是在不是船只渡口的兩岸,但有通往江河的道路;二是在直線河段上,河幅闊展而且河岸坡度徐緩;三是在水面上像淺灘所特有的那種間歇甚短的細小波紋;四是在兩個河灣的轉換河段;五是在水位有明顯落差的上游等。根據(jù)這些自然特征初步判斷后,還要組織踏勘,最后予以確定。

        選定涉水地點后,就可謹慎地渡河,但一定要順流斜渡,否則會增加許多困難。更切忌進入水深超過腰部的地方。

        在水中不可抬高腳部,否則重心會不穩(wěn)。而是要拖著步伐,慢慢地移動腳步,盡量將身體重心放在兩腳上。溪中的大石頭上往往長滿滑溜溜的青苔,一定要避免踏在大石上。冰鎬、手杖(有時可用臨時撿來的粗樹枝代替)等是徒步涉水的重要工具。手握冰鎬時,可把柄端的金屬部分插進溪中的砂礫間,以增加身體的平穩(wěn)。手杖也有類似的用途。

        涉水者除保持個人身體的平穩(wěn)外,更要注意團體的安全。所以可利用鋼索、錨樁、釣環(huán)、安全吊帶或救生用繩索等登山用具,幫助安全渡河。

        在涉水渡河途中,如果身體失去平衡,甚至不慎滑倒,而水流又很急時,就很容易招致不幸。因此一定要萬分沉著才行,千萬不可慌亂。不論如何,首先要盡力在溪底站穩(wěn),然后才能冷靜地想辦法爬上岸。

        (二)泅渡

        當河水較深,徒涉渡河難以進行時,就應該考慮運用游泳技術浮游過河了。泅渡時,要按照要領整理著裝。先解開領子上的紐扣,將鞋插在腰帶內,拉緊背帶。為防止兜水,應將上衣口袋和褲口袋翻出。

        通過寬闊的江河,為了安全起見,還應廣泛利用制式器材,并就地搜集具有一定浮力的就便材料,制成浮具,作為泅渡的輔助器材。浮具的浮力,游泳技術較好的需5~10千克,游泳技術差的則需20~30千克。

        最簡單的浮具,是利用雨衣或塑料布捆包個人裝置而成,其浮力一般為8~12千克。使用時,手抓浮具,兩腳蹬水前進。還可用竹段或木段制成的浮具,浮力一般為10~15千克。它們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個人裝具制成的浮具相同。

        (三)利用繩索渡河

        利用繩索渡河有三種方法:

        1.張綱渡河

        這種方法主要用于人員游泳技術較差或江河流速稍大。其方法是:先在泅渡處設繩索,繩索的兩端牢固地固定在河邊的木樁或樹干上。河中繩索每隔一定距離系一節(jié)圓木或竹段,以增加繩索的浮力。繩索的直徑視河幅情況定,河幅在50米以下的,通常使用2~4厘米直徑的繩索。渡河時,人員位于繩索的下游,兩手抓住繩索交互前進。人員的間隔距離一般是8~10米。

        2.拉繩渡河

        在有足夠長的繩子和三個人以下時可采取這種方法。過河遇到危險時,可以迅速被拖上岸。能力最強者第一個過河。過河者將自身安全繩系在繩索上。其他兩人在其過河時控制繩索的安全,如果過河者滑倒,可以在另兩人幫助下控制局勢。第一位過河者到達對岸后,解開安全繩,握緊繩索,成為繩索控制者,第二位過河者不再控制繩索,而是同第一位過河者一樣,利用安全繩控制在繩索上,在兩岸的兩人控制下,開始過河。這種方式運送多少人都可以。第二位上岸后,第三位系上安全繩,在前兩位的控制下過河。其中第一位承重力量最大,第二位隨時做好應付意外情況的準備。

        3.牽引渡河法

        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山澗水流湍急、水深、河底多尖石、水溫低而河面不很寬的河流。先將牽引繩捆扎于河一端樹上,由一人涉水或繞道沿上游過河,將牽引繩的另一端固定于河對岸較低的樹干或地面上,后繼者即以滑車或鐵鎖在牽引繩上滑行渡河。

        4.溜索

        溜索分平溜、陡溜兩種。平溜用一根溜索,它基本平直,沒有傾斜度,來往都可以溜渡,開始用腳一蹬的慣力滑行,滑至江心時會停止,就要靠手足并用攀至對岸,平溜費時、耗力。陡溜有一來一往的兩根溜索,傾斜度大約25°,靠著這一頭高、另一頭低的傾斜度,倏地一溜而過,互不影響。

        溜索有竹索、藤索、鋼絲索。竹、藤索是用十多片竹、藤精心編扭而成,十分結實,兩端各系在粗壯的樹干上或突兀的巖石上。20世紀50年代以來,鋼絲溜索逐年增多,竹、藤溜索很少見了。鋼絲溜索配有先進的滑輪,竹、藤溜索是挖成半圓凹槽的櫟木做滑板,這種滑板叫“溜梆”。溜梆往溜索上一卡,再把長長的麻織的繩子一折為二,一端牢牢地把溜梆固定在溜繩之上,再用余下的繩子兜住大腿。另一股勒住腰桿,打牢扣結,雙手緊抱溜梆,頭一偏,腳使勁一蹬樹干或巖石,腿一曲,頓時凌空,朝對岸飛去。頭頂藍天白云,身下白浪滔滔,就像鷹擊長空、魚躍水面,看得人心驚肉跳;親身一試,有說不盡的刺激、痛快。

        過溜索要有膽量。徒手過溜、負重溜、對溜,溜中放手、側身、旋轉及對溜時傳遞信物等,各種驚險、高超的花樣令觀者大開眼界,驚嘆不已!

        (四)筏渡

        筏渡就是在缺乏舟或單舟載重量不足時采用木、竹、囊、桶等材料制作舟的替代品而實施的渡河方式。其特點一是取材容易,凡是具有一定浮力和強度的材料,如圓木、木板、毛竹、桶、浮囊等,都可以用來制作筏;二是使用方便,其制造簡便,穩(wěn)定性好,裝載面積可大可小,不受河水深淺的限制,能穿急流、過險灘。

        在制作筏的過程中,首先對于所使用材料的數(shù)量和尺寸強調因地制宜,應根據(jù)實地材料的規(guī)格和實際使用的需要,來確定筏的結構、尺寸和形式;其次切忌粗制濫造、盲目從事,必須根據(jù)承載量的大小來設計筏。

        1.油桶筏

        它是將若干個汽油桶固定在圓木或竹框架內,再在上面固定坐板而成。其浮力的大小,根據(jù)汽油桶的數(shù)量而定。如果用12個汽油桶,其安全載重量是1400千克左右。

        2.木筏、竹筏

        它是將若干根圓木或竹并列成單層或數(shù)層,用繩索、鐵絲或竹篾連接而成的。單層竹筏可能無法支撐你的重量,或者過長難以操縱,所以最好制成雙層竹筏。將粗壯的竹竿砍成三米長的一段,兩端與中央分別鉆孔,利用堅韌的樹棍穿過竹孔,再用藤條把每根竹竿用樹棍綁牢。雙層竹排間更要相互壓緊,綁結實。

        3.浮囊筏

        它是用雨衣、雨布、塑料布等捆包干草制成浮囊,然后把它們固定在用木材或竹構成的框架下面。

        4.夾筏

        以圓木作筏身,用四根足夠長的厚實木棍,分別在圓木兩端將其固定成木排。

        5.舵筏

        為了便于掌握木筏的前進方向,用一根長篙,前端綁牢一片舵板,長篙綁在木筏尾端固定交叉成“A”字形的構架上,構架底部釘入筏身圓木上一鉆好的孔洞中,頂端分別用繩索拉緊,系牢在筏上。

        二、溯溪和溪降

        溯溪和溪降原本都是登山技術的一部分,現(xiàn)演變?yōu)橄鄬Κ毩⒌膽敉膺\動。

        (一)溯溪

        1.溯溪運動的含義

        溯溪,是由峽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種障礙,窮水之源而登山之巔的一項探險活動。溯溪本是登山行進中的技術之一,由峽谷溪流的下游到上游,直至頂峰,稱為完全溯溪。

        在溯溪過程中,溯行者須借助一定的裝備,具備一定的技術,去克服諸如急流險灘、深潭飛瀑等許多艱難險阻。這項活動富于變化,充滿了挑戰(zhàn)性。溯溪活動需要同伴之間的密切配合,體現(xiàn)一種團隊精神。完成艱難的攀登,對于溯行者是一種考驗,同時又能得到一種信任和滿足一種克服困難后的自信。

        溯溪是可休閑、可冒險的活動。溪谷的地形崎嶇不平,激流、深潭、瀑布不斷。在峽谷溪流中,到處都有意想不到的美景,與“驢友”享受遠離塵囂的寧靜美麗,享露營垂釣之樂,賞飛瀑巖壁巍峨,享幽谷密林之恬靜,是何等的愜意。

        2.溯溪的裝備與器材

        因為溯溪是登山的一種方式,所以登山裝備必不可少。除此之外還要有一些溯溪專用的物品,如溯溪鞋、安全頭盔、救生衣、護腿、手套和防水衣物等。因溯溪總在水邊或水中行進,所帶的裝備應妥善打包,一應物品最好用塑料袋包好以后再放入背包,盡量使背包的體積最小。

        (1)技術裝備

        ①主繩:9~11米,防水,拉力在2000~3000千克,攀登用。

        ②安全帶:攀登者穿在身上,由鐵鎖等與主繩相連,起保護作用。

        ③鐵鎖:用于連接各種繩索、安全帶及攀登器械,使用簡便、容易。

        ④上升器:在攀登過程中,用于向上攀登使用,也起到保護的作用。

        ⑤下降器:在攀登過程中,用于從上方下降到下方的專用器械。

        ⑥安全頭盔:避免落石或跌倒時可能的碰撞,保護攀登者頭部的安全。

        ⑦水鏡:可保護攀登者眼睛。

        (2)個人裝備

        ①溯溪鞋。這是垂釣用的防滑鞋,鞋底摩擦力特別大,在濕滑的巖石上走特別方便。國內這種溯溪鞋很難買到,但手工編織的草鞋也可以作防滑鞋。

        ②護腿。使用護腿可防止螞蟥等的叮咬。

        ③防水衣物。以輕便、透氣性良好、易干燥的尼龍面料為宜。

        ④保暖衣物和露宿帳篷、炊具、食品等視日程的安排而有選擇性地攜帶,物資裝備的準備以輕便、負重不宜過大為準則,帳篷可以攜帶外帳。另外可自帶漁具等,在露營時行垂釣之樂。

        3.溯溪技術

        除了基本的登山技能,溯溪還要求掌握攀登瀑布等技術。因此從技術而言,溯溪比登山更為復雜,要求更高。溯溪的技術大致可分為:溯溪圖的判讀、具有溯溪特點的登山技術,即巖石堆穿越、橫移、涉水泳渡、瀑布攀登和爬行高繞等。攀登技術的基本要領為三點式攀登,即在攀登時四肢中的三點固定,使身體保持平衡,另一點向上移動。下面分別進行介紹。

        (1)巖石堆穿越

        峽谷溪流中多滾石巖塊,且濕滑難行,行走時應看準、踏穩(wěn),避免因踏上無根巖塊跌跤或被急流沖倒。

        (2)橫移

        在巖壁瀑布下常有深潭阻路,可嘗試由兩側巖壁的巖根橫移前進。巖石多濕滑,支點不易掌握,橫移時須特別謹慎,有時支點隱藏在于水下,此時以腳探測摸索移動,若特別困難,干脆涉水或泳渡更簡單。

        溯溪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濕水,一般峽谷中多陰涼潮濕,濕水以后衣物鞋子等不易干,容易疲勞,腳久在水中易起水泡,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濕水是溯溪的基本要訣。

        (3)涉水及泳渡

        涉水或泳渡時,必須清楚地判斷水流的緩急、深度,有無暗流,必要時借助于繩索保護技術。在溯溪過程中經常使用繩索橫渡過河,涉及一系列的繩網、繩橋技術,這里不作詳細介紹。

        (4)攀登瀑布

        這是溯溪過程中最刺激,也是難度最大的技術。攀登前必須事先觀察好路線,熟記支點,要充分考慮好進退兩難時的解決辦法。瀑布主體水流湍急,但苔蘚少,有時反而容易攀登。

        瀑布攀登雖然刺激,但難度大,經驗和技術要求高,不具備嫻熟技術經驗或初學者不要輕易做這種嘗試。

        (5)爬行高繞

        在遇到瀑布絕壁,其他方法不能實現(xiàn)時,可以考慮爬行高繞的方式前進。即從側面較緩的山坡繞過去,高繞時小心在叢林中迷路,同時避免偏離原路線過遠,并確認好原溪流。

        (6)判斷溯溪圖

        溯溪圖是根據(jù)峽谷溪流的地形特點而繪制的簡單明了的溯行路線特征圖件,是溯行前必須準備的物品之一。有經驗的溯溪者要根據(jù)該圖清楚地了解溯行地區(qū)遇到的各種地形特征,從而有目的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判讀溯溪圖是溯溪的基本技能,而能夠學會繪制溯溪圖則更使溯溪組織之間多了一份寶貴的交流資料。

        溯溪圖一般以1∶50000的比例繪成,地形圖足以顯示主要的地形特點,如巖石堆、瀑布、深潭,地物標志溪流的匯流和分流點等。標繪得過粗過細都不適宜,過粗無法體現(xiàn)整體路線上的特點,而過細則顯得雜亂,沒有特點。

        4.安全準備與注意事項

        溯溪樂趣雖多,卻也不乏危險,尤其溪流地貌、河道常改變,暴雨、山洪等隨時可能發(fā)生,因此在溯溪前一定要有周密而萬全的準備,并跟隨經驗豐富的專業(yè)人員,學習運用技術和裝備,才能順利、安全。另外,溯溪是運動量極大的活動,平時即應強化體力及本身肌耐力。而對于各項溯行技術如游泳、攀巖、定位等所需裝備器材的使用,都應達到熟練的程度。

        (1)安全準備

        ①選擇溪流。依溯行目的選擇郊山、中級山或高山溪流。

        ②搜集資料。由等高線圖可判斷溪谷地形,選擇行進路線、緊急撤退路線,以及臨近登山步徑、宿營、交通等資料,以備回程使用。

        ③決定路線。溯行路線、下山路線、預備路線(緊急撤退或替代用)。

        ④隊伍的組成。不論是新手或是老手,均不宜單獨冒險溯行,原則上新手不宜超過全隊人數(shù)的1/3,一般溯溪探險以5~7人為宜,稍具難度的溪流可至10人,大眾化溪谷可多至20人左右。若人數(shù)過多,不但溯行時間會拖延、照顧不易反而不便。

        ⑤職務分配。依隊員專長如繪圖、泳渡、攀巖、記錄等分配任務。

        ⑥裝備的調整。依照溯行路線、人員、季節(jié)等調整。

        ⑦糧食計劃采購。依一般糧食、行動糧、預備糧進行調配,以精簡、輕量為原則,重質不重量。

        ⑧交通。盡量避免自行開車,最好采用租車、起始點接駁的方式,可節(jié)省精神與體力的負擔。

        ⑨緊急聯(lián)絡措施。將緊急撤退方案及聯(lián)絡方式等詳細資料備份留給留守人員。

        ⑩尋找溯行路線。遇困難地形時,應謹慎選擇可行路線前進,主支流路線的選擇,可借助地圖、指南針與高度計來斷定。高繞路線應選坡度小、植被良好、巖壁穩(wěn)定之處繞行。并應注意上方踢落的石塊,慎防隱藏在林間、石縫中的蜂、蛇等。

        (2)注意事項

        ①暖身操。溯溪是必須使用全身的活動,為避免造成運動傷害,溯行前的暖身是必要的。頸、肩、手、胸、背、腹、腰、臀、腳等各部位的關節(jié)與肌肉都應該伸展開來。

        ②橫渡溪流。選擇橫渡地點及橫渡方式,可利用跳躍巖石、游泳、輔繩、木杖或數(shù)人互助同時渡河。

        ③宿營地點。避免在巖質不穩(wěn)或易落石地帶扎營。在氣候不佳時,營地應選擇在最高水線以上,以避免山洪暴發(fā),措手不及。

        ④堅持三不原則。即不貪快、不摸黑、不做超過本身技術能力的動作。

        (二)溪降

        1.溪降的含義

        溪降指的是在懸崖處沿瀑布下降的運動。由于長期被瀑布沖刷的石頭很滑,長滿青苔,再加上溪水對下降者的沖擊,會影響判斷力,所以溪降比普通的巖壁下降更富變化,更有挑戰(zhàn)性。關于溪降,歐洲人與美國人的叫法不一樣,前者把它叫做Canyoning,后者則叫它Canyoneer。溪降比較適合在南方的夏季玩,因為水比較大,而且氣溫較高。

        2.溪降的主要裝備

        溪降需要的裝備是基本的登山裝備。

        (1)技術裝備

        ①安全帶。最好用溪降專用安全帶,用一般攀巖或登山安全帶也可以。

        ②鐵鎖。

        ③下降器。下降器8字環(huán)不會扭曲繩子,通常用雙繩下降,但制動手不能離開繩子。如果是單繩,則繞法有所不同。

        ④繩索。

        ⑤頭盔。

        (2)個人裝備

        ①防水服。防水服為漂流用的發(fā)泡橡皮質緊身套裝,較潛水服厚,質輕、緊身、浮力較大,具有保護作用。

        ②防滑鞋。無論瀑布下降、跳水,還是滑降,都必須穿鞋,最好是登山鞋,下降、橫移或攀登時比較方便,另須備一雙干爽的鞋子,以便離開水時換下濕鞋。

        ③裝備頭盔。當在瀑布里失去平衡或有落石時,應保護頭部以免受到傷害,不管這是人為錯誤還是自然事故。

        3.溪降主要技術

        (1)繩降

        溪降中最常用的技術為下降,即利用下降器進行瀑布下降,還必須掌握橫移和攀登方法。瀑布下降時由于瀑布主體水流急、水量大,一般應避開主體而選擇水流較小的路線。繩索則選用防水登山繩,下降時因繩子濕,操作不如干繩便利,須小心,謹防降速過快而不易控制。

        (2)懸崖跳水

        懸崖跳水比專業(yè)的跳水要求低,類似跳“冰棍兒”,但必須正確掌握要領,否則易出事故。起跳前身體要穩(wěn),在起跳的同時兩臂曲于胸前,兩肘緊夾兩側,一手捏住鼻子,以防入水時灌水。躍出的距離視懸崖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般水平兩米左右,絕對避免碰到巖壁,且落水方向為潭水的最深處,不要離巖太近。身體在空中垂直并保持平衡,入水時一條腿微微上抬屈膝,這樣能緩沖下降速度,不致受傷。只要正確掌握要領,有防水服增加浮力,并能保護身體,一般不會出現(xiàn)危險,但需要足夠的勇氣和膽量。

        選擇跳水的懸崖,首先必須探測懸崖高度和崖下潭水的深度,如5米左右的懸崖,潭水深度2~3米足矣,超過10米的懸崖則潭水深度至少3米,且動作要領必須正確,對于有經驗的溪降者,跳水時可以在空中做旋轉動作,無跳水專業(yè)技巧絕對不可以空翻或頭朝下扎猛子。

        (3)滑降

        滑降是利用水流沖刷而形成的自然光滑的巖面滑水,像幼兒園的滑滑梯一樣,但有兩種方式:一是匍匐頭向下游坐“飛機”,二是仰身滑水。匍匐滑水時兩臂前側平伸,抬頭目視前方,入水時低頭,身體幾乎全部沒水后抬頭鉆出水面;仰身滑水時兩臂側直并于體側,抬頭、身體呈直線,或兩腿伸直并攏,呈坐式,上身稍后仰。

        滑降的地形應較平滑,忌有突出明顯的尖棱角巖塊,坡度不宜太大,滑降面下方邊緣距離不宜過高。

        三、漂流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歸自然、挑戰(zhàn)自我逐漸成為現(xiàn)代人普遍追求的時尚。漂流運動以其特有的運動形式、極強的參與性、挑戰(zhàn)性及娛樂性,受到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喜愛,而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國民收入的增加,商業(yè)性的江河漂流運動也逐漸興起,并被國人所接受和喜愛。

        (一)漂流的起源與發(fā)展

        漂流最初源于愛斯基摩人的皮船、印第安人的樹皮舟、中國的竹筏、木筏……這些都是為了滿足他們當時生活、交通及戰(zhàn)爭的需要,而真正廣泛意義上的休閑漂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才開始發(fā)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一些退役的充氣橡皮艇被一些喜歡戶外活動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們開始買來自娛自樂。后來,隨著戰(zhàn)后經濟的復蘇,戶外休閑活動有了較大的市場,他們便著手改進橡皮艇的規(guī)格,完善各種裝備、器材,不斷提高技術,經營起商業(yè)性的漂流旅游。在我國,江河漂流、激流探險的起步較晚,開發(fā)的河段較少,難度較低,參與的人員較少,使用的船具器材也比較初期,槳手的專業(yè)技術技能不夠全面。我國可供開發(fā)用于商業(yè)漂流的河流非常豐富,地域的民族文化也不同。目前開發(fā)的都是嘗試性的、短距離的、低難度的河段,船具多為橡膠材料,器材裝備較簡單,救生設施設備較差。

        (1)漂流的分類

        ①按距離分,一般分為長漂、中漂和短漂三種。通常,長漂大多在10公里以上,比較驚險,適于喜歡冒險,敢于挑戰(zhàn)的年輕人;短漂一般在4公里以內,比較平靜,適于不愿冒險者或者進行漂流前的熱身;中長漂一般長5~10公里,適合在短漂漂流后意猶未盡者。

        ②按流速分。按江河的流速一般分為激流漂流和平水漂流兩種,激流漂流驚險刺激,平水漂流悠然愜意。

        ③按工具分??煞譃橄鹌して鳌⑵澩?、竹筏漂流、羊皮筏漂流、小船漂流等等,其中以橡皮筏漂流和竹筏漂流最為流行,他們正好分別代表漂流探險的兩種基本類型,即激流漂流和平水漂流。

        (二)漂流的器材與設備

        1.漂流船的類型

        漂流的河段不同,可選擇的工具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竹排。適用于風平浪靜的河段。竹筏(或稱竹排)一般不宜在急流險灘中使用,容易被卡住或翻沉,但在風平浪靜時漂行,卻韻味十足。橡皮筏的適應性非常強,即使遭遇落差較大的瀑布或是險峻的河谷,也幾乎總能化險為夷。

        ②小木船。適用于河道較直、少彎道礁石的河段。小木船介于橡皮筏與竹筏之間,適應性比橡皮筏稍弱,其操作技術比橡皮筏要難一些,一般可坐8人漂流,在小三峽和神農溪的漂流中常可見到一種名叫“豌豆角”的小扁舟。乘坐橡皮筏或小木船都切忌站立或走動,必須注意保持船體平衡。

        ③橡皮艇。漂流艇就是充氣船。因為橡皮材料柔韌性能好,又有充氣囊可以柔克剛,一般的礁石奈何它不得。如今的橡皮艇已由過去的純橡膠改進為高強度纖維,質地更輕,耐磨耐沖擊,耐紫外線高溫日曬,船體更具流線型。

        2.漂流器材

        (1)船槳

        原以木制為主,選用上好橡木精制而成?,F(xiàn)在多以高強度玻璃鋼制成,更堅固、更耐用、更輕便,可漂在水面上。短槳:手柄用聚乙烯包裹,槳片使用的是超級強韌的聚乙烯,因此盡管威力強大但仍然很輕,平均重量2磅。大槳:將近4米長,使用時需固定在船架上,一人用2支(雙槳),多為船長使用,控制大方向。大槳可拆分,便于攜帶及更換。

        (2)救生衣

        漂流用的救生衣比普通的救生衣具有更大的浮力,包裹身體的范圍也大些,有前扣的皮帶扣和更多的調整點,使它能適合更多不同體形的人。有些還帶有頭托來托起頭部,以防無意中被撞到頭部,并且在游動時保持頭部能挺起。腋部的設計充分考慮人體工程學,不會摩擦手臂,方便劃船。普通救生衣浸水過久會降低浮力,但專業(yè)的漂流救生衣則能長期保持強大的浮力。

        (3)救生繩投擲包

        專門用于漂流的救生繩以聚丙烯制成,繩子可漂浮在水面上。經測定,3/8英寸(1英寸=2暢54厘米)粗的聚丙烯繩的抗拉強度為1900磅,約合860千克。

        投擲包的寬口徑設計類似攀巖用的鎂粉包,使繩子在急需時容易拉出。投擲包上都附有浮力板,采用游泳背心的材料制成,浮力強大。投擲包有兩種,一種是網狀的,一種是密封的,以耐磨材料Cordura制成。

        (4)繩索

        用于救生(提醒:不用的時候一定要收好,否則會發(fā)生拋不出去的狀況)。

        (5)刀

        常常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用來割破船艇或是割斷繩索求生。

        (6)安全扣環(huán)

        漂流活動的必備裝備之一,常掛在救生衣上面。

        (7)防水包

        載重型的防水包是長途漂流的最佳拍檔。背包帶和提手設計使它非常好運輸,而堅固的PVC/滌綸結構使之能經受得住野外旅行的摔打考驗。暴風式密封設計能確保干燥。

        3.漂流裝備

        (1)防水上衣

        漂流者在探險活動中常常處于濕冷的狀態(tài)之中,因而選擇一件好的防水上衣來抵御冷水的侵擾顯得非常必要。一般由3毫米厚的杜邦合成橡膠(潛水服的防寒材料)制成。足夠大的袖孔確保你在運動時有完全的自由,膝部護墊上有壓紋,雙拉式的YKK拉鏈,踝部的拉鏈是有弧度的流線型,可使人在冷水中長時間保持體溫,避免因冷水刺激致使體溫下降而出現(xiàn)意外。

        (2)頭盔

        對于漂流探險來說,一個好的頭盔可以在翻艇時保護頭部不受暗礁、巖石的碰撞,起到保護人身安全的重要作用。因而漂流者在下水前一定要檢查頭盔的卡扣是否扣牢。高密度聚乙烯外殼和防水泡沫內襯保證了既舒適又有強力的保護。透氣孔能迅速地排水,而邊上的開口設計讓你聽力正常。下巴上那個可調節(jié)松緊度的扣子使鋼盔牢固地套在你頭上。

        (3)漂流靴

        赤足在河岸行走或涉水時很容易被尖銳的石頭割傷,準備一雙防滑鞋是很有必要的。漂流靴既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也可以在巖石上行走時使腳得到保護。

        (4)漂流手套

        一副好手套可以起到保暖、防止手部起水泡的功效。此外它還可以增加摩擦力,便于操作船槳。

        (二)漂流的讀河技術

        1.激流

        一條河有多種狀態(tài):有的河段河水蜿蜒平穩(wěn)地流動,平靜得像池塘一樣;有的河段落差明顯,激流如奔騰的烈馬;在河流的某些地段,水面由于錯綜復雜分布的巨石的影響而擴寬成緩慢流動的水面;在河流的某些地段,河水通過狹窄的懸崖縫擠壓而下,流水與崖壁碰撞巨浪滔天。不同之處不可盡數(shù),但形成這些不同的原因卻只有以下四點:第一,斜度——河床順流而下的斜度;第二,平整度——受石塊、邊緣形狀以及礫石形狀影響的河床表現(xiàn);第三,構造——河床的寬窄度;第四,體積——順流而下的水量(通常以立方英尺/秒來計算)。

        可見,漂流的關鍵在于如何應付激流。而應付激流的難易程度由躲開障礙物的難易程度決定。這受水速、障礙物類型、湍流、通道寬度、拐彎處形狀等的影響,而且,對于一股特定的流水來說,這些影響也是隨其經過位置的水平面高低變化而不同的。但是,一個河流探險者必須了解每一股激流的特性。

        激流的種類有:

        (1)舌狀潮水

        在許多激流的開頭,是平穩(wěn)而快速流動的水,其形狀呈倒“V”字形,這個“V”形就標志著是激流的通道。

        (2)通道

        順流而下的河水通常以不同的大小沿多條通道通行。而激流和通道很少與河岸平行,并且在流動過程中經常分開,對一個漂流者來說,理解這些激流和橫跨河面的激流對船的影響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它們是很有必要的。

        (3)形如干草堆的排浪

        當快速流動的潮水趨向變緩時,將形成一系列大的持續(xù)的波浪(我們叫做干草堆),平直排列的持續(xù)的干草堆排浪通常表示最深的通道。

        2.河道彎曲

        一個漩渦就是河水在該處不能停止也不能逆流而上的地方,是由于石塊存在于河流的中部或河岸對河水一排持續(xù)的波浪的反射,或是一個較急的河流轉彎……順流而下的潮水和漩渦的分界線以打旋的水和水泡為標志。這是由順流而下的主潮水和順流而上的漩渦中的水之間的摩擦引起的。

        在較急的河道拐彎處,潮水被離心力牽引,在外環(huán)線堆積。內環(huán)線則存在著流速較慢的水(可能是漩渦),并且較淺,因此最深的通道和最快的流速是沿著外環(huán)線的。

        3.逆流

        逆流即部分河水在某一區(qū)段擺脫主流,逆向流動,形成一股與主流方向相反的猛烈的水流。逆流作為最危險的河流特征之一,可產生以下幾種情況:孔洞、阻塞、水力(阻力)、拖滯、卷曲、側向卷曲、激流尾部和滾浪。

        (1)常見的形式是孔

        當水流過巨石的表面時形成的。水流過巖石上面再注入河底,在水面形成一個間隙,這個間隙被往回的逆流填滿。從逆流看,這些水孔后面是大量的、平整的、泡沫狀的小水坑。

        (2)垂直下落的瀑布底部

        這是另一種典型的逆流。這種水力現(xiàn)象的形式與孔很相似,但更強,因為這些水以巨大的勢能涌向瀑布底,它們也更危險,因為底部這些泡沫狀的逆流有可能抓住游泳者和木筏。

        4.間斷連續(xù)的波浪

        這種波浪與間斷的海洋波浪非常相似,也有足夠的力量打擊漂流艇筏。

        5.倒卷浪

        河水流過半隱于水下的礁石的頂部,匯入礁石后面憩流(止水),河水自動形成反向的流動(向上游方向流動)。所以,倒卷浪多出現(xiàn)于隱秘于水下的礁石的下游位置。如果潛藏于水下的礁石體積較大,相應地在其下游也會出現(xiàn)較大的倒卷浪。而這種較大的倒卷浪通常被稱作“洞”。一些“洞”的形態(tài)頗像抽水馬桶,一旦誤入“歧途”,被吸住,就會陷在其中,甚至把船掀翻。

        6.直立浪

        當流速快的水流遇到流速慢的水流,水流量無法及時排走,就會浪浪相疊摞起來,形成高高的直立浪。直立浪通常都是些沖天大浪,但是非常有規(guī)律;而被礁石激起的水浪往往是散亂不齊的。如果直立浪很高但坡度平緩,不妨讓船頭對準浪尖,直接騎過去,這就是所謂“切浪”技術。如果直立浪非常陡峭洶涌,建議從浪的邊緣通過。

        盡管強度不同,大部分的小溪、山澗、河流都具有以上列舉的各種成分。為了解水流運動中的相互作用,近距離地觀察一下這些激流、漩渦、彎道等是非常有用的。

        (四)漂流操槳技術

        1.前進與后退

        正對前進方向或背對前進方向向前側身,手臂打直,把槳伸到水里,利用整個身體的力量把兩邊槳往回拉或前推,要記住身體的用力方向與槳對水的作用力相反、水的反作用力與推動艇筏前進的方向一致。每次劃動都應是一個持續(xù)的動作,力量均勻地作用于每個槳,一個基本的技巧就是“直面危險,努力拉動”。因為這種拉動是最有力的,所以很多操作都用此方法讓船減速或后退。

        2.改變船的角度

        改變船的角度,有兩種方式:

        ①單槳轉動。只使用一支槳,當一支槳劃動時,另一支槳在水面,會讓船產生一些后退運動。

        ②雙槳轉動。雙槳轉動需要一點技巧,需一支槳推動時,同時拉動另一支槳,雙手反向運動。

        雙槳操作船會轉得快些,并且可以圍著中心轉。這種技術是用于讓船在大的波浪中直行,設置船朝向渡口的角度或者讓船轉向。

        3.避開障礙

        為避開直接的障礙,常常用擺渡的方法從旁邊穿越水流,其基本技巧如下:

        ①確定水的流向(不必與河岸平行);

        ②讓船左右轉動以便與水流成一個角度(即設定擺角角度);

        ③平滑拉動,持續(xù)操槳。

        4.激流擺渡

        當船邊水流的力量(由擺渡角度引起)推動船從側邊穿越水流時,猛烈的敲擊會降低船速。這樣即使最小的水流運動也可能讓船擺上渡口。基本技巧如下:

        ①把船轉到你想到達的角度上,改變船在河中的位置,最重要的是讓船與流水保持一定角度,然后開始向后劃槳,而不是向著河岸。

        ②當船處于一個不是直對逆流的擺渡位置,用旋轉船的方法將船從側邊滑過障礙或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用雙槳旋轉讓船轉向,并利用船后部旋轉時水流對船的力量,讓船從障礙物后部穿越,讓船首保持直指逆流的方向。

        這種方式用于讓船保持鈍角(大于45°)或在沒有空間轉動船首時避開障礙,而無須花費太大的力氣。(此技巧要求對水流有較高的認識和判斷能力。)

        5.利用后部旋軸使船轉向

        ①以一個鈍角接近障礙,在拐彎處上渡口。最重要的是船對水流的角度,而不是對岸的角度。

        ②拉動上首槳(離障礙物最遠),使船旋轉,讓船首首先穿過船道。在水流與巖石的沖撞中,船可能撞上巖石,在石頭周圍搖擺毫無疑問,一個操槳者為了很技巧地穿過急流,必須學會嫻熟地使用縱旋軸、后旋軸和運用所有劃槳技術。

        6.排槳船操作技巧

        與雙槳船由一人操槳不同,排漿推進是通過船長和船員的共同努力,并且大部分操作都是順流的,船以比水流更快的速度向前進。船員坐在船邊,并使力量均勻地分布于船的兩側。船長坐在船首指揮,把他手中的槳作為方向舵。這時船上人員的配合更緊密,因為船的前進趨勢常在障礙物中形成一個緊密的道路。因此船長必須預料到前方水況,并迅速地通知船員跟進,而不是與水流背道而馳。船長發(fā)布的口令,用這些口令就可以像一人劃船一樣地操作船。

        在有許多障礙物的水域和危險水道,根本沒有時間精確地指向通道,讓槳向前,因為船順流而下的速度太快了。這時,可以用以下方法來降低船速,讓船穿過水流而到達邊沿。

        ①逆流擺渡,需更強的力量。用此方法應讓槳向前,使船與水流成一定角度,槳與逆流成一定角度,指向你想到達的那邊。

        ②順流擺渡,所需力量較小,但能讓操槳手看清前方,在最后時刻也易讓船頭轉向。它是讓后槳動作,讓船首與逆流成一個角度,指向你想到的那邊。

        排槳船操作給了我們一個激動人心(經常濕透全身)的體驗河水的方式。每個有經驗的船員都能迅速地執(zhí)行命令,讓船穿越復雜的障礙和水流,讓船員特別地親近河水。

        (五)應對緊急情況的程序

        這里介紹幾種在河上特殊的自救和救生技巧,如果所有的船員都熟悉這些程序,并能冷靜、快速地操作,這些緊急情況就不會變得嚴重。

        1.游過急流

        游過急流盡管被認為是危險的,但卻真的可以變得很有趣。

        ①平靜面對。應該平靜面對急流,注意用腳避開前面的巖石,要抓住艇身內側的扶手帶,坐在后面的人身子略向后傾,讓槳為自己把握方向。

        ②屏住呼吸。在漂流船沖入大浪前自己先深呼吸,然后屏住呼吸隨漂流船沖入波浪,在浪與浪的間隔中,再次吸氣、屏氣,一直等到漂流船沖過急流、越過險灘,進入平緩水域再調整呼吸。

        ③遠離船邊。漂流者一般是騎在漂流船的船舷邊操槳劃水的,當沖過激流時,最可怕的是騎在外面的腳擠在船和巖石之間,這會導致腿部受傷,甚至還會讓漂流者落水。因此要遠離船邊,特別是在航道上有巖石的一側。

        ④舉起槳求救。當自己在激流中無法控制漂流船的時候,需要向周圍求救。一把豎直舉起的槳是求救的標志,它能告訴別的船只這兒有人在船上。

        ⑤防止體溫過低。沖過激流時,飛濺的浪花會撲入船內,會弄濕漂流者的衣服,冰冷濕衣服會帶走漂流者的體溫。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就可耗盡漂流者的力氣,應特別小心注意保暖。

        2.與巖石碰撞

        穿越激流時,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不能避開巖石(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處理:

        (1)掉轉船頭

        航道上有巖石,漂流船在撞上巖石前,操槳手應輕輕旋轉船,調轉船頭繞開巖石。

        (2)船頭撞上巖石

        船體無法旋轉,只好讓船頭撞上巖石,船體受阻會降低速度或停下來,這時就可通過一些旋轉來調整航線,再次出發(fā)。

        (3)集中于一側

        如果船側有巖石,全體船員最好在碰上之前,立即跳到離巖石最近的船側。船員集中于一側的重量將會改變漂流船的重心,使其旋轉,讓船順流繞開巖石。但要注意,如果重心過于集中于漂流船的一側,可能會使漂流船失去平衡而導致傾覆與沉陷。

        3.沉陷

        如果與巖石相撞導致沉陷,就應用繩子從岸上尋求幫助。用一根粗繩繞成D形環(huán),穿過水道或船后面的船架,用一個拉力系統(tǒng)幫助提升。盡力拉起船,離開水域,利用船頭或船尾的繩索幫助拉向岸邊。

        如果以上所有努力都失敗,我們只好選擇放棄。要想在激流探險中避免讓船沉陷是最危險的,船翻沉不要緊,只要人還在。我們必須牢牢記住每個人的人身安全比讓船遠離巖石更重要。

        4.陷在漩渦里

        除非船憑著很大的慣性沖過漩渦,否則卷曲的波浪會撞回到船上而使它停下來,水也會立即灌進艙內,常常讓船猛烈地旋轉乃至傾斜。一些漩渦甚至可能會掀翻船,當然這并非很常見,因為船會因浸泡而加重。措施是用槳或櫓劃動順流的水以從漩渦中脫身而出,盡管漩渦表層的水通常都是逆流,其實在其下層及漩渦的旁側都有與主流方向一致的水流,萬不得已,用岸上的繩子也可以把船從漩渦中拖出來。

        5.傾覆

        傾覆是由諸如大的漩渦、波浪、單側的波濤及障礙(如石頭和倒下的枯樹等)所引發(fā)的。漂流船傾覆必然會使船上的人落入水中,這時救援和自救就顯得非常重要。

        面對傾覆的自救和救援措施:

        ①在漂流船傾覆前,試著跳開以避免撞擊到障礙上;

        ②一旦落入水中,如果能確定自己不會陷入船與石頭之間的逆流中,應該盡量地浮在水面上;

        ③可上岸避開這一段急流水域;

        ④盡量保持與你的同伴一起行動,如果有人失蹤,應檢查船下以確定是否被繩索或衣物纏?。ㄟ@就是為什么必須確保沒有松散的繩套);

        ⑤不要擔心裝備,首要的是確定每個乘員的安全;

        ⑥由于從傾覆的船內游向岸邊非常困難,你通常會需要其他船只的幫助,這應該在遠離急流的平靜水面來操作;

        ⑦救援船只逆水接近,撈起傾覆船只的一條纜繩,再把它牽往岸邊,其余船只也應該沿途搭救落水者并盡可能快地清點人數(shù)。

        6.靠岸

        讓傾覆的船只靠岸,也有幾點要注意:

        ①急流與瀑布是不可避免的,應在無人的急流區(qū)系上救生繩以幫助船駛過。

        ②在岸上對船保持密切的控制,切記不可將繩索套在你自己身上,在繩上打個結或將繩繞在樹上都可幫助你實現(xiàn)對船的控制。

        ③靠岸的時候務必帶上所有東西。

        漂流是一種體能與膽量的挑戰(zhàn),在你尋求刺激、享受快樂的同時,要注意安全并掌握一些技巧。

        【經驗性訓練】

        攀爬就是最佳的攀巖訓練方法嗎?

        有種流行的說法,“攀爬就是最好的攀巖訓練”,許多攀巖者依著這個借口不去做任何攀巖之外的訓練活動。讓我們來檢查鑒定一下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有效。

        當被問到“攀爬是最好的攀巖訓練嗎”時,正確答案是“看情況”。這是因為對特定的攀巖者來說,最好的訓練類型是依據(jù)他或她目前的優(yōu)勢與短處以及目前的絕對攀爬能力來決定的。舉個例子,談到關于改進攀巖技巧與心理技巧,力量訓練不會在這些領域產生直接的改進。然而,對發(fā)展特定運動力量(例如訓練提高抓握力量、鎖定力和上身耐力),把簡單的攀爬作為訓練只能產生很有限的作用,或一年年地緩慢進展。這些話,是不是似曾聽說?

        說攀爬不是最佳的力量訓練方法,原因之一是因為“訓練”對比“攀巖”的最終目標是非常不一樣的。舉例說吧,攀爬的目的是想方設法避免肌肉力竭,在手臂和前臂肌肉力竭前有希望到達頂點。相反地,攀巖訓練則是在幾秒或幾分鐘內做最高可能達到的強度而產生肌肉力竭的練習。總結來說,在攀巖中,你是努力避免失?。欢谟柧殨r,你是趨向產生失敗。

        另外一個能揭示攀巖和訓練有所區(qū)別的例子在于你抓握巖石的方式。在攀巖中,巖石意味著在一些不同的抓握姿勢中的一個隨機的使用,有時候,你可能甚至故意變化你抓握巖石的方式。結果是,任何單一的抓握姿勢不大可能達到最大效力,因此,某個抓握姿勢只是緩慢增加力量。這會幫助你理解為什么一個全年攀巖者可能確實需要增加你的無氧耐力(例如力量的持久力),但較少去增加你的絕對最大抓握力量。因此,改變不同的抓握姿勢達到最大化耐力在為了成績攀巖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策略,但對于訓練最大的抓握力會是一個差的主意。有效率的手指力量訓練需要你確定一個明確的抓握姿勢位為目標,直到力竭。

        最后一點,對一些攀巖者來說,進行不是運動專項的自然的體能訓練可能是最好的。例如,一個體重超重的人在同樣的時間內在非攀巖訓練上做有氧運動取得的效果(當然,也要改善他們的飲食控制)會比專項的攀巖練習要好。同樣的,一些“沒有體型”的個人(例如,甚至不能做幾個引體、俯臥撐、仰臥起坐等)進行一段時期的改善整體身體狀況的訓練,其循環(huán)也會好起來的。

        如果你很在意攀巖的表現(xiàn)成績,千萬不要滿足簡單的“攀巖就是訓練”,你也不能不加思考地追隨老的信條或和其他大多數(shù)攀巖者一樣在一種有缺陷的方式下進行訓練。要成為一個最佳(和最強的)的攀巖者,可能要求你成為一個有知識的自我教練和充分思考的“攀巖訓練”的從業(yè)者。

        【復習思考題】

        1.徒步穿越的內涵是什么?

        2.如何做好徒步穿越前的心理準備?

        3.徒步穿越的主要實用性經驗有哪些?

        4.攀巖運動中手的動作技術要點是什么?

        5.水上運動分類及主要安全準備有哪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