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街畔聽海潮
江空無月霧凄凄,一樹人家柳尚齊。
獨引漁燈翻楚些,潮聲已過大通西。
這首《舟泊潮音街口》是清代著名文人宋湘在廣州時所作?!俺奔础冻o》,“大通”即芳村的大通滘。從此詩可見清代在廣州潮音街口聽潮聲之一景。
宋湘(1756—1826),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清中葉廣東詩壇巨擘,也是書法名家。他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解元,嘉慶四年(1799)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年十月,因父喪南歸。后任廣東惠州豐湖書院山長(相當于院長),因有詩集《豐湖漫草》而廣為人知。數(shù)年后上京任職達十年,后又到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任主考官、知府。但是,他上京前在廣州粵秀書院的經(jīng)歷卻鮮有人提及。因此這里說起宋湘的《舟泊潮音街口》,正好多說幾句他在廣州的故事。
宋湘的父親宋步云,在家鄉(xiāng)以教書為生。宋湘自小聰慧,性情狂放不羈,22歲才考中秀才。之后只身來到廣州,入粵秀書院讀書,在同學中嶄露頭角,有“文中騏驥”的美譽。由于家境貧窮,故課余以賣文自給,而請他寫字作文的紙張常堆滿桌椅。他生性浪漫,常出入歌樓酒館,有“風流才子”的習氣。他在廣州時,結(jié)交了黃丹書、黎簡、鄭炳昌、張維屏、呂堅等一批知名文士。
乾隆五十七年(1792),宋湘高中解元(鄉(xiāng)試第一名)。因考試時詩題是《賦得鴻毛遇順風》,他中舉后寫詩詠道:“海日扶輪出,霞標百丈高。騰天皆虎氣,得路果鴻毛。十載圍燈火,來朝看錦袍。人聲潮水沸,何德忝稱豪。”此詩不曾載于其詩集,唯見于他的親筆書札中。嘉慶八年(1803),他辭去了惠州豐湖書院山長之職后,回到母校廣州粵秀書院任院長。在粵秀書院兩年間,他對窮學生特別關(guān)照,在學員中享有崇高威望,嘉應州鄉(xiāng)人到廣州從學者眾。因此,后人公認宋湘對嘉應州文風得振影響甚大。
說了上面一段故事,也是為了證明潮音街口聽潮聲的真實性。
宋代珠江廣州段兩岸寬闊,相距1500多米。南宋時今海珠橋江面仍稱“小海”。清代時珠江北岸線在今海珠路以西的潮音街北部,在那里能見到潮漲潮落的壯觀景象。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大汛來時情景:“朝潮未落,暮潮乘之,駕以終風,前后相蹙,海水為之沸溢?!边@種海水沸溢的壯觀之景,稱為“沓潮”。清末民初黃佛頤寫的《廣州城坊志》中也有記潮音街對出的江面因江中多礁石,“潮汐往來,音咽數(shù)里”,這里還曾建有聽潮樓。據(jù)說此樓高十丈,裝飾華麗,專門供人月夜聽潮,為古代廣州名勝之一。清代詩壇名家朱彝尊來廣州時有《夜泊珠江》一詩道:“潮涌牛欄外,舟停疍戶旁。月高人不寐,隔浦是歌堂?!痹娭小芭凇笔恰坝蜋凇敝`,油欄門是廣州城南一個城門,即潮音街口附近。滄海桑田,今潮音街口當然聽不到潮聲,但街名卻可讓人懷想古代羊城游客聽潮之樂。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