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穆斯林》一路走來
行文至此,我在《上海穆斯林》雜志任執(zhí)行責任編輯,耕耘了將近十個年頭。十年的運作,給我花甲生活平添了許多快感和愜意;同時,也給了我不少煩惱和困惑。樂也好,苦也罷,畢竟我晚年的生活質量得到充實與豐滿。于是我想,曾為《上海穆斯林》問世作出貢獻的歷任和現在的同仁,以及廣大作者、讀者朋友們,都能或多或少體會到相得益彰的欣慰,各自的思想境界,無不獲得提升。
《上海穆斯林》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上海穆斯林》是上海市伊協主辦的宗教內部交流資料期刊。它與各友教創(chuàng)辦的諸如《上海佛教》、《上海道教》等一樣,其誕生、成長歷程,無不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一路走來。在黨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呵護、關懷、指導下,各教的刊物,為上海的宗教事業(yè)進步、發(fā)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上海穆斯林》作為上海市伊協的宣傳平臺,旨在開展宗教文化的宣傳研究,搜集整理文史資料,發(fā)揚伊斯蘭優(yōu)良傳統(tǒng),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宗教自由政策,維護穆斯林合法權益,通報交流協會工作和活動。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團結穆斯林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辦刊態(tài)度明確端正。有關方面認為,《上海穆斯林》20多年來辦刊效果和社會影響,確實起到其他媒體不可、也無法替代的作用。
據我所知,《上海穆斯林》前身問世,始于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導下,我國經過時期短暫然而極其艱難的撥亂反正,社會各項事業(yè)逐漸復蘇,社會基本穩(wěn)定,人心思興思富,舉國上下把工作中心轉移到全面經濟建設上之后。在形勢推動下,上海市伊協為更好地動員、團結廣大穆斯林投身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事業(yè),于1981年,決定編印不定期、發(fā)行為數極少的、以通報交流工作情況為主的《簡報》,僅供上級領導和穆斯林各界代表人士參閱,便于了解情況和掌握動態(tài)而已?!逗唸蟆肥鞘止び陀?,其貌不揚,但它的功能與影響,卻引起各方面的興趣與關注,頗受閱讀人士的歡迎和肯定。協會與社會之間,從此建起了架構。
在取得大家初步認可基礎上,市伊協接受來自各方面善待的建議和意見,決定擴容,適當定位。于是首次更名《簡報》為《上海市伊協工作通訊》,改油印為打印版,但尚未形成刊物格式,也不定期,視文章、信息量多少定頁碼。1987年,在馬人斌會長主持下,將這一雛形刊物,再次易名為《上海穆斯林通訊》。刪除了“工作”兩字,擴大了容量,并定為規(guī)范性的季刊,包裝作了改進,設計繪制了單色圖案封面多期使用。編輯人事上作了安排,由張志誠負責編輯,馬全仁為編輯兼做日常事務。文章內容初步劃分欄目,編排印刷。此時,發(fā)表的稿件,開始以學術性、文史性文章為主。國家形勢的發(fā)展之迅速,出乎人們的預料。為適應新時期的節(jié)奏,進一步提高辦刊質量,1993年6月,市伊協決定刊物再次升格,正式定名《上海穆斯林(季刊)》,內容上進一步調整,封面三色套印,但圖案不變。金幼云會長提名德高望重的張瑛亭任主編,馬全仁、劉圣道為編輯,編輯部隸屬市伊協文史室,初步理順了編輯體制。1995年,市伊協換屆,改由副會長白潤生主管,馬全仁、楊振華為編輯。
令人遺憾惋惜的是,創(chuàng)刊《簡報》到季刊,不少已失散,尤其那些原始手工油印的《簡報》,幾乎蕩然無存,乃是難以挽回的損失。
1997年六屆伊協上任。年輕的新領導班子承接接力棒的傳遞,在前人四次調整、改進、提高的基礎上,為推動伊斯蘭教事業(yè)健康發(fā)展,擴大交流,宏揚伊斯蘭優(yōu)良傳統(tǒng),繁榮伊斯蘭文化,刊名第五次易名為《上海穆斯林》,刪減了季刊二字。在當時上級主管部門市民委支持下,市伊協向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報刊處遞交申請,順利取得了“上海市連續(xù)性內部資料準印證”,從而作為社團內部交流刊物,名正言順合法地編輯出版。與此同時,正式成立了以會長白潤生任主編,副會長金宏偉任副主編的編委會,下設編輯部。我任執(zhí)行責任編輯,前期張志越、現馬勇為編輯。此外,還曾聘請上海外國語大學退休副教授丁明仁、講師馬志雄參與編輯,一起把關。
第五次全面改版的《上海穆斯林》,大16開52頁,容量約六萬余字,彩色封面,內附彩色圖片四頁。辟有經訓殿堂、臥爾茲、特載、動態(tài)訊息、教育科技、經濟衛(wèi)生、往事鉤沉、婦女兒童、人物述林、知識天地、文苑綠地等十余個欄目,根據稿源交替輪用。力爭學術研究性、可讀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凡學術研究文章不拘一格,不受來稿地域限制,文以質精取用,以達到讀者喜聞樂見、共同參與的目的。
查閱有關資料回顧,從《簡報》到《上海穆斯林(季刊)》四次易名,共連續(xù)編輯出版了44期。1993年8月用《上海穆斯林(季刊)》時,馬人斌會長曾撰文祝賀。講到更名的時代背景,他說,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上海經濟形勢喜人。浦東開發(fā)開放,作為長江流域的龍頭,日新月異,飛躍前進;上海正朝著東方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目標前進。他接著語重心長地說,作為上海的穆斯林、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如何認識這一新的情況,把握這一大機遇,提高我們的思想意識,改進我們的工作方式,從而結合當前的形勢,發(fā)展伊斯蘭教,是值得我們下一番功夫去探討的。他進一步指出,這是形勢的鞭策,是時代的召喚,是對我們提出的嚴肅課題。對我們上海的伊斯蘭教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我們應該珍惜這個機遇。他希望《上海穆斯林(季刊)》要不斷提高質量,堅持愛國愛教立場,貫徹在教言教原則,宣揚伊斯蘭教真諦,團結群眾,作出更大的努力。
大約是2003年秋,當我們遇到一些困難時,時任市民宗委副主任馬定華、法規(guī)宣傳處處長潘明權、民族宗教處處長彭高成、副處長楊學軍,曾約集白潤生會長、金宏偉和哈士俊副會長以及我,作了一次坦誠的座談,為我們出謀劃策,糾正偏差,統(tǒng)一思想,全方位專題研究如何辦好《上海穆斯林》。記得馬定華最后說了這么幾句,值得深思。他說:為了上海伊斯蘭教的健康發(fā)展,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廣大穆斯林,不辜負穆斯林讀者的希望,一定要辦好來之不易的《上海穆斯林》?!渡虾D滤沽帧肥紫葢阉醋魇巧虾5摹渡虾D滤沽帧?,也是市民宗委的《上海穆斯林》,更是上海市伊協的《上海穆斯林》。不但不能任其自流而失去,而且必須把它辦好,越來越好。馬定華把立足于上海數百家內部交流刊物之林的《上海穆斯林》,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至少就我個人而言,當時聽了,感到警醒、感到榮幸,更感到重任在肩,對此,不可小覷。長期以來,每當一期刊物出版前,把大樣送到市民宗委,請法規(guī)處審閱把關時,法規(guī)處領導總以最快的速度審畢返還,并以商榷的口吻,提出誠懇的意見,以支持刊物爭取早日發(fā)行到讀者手中。
馬人斌會長十多年前對辦刊的思想認識和理念,代表了歷屆編輯成員和廣大作者、讀者的心聲;市民宗委領導的指導與幫助,是黨和政府對宗教社團辦刊的關愛和支持。不可否認,基于積極響應改革開放,以建設富民強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行動,《上海穆斯林》一路走來,盡管路有時走得并不穩(wěn)健,卻在歷史大潮推動下,不斷成長,向著健康方向發(fā)展。
自改版季刊第63期到我負責第五次改版,有了內部刊號,定型雜志標準模式,時至2008年一季度已連續(xù)出版期數為93期,新版《上海穆斯林》編輯出版了30期,約200萬字。我作了粗略統(tǒng)計,其中發(fā)表在教言教的臥爾茲、經訓殿堂文章將近300篇,特載傳播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宗教政策的講話或文章近30篇,描述發(fā)揚伊斯蘭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各階層人物特寫40余篇。發(fā)行量最高時達5000冊。
通過繁瑣精心的編輯或采訪以及編通往來,從中我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原來認識的朋友,相互之間則更了解更信任。尤其受采訪的對象,他們的為人之道與情操,讓我咀嚼有余,品出更深奧的人生滋味,寫于筆端的同時;化作為我所學所用的源泉。閱讀大量的來稿,令我增長了知識,歷練了文字,為更好地駕馭寫作技巧,注入了新的元素。端的是興趣無比,快樂尤加。
當然,如我前文所述,也有苦惱,然而卻非折磨。有的稿件立意含糊、態(tài)度不端;有的言詞偏激,有負面影響,有悖我們辦刊宗旨。遇此,只能不予采用。有的立意尚可,卻文字粗糙或文法不當,或邏輯紊亂;有的偏離主題,結構如脫韁之駒。遇此,編輯就必須認真反復斟酌,加以雕琢修改梳理,成其正果。這番過程,確實費神傷目,其苦不言而喻。不過,為了《上海穆斯林》的大眾性、嚴肅性和可讀性,我樂此不疲。此外,保持本刊風格,分欄排版,看樣定稿時,捉疵補漏,糾錯別字,極其耗時。因我個人水平和疏忽,不免留有瑕疵,被關注本刊的好心讀者指正。而我,只有感激的份,有待逐步改進提高。
《上海穆斯林》得到上海乃至全國不少穆斯林,包括關心愛護本刊的非穆斯林讀者的厚愛和支持,他們不時匯贈乜貼,鼎力資助;更令我們欣慰和感激的是,全國各地不少有真知灼見的伊斯蘭學者、研究者、教界人士,用他們生花妙筆和風采,投來含金量不低的學術性稿件,既補充了匱乏的稿源,又提高了刊物質量,幫助《上海穆斯林》贏得更多的信譽,真正起到《上海穆斯林》擴大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從而促使《上海穆斯林》這個伊斯蘭文化載體,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受讀者大眾的歡迎和珍惜。
2008年6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