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點滴四
紅樓點滴四
點滴一、二、三說的都是紅樓之內(nèi)。這回要說之外,即紅樓后面的一片空曠地,當時用作操場,后來稱為民主廣場的。場地很大,卻幾乎毫無設(shè)置。記得除了冬季在北部,上搭席棚、下開冰場之外,長年都是空空的。學校有籃球場和網(wǎng)球場,在北河沿第三院,打球要到那里去。紅樓后面的廣場,惟一的用處是上軍事訓練課。
同“黨義”一樣,軍事訓練是必修課,由入學起,上一年還是兩年,記不清了,總之是不修或修而不及格就不能畢業(yè)。說來奇怪,這也是名實相反的好例證,凡是必修的,在學生心目中都是“不必”修的。必修之下有普修,如大一國文、大一外語等,都是一年級時候?qū)W一年。對于普修課,學生的看法大致是,學學也好,不學也沒什么了不得,因為都是入門的,或說下里巴人的。再下是大量的形形色色的選修課,是爬往“專”的路上的階梯,因而最為學生所看重,其實也最為教師和學校甚至社會所看重。
同是必修課,不受重視的原因不盡同。例如黨義,除了學生視為淺易之外,主要原因是宣揚“書同文,車同軌”,與北京大學的容許甚至鼓勵亂說亂道的精神格格不入。且說這位教黨義的先生,記得姓王,看似無能,卻十分聰明。他對付學生的辦法完全是黃老之術(shù),所謂無為而治。上課,據(jù)說經(jīng)常只有一個人,是同鄉(xiāng)關(guān)系(?),不好不捧場。到考試,學生蜂擁而至,坐滿課堂,評分是凡有答卷的都及格。軍事訓練不受學生重視,原因之一是學生來此的本意是學文,不是學武;之二是,在北京大學,外貌自由散漫已經(jīng)成為風氣,而軍事訓練卻要求嚴格奮發(fā)。
教軍事訓練課必須解決這個矛盾。卻不能用黃老之術(shù),因為一個人上操場,不能列隊;又這是在紅樓之外,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擔任這門課的是白雄遠,在學校的職位是課業(yè)處軍事訓練組主任,也許軍階是校級吧,我們稱之為教官。他很有辦法,竟把上面說的這種矛盾解決得水乳交融。他身材相當魁梧,腰桿挺直,兩眼明朗有神,穿上軍服,腰系皮帶,足登皮靴,用文言濫調(diào),真可說是精神奕奕了。他對付學生的辦法是以心理學為基礎(chǔ)的社交術(shù)。他記性好,二三百受訓的學生,他幾乎都認識。對待學生,他是兩儀合為太極。一儀是在課外,遇見學生稱某先生,表示非常尊重,如果點頭之外還繼以談話,就說學生學的是真學問,前途無量,他學的這一行簡直不足道。另一儀是在課內(nèi),那就真是像煞有介事,立正,看齊,報數(shù),像是一絲不茍。這兩儀合為太極,可以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有一次,也許有少數(shù)學生表現(xiàn)得不夠理想吧,他像是深有感慨地說:“諸位是研究學問的,軍訓當然沒意思。可是國家設(shè)這門課,讓我來教。我不能不教,諸位不能不上。我們心里都明白,用不著較真兒。譬如說,旁邊有人看著,我喊立正,諸位打起精神,站正了,排齊了,我喊報數(shù),諸位大聲報,一,二,三,四,人家看著很好,我也光彩,不就得了嗎。如果沒有人看著,諸位只要能來,怎么樣都可以,反正能應(yīng)酬過去就成了?!?/p>
他這個兩儀合為太極的辦法很有成效,據(jù)我記得,我們那一班(班排之班),大概十個人吧,上課總是都到。其中有后來成為名人的何其芳,我的印象,是全班中最為吊兒郎當?shù)?,身子站不穩(wěn),槍拿不正??墒前捉坦偕硐仁孔?,向來沒申斥過哪一個人。課程平平靜靜地進行,中間還打過一次靶,到北郊,實彈射擊。機關(guān)槍五發(fā),步槍五發(fā),自然打中的不多,可是都算及了格。
不知道從哪里刮來一陣風,說必須整頓,加強。于是來個新教官,據(jù)說是上校級,南京派來的。上課,態(tài)度大變,是要嚴格要求,絕對服從。開門第一炮,果然像對待士卒的樣子,指使,擺布,申斥。這是變太極為敲撲,結(jié)果自然是群情憤激。開始是敢怒而不敢言。不久就布陣反擊,武器有鋼鐵和橡膠兩種。鋼鐵是正顏厲色地論辯,那位先生不學無術(shù),虛張聲勢,這樣一戳就泄了氣。橡膠是無聲抵抗,譬如喊立正,就是立不正;但又立著,你不能奈我何。據(jù)說,這位先生氣得沒辦法,曾找學校支援,學校對學生一貫是行所無事,當然不管。于是,大概只有兩三個月吧,這位先生黔驢技窮,辭職回南了。他失敗,從世故方面說是違背了“入其國,先問其俗”的古訓,從大道理方面說是違背了紅樓精神。
白雄遠教官,人也許沒有什么可傳的;如果說還有可傳,那就是他能夠順從紅樓精神。因為有這個優(yōu)點,所以那位先生回南之后,他官復原職,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我的記憶,同學對他一直很好,覺得他可親近。也許就是因此,有一次,學校舉行某范圍的智力測驗,其中一題是“擁重兵而非軍閥者是什么人”,有個同學就借他的大名之助,不但得了高分,還獲得全校傳為美談的榮譽。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