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大腦左半球的功能與理解能力相對應,右半球的功能與想象能力相對應,人的完整思維活動是通過胼胝體的信息,由左右兩半球相輔相成協調完成的。只有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得到均衡發(fā)展,兩半球的活動互相密切配合,人的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到高度發(fā)展。因此,聰明的奧秘,在于左右腦并用。
怎樣促進左右腦并用呢?
(1)多做些“手腳”動作
人類為什么能夠成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雙腳能站,雙手能從事復雜的活動。
人的大腦用于處理來自手的感覺信息和指揮手的運動占的比例最大,大腦有許多細胞是專門處理拇指、示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手心、手背、腕關節(jié)、前臂、肘、手臂的感覺與運動信息的。這樣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復雜、越精巧、越嫻熟,就越會在大腦皮質內建立更多的暫時神經聯系,從而使腦子變得更聰明。
因而,要讓孩子多動手:彈琴、折紙、剪紙、繪畫、投擲,甚至剝果皮、摘菜等,總之,要讓孩子多動手,并用手去做較復雜的需要些技巧的動作。
你讓孩子赤腳走、跑過嗎?事實證明光腳走路對大腦發(fā)育有好處,光著腳直接受到大地的刺激,可以為大腦提供更多、更準確的感覺信息。讓孩子多爬、攀、走、跑、跳很有好處,如果讓孩子的雙腳真實地踩土地、過小河就更好了。日本不少幼兒園定期讓兒童赤腳在走廊或操場上進行一段慢跑活動,他們認為,這對兒童的智力開發(fā)有很大的作用。
你讓孩子自己扣紐扣、系鞋帶嗎?世界著名學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創(chuàng)造的教育方法之一,就是讓孩子反復地扣紐扣、系鞋帶。
請記住:訓練兒童手腳的技能動作,等于讓兒童做大腦體操,只有手腳靈巧的孩子頭腦才會聰明。
(2)多一些活動和玩耍
如果你的孩子愛活動、愛玩耍,你是喜還是憂呢?
小孩子為什么愛玩?既然這是個普遍現象,就是一種生物適應功能,就如小孩生來就會吃奶為了他的生存一樣。我們不要違背大自然的意旨。愛活動、愛玩耍的兒童在進行追逐、奔跑、攀登、爬越等活動中,發(fā)展了空間認識和想象力。右腦得到發(fā)展的兒童,在大量的活動、玩耍中儲備著多種事物的形象,獲得了視、聽、嗅、觸等各方面的感覺信息。當兒童的思維要由具體到抽象,知識要由零星、膚淺向系統、深刻過渡時,當然“原料”豐富的兒童發(fā)展得就更好了。
(3)多練“跳繩”
日本自治醫(yī)科大學教授宮本雄認為,跳繩活動對活躍大腦左右兩半球都有作用。人在跳繩時,身體以下腳彈跳和后蹬動作為主,手的兩臂隨著擺動,腰部也配合腳上下活動而扭動,腹部肌群同時配合提腿,上下腳不停地交替活動。如此周而復始的手腳活動,不斷刺激大腦,發(fā)展人的智慧。
國外把跳繩活動譽為最傳統的促進右腦的活動。
人在跳繩時,不僅手腳活動,而且呼吸加深,綜合控制,大腦必須充分地運動,使胸、背、膈肌都參加活動,全身都得以同時進行,雙手緊握繩頭,不斷地旋轉后會刺激拇指的穴位,對大腦的下垂體發(fā)生作用,從而更增進腦神經細胞的活力。
跳繩活動是手腳并用,能開發(fā)雙腦的潛力,使兒童更聰明,因而受到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和醫(yī)學家的推崇。
(4)演奏樂器與畫畫
兒童看著樂譜演奏,要照顧到音位、音準、音高、節(jié)奏、速度和力度等各方面的準確性和協調性,能培養(yǎng)兒童迅速的觀察力。這不僅僅是視、聽、手的動作三者的結合,不僅僅是左右手的結合,而且更重要的是促進手指間的協調配合,這是其他活動所不能及的。
繪畫是造型的藝術,繪畫是真、善、美三者的結合。根據大腦的特點,“真”的體現主要依賴于左腦功能,“美”的感受主要依賴于右腦功能,“善”的發(fā)現則有賴于大腦左右兩半球的結合。兒童在繪畫過程中,要回憶、觀察、想象,要構思畫面整體布局,要用手把線條結構畫好以構造某個物體,要把顏色搭配好以表現物體特點。你只需想想:平平一張紙能把實物(讓人感覺)真實地再現出來,就知道繪畫該是多么了不起的一門藝術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