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飛艇和熱氣球

        飛艇和熱氣球

        時間:2023-02-09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駕駛這艘飛艇從巴黎馬戲場起飛,飛到了大約28千米以外的特拉普。這艘飛艇采用鋁為主要材料,在氣囊之下懸有艇身,艇身前后有電動機帶動螺旋槳,推動飛艇前進。德國建立了齊柏林飛艇隊用于海上巡邏、遠程轟炸和空運等軍事活動。

        文_李建云

        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神話中的飛行,開始勇敢地嘗試著要使自己真的離開地面,升上天空,于是便出現(xiàn)了最早的飛行器和飛人。

        風箏發(fā)明于中國,在民間流傳已久,至今約有2000余年的歷史,被世界公認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

        風箏的出現(xiàn),大概與人們看到樹葉飄飛、旗幡飛揚而受到的啟發(fā)有關。究竟是誰發(fā)明了風箏現(xiàn)已無從考證。

        據傳早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的大將韓信把楚國軍隊圍于垓下。他用細竹條扎成骨架,蒙上絲綢,做成了一只大風箏;叫身材輕巧的張良坐上風箏,飛到楚營上空,高唱楚歌。歌聲飄到楚營里,楚軍的斗志被思鄉(xiāng)之情瓦解了。

        由此看來,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需要而發(fā)明的,一直到唐朝之后,才由軍用逐漸轉為游戲和娛樂工具。那時,人們別出心裁地把竹笛系在風箏上,在空中放飛時,發(fā)出像古箏一樣的響聲,因而得名“風箏”。

        在國外也有不少關于風箏的故事——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借助風箏將一根細金屬絲牽到空中,引發(fā)雷電,證明了雷電是一種自然放電現(xiàn)象。意大利無線電發(fā)明家馬可尼在首次進行從英格蘭向紐芬蘭拍發(fā)電報實驗時,恰遇風暴,將發(fā)報機天線吹斷了。馬可尼改用風箏升起天線,順利完成了實驗。

        人們從風箏的飛行中發(fā)現(xiàn):除了可以像鳥兒和昆蟲那樣扇動翅膀來飛行外,也可以像風箏一樣,不用扇動雙翅照樣也能飛起來。因而人們便開始了對風箏飛行原理的研究。

        風箏實際上是一種重于空氣的飛行器,它的飛行原理和現(xiàn)代飛機相似,它是利用空氣動力升空的最原始的飛行器。

        公元5世紀左右,風箏流傳到了太平洋諸島和阿拉伯。14世紀傳入歐洲,對隨后飛機的發(fā)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們通過對鳥類和風箏飛行的研究,開始探索和研制有翅的撲翼機和滑翔機。

        正當眾多的專家和航空愛好者急于尋找解決撲翼機飛行難題的辦法時,人類征服天空的壯舉卻在十分偶然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比起那一項項復雜的撲翼機設想來說,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裝置,那就是熱氣球。

        相傳在中國五代時期,有一個叫莘七娘的婦女,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曾用竹篾扎成四方形的框架,糊上紙,做成燈籠,在燈籠下面的托盤上插上點燃的松脂。燈籠就靠熱空氣產生的升力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lián)絡信號。這種燈在四川被稱為孔明燈,大概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熱氣球的雛形了。

        其實,關于熱氣球的升空原理,早在2100年前就有記載。中國西漢年間編寫的《淮南萬畢術》中曾記載有:“艾火可令雞子飛。取雞子去其汁,燃艾火內空卵中,疾風因舉之飛?!边@可算得上是世界上關于熱氣球升空原理的最早描述。

        1782年11月,法國一位造紙商的兩個兒子蒙哥爾費兄弟看到從鍋爐煙筒里冒出的青煙中,常夾帶著火星和一些塵埃碎片,于是受到啟發(fā)。他們想,熱氣可以推動物體上升,如果把煙筒里的輕煙收集起來,不是可以把物體推到空中嗎?于是,兄弟倆便做了一個下面開口的球形紙袋,將它置于火爐上充上熱氣做實驗。當熱氣充滿紙袋后,他們一放手,紙袋果然飛到天花板上去了。

        根據這一原理,蒙哥爾費兄弟改用亞麻布和紙制成可載重的氣球,并于1783年6月4日首次進行了升空表演。該氣球直徑約11米,升空10分鐘后徐徐降落。這個消息立刻轟動了全法國,法國國王召見了蒙哥爾費兄弟,并令其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表演。

        1783年9月19日,應法國國王的邀請,蒙哥爾費兄弟在巴黎的凡爾賽宮前,再次進行了熱氣球升空表演。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帶著滿朝的文武官員觀看了表演。當時觀看熱氣球表演的巴黎市民多達13萬人。

        蒙哥爾費兄弟表演用的熱氣球高約17米,直徑約12米,形狀像是一只倒掛的梨子,氣球里裱了一層防漏氣的紙,球體蒙有一層輕質的亞麻布,球面是一層輕柔的紗布。氣球的下方吊了一只柳條編的籠子,籠子里放進一只公雞、一只鴨子和一只山羊。

        蒙哥爾費兄弟在地面點燃濕草和羊毛,冒出的熱煙灌入氣球,待充足熱氣后,放開拉繩,熱氣球緩緩上升,飛到離地面約500米的空中,最后隨風飄到了3千米外的地方安全降落。整個過程持續(xù)約8分鐘,籠內首批升空上天的三位“乘客”安然無恙。國王大喜,便將熱氣球命名為蒙哥爾費氣球。

        人類第一次升空飛行是在1783年11月21日。法國的一位名叫羅其爾的藥劑師自告奮勇,和另一位乘客達爾蘭德一起,乘坐蒙哥爾費兄弟制作的熱氣球,在離地面450米的空中自由飛行了25分鐘后安然落地。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熱氣球載人升空飛行,實現(xiàn)了幾千年來人類升空的夢想,標志著人類在征服天空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由于乘坐氣球飛行受空中氣流的影響較大,難以控制和操縱,人們逐漸不僅僅滿足于乘坐氣球隨風飄蕩,而是要使氣球能根據人的意志,按選定的方向飛行。

        19世紀,有許多人提出了解決氣球操縱問題的設想。人們嘗試在氣球上安裝“舵”和“帆”,并在下面系上可乘坐人的雪茄形的小船,進行飛行實驗。雖然方向控制有所改善,但是沒有動力,速度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于是便萌發(fā)了飛艇的設想。

        飛艇和氣球雖屬“同胞兄弟”,但有質的變異。氣球沒有動力驅動,中途遇風變向,就隨風飄去;而飛艇卻裝有推進裝置,可控制飛行。

        隨著蒸汽機、電動機的出現(xiàn),一種靠充氣的氣囊產生升力,由發(fā)動機推進,可人工操縱飛行的飛艇就應運而生了。

        1852年,法國火車司機兼機械師吉法爾經過艱苦磨礪,終于制成了歷史上第一艘部分可操縱的飛艇。這艘飛艇長43.89米,直徑11.9米,容積2100立方米。在飛艇軟式氣囊下面有一個三角形的風帆,用來操縱飛行方向,用一個功率2.2千瓦的蒸汽機帶動一個三葉螺旋槳,驅動飛艇前進。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駕駛這艘飛艇從巴黎馬戲場起飛,飛到了大約28千米以外的特拉普。這是世界上飛艇的首次飛行,標志著人類終于進行了有動力的半操縱飛行。

        隨著人類航空探索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飛艇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逐漸由軟式飛艇發(fā)展到半硬式飛艇,最后到硬式飛艇,由人力飛艇發(fā)展到機械動力飛艇。

        1894~1898年,中國愛國華僑謝纘泰設計出“中國”號飛艇。這艘飛艇采用鋁為主要材料,在氣囊之下懸有艇身,艇身前后有電動機帶動螺旋槳,推動飛艇前進。設計完成后,他敬獻給當時的清朝政府,但遭到冷遇。與外國飛艇相比,他的設計在結構上有其獨特之處,受到英國同行們的贊譽。

        20世紀初,意大利、英國、俄國、美國都相繼制造和發(fā)展了飛艇。人們不僅用飛艇運載旅客觀光旅行,還用它進行探險、漂洋過海、環(huán)球飛行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是飛艇發(fā)展較快的時期。到1918年,齊柏林飛艇公司共制造了113艘軍用飛艇。德國建立了齊柏林飛艇隊用于海上巡邏、遠程轟炸和空運等軍事活動。戰(zhàn)爭中英國和法國都建立了小型軟式飛艇隊,執(zhí)行反潛、偵察、巡邏任務。

        1937年5月6日,當時最大的商用飛艇“興登堡”號從德國飛往美國,飛抵美國新澤西州的萊克赫斯特上空準備停泊時,大氣中的靜電點燃了外泄的氫氣而引發(fā)大火,97名乘客中有37人不幸遇難。隨后英國的“R-100”號和美國的“阿克隆”號飛艇也相繼失事,導致飛艇發(fā)展在很長時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