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捉兇犯
用電報傳送信息,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快;二是準確無誤,“報文”一般不會出現(xiàn)差錯。
電報為什么快呢?快到什么程度呢?以無線電報來說它是以電波的形式傳送的,電波在空間傳播的速度和光的速度一樣,每秒鐘約30萬千米。這種速度要比當今3倍音速的飛機(例如美國名叫“黑鳥”的高空偵察飛機)甚至比20倍的洲際導彈(洲際導彈落下時速度)都要快許多倍。所以用“電”傳“報”,即使地球上兩點最遠的距離,只需1/15秒就可以傳到了,這不能不令人驚異!
1945年1月,英國首都倫敦各家報紙都以大的標題登載了一條追捕逃犯的消息,人們看后都爭相傳告,說:“這電報可真快!”這里講的“電報真快”,與逃犯有什么關系呢?
原來,那年元旦凌晨,英國帕丁頓火車站的報務員收到一份從斯勞火車站發(fā)來的電報,說那里發(fā)生一起兇殺案,罪犯已登上7點42分開往帕丁頓的火車,座位是頭等車廂第二節(jié)最后一排。報務員收到電報后,馬上報告了保安部門。刑警隊迅速在帕丁頓車站布下羅網,火車一到站,兇手就很快被捕獲。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利用電報追捕逃犯真是快如閃電,逃犯即使乘上3倍音速的“黑鳥”飛機,想從英國倫敦飛到美國紐約,那也難逃法網。因為,“黑鳥”的飛行速度雖然是3倍音速,比步槍子彈剛出槍口的速度還快,但從倫敦飛到紐約也需1小時55分32秒,而電報只要一眨眼功夫,0.1秒鐘就傳到了。
此外,從以上事例還可以看出,電報是準確無誤的。從斯勞火車站發(fā)來的“報文”說,罪犯已登上“7點42分”的火車,這“7點42分”不會誤為“9點42分”,如果失誤,那罪犯就難抓到了。電報為什么不會失誤呢?
把電報同普通電話比較一下,就可以了解電報在這一方面的優(yōu)點了。電報和電話在傳輸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干擾,如雷電、風沙以及各種電氣設備所產生的電火花的干擾,有時還有敵特施放的電子干擾。普通電話傳輸的是連續(xù)的語言信號,對于上述各種雜音干擾是難以克服的,只好讓這些干擾雜波和人說話的聲波混在一起,送入接話人的耳中,所以有時聽不清楚,要求對方再說一遍。而電報傳送的是“滴滴啦”一個個離散的、不連續(xù)的“電碼脈沖”(脈沖是指一個極短時間的電流,正像人的脈搏跳動一樣。),雖然“電碼脈沖”也會受到干擾,但只要“電碼脈沖”不被干擾雜波淹沒,對方發(fā)來的“電文”內容就能反映出來。
特別是,在電報機的接收設備中,有一個“幅度鑒別器”,它能巧妙地對電報信號起到篩選作用。
人們事先確定好“鑒別電平”,當收到脈沖的幅度超過“鑒別電平”時,就輸出“有電脈沖”。這就好比江河上有個攔水大壩,只有當水位超過大壩的高度時,才有水流過去。通常,“鑒別電平”是定在正常脈沖的一半以上。這樣,只要干擾雜波不超過正常脈沖的一半,干擾雜波就被去掉了。有了“脈沖幅度鑒別器”,如同給電報戴上了一副“濾光眼鏡”,大大增強了電報的“抗干擾能力”,從而提高了電報傳送信息的準確性。當然,這是指正常情況下的收發(fā)電報。如果在非常情況下——喋血惡戰(zhàn)之時,敵方施放強烈的電子干擾,或叫“電子轟炸”(即“電子戰(zhàn)”),像海灣戰(zhàn)爭第一夜,美軍幾十架電子飛機施放電子干擾,就可能使電報通信失靈而中斷。
此外,電報通信不容易出差錯是因為有存文可查。電報通信能把對方發(fā)來的電文,自動記錄下來,發(fā)電報的一方也能同時留下一份底文。這樣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差錯和留案備查。這對傳送上級命令,尤為必要。以上電報的優(yōu)點,是普通電話不具備的。
現(xiàn)在的“快速電報”,還采用了一種對“錯誤碼元”能作自我檢查、自行糾正(簡稱“自檢自糾”)的編碼方式,傳送100萬個碼元,差錯不超過一個,這就使電報的準確性更高了。
有一種“快速電報機”,當在70個碼元中,出現(xiàn)3個以下差錯時,能自行糾正;出現(xiàn)4~6個差錯,能全部檢查出來;出現(xiàn)6個以上差錯,能大部分檢查出來。檢查出來以后,便通知對方,叫他“重發(fā)”,直到收下的“報文”,完全無錯為止。還有一種更高級的“快速電報機”,在發(fā)報端安裝了一整套自動檢錯和糾錯設備。發(fā)報時,一邊把電報發(fā)出,一邊又將它存進“存儲器”。收報端收到電報后,一邊“落地”(鑿成電報紙條或印成字符),一邊又將信息送回發(fā)報端。發(fā)報端把收到的“返回信息”與“原發(fā)信息”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有差錯,就主動重發(fā),一直到對方收到的電報完全無錯為止。這對于傳送上級命令,是完全必要的,以免一字之差,造成大錯。例如,“凌晨2點發(fā)起總攻”,如誤為“3點”,那將影響戰(zhàn)爭全局的得失成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