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貼入微,做女孩的心理醫(yī)生
第9章 體貼入微,做女孩的心理醫(yī)生
做錯事后拒不認錯的女孩怎么教
許多孩子犯錯后死不認錯,即便身處“案發(fā)現(xiàn)場,證據(jù)確鑿”也矢口否認自己的過錯,有時還會將錯誤轉(zhuǎn)嫁到一些“科幻人物”身上,讓父母哭笑不得。面對死不認錯的孩子,有些父母實行棍棒教育,十八般武藝用盡,但效果甚微;有些父母則糖衣炮彈,連環(huán)攻擊,結(jié)果不但起不到相應的效果,還助長了孩子的“士氣”。對此,許多父母苦不堪言。
孩子犯錯后拒不認錯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在獨生子女身上尤為常見,幾乎每個獨生子女家庭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景。由于孩子年齡較小,心智不夠成熟,尚不能形成明確的判斷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追尋一種所謂的“青春價值”,一旦遭到父母否認,她們便覺得“成長”的進程受到阻礙,覺得如認錯就等于否定了自身價值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她們就會堅決不認錯。
雖然孩子拒不認錯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xiàn)象,但是如果父母放任孩子,讓孩子不愛認錯的壞習慣一直發(fā)展下去,那么將會對孩子價值觀、人生觀、交友觀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因此,父母應當仔細分析原因,善用引導方式,在了解孩子的基礎(chǔ)上給予正確的教育,幫助孩子在認錯與學會認識錯誤之間畫上等號。
孩子死不認錯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孩子的個性問題,往往這種孩子性格比較任性、霸道、執(zhí)拗、愛面子;其次孩子怕承認錯誤之后面對的將是嚴厲的懲罰;最后是孩子和成人看法不一致,孩子不知所“錯”。以上幾種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孩子拒不認錯,對此父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因個性問題而拒絕認錯的孩子,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個性,告訴孩子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如果過分愛面子,不顧一切地為了顧全“面子”,而忘記并舍棄自己最需要干的事情,那就會本末倒置,因小失大了。此外,針對此類性格的孩子,父母教育她時需要看場合,講方式,要做到“家丑不外揚”。當孩子不能馬上認錯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一個緩沖的時間,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害怕懲罰而拒不認錯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變教育方式。許多父母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不是訓斥就是打罵,這樣只會讓孩子驚恐萬分,無所適從。因此,父母首先要轉(zhuǎn)變教育方式,堅持正面教育,以身作則,鼓勵孩子知錯就改。
如果因看法不一致讓孩子不知所措,父母應當交換角度,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盡量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考慮時間。父母要幫助孩子分析過錯,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在那兒,從而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這樣對于孩子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任性偏執(zhí)不服管教的女孩怎么教
“孩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了,最近成績嚴重下滑。等到有一天,老師打電話到家里,我們才知道孩子原來經(jīng)常逃學。每天早上總是看見孩子穿戴整齊,向我們道完再見就背著書本往學校的方向走去了,但是怎么會逃課呢?更讓人氣憤的是,她還用復寫紙摹描我的字跡,造假請假條。我是該罵的也罵了,該打的也打了,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罵完打完持續(xù)不了幾天,孩子又開始逃學了,我真是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養(yǎng)個孩子怎么那么難???”
陳先生無可奈何地向自己的同事吐起了苦水……
一般說來,孩子由于心理發(fā)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多少都有點任性。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孩子的任性,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就會使接子養(yǎng)成專橫的毛病。眾所周知,任性的孩子,長大以后很有可能發(fā)展為剛愎自用、愛鉆牛角尖的人,很難與人和睦相處,不利于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形成。
任性,是現(xiàn)在孩子的通病,研究表明,在獨生子女中,有60%以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任性行為。她們大多享受著兩輩的愛,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關(guān)愛下茁壯成長。由于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的溺愛,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任由自己的性子做事。常常將“偏不”“我不”等詞語掛在嘴邊來顯示自己的需求,借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現(xiàn)她們的情緒和要求。如果父母一味地妥協(xié),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胃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任性。
父母想要孩子改掉任性的習慣,首先要明白孩子任性的原因。
一般而言,孩子任性發(fā)脾氣,通常是由于以下幾種原因: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嬌慣、放縱、遷就,讓孩子有種自我優(yōu)越感;二是大人對孩子的非分要求,教育方法不當,一味批評訓斥,不講道理;三是孩子想引起家長的注意。因此,對于任性的孩子,父母應當在分析原因的基礎(chǔ)上冷靜處理。
所有任性的孩子大多是在這樣一個教育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對父母提出要求—父母拒絕—繼續(xù)要求—父母拒絕—哭鬧—父母妥協(xié)。面對任性的孩子,父母不知如何是好,不妨參考一下這樣的方法:
吳媽媽接女兒放學回家后,便忙著開始做晚飯,讓女兒在客廳獨自玩耍。可是不一小會兒,女兒便來到廚房,央求媽媽和她一起玩。媽媽告訴女兒爸爸一會兒要回家了,得準備晚飯。沒想到女兒不依,大哭大鬧起來,甚至還摔東西。吳女士一狠心,不管女兒,就回到了廚房。
一會兒,客廳沒了動靜。吳媽媽一看,女兒正在一邊自娛自樂。事后,吳女士總結(jié)了一條經(jīng)驗:面對孩子的任性行為,不妨冷靜處理,把孩子晾一邊,不理不睬,任由孩子大哭大鬧。這樣一來,孩子一看自己的“小伎倆”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就偃旗息鼓了。
父母不妨學一下吳媽媽,面對孩子的種種理由與各種胡鬧行為,采取不解釋、不勸說、不爭吵的辦法,保持一段時間的沉默,做你正在做的事。切忌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她討價還價,事后給予孩子一定的肯定。
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父母放任孩子的任性,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就會使接子養(yǎng)成專橫毛病,從而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父母應當分析孩子任性的原因,采取冷靜處理的方式,對孩子不理不睬,無視孩子的各種理由與胡鬧行為。
提無理要求愛慕虛榮的女孩怎么教
面對種種的誘惑:神氣的汽車模型、多功能書包、新款運動鞋……孩子往往會敗下陣來,哭鬧著要求父母滿足她們的“想要”。面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有些父母能夠理智地分清孩子的“想要”與“需要”,不為孩子的“花言巧語”動容,有些父母則耐不住孩子的“糖衣炮彈”,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
這幾年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步入了一種誤區(qū):但凡是“掌上明珠”提出的要求,父母不惜節(jié)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殊不知,在這樣的畸形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也必然是畸形的。父母只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孩子會愈發(fā)任性,過分追求物質(zhì)方面的享受,從而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
孩子由于年齡尚小,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對自我把握能力不夠,再加上生活經(jīng)歷不深,還無法建立評價事物的正確標準,這時就需要父母積極、及時地引導,如果要求無理,父母要果斷拒絕。那么父母應當怎么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呢?
面對孩子的要求,父母首先應當區(qū)分“想要”與“需要”。通常來說,孩子提出的要求只是一種心理需求或興趣的表現(xiàn)。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么父母就要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那么父母要給予堅定的回絕。同時父母也要像孩子講明拒絕的理由,如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不允許等,讓孩子學會理解大人,千萬不要為孩子“糖衣炮彈”的攻勢所動容,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只會讓孩子抓住你的軟肋,等待你的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突擊。
如果孩子還是嘮嘮叨叨不肯放棄自己的“想要”,父母不妨先轉(zhuǎn)身去忙自己的事情,對于她的要求不予回答,采取冷處理的方式來應對。等孩子安靜下來后,父母不妨及時對孩子進行“熱加工”,給她講講道理,給她安慰,在孩子面前始終充當一個“說理者”而非“命令者”。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理性起來。
為了預防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父母不妨在每個階段給孩子訂立一個購買規(guī)則,對孩子實行一定的消費限制,比如:限制孩子買衣服鞋子的次數(shù)以及價格、明確零花錢的使用權(quán)限以及相應獎勵措施,通過具體的規(guī)定和措施,幫助孩子樹立理財意識,形成節(jié)儉的好習慣,從而告別提出無理要求的時代。
依賴父母缺乏獨立的女孩怎么教
“女兒上四年級了,可是什么都不會做。上學前一天晚上我得幫她把書包整理好,早晨一起來得給她穿衣服,有時她不愛吃飯,我還要喂她吃。晚上學習時,一會兒媽媽這,一會兒媽媽那,比如:‘媽媽我的本子找不到了?!畫寢?,這道題不會,你來幫我吧!’
“以前,我想多幫女兒干點事,讓她有更多的時間學習。確實,女兒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可女兒處處依賴人的性格也確實成了問題,外套我給脫,腳我給洗,牙膏我給擠……有時,我想讓她自己干,我剛一說,她立刻就反駁過來:‘媽媽,我又給你考了全班第一,作為獎勵,你也應該給我洗腳吧?’說完還又添上一句,‘誰讓你是當媽媽的?你以為當別人的媽那么容易呀?’”
王女士用無奈的語氣向自己的同事講述孩子的種種行為。
眾所周知,依賴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障礙。過分依賴父母的孩子,獨立性較差,做事沒有主見,對問題缺乏自己的判斷,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缺乏創(chuàng)新的勇氣。未來社會需要創(chuàng)造性、獨立性的人才,競爭激烈、壓力重重,孩子一旦離開父母親人建造的水晶宮,走向社會,就會像離開水的魚一樣難以生存,難以適應社會需要。因此,父母應該付出全部的愛幫助孩子克服過分依賴她人的心理,讓孩子融入到這個社會。
一般而言,孩子產(chǎn)生依賴的心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首先是父母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過于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家長全權(quán)包攬孩子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次表現(xiàn)在孩子的自信心不足,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不具備某方面的能力,從而人云亦云。在這種情形下,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想法,遇事變得優(yōu)柔寡斷、不知所措。
父母要有意識地轉(zhuǎn)變愛的方式,把握愛的分寸,不妨在孩子面前“弱勢”一點,拋開家長的“威嚴”,用我們的“脆弱”來激發(fā)孩子的潛能,拒絕越俎代庖地為孩子承擔一切,更不要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要給孩子一些獨立的空間和機會,讓孩子經(jīng)受一些“磨難”,從而讓孩子掌握獨立自理生活能力。
父母在改變教育方式的同時,要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思想,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主見是以見識為基礎(chǔ)的,沒有足夠的知識,只會如同籠子里的鸚鵡,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因此父母要注重豐富孩子的見識,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思想,允許孩子“辯解”。在“辯解”的過程中,父母不要搶做孩子的“代言人”,而是應當靜聽孩子的“嘮叨”,這樣對于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大有幫助。當孩子與別的孩子爭吵時,父母也不要插手,為孩子撐腰,而是應當做一個“旁觀者”,靜觀其變,在爭吵中看看孩子說話是否條理,是否有道理。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雙翼,獨自面對生活。因此,父母要掌握愛的分寸,不要越俎代庖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過于優(yōu)越的環(huán)境,讓她們拄上依賴的拐杖。父母不妨變得“弱勢”一點,用我們的“弱勢”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在不斷豐富孩子見識的基礎(chǔ)上,讓孩子告別家長壘筑的“水晶宮”,走向獨立,走向成功。
愛鬧矛盾不講團結(jié)的女孩怎么教
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父母早已是司空見慣。甩到衣服上的一滴墨水、不慎超越“三八線”等情況,都有可能引發(fā)孩子之間的矛盾。遇到此類情況,父母的一般做法是對其他孩子加以指責,替自己孩子出氣,而有些父母,則能跳出“常規(guī)套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幫助孩子梳理不良情緒。
孩子間所謂的矛盾,無非是一些小打小鬧。孩子由于心智年齡不夠成熟,在與人交往中總會表現(xiàn)出一副“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一些小事都有可能引發(fā)矛盾。此時,如果父母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會激化矛盾,讓矛盾“升級”,孩子也難以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果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自我“排遣”,只會讓孩子“越排越堵”。
專家指出:面對孩子之間的矛盾,父母不要緊張失措,矛盾對于孩子而言極為平常。孩子之間總會“和久必鬧,鬧后稍和”,明智的父母,不是及早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而是采取最佳方式幫助孩子梳理壞情緒,幫助孩子趕走心中的不愉快,從而讓她正視矛盾,解決矛盾。
孩子與朋友鬧矛盾時,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
第一,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每個人必須學會的。當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時,父母不要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詞,而是應當了解事情的全部情況,從而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分析問題,讓孩子意識到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在此基礎(chǔ)上,讓孩子換位思考,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在腦海中重新上演“矛盾”,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這有利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理解別人,減少矛盾的發(fā)生。
第二,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矛盾。
當矛盾發(fā)生時,很多父母會第一時間站到孩子身邊,“及時”介入矛盾中,避免孩子吃虧。殊不知父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形成依賴,面對自己的過錯,不僅不會內(nèi)疚,反而會在今后變本加厲。因此,面對矛盾,父母應該把處理問題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孩子,讓孩子在每一次沖突中,提高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要向孩子灌輸“以德服人”的教育思想。
當沖突無法避免時,孩子往往會將沖突演變?yōu)椤拔淞Α倍窢?,此時父母要立即“介入”斗爭之中,制止孩子過激的行為。同時,父母要幫助孩子疏導不良情緒,當孩子想發(fā)脾氣時,可以告訴她用轉(zhuǎn)移法,離開令她不愉快的地方,有話以后再說。
滿口臟話叛逆成性的女孩怎么教
眾所周知,說臟話是孩子不文明的一種表現(xiàn)。孩子說臟話,不管她是圖個新鮮還是情緒上的發(fā)泄,說臟話對于孩子成長而言都是不利的。一個說臟話的孩子,缺乏自控的能力,缺乏講禮貌的行為。現(xiàn)代社會講究以禮待人,說話要有禮貌,而一個滿口臟話,張口閉口“三字經(jīng)”的孩子長大后勢必被社會所不容,難以樹立良好的形象,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因此父母要時刻保持警惕,幫助孩子克服講臟話的壞習慣。
情景一:小薇和同桌因為“三八線”的問題起了沖突。氣急敗壞下,小薇一邊摔課本,一邊說道:“滾你爺爺?shù)?,王八蛋……?/p>
情景二:媽媽帶著徐然去超市商場買文具。徐然看中了一款全自動的文具盒,拉著媽媽讓媽媽給買,但是媽媽覺得太貴沒有給徐然買,徐然一邊走路一邊跺腳說道:“母驢,你怎么不去死來……”
情景三:爸爸接王森回家的時候,恰巧路上堵車,爸爸和王森都很著急。爸爸還沒有說什么。王森反倒來了這么一句:“他媽的,又堵車了,暈死……”
情景四:芬芬做完作業(yè)想要出去玩,媽媽不讓她下去,讓她在書房里繼續(xù)看會兒書,預習一下明天要學的內(nèi)容。誰知芬芬來了一句:“丫丫個呸,你煩不煩啊,玩會兒能死啊……”一句話說得媽媽目瞪口呆。
“去你的”、“他媽的”、“王八蛋”,當孩子用帶著稚氣的聲音說出這樣的語言時,作為父母是不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呢?現(xiàn)在的孩子說臟話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遇到點不高興的事情就會冒出一兩句臟話,說得父母目瞪口呆。面對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許多父母氣得牙癢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收拾孩子一頓,結(jié)果效果甚微。
一般而言,孩子講臟話不外乎以下幾種理由:首先是孩子在某種場合下聽到某個詞,覺得很好玩,并無惡意;其次是模仿大人,父母不經(jīng)意間的語言“失足”,可能引發(fā)孩子的模仿心理;再次是孩子的情緒發(fā)泄。在此情況下,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說臟話的原因,只能“疏”不能“堵”,引導孩子告別說臟話的時代。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天才,作為父母,應當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做好表率,盡量在孩子面前使用文明語言,切勿在孩子面前口無遮攔。父母要盡量控制自己,避免在孩子面前產(chǎn)生語言“失足”,不給孩子提供捕捉“關(guān)鍵詞”的機會。父母不僅僅要在語言上文明,在行動上也要做到文明,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一個好的語言環(huán)境,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孩子說臟話的機率。
父母要有意識地向孩子灌輸說話文明的習慣,讓孩子明白說臟話是不對的,這個社會不需要說臟話的人。孩子說臟話的模仿對象不僅僅來自于父母,也來自于其他人,包括親人、同學、老師以及街上的小商小販,電視、電影中的對白。在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染缸里,父母不可能將孩子“隔離”,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向孩子灌輸文明思想,提高孩子的分辨力,讓孩子懂得什么可以學,什么不可以學。給孩子的心靈裝上“過濾器”,孩子聽到了臟話也能夠自動過溶掉這些語言垃圾。
父母面對孩子說臟話的行為,要明確地表示反對,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是人們深惡痛絕的。如果孩子繼續(xù)臟話連篇,那么父母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采取冷處理的方式,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這樣有助于幫助孩子克服說臟話的習慣。
面對孩子說臟話的行為,如果父母“嚴加管教”,往往會起到火上澆油的效果,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這時候,父母不妨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從自身找原因,做好表率,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孩子戒掉說臟話的壞毛病。
缺乏耐心耍小聰明的女孩怎么教
梅梅坐不住板凳,還沒坐下幾分鐘,她就覺得好像過了很長時間;在寫字時,只要練習題稍微多一些,她就開始馬虎起來,比如,“酒”的右邊明明是個“酉”字,她卻匆匆忙忙地把“酉”里面的一橫忘掉。老師反映有時候課還沒上到一半,她就招呼也不打地徑直走出了教室。老師問她為什么不在教室認真聽課,梅梅說:“教室里太無聊了,想出來走走?!?/p>
面對梅梅的種種行為,媽媽很是頭疼,甚至懷疑孩子的屁股是尖的,總是坐不住。其實在生活中,梅梅也是這個樣子,做起事來缺乏耐心,剛玩積木沒兩分鐘就去玩電腦游戲;畫畫學了兩天,就扔下畫筆吵著鬧著要鋼琴;鋼琴買了,老師請了,又想學吉他??偸侨齑螋~,兩天曬網(wǎng),做事虎頭蛇尾,缺乏善始善終的精神。
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很聰明,但是就是做起事來沒耐心。其實,孩子上課不集中,做事半途而廢,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都是表面現(xiàn)象,父母應當給予孩子適當?shù)睦斫猓⒆屑氂^察、了解孩子缺乏耐心的真正原因。
小學階段的孩子讀書、寫作業(yè)到了二三十分鐘,就起來動一動、做點別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父母不必大驚小怪。
其實,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孩子缺乏耐心,一般而言,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首先是孩子年齡尚小,自控能力還不夠成熟,缺少專注的品質(zhì);其次,學習內(nèi)容本身也會影響孩子的耐心,如果學習內(nèi)容太難,孩子沒有辦法把心放平,容易急躁,如果學習內(nèi)容太簡單,孩子又會覺得很無聊;再次,興趣也是孩子是否有耐心的表現(xiàn),孩子越是感興趣的東西越是能夠耐心去做。
面對孩子學習沒有耐心等問題,很多家長往往會使用強制手段,其實這種方式起不到太大的效果,不妨參考洋洋媽媽的做法,讓孩子變得有耐心。
洋洋在升入小學二年級時,對學習越來越?jīng)]有耐心了。以前作業(yè)少,難度不大,她還能耐心地把作業(yè)寫完再出去玩耍。而現(xiàn)在,她常常是急急忙忙地把作業(yè)做完,也不管對不對,就跑到一旁玩去了。后來父母一檢查,發(fā)現(xiàn)她10道習題錯了6道,本來工工整整的字也寫得龍飛鳳舞似的。洋洋父母告訴她不能只講速度、馬馬虎虎,但是效果不大。后來,洋洋父母決定每天抽出一個人負責監(jiān)督孩子做功課。當孩子寫作業(yè)時,他們也在一旁看書寫字。開始的時候,孩子很不情愿,每次坐不住站起來要出去,洋洋父母都提醒她,讓她再堅持一下。為了提高孩子解題的能力,洋洋父母還經(jīng)常耐心地給孩子講解習題,啟發(fā)孩子思考,還把別人寫得很漂亮的字拿給她看,啟發(fā)她,增強她的信心。洋洋父母監(jiān)督和指導相結(jié)合,經(jīng)過半個學期的努力,孩子解題的能力提高了,她的耐心也比以前強多了。
面對孩子做事不專注、不耐心的情況,父母在教育方法上不妨講一點小策略,像洋洋父母那樣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監(jiān)督加幫助,時不時鼓勵一下孩子,讓孩子堅持到底,漸漸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使孩子變得有耐心,徹底和壞習慣說再見。
孩子缺乏耐心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面對缺乏耐心的孩子,父母不要急于強制她們馬上進入狀態(tài),這樣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反感,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父母應當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分析孩子缺乏耐心的原因,要監(jiān)督,更要幫助,循序漸進,讓孩子一點點地和壞習慣說拜拜。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