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馮氏賀歲片的詭計:現(xiàn)實介入的虛晃與喜劇創(chuàng)意的拼貼
中國喜劇電影的不落人后,甚至說有一定程度的“繁榮”,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的《馬路天使》、《都市風光》、《十字街頭》等,它們曾是那個時代的脈搏,映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變遷。即便是在計劃經濟下的20世紀80年代,以《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月亮灣的笑聲》等為代表的農村題材喜劇電影,以《小字輩》、《瞧這一家子》、《夕照街》、《好事多磨》、《快樂的單身漢》、《赤橙黃綠青藍紫》、《煩惱的喜事》、《她倆和他倆》、《毛腳媳婦》以及《父與子》、《二子開店》、《京都球俠》組成的“二子系列”等城市題材喜劇電影,也曾經紅紅火火、令人難忘。80年代的這些影片風格清新,它們以笑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適當?shù)乜鋸埩巳宋锏男愿窈完P系,對事物進行“歡樂”的肯定或“諷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時期人們的不同思想風貌;影片多采用實景拍攝,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時代感,同時利用速度和節(jié)奏的把握,使喜劇情節(jié)進展速度較快,借以體現(xiàn)出歡快跳躍的氣勢,并將其與嚴肅內容交織在一起,使故事情節(jié)、人物感情的發(fā)展具有韻律性的變化。
而反觀中國大陸當下的喜劇電影創(chuàng)作,因為現(xiàn)實介入的空乏與喜劇創(chuàng)意的拼貼,且作品多失于油滑甚至低俗,與境外喜劇電影的差距較大;漂浮于現(xiàn)實表層、沉迷于生活假象的國內喜劇電影,與美國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Charles Chaplin,1889—1977)式經典喜劇藝術的苦澀以及美國喜劇明星金·凱瑞(Jim Carrey,1962—)式當代喜劇表演的黑色幽默趣味迥異,與香港影星周星馳(1962—)的《大話西游》、《九品芝麻官》、《少林足球》等“無厘頭電影”能夠成為“青年們的精神時尚”也無法媲美。雖有“馮氏賀歲片”撐起大陸喜劇電影的半壁江山(起碼從票房收入上說是如此),但是,馮小剛(1958—)的電影作品在導演創(chuàng)作上的模式化、受眾群體上的城市化、映像布局上的市儈化等弊病已經顯露無遺,同時,馮小剛的電影有意識地游走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商業(yè)性的算計(投資與回報)、大眾性的文化口味三者之間,注定了其消費性、市民性、流行性的品質,與真正的喜劇精神相距甚遠。除此之外,當前中國大陸的喜劇性電影多屬于拼貼、雜耍、山寨等風格雜合成的純商業(yè)性作品,譬如《十全九美》、《隋朝來客》、《越光寶盒》之流;雖偶有小成本、獨立制作的喜劇性電影,譬如《瘋狂的石頭》、《人在囧途》等,既有市場回報又有社會好評,但終歸屬于“靈光乍現(xiàn)”。而2009年底公映的張藝謀執(zhí)導的“驚悚嬉鬧片”《三槍拍案驚奇》,聯(lián)姻“劉老根大舞臺”,將國內喜劇電影的困境尤其是只關注“文化愚樂”而無美學意境的問題凸顯了出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