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智慧從哪里來》有感
讀《教育智慧從哪里來》有感
褚愛勤
做教師不容易,做一名讓學生喜歡、受家長歡迎的教師更難。當我拿到《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時,心想:做了這么多年的班主任的工作,是該給自己充充電,學點教育智慧了。果不其然,這些似曾相識的案例,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書中案例是王曉春老師以自己多年的研究經(jīng)驗對教師們在日常教育中的一百個案例一一做了點評,其中處處可見王老師的對當今教育的深刻思考。我一篇又一篇地閱讀,咀嚼著流暢而充滿智慧的文字,它們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它告訴我: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在教育學生時,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溫柔的微笑,在不經(jīng)意中,再頑劣的學生也會被感化,會要求上進,會脫胎換骨,這是教師的成功,是教育的驕傲。這不是夢想,但要達到這個層次,就要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不然,教育學生的成功有時也只是碰巧而已。這本書分析得非常細,從教師問題談到學生問題、師生雙方、教師與家長、管理問題,每篇案例后面都有王老師精心的點評,真無愧于書名《教育智慧從哪里來》。
書中“找罵”一段話中,提到批評是一種帶著情緒的管理方式。批評半天,學生學到了點什么?想想也是,有時對學生越批評越不解決問題,反而會把自己和學生都弄得很生氣。這種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何嘗不是我們遇到問題時用得最多的方法?我也要學王老師,用科學的方法,用教育的藝術(shù)解決教學、教育中的實際問題。
曾幾何時,人們把教師比喻成蠟燭,來贊頌教師的奉獻精神;又把教師比喻成園丁,悉心呵護祖國的花朵,來贊頌教師對學生的愛。我也不斷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地工作著。我總感覺自己對學生傾注了不少愛,學生病了,我會去關心;學習成績落后了,我經(jīng)常利用業(yè)余時間去為他們補課;學生不小心磕著碰著了,我會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對于學生之間打打鬧鬧,斗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事,喜歡用很簡單的談話或讓他們互相道歉來解決,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fā)生矛盾的真正原因,分析分析是他們自身的原因,還是和家庭環(huán)境有關??戳送趵蠋煆母鱾€角度對教育進行的深刻睿智的詮釋后,我自感慚愧。我想,我對學生的教育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真正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我應該多學一些心理學,多一點耐心,走進學生的心靈。
作者的話: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是一本好書,是一份精神大餐,讓我受益無窮!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多花一些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那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收獲,多一份快樂。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