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jié) 這不是真的我
只要是不同的個體,互相的理解就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認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更是如此。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從自己的角度解釋孩子的行為,把這些行為安上我們觀念中的“標簽”,殊不知,這樣的“誤解”往往讓孩子很氣憤,感到被冤枉了。
媽媽的困惑
淘氣的念念總是喜歡搞破壞,只要他所到之處,一定是傷痕累累。他做過的“豐功偉績”可真不少,他撕過家里的掛歷,組裝過媽媽的首飾盒,拆過爸爸的名牌手表,自己的玩具更是被弄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為此,爸爸媽媽不止一次說過他??纱蛞泊蛄?,罵也罵了,還是沒能阻止念念的破壞行為。
小可很喜歡聽故事,尤其愛聽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小可不到1歲的時候,媽媽就講給他聽,可現(xiàn)在他都4歲了,每天還是要聽著才能入睡,從不間斷。“按理說,這么‘幼稚’的故事,4歲的小孩早都不喜歡聽了,但小可卻一直情有獨鐘,是不是他的智力發(fā)育有問題?。俊毙】傻膵寢尯軗?,所以打算再也不給小可講這個故事了,不管他怎么死纏爛打都不再講了。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有很多,可見,我們總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定義孩子的行為。比如淘氣的念念在父母的眼中就是討厭的破壞大王。爸爸媽媽估計只考慮到念念給他們帶來的麻煩,卻從沒想過,念念的好動恰恰證明他的好學。孩子在研究物品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學習。在我們看來他毀壞物品的行為,實際上正好讓孩子有機會充分協(xié)調了自己的手眼配合,不僅得到了智力發(fā)展的重要信息刺激,還大大激發(fā)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我很慶幸念念暫時還沒有被父母的打罵“嚇倒”,可家長粗暴的干涉早晚會讓念念失去好奇心,也失去自己努力的興趣和能力。
還有那個愛聽同一個故事的小可,被媽媽錯誤地認為是智力發(fā)展落后,真是夠冤枉的。其實重復是孩子的一個心理特點,不僅智力發(fā)展需要一定的重復積累必要的信息力量,而且新的能力的產生,也都是在重復舊有能力的基礎上突然萌發(fā)的。更重要的是,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來說,重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熟悉的事物會給孩子帶來自信和安全感,就像小可,重復的故事給他帶來了安慰和快樂,這不正是我們希望寶寶得到的感覺嗎?
我希望每個家長都能盡量摒棄自己的衡量標準,真正從尊重孩子的角度,深入他們的心靈深處。在我們想要發(fā)火,或者粗暴地阻止孩子的行為時,先仔細想想孩子這樣做的動機,是否是我們想的那樣;而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也要考慮一下我們是不是太過嚴苛了,這樣的要求是否適合他們的年齡特征。
孩子不是一本書,我們不能拿自己的觀點去見仁見智地理解書中的內容;孩子本身就是書的作者,只有我們的尊重和鼓勵,才能讓他們寫出最出色的作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