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敘說成長的印跡
本真敘說成長的印跡
教育培訓中心 張隘嵐
這兩年,我讀過不少來自余江縣一線教師的教育敘事。這些樸實的、散發(fā)草根氣息的教育敘事事常讓我心情難以平靜:有時忍不住拍案叫絕,有時禁不住熱淚盈眶,有時心情沉重,有時笑意盈盈……品味時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成長。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就是我們教師專業(yè)成長中的一串串腳印。本真敘說自己成長的印跡,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幸福的事兒。
1、要智慧地捕捉教育教學中的亮點。
教師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事件在教師內(nèi)心產(chǎn)生漣漪或波瀾,讓老師或感動、或難受、或開心、或后悔、或困惑、或興奮……當你為之怦然心動的時候,就表明你有事件可寫了。因而,要寫好教育敘事,教師必須有一顆善感的心,有靈敏的“嗅覺”。
余江一小楊支援老師撰寫的《你長得真一般》被《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采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富于靈性的捕捉。“老師,你長得真一般”是楊老師借班上校級“升華杯”競賽課時一個學生對她的評價。楊老師敏銳地抓住了這個關(guān)鍵點展開故事: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出來的,說出來后楊老師的內(nèi)心如何,她是怎么處理的,快下課時學生對楊老師的評價又如何等等。這個故事不僅體現(xiàn)了楊老師的教育智慧,也讓讀者看到了一個真誠、和善的老師。
在教學過程中,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課堂總是在動態(tài)中生成。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nèi)f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抓住這些“意外”,充分利用這些“意外”,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然后教師再把這樣的情境真實地記述下來,就會是一篇不錯的教育敘事。
教師板書“伯牙善鼓琴”時在“琴”字下面多加了一點,這可怎么辦?余江韜奮學校彭新懷老師在《好一個美麗的錯誤》中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教學故事。
別的學生都在認真地寫作文《我和書的故事》,可學生姜豪只寫了兩個字——“劇終”——就交上來了。這是為什么?彭新懷老師又因此寫了《“劇終”不了情》。
楊溪鄉(xiāng)中心學校吳小街老師在期末寫“三好學生”獎狀時,錯把“宋朋”寫成了“宋鵬”,在重新寫過之后又忘了藏起寫錯的那張,且被學生看到了,更有“消息靈通人士”發(fā)布了這條大新聞……真是錯上添亂。這可怎么辦?別著急!育人故事《美麗之花在錯誤中綻放》會讓你分享到宋鵬的幸福與感動,也會讓你感受到教師造就一個暫時落后生的愉悅與幸福。
2、要本真的、原生態(tài)地敘事。
《北京教研》編輯部張素珍老師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敘事,不僅是教師自身心路歷程的真實反映,也是其他教師借以反省自身和對照學習的鏡子。所以,高質(zhì)量的教育敘事必須具有真實性和親歷性。
葉圣陶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能“做真人”是基礎教育的最佳結(jié)果,因而教師自己首先要“做真人”。撰寫教育敘事,同樣要求“真”。只有真實地敘述,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只有原生態(tài)地敘述,才能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只有本真的敘說,才能真正觸動讀者的內(nèi)心,引起共鳴。
韜奮學校吳麗萍老師撰寫的《孩子,回家吧》以母性般真摯的、細膩的情感講述一個網(wǎng)癮孩子的故事:周一還在睡夢中的“我”被吵醒,原來是網(wǎng)癮孩子洪武龍周末就不見人,家長來學校了;回憶周五發(fā)生的事;向?qū)W生了解其行蹤,分頭找尋;吳老師從學生口中聽到洪武龍說“沒人管我的死活”時的強烈自責;洪武龍找到了……吳老師用自己的真情講述著一個真實的故事,而吳老師的真情也深深地震撼著我們讀者:(沒人管我的死活)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因為我平時對他關(guān)心太少了。孩子,請原諒我!我真的很想彌補,如果還來得及……孩子,請原諒老師的粗心!原諒老師對你不夠關(guān)心!如果你知道老師現(xiàn)在有多著急,有多后悔,你就回家吧!回到咱五(4)班——這個家!你不知道,同學們現(xiàn)在都急著要和老師一起去尋找你,但愿你能知道我們的這份心意,早日回家……
吳老師的真情中有焦急,有自責,有后悔,有愧疚……其實這就是愛;“孩子,回來了就好!”質(zhì)樸的話語,凸顯了教師最深沉的、最純真的愛。
故事一波三折,時而讓讀者揪心,時而讓讀者感動,時而讓讀者含淚,時而讓讀者深思……這就是本真敘說的力量,這就是原生態(tài)敘述的魅力。
3、要著意地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
華東師大丁剛教授認為,好的故事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不僅在講述某個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過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復雜的教育場景與行為關(guān)系,而且“照亮”了某個人物在此教育場景中的“心靈顫動”,可以給讀者一種精神震撼,那么這就是非常好的故事了。(《教育發(fā)展研究》第9期)教育敘事要達到這種高度,離不開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描繪。
潢溪鎮(zhèn)中心小學吳斐老師撰寫的《含淚的他,笑了》最讓我欣賞的是她的教育智慧和她對人物心理的細致刻畫帶給讀者的“心靈顫動”:
當吳校長說“(三毛)因成績不好轉(zhuǎn)到贛東文武學?!睍r,“我更是擔憂——還學過武術(shù)的呀!”;在其他的老師分別介紹了他們眼里的三毛后,“我”認為“他很囂張”,“他是一個不知悔改的家伙”,“仿佛他真是一顆‘毒瘤’,專門來破壞我精心培養(yǎng)了一個學期的班集體的”。尤其是在以上印象已先入為主的情況下,說‘你們都不要和他說話!’時,作者對自己內(nèi)心的深度剖析:
“我震驚了,看著那一雙雙充滿疑惑的眼睛,這才意識到:我怎么說出了這樣傷人的話?他還只是個孩子,不是嗎?他離開這里才一年,見到曾經(jīng)的同伴好友,難道連好好說說話的權(quán)利也沒有嗎?今天還只是重新回到母校的第一天,他還什么都沒做呢,為什么我就要這樣毫無理由地排斥他呢?”
“看到這,我后悔了。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怎能承受得了我這般的冷漠對待?我僅僅是憑他人的只言片語、自己的主觀臆斷就毫不負責地將他否定,對嗎?行嗎?或許今天的他早已不是一年之前的他呢!我是可惡的,或許在我嫌惡這個新學生的時候,他卻正在期盼自己將會遇上一個好的新老師呢!”
這是真心的懊悔,這是感人的后悔,這是令讀者“心靈顫動”的內(nèi)心獨白。這就叫“設身處地”,這就叫“將心比心”。有了這樣的“潛意識”,有了這樣的“設身處地”,吳老師的教育智慧怎會缺席?
——“讓老師來先和他說說話,你們等會兒啊!”
你瞧瞧,簡直是太妙了!年青的吳老師的教育智慧一點也不亞于那些全國名師啊!有了這樣的教育智慧,原本滿眼淚花、滿含委屈的三毛怎么不會“帶著淚,燦燦地笑了”呢?有了這樣的教育智慧,有了“我此時的話語是柔和的,笑容是親切的”,那“一雙雙不解的眼睛”里一定尋找到了最滿意的、最開心的答案,那一張張童稚的小臉上一定寫滿了幸福與自豪。
我想:我們讀者也一定會和他們一起分享到這種快樂與幸福!因為這是一個真實的、充滿溫情的故事,是一個普通老師在直面自己內(nèi)心時真情的自然流淌……
4、要用心地“雕刻”細節(jié)。
細節(jié)可以成就經(jīng)典。自然,細節(jié)同樣能為教育敘事增色添彩。何況教育無小事。一個老師、一個班主任能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來,能把一個個小問題都處理妥當,那他一定能成為一個好老師甚至成功的老師。
這里的細節(jié)既可以指教育教學中細小的事情、易被人忽視的細小問題,也可以指敘事過程中的細節(jié)。要撰寫比較成功的教育敘事,首先需要善于發(fā)現(xiàn)、挖掘自己身邊的小事小情,同時也離不開對細節(jié)的“精雕細刻”。
鄧埠鎮(zhèn)中心小學吳園紅老師撰寫的《等一等》。吳老師敘述的就是一件小事——快下課了,“我”原打算讓一個在黑板上還沒做完題目的女生宋美英回到座位上,后來等了一會兒,讓她繼續(xù)做完。
“她算的并不順利,但是她卻很投入:兩只眼睛閃閃發(fā)光,緊緊地盯著眼前的數(shù)學題,小臉因算不出而漲得通紅,有些顫抖的小手艱難的計算著,寫錯了,擦掉,再寫,再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這段細節(jié)描寫突出了宋美英同學計算得很艱難,同時也充分表現(xiàn)出了吳老師的“等一等”的教育情懷。
韜奮學校邵榮彬老師撰寫的《故意吹響的口哨聲》。從題目就不難看出,作者寫的就是一節(jié)晚自習課上(是寄宿制班)丁鋒故意吹響的口哨聲。這事可大可小。邵老師的細節(jié)描寫猶如一個個特寫鏡頭:
突然,一聲微弱的口哨聲劃過我的耳膜。我頓了頓,停了幾秒鐘。接著上課,又一聲口哨響起。這回還明顯帶了諷刺的腔調(diào),依然聲音飄渺,無法判斷是誰吹的,只能肯定是教室里的聲音。我的心“突”的一下就沉了。我一聲沒吭,沒帶表情地用眼睛掃視著教室。教室里鴉雀無聲,靜得聽到了心跳聲。同學們似乎都在等著暴風雨的到來,神情緊張凝重,都盯著我。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一股怒火在心中炙烤。
當然,教育敘事也不排除寫一些大事、大問題。但毫無疑問,處理這些大事、大問題還是得從小事入手。余江一小倪雪花老師撰寫的《愛他,就永不放棄》、韜奮學校吳麗萍老師撰寫的《孩子,回家吧》、宋樣生老師撰寫的《手機響了……》、中童鎮(zhèn)中心小學羅火良老師撰寫的《陪著學生一起罰站》等都是寫的大問題——如何教育、轉(zhuǎn)化網(wǎng)癮學生。倪雪花老師是從哪些小事著手的呢?倪老師只是發(fā)現(xiàn)“宋威鵬趴在座位上”就關(guān)切地詢問,得知是感冒后,倪老師又是送去校醫(yī)那兒,又是為他煮面條,又是拿來自己兒子的毛衣,又是為他調(diào)整座位,又是引導他課外閱讀……可以說既做了一個媽媽應該做的小事,又做了一個好老師要做的許多事。真不簡單啊!真令人感動啊!倪老師的做法讓我明白了“平凡中見偉大”的真義。這樣的老師,難道你不欽佩嗎?
5、要深度地挖掘故事的意蘊。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黎加厚教授也指出:“教育敘事是教師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教育教學研究,關(guān)注發(fā)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尋找其中有意義的細節(jié),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改進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這就要提煉出故事中所蘊涵的深層意義,即經(jīng)驗、理念或思想,從而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夠從中受益。
王鵬,一個學生——成天只知道搗亂,不愛讀書,還在手上刺“忍”字!真讓人頭疼!可李老師棋高一著,通過關(guān)切而又關(guān)鍵的一問“刺得這么深,你疼不疼?”,輕柔地敲開了學生塵封已久的心靈之門。一米陽光溫暖了王鵬:“……爸爸媽媽在福建打工,奶奶年紀大了,根本管不了我;學校老師,同學都說我是差生,他們很少和我說話;習慣了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冷嘲熱諷。在我刺這個字后,心里等待的是老師的狂風暴雨,但我不怕。沒有想到,語文老師沒有罵我,而是關(guān)心地問我疼不疼。說實話,這些溫暖的話還沒有一個人對我說過,覺得老師真的很理解我……”
“如果老師能用自己的智慧打開他的心扉,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去了解他最需要什么,就能盡量避免讓老師倍感頭疼的問題發(fā)生。現(xiàn)實中還有多少鄉(xiāng)村留守孩子有著和他一樣渴望被理解的內(nèi)心呢?我那顆剛被感動的心又不禁陷入了沉思……”這就是楊溪鄉(xiāng)中心學校李淑芳老師在《其實需要有人能懂他》中揭示出的一個重要課題——理解與尊重每一個學生。
等一等,給孩子思考的時間,這是教師應有的情懷。余江一小吳振華老師的《幾分等待,幾許驚喜》和鄧埠鎮(zhèn)中心小學吳園紅老師的《等一等》體現(xiàn)了教師“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這種發(fā)自教師內(nèi)心的尊重,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愛,就是教學的藝術(shù)。
當然,如果你在撰寫教育敘事的同時,還能進行廣泛地閱讀,那教育敘事就一定更有品位了。特級教師閆學說過“這些年,正是讀書與寫作讓我開始了飛翔”。拿起筆,記錄下你行走在專業(yè)成長之旅中的串串足跡吧。待到回首望時,讀著,憶著,笑著,幸福著……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