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還是不拍
案例4 拍,還是不拍?
事 件
根據(jù)《新聞記者》雜志2004年11期文章,上?!缎侣勍韴蟆酚浾呃顚幵床稍L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打死的某民工家屬時,該民工的家里人為不讓88歲的老太太因獲悉兒子的噩耗而發(fā)生意外,拒絕記者采訪。李退出后,村主任陪著當?shù)仡I(lǐng)導和一群記者浩浩蕩蕩來到該民工家,硬是沖進家門,領(lǐng)導在老太太的極度悲慟中完成了“親切慰問”,隨行記者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痛苦鏡頭。李為此發(fā)出疑問:在職業(yè)與道德面前,我們記者應當如何選擇?該報副主編胡廷楣告訴這位新記者:“你看到了那些為了完成任務(wù)而向一個88歲高齡的老人殘酷地‘挖新聞’的場面。你表達了你的困惑。那正是你心中的良知還沒有泯滅,請你保護這樣的感覺,那是一個真正好記者的必須。”
評 點
該案例反映的問題的核心在于,攝影記者是否應尊重被拍攝對象,更具體來講,是否應尊重災難受害人?在該案例中,記者的拍攝對象就是阿富汗遇害民工88歲的母親,她也是這場災難的受害人。在領(lǐng)導和記者進入慰問和拍攝前,她并不知兒子的不幸。該案例中那些拍攝圖片的記者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未經(jīng)同意進入私宅拍攝。
按照法律和通常的新聞原則,攝影記者未經(jīng)主人同意不得進入私宅拍攝。在該案例中,大批記者在受害民工家人拒絕的情況下仍然沖進家門強行拍攝,有侵犯他人隱私的嫌疑。
(2)沒有同情心,不尊重拍攝對象。
該民工在阿富汗遇害后,家里人為不讓老太太因獲悉兒子的噩耗而發(fā)生意外拒絕記者采訪,但是記者們?yōu)榱伺牡叫侣?,不顧受害者家人的感受,不顧遇害民工母親的安危。這種做法完全喪失了一個攝影記者應有的同情心。同時應說明的是,他們闖入拍攝沒有合理的理由,對公眾來講,88歲老太太的健康重于一切,他們并不會特別需要看到老太太獲知兒子的死訊時悲痛欲絕的樣子。
應當贊揚的是上?!缎侣勍韴蟆酚浾呃顚幵吹淖龇ǎ谠獾接龊γ窆ぜ胰说木芙^后,他退了出來,沒有強行闖入遇害民工家里拍攝,體現(xiàn)了一個攝影記者應具有的良知和素養(yǎng)。
【注釋】
[1]〔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爾金斯著:《媒介倫理學:問題與案例》(第四版),李青藜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226頁。
[2]王端:《穿越真實與虛構(gòu)的影像之旅——佩德羅·梅耶爾的攝影實踐》,載《中國攝影》,2006年第9期。
[3]〔美〕布賴恩·霍頓著:《美聯(lián)社新聞攝影工作手冊》,王傳寶、陸云編譯,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頁。
[4]王景堂等譯:《美國ICP攝影百科全書》,中國攝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461頁。
[5]〔美〕布賴恩·霍頓著:《美聯(lián)社新聞攝影工作手冊》,王傳寶、陸云編譯,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頁。
[6]〔美〕布賴恩·霍頓著:《美聯(lián)社新聞攝影工作手冊》,王傳寶、陸云編譯,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
[7]阿夏編譯:《黑鏡頭》,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頁。
[8]〔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爾金斯著:《媒介倫理學:問題與案例》(第四版),李青藜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頁。
[9]〔美〕肯尼思·科布勒著:《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第5版),黃利等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頁。
[10]〔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爾金斯著:《媒介倫理學:問題與案例》(第四版),李青藜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頁。
[11]盛希貴:《“阿里克西亞國際新聞攝影研討班”筆記》,大旗網(wǎng)(www.daqi.com),2007年4月11日。
[12]〔美〕肯尼思·科布勒著:《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第5版),黃利等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頁。
[13]〔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爾金斯著:《媒介倫理學:問題與案例》(第四版),李青藜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頁。
[14]同上書,第239—242頁。
[15]江融:《攝影是否還會有力量?》,載《中國攝影》,2006年第10期。
[16]〔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媒介公正——道德倫理問題真的不證自明嗎?》(第五版),蔡文美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9頁。
[17]湯天明著:《數(shù)字攝影:顛覆傳統(tǒng)》,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頁。
[18]《中國攝影》,2006年第11期。
[19]曾璜、任悅編著:《圖片編輯手冊》,中國攝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頁。
[20]顧理平著:《新聞法學》(修訂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頁。
[21]〔美〕肯尼思·科布勒著:《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第5版),黃利等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頁。
[22]〔美〕布雷恩·S·布魯克斯、杰克·Z·西索斯著:《編輯的藝術(shù)》(第七版英文原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頁。
[23]〔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媒介公正——道德倫理問題真的不證自明嗎?》(第五版),蔡文美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頁。
[24]曾璜、任悅編著:《圖片編輯手冊》,中國攝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頁。
[25]同上書,第12頁。
[26]〔美〕布雷恩·S·布魯克斯、杰克·Z·西索斯著:《編輯的藝術(shù)》(英文原版第七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頁。
[27]《路透社攝影記者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載http://newsphoto.chinadaily.com.cn,2006年8月8日。
[28]曾璜、任悅編著:《圖片編輯手冊》,中國攝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66頁。
[29]〔美〕布賴恩·霍頓著:《美聯(lián)社新聞攝影工作手冊》,王傳寶、陸云編譯,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8頁。
[30]《拍戰(zhàn)爭容易,拍和平更難——對話世界著名攝影家唐·麥卡琳》,載《中國攝影》,2006年第7期。
[31]The Denver Post Ethics Policy(http://www.denverpost.com),2006年3月30日。
[32]Allan M.Siegal William G.Connolly,The New York Times of Style and Usage,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on,published by Three Rivers Press,in1999,p.58.
[33]〔美〕布雷恩·S·布魯克斯、杰克·Z·西索斯著:《編輯的藝術(shù)》(英文原版第七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頁。
[34]〔美〕利昂·納爾遜·弗林特著:《報紙的良知——新聞事業(yè)的原則和問題案例講義》,蕭嚴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頁。
[35]〔英〕盧賽爾·米勒著:《世界的眼睛——馬格南圖片社與馬格南攝影師》,〔澳〕徐家樹譯,中國攝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