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光影
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民說》、《飲冰室主人自說》、《中國文化史》、《飲冰室主人全集》、《李鴻章傳》、《曾國藩傳》。
養(yǎng)成每日讀書習慣,最好精讀與瀏覽相間。梁啟超一向主張讀書有精讀、瀏覽之分,有些宜精讀,有些則不必精讀,宜瀏覽。這個方法幾乎貫穿在他所有的讀書經驗和相關介紹文章之中。他在《治國學雜話》一文中說:“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瀏覽的,因為我們一面要養(yǎng)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yǎng)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于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諸經、諸子、四史、《通鑒》等書,宜入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它,讀時一字不放過……另外指出一時刻,隨意涉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學得無趣,便翻次頁?!?/p>
讀書時遇有重要文字,可摘抄下來。梁啟超說:“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shù)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碑斎?,他也承認,“這種工作,笨是笨極了,苦是苦極了,但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了這條路”。
在梁啟超看來,抄資料是研究發(fā)明的必要前提,正像研究動物學或植物學的人,不采集標本怎么行呢?因此,他主張并鼓勵讀書時注意抄錄和搜集資料,他說:“發(fā)明的最初動機在注意,抄書便是促醒注意及繼續(xù)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當讀一書時,忽然感覺這一段資料可注意,把它抄下,這件資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腦中,和滑眼看過不同。經過這一番后,過些時碰著第二個資料和這個有關系的,又把它抄下,那注意便加濃一度。經過幾次之后,每翻一書,遇有這項資料,便活跳在紙上,不必勞神費力去找了,這是我多年經驗得來的實況,諸君試拿一年工夫去試試?!?/p>
課堂教學之外,最好讀點課外書。梁啟超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他在《治國學雜話》的開篇中說:“學生做課外學問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講堂上功課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進學校,只是求文憑,并不是求學問,你的人格,先已不可問了?!碑斎?,他也承認,課外學問,不一定專指讀書,如試驗、觀察自然等,都是極好的方法,“但讀課外書,最少要算課外學問的主要部分”。
中國書、外國書都得讀。梁啟超認為,“讀書自然不限于讀中國書,但中國人對于中國書,最少也該和外國書作平等待遇,你這樣待遇它,它給回你的愉快報酬,最少也和讀外國書所得的有同等分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