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圈”二字表現(xiàn)力很強,再配上“跳出”二字,就引出了一個個“山窮水盡”、“絕處逢生”的故事。“跳出死圈”限制很嚴,角度獨到,可以避免雷同,有助于脫穎而出。
【范文18】
讓實際行動引領我們跳出思維死圈
李思佳
燕子在哪越冬這一2 400多年的疑問是由瑞士一名貧寒且并沒有多少知識的修鞋匠解決的,他長期靜默思考無果后,將寫有“燕子,你在哪兒越冬?”的紙條系在了燕子的腿上,第二年竟然收到了來自雅典的答復。困擾當時無數(shù)人的大疑團就以這樣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解開。但在我看來,修鞋匠之所以解開謎團,是因為他在像其他人一樣反復思考后,采取了切實的行動來探究。我認為,當遇到了思維死圈時,正是需要切實的行動來尋求解決之道。
美國費城的艾倫教授于1975年來日本的一所大學參觀,在該大學實驗室旁,他發(fā)現(xiàn)了一堆閃閃發(fā)光的奇怪材料。好奇的他詢問了同行的白川教授,而白川教授回答說:“那是一個學生違規(guī)操作的結果,我們嘗試分析過,但從各種成分分析看,它并沒有多大的用處。”于是艾倫教授抱著好奇之心把這堆“廢物”拿回了美國。一如日本教授所言,這堆東西經(jīng)由數(shù)據(jù)分析出的結果的確是廢物。但艾倫教授的直覺告訴他這里一定有什么奧妙。百思不得其解后,他展開了大量的實驗。最終當他把微量碘加入其中后,竟然驚人地發(fā)現(xiàn)它的導電性提高了許多倍!這一發(fā)現(xiàn)打破了過去認定的塑料都是絕緣體的認識,而艾倫教授也因此獲得了200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細分析艾倫教授與瑞士修鞋匠,發(fā)現(xiàn)他們都做了常人未做的事,即在思考無果的結果下,以切實的行動去探究,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兩人都獲得驚人的成就,這不可不歸功于面對思維死圈時的切實探究行動。
袁隆平教授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在他尋求“三系法”雜交水稻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切實行動所帶來的巨大功效。多次雜交試驗不成功后,他苦思冥想?yún)s得出了親緣較近的水稻也許永遠達不到想要的雜交成果的結論。這無疑是遇上了思維的死圈,再繼續(xù)研究下去,豈不是什么結果都沒有!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馬上起身,走遍大江南北,最終在海南找到那棵雄性不育的水稻,最后實驗成果,為中國解決了糧食問題,在糧食界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其實,科學探究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如此,思考為人們拓展前方道路,但現(xiàn)實總為思想帶來不可逾越的鴻溝,若是僅僅思考,科學的探索必止步不前,終究會被困死于思維死圈內。我們需要這種切實的行動,有了它才可能在海南找到實驗突破口,有了它才有了來自雅典的珍貴回復。
當思考不再前進,當疑問糾結千年,當陷入了思維死圈,請為你所研究的“燕子”系上一張“小紙條”吧,切實的行動引領我們跳出死圈,探究出問題的答案甚至是更廣闊的思考天空。
借鑒指津
這也是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議論文。但和上一篇相比,明顯要勝出一籌。
首先,在立論上?!疤鏊季S死圈” 幾個字多么生動形象,多么富于表現(xiàn)力,尤其“死圈”二字,多么新穎而富于創(chuàng)意,讓人一眼看到就會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在論據(jù)上。置身不同國度、不同研究領域的艾倫教授與袁隆平教授,都是著名的科學家,都因“跳出思維死圈”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兩個論據(jù)更為鮮活、典型,分析也更深入透徹。
再次,在論據(jù)與所給材料的聯(lián)系上。寫到艾倫教授,并沒忘了和鞋匠材料相呼應:“細分析艾倫教授與瑞士修鞋匠,發(fā)現(xiàn)他們都做了常人未做的事,即在思考無果的結果下,以切實的行動去探究,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兩人都獲得驚人的成就,這不可不歸功于面對思維死圈時的切實探究行動”。寫袁隆平教授,仍不忘記與鞋匠材料相聯(lián)系:“若是僅僅思考,科學的探索必止步不前,終究會被困死于思維死圈內。我們需要這種切實的行動,有了它才可能在海南找到實驗突破口,有了它才有了來自雅典的珍貴回復”。作為材料作文,在展開聯(lián)想時,著意巧妙地將聯(lián)想材料與所給材料進行有機勾連,不但有利于防止中途偏題、跑題,而且可顯文思更縝密,結構更嚴謹。這比那種從材料中提出論點后就將材料一腳踢開的做法,顯然要高明得多。
最后,在語言上。以收篇為例:“當思考不再前進,當疑問糾結千年,當陷入了思維死圈,請為你所研究的‘燕子’系上一張‘小紙條’吧,切實的行動引領我們跳出死圈,探究出問題的答案甚至是更廣闊的思考天空”。收尾簡潔凝練,生動形象。富有亮色的語言,使文章增色不少。
可見,即便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文章,如果有了如上諸多優(yōu)點,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相當好的成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