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診斷是應用X線透過人體后,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在熒光屏或電視屏幕上、錄像帶、感光膠片上顯出影像,進而了解人體解剖與功能及病理變化,達到診斷目的。
它是一種特殊診斷方法,與其他醫(yī)學影像學一樣,屬活體器官的直接診視范疇。用于臨床診斷和醫(yī)學預防。
(一)X線成像的基本原理
X線之所以能使人體在熒屏上或膠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線的特性,即其穿透性、熒光效應和攝影效應;另一方面是基于人體組織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
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可歸納為四類:骨骼、軟組織、脂肪和存于體內的氣體。這種人體內自然存在的密度差異稱為自然對比。
由于存在這種差別,當X線透過人體各種不同組織結構時,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達熒屏或膠片上的X線量即有差異。具體體現在熒屏或X線膠片上就形成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
物質的密度高,吸收X線量多,影像在熒光屏上就顯示為黑暗影,在照片上呈現白影。相反,X線穿透低密度組織時,被吸收少,剩余X線量較多,使X線膠片感光多,在X線照片上呈黑影;由于透過的X線量大,使熒光屏上所產生的熒光效應強,故熒光屏上也就明亮而呈現為白色。
用術語表示,通常用密度的高與低來描述影像的白與黑。例如用高密度、中等密度和低密度分別表達白影、灰影和黑影,它代表物質密度。人體組織密度發(fā)生改變時,則用密度增高或密度減低來表達影像的白影與黑影。
(二)X線圖像特點
普通X線圖像是X線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組織結構后的投影總和,是該穿透路徑上各層投影相互疊加在一起的影像。是重疊圖像。如在正位X線投影中,它既包括有前部,又有中部和后部的組織結構。
(三)圖像分析及診斷原則
詳細了解臨床資料;遵循既定順序,全面系統(tǒng)觀察;認識正常,識別異常;盡量明確病變的解剖部位及波及范圍,爭取明確病變性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